东北建设兵团总兵李定国收到关于推广畜力收割机和插秧机公文,刚开始也没怎么放在心上,直接交给属下负责,但后来他亲眼见识到畜力收割机和插秧机的工作效率后,马上重视了起来。
畜力收割机和插秧机简直就是专门为东北建设兵团量身定做的神器。
东北建设兵团每一位屯田兵虽然都直接分配了500亩土地,但精力有限,实际真正能有效利用的土地,也就几十亩而已,其他的土地都处于丢荒状态。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如果能全面应用畜力收割机和插秧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每位屯田兵可以耕作更多的土地。
他当即拍板,强制要求麾下每一个小旗,必须集资购买至少一套畜力收割机和插秧机。
在李定国的强制命令下,畜力收割机和插秧机在东北建设兵团得以迅速推广开来,东北建设兵团畜力收割机和插秧机的使用率,远远走在全国的前列。
在各级官府的大力推广下,畜力收割机和插秧机在全国快速推广开来,使农业生产的效率得到快速提高。
------
就在大华朝专注发展国内经济,改善民生的时候,边疆又传来不好的消息。
和硕特汗国大举进犯大华朝控制的青海地区。
和硕特汗国的地盘主要在西藏以及西康一带,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首领自称固始汗。
所谓的固始二字来自于汉语的国师的音译,是西藏地区宗教和地方共同的首领。
李向东本来就打算在国内人口有所恢复,国力强盛之后,再出兵收复西藏和新疆地区。
没想到西藏的和硕特汗国不仅没有夹着尾巴过日子的觉悟,竟然还敢作死,主动招惹大华朝,真是士可忍孰不可忍。
“陛下,我愿带兵收复青海!”方鹏飞主动请缨道。
众将领和官员反应不一。
“陛下,我朝刚经历战乱,好不容易才安定下来,目前还是要以休养生息为主,不宜再大动干戈。”沈子衡劝道。
沈子衡说的现状也是事实,经过了长年战乱,大华朝现阶段的确不宜轻易再起战端。
十几年的战乱,导致国内人口由明朝最顶峰时期的一亿多人口,下降到六千多万人口,而且减少的人口,大多是壮劳力男丁。
这也是李向东暂时不想对外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
但现在不是大华朝主动要挑起战端,而是和硕特汗国主动入侵大华朝,情况就不一样了。
“估计和硕特汗国就是认为我大华朝暂时无暇顾及青海这些偏远之地,所以趁这个时候发难。”叶康杰叹了一口气说道。
“吐蕃人都欺负到我们的头上了,难道还要做缩头乌龟不成?”方鹏飞气不打一处来。
“我大华朝的确才刚刚从战乱中恢复过来不假,但也没虚弱到任由藩国欺负的地步,必须要坚决予以反击,把他们赶出青海。”马天佑义愤填膺地说道。
“当然要反击,不然那些藩国还以为我们好欺负呢。不过我们不出兵则已,一旦出兵就不只是把敌人赶出青海而已。”李向东淡淡地说道。
在场的武将们都兴奋起来了,皇上这是要准备来把大的啊!
“还请陛下三思啊!当年汉高祖刚刚统一全国,面临着跟我们现在一样的形势,国力尚未恢复,面对匈奴威胁,他选择了隐忍,避其锋芒,采用和亲的策略稳住匈奴人。同时慢慢恢复国力,积攒力量,这才有了后来者的封狼居胥。”沈子衡劝解道。
“沈卿家无需多言,我心意已决。”李向东打断了沈子衡的话,“我们这几年休养生息,国力已经恢复不少,而且和硕特汗国根本不能跟当年的匈奴相提并论。反正我们与和硕特始终会有一战,只是早晚的问题。既然他们主动挑起战端,那我们这次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他们。”
“经过这几年的休养生息,国力的确有所恢复,国库也略有储备,但也只能维持十几万人规模的战争,而且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半年。”叶康杰见皇上心意已决,只得分析国内情况,希望战争不要拖得太久。
李向东也理解沈子衡和叶康杰这些文官的立场,他们希望国内能继续休养生息,积蓄国力。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如果我们不能好好教训一下和硕特,说不定会引来西域叶尔羌、准噶尔、喀尔喀等汗国的觊觎。”
李向东想到当年新中国面临着要不要抗美援朝的抉择问题,教员就用这句话说明了当时的情况,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一味的妥协和忍让换不来长久的和平,只有用一场胜利,让敌人看到国家的实力和决心,才能震慑宵小,赢得长久的和平,才能集中精力搞发展。
现在这一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大华朝目前面临的情况。
“说得好,陛下,您这句话说得实在是太好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言简意赅,总结到位啊。”李岩由衷地感叹道。
在场的人都在默默地品味着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语。
“陛下高见,我等不如啊!”沈子衡心服口服地说道。
李向东心里暗叫惭愧,这句话可不是他的原创,他只是引用一下而已,竟然这么有说服力。
辩论结束,满朝文武达成一致意见,出兵和硕特汗国,杀鸡骇猴。
李向东决定来把大的,不仅要杀鸡骇猴,还要把西藏直接纳入大华朝的版图,凑齐秋海棠地图的一角。
行军参谋部很快拟定出来了作战方案,主将由方鹏飞担任,参与出征的部队有方鹏飞部、蔡云杰部、陈新茂部、刘启龙部、马大海部,约16万人马。
方鹏飞带领大军很快赶到西宁。
军情头子吕宪政早已在西宁城等候多时,他向方鹏飞介绍了青海的局势:“和硕特汗国固始汗亲自带领10万大军,驻扎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