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章沙盘上插的这些杆小旗的颜色都是有讲究的,它代表的是各诸侯国各自尊崇的颜色。
青、赤、黄、白、黑这五色在大周朝被认为是尊贵的“正色”,对应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一开始,大周朝以及分封的各诸侯国在正式场合都是使用赤色。但后来大周朝没落了,各诸侯国互相杀伐吞并之后,剩下来的几个大诸侯国对本国的“国之色”就各有选择了。
燕国尊崇的颜色有两种,因为同为姬姓,所以一种是代表周朝传承的赤色,另一种则是代表了本国特点的蓝色。燕国尊崇五色之外蓝色的时间并不久,是在燕王易称王之后。这其中的一层意味是大周朝已然衰败,为了大周守了几百年国门的燕国也应该走自己的道路了,因为燕国靠着大海,所以就开始尊崇蓝色。
秦军一律是黑旗黑甲就是源于秦国尚黑。秦国人认为自己的老祖宗是上古时期五帝中的黑帝,于是黑色就成了秦国尊崇之色。
南方大国楚国是诸侯国中最早称王的,总想着和周朝掰掰手腕。楚国本是蛮夷立国就自认为是炎帝的后人,但还不想跟周朝的赤色撞色,就决定向黄帝靠拢,于是大楚一地尚黄色。
三晋分裂之后,魏国因为自认为是继承了晋国的正统,于是顺理成章地也继承了晋国的赤色。
而韩国一见赤色被魏国占了,自己也争不过人家,没办法就独辟蹊径地选择了青色,强行与五行中的东方青木接轨。
赵国的颜色选择就更出人意料了。魏国是赤色,韩国是青色,于是赵国的旗帜就是七分赤色三分青色。不知道韩国会不会为此生闷气,因为按照国力的话,赵国的旗帜颜色该六四开才对。
各国尊崇颜色的不同实则是个明显的信号,等于公开表示大周朝已经非大一统而是群雄并起。直接说明了各诸侯国蠢蠢欲动的野心。
在这件事上,装神弄鬼的阴阳家是功不可没。阴阳家眼见周朝对天下的掌控力日渐衰落,而诸侯国国力则蒸蒸日上,于是他们为了讨好诸侯国就提出了针对五行五色的五德之说。
最开始的目的,阴阳家只是想把诸侯国抬到和大周朝一个水平上,说任何一个诸侯国与周朝一样,都有一种上天赋予的德性,这种德性就对应着各自的国色。不过慢慢地,在各方势力的自发推动下,就隐隐发展为寓意着彼可取而代之了。
并且,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还提出五德终始说,认为水能克火等五行相生相克,而且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这一下就点破了各诸侯国的野心,也就是说,王朝的更替是有着天命的,只要掌握了上天赋予的德性,就能奉天行事,改朝换代。
也不管大周朝认不认,阴阳家说周朝是火德,克火的是水啊,于是秦国选择代表水德的黑色自然是其心昭昭路人皆知了。
后来传出的“苍生出,天下易主”这谶语,都说燕王哙有改天换日之心,其实也不算是栽赃。从他父亲燕王易开始,燕国就尚蓝了,其实是认为蓝色也代表水德的,只是燕国不敢光明正大地选黑色就是了。
断言朝代更替必成规律的阴阳家们老巢就在稷下学宫,很难说这背后并没有齐国君王的推波助澜。不过齐国比较搞笑的就在这了。也不知道齐王是不信这五德之说,还是对改朝换代没有兴趣,齐国选择的国色竟然五色正色之外的紫色。
田氏代齐之前,齐国尊崇的颜色和其他诸侯国一样都是大周朝的赤色。田齐上台后,为了区别于姜齐,于是就开始尚了紫色。当然,齐王选择紫色也自有其特殊目的的。
首先呢,当年诸侯国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喜欢紫色,于是齐国整个国家都偏爱紫色。但是这一全民爱好,被当时在齐鲁地区势力强大的儒家批得一文不值。儒家认为紫色是代表着瑕疵,是能诱惑人的颜色。于是姜齐也不敢独树一帜仍是跟着周朝崇尚赤色了。
田齐篡国之后,可能是为了表达要继承齐桓公王霸之业的志向,团结新旧力量共同振兴齐国,于是果断地选了紫色。
另一方面就是齐国也一样野心勃勃了。对于紫色还有一种解释是,赤色融入黑色就是紫色,也就是火融入了水。这可不只是要继承齐桓公霸业了,是立志要吞并大周才对。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因为田氏代齐的不仁之举,使得儒家大部分流派都离开了齐国,虽然齐国又设立稷下学宫招揽诸子百家的各方面人才,但是齐国对于天下间的两个庞然大物,也就是墨门和道门一直是有着心思的。
尤其是在修行界呼风唤雨的道门,齐国一直以来更是百般拉拢,很多名山和沿海岛屿都等于是送给了道门大能潜修,而天下道门最尚的颜色就是紫色。所以谣言有时候就是事实,田氏代齐的时候,背后就有着道门的影子。
当嬴华拿了一把紫旗插在公子战府上时,墨染和东章就闻之色变了。
二公子战是王命的南营军监军,南营军进城后的失控,即便是他没有参与,但肯定与他平日的纵容脱离不开关系。燕王后虽名义上是齐国公主但是代表的是旧势力的姜齐,而公子战的生母才是齐国真正的公主,正是齐王因齐的妹妹。
如果嬴华的提醒是正确的,这位王妃平日的低调看起来就是掩人耳目的假相了,她也很可能是这一次变乱的主谋。
燕王城的局势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嬴华这么说已经不是为了燕王太后开脱了。外有齐国大军随时可能突破大河兵临城下,内有敌我混淆的南营军随时可能暴起,这燕王城,要守怕是守不住了。
而更让众人担心的是,嬴华最后将燕王城全部划归为红色。显而易见,他必定得了消息,大周朝这一次的出手绝对是狮子搏兔要出全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