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这些形势变化还毫不知情的燕王后看来,同样觉得除掉苍生甚至进一步除掉燕王太后的行动,正在顺利地展开着。
燕王北上这三四个月里,已经有一千多效忠姜齐的骁勇死士陆续潜入了易城,其中还包括齐王支援的,修士供奉堂中的煌煌大日剑等诸多顶尖高手在内,那些平日里就与己方来往频频的易城势力也毫不犹豫地接纳了这些人的藏匿。
只是,她处心积虑的算计终是落入了别人的算计之中。
还没到她发号施令展开刺杀行动的时候,城里竟然提前闹了起来,真真假假的领头闹事者来路都指向了齐国,连带她都成了背锅的。
身居大内的燕王后没有多少真正的心腹,而且她还要背着儿子公子平行事,所以并无太多依仗的她不足以掌握宫城外的势力,自然也控制不了事态的发展。
更何况她最信任的那些姜齐子弟已经背弃了她。所以她的谋划一开始就注定失败了。
这些人按照先前与齐王的约定,假借着燕王后的名义四下大肆串联,在燕王城内煽风点火,就等燕王宫里出乱子了。而随着城内旧贵族豪门在稷下学宫的弟子怂恿下,公然对抗燕山剑派,这一下燕王城里可就炸锅了,等国相府的甲士被迫出动救援,燕王城在各方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就乱套了,四处都爆发了战斗。
代燕王掌管南营军权的公子战,一手策划了稷下学子作乱后,等着燕王城内乱起,顺利地就拿到了盖有王太后印玺的调兵令,然后屁颠屁颠地就率军进城平叛了。
更让公子战觉得顺风顺水的是,燕王后的秘密使者直接给了他一份家中藏有齐人间谍的本土豪族甚至是燕国贵族名单。
当然,名单是真的,使者是齐人也是真的,不过却不是王后派去的。公子战其实也明白燕王后不可能有这个觉悟,但是他不介意谁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也不介意推手有什么险恶目的。他愿意做这把刀,要趁机做的就是肃清燕王城的一切旧势力,让易城真正成为燕国的易城。
酷肖燕王哙的公子战也是个嗜杀的主,借着他的刀,姜齐遗族大本营之一的易城一时是人头滚滚,还做着春秋大梦的姜齐遗族更是傻了眼,本来就因为对抗燕国侵占自己的土地,早已打得伤筋动骨的姜齐旧势力几乎被公子战席卷一空。
只是,燕王城的事态发展越来越失去了掌控。当那些南营士卒冲入涌燕王城中之后,虽然名义上还执掌兵权,但公子战就再难以约束他们了。在公子战进入燕王宫向燕王太后复命之后,整个燕王城就都被南营军四处占据,实际上已经被燕国的旧贵族势力接管了。
只不过这些旧贵族势力在控制了城中各处要津之后,却并没有履行与燕王太后的约定攻入王宫,而是突然就按兵不动了,或是在等燕王宫里燕王太后先发动再说。
当藏身王后宫里的姜齐死士,还一腔血勇地恪守与齐王的约定,对苍生发动最后的刺杀时,齐国安排的真正的刺客趁机出手了。知道苍生身边必定安排了高人保护,所以齐王派出了有影杀之称的三仙岛最强刺客,借着地下暗道早早就埋伏在了苍生的宅院之外。
不过即便这样也还是低估了苍生身边那位。高竹师一早就发现了百余步外潜伏于地下的影杀。在影杀祭起鱼肠剑刺杀苍生时,高竹师虽为了试探苍生没有直接留下飞剑,但是也随即就出手抹掉了剑上的一大半攻击力。却不曾想,苍生虽然躲了一劫,但墨染却因此受了一剑之伤。
丢了面子的高竹师含怒出手,只一招就要了影杀的命,这时燕王太后终于觉得问题棘手了,她没想到中山老人会派亲传弟子来保护苍生。她身边实力最强的司马错出手试探之后明言,他们师兄弟三个人出手也就是五五开,在王太后的严令之下,司马错给出的最后答案是,就算三人把命拼掉也顶多换高竹师一个重伤。
而且司马错说了,如果真是秦王交代下来的刺杀任务,那也只能等着终南三虎之首的甘茂带着更多的高手赶来后,再见机行事,毕竟中山老人可不是个摆设。
只是还没等来甘茂等人的消息,关于燕王北狩的消息倒是先一步到了,这消息让燕王太后差一点失态。
北疆草原曾是戎人的天下,有种说法,当年大夏朝的崛起,得到了戎人为首的草原民族的极大帮助。在被商朝灭掉之后,夏朝遗族就和戎人一起逃回了草原。曾经的王者毕竟是王者,草原又苦寒贫瘠,多少年来戎人时不时要南侵劫掠一番,兵强马壮的时候甚至兵锋直指中原腹地。
虽然后来夏朝遗族逐渐失去了消息,戎人也历经了部族分裂和被其它草原部落侵扰侵蚀逐渐势弱,但戎人仍保持着强大的战力,单就战兵而言,数量不输于几个大国。而且二百年前甚至联合诸胡差一点灭了燕国。
可是谁也没想到燕王哙这么凶猛,已经存续了无数岁月的戎人王庭,居然被燕王哙一战就给攻陷了,与大燕国恩怨纠缠了千年的宿敌,竟然没带起什么浪花地就轰然倒下。
燕王太后可不在乎那些戎人的死活,她只知道,燕王哙就要回来了,那些草原上针对燕王哙的计划肯定是完全失败了。
一时之间,燕王太后心灰若死。在华丽宫装的宽袖之中,她的拳头握得太紧,指甲已经刺入了掌心之中,而她浑然不觉。她心里恨恨地咒骂着,那个对她说过很多悄悄话的男人,竟然就这么背叛了她。他怎么敢?!
燕王太后终于感觉到了掌心的刺痛,强行镇定了一番,心更是凉透了,秦国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精锐之师,只怕这一次全都葬身在了戎人王庭。
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在了她的头上,能够一举歼灭十数万人,燕国何时又多出了这么一股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