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文成武德景泰皇帝实录
  4. 第132章 大明《洗冤录》
设置

第132章 大明《洗冤录》(1 / 1)


大明朝自立国以来的冤案太多太多,如果要全部平反可以让刑部忙上两、三年也忙不完。洪武朝的弹冠相贺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而永乐朝的魔鬼皇帝朱棣仅仅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诛十族”就能一辈子被钉在耻辱柱上不得翻身了。

相比较而言建文时期朱允炆也没干什么好事,为了削藩制造案件直接害死了叔叔湘王这笔账就很难算得清楚。一饮一啄,朱棣几乎把自己哥哥一脉给整绝户了也是有原因的。

其实回过头来想一下,胡濙在宣德爷弥留之际跟张太皇太后叭叭叭一通提到了朱文圭,很难讲就不是想顺着永乐爷的意思让他们一大家子都聚齐了。毕竟懿文太子朱标这一脉当时就只剩下朱文圭一人还被圈养在凤阳了。

“臣…陛下…这个……”王文有些语无伦次了。

“臣等不是很明白陛下所指,能否请陛下明示?”于谦相对清醒一些,连忙请朱祁钰挑明了要给谁平反。

既然话说到自己不做就没人可做,那要平反的人肯定不是普通人。从胡惟庸开始,明朝冤案就没停过。也正是朱元璋以谋反为名冤杀了胡惟庸,自此之后中国就再也没有了丞相一职。

而蓝玉一案朱元璋更是牵连甚广,在册记录的就有一万五千余人坐连受罪,能够辞官还乡逃脱性命的都是祖上积德烧高香了。

更不用说空印案、郭桓案,哪一桩都是几万人或是人头落地,或是发配边疆的下场。

要想对大明的冤假错案搞平反,最后要做的就是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那里下手,然后才是永乐爷朱棣。最最闲的当属洪熙朝了,皇帝朱高炽总共也没干一年就嗝了屁,想要冤也还没来得及杀人就自己去见了老祖宗了。

至于宣德和正统两朝,跟他们的老祖宗比起来那都不稀得说,呸!

“朕想的就是于卿想的。”

“陛下怎知道臣想的呢?”

“于卿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卿之所想呢?”

“陛下…….”

“廷益快别打哑迷了。陛下,臣愚钝,请陛下明示。若果真要为冤案平反,臣愿一力担之。”王文经常住绕弯子,直接表明立场。

“若是一桩桩,一件件,凡冤案皆有冤伸冤,有错改错呢?”

嘶……这可还真是一个大工程,照这个逻辑来看,景泰爷到地下见了祖宗怕是会被祖宗给挫骨扬灰了吧?!

“臣以为此事干系重大,可召秋官一同商议。”于谦认为这事不该甩开刑部。

“有必要召大理寺卿一道来商讨。”王文补充道。

大明朝的司法体系是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部门相互补充的,再加上六科给事中,十三道御史,形成了一个由地方官负责接收第一审案件,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三法司各有分工。

其中大理寺偏向冤案、错案的驳正、平反工作,因此如果要对前期的冤假错案进行处理少不了大理寺。

“不急,咱们仨先议一议,然后再问刑部、大理寺态度。”

咱仨先议一议?你炸乎乎的跟谁仨呢你?

“臣等惶恐,臣等遵陛下旨意就是了。”皇帝跟臣子称兄道弟的准没好事,王文不上当。

文武百官站在一起来句“咱俩”、“俺们”、“我们兄弟几个”都要分个对象,这做臣子的跟皇帝“咱仨”,莫不是嫌命太长了想减减?

“哎~这不是拿不定主意与王卿、于卿商议嘛!”朱祁钰走下玉阶迈着鸭子步缓缓向于谦、王文二人靠近,八成是头一天晚上运动过度擦秃噜皮了~

这都影响了正常走路了,可见这位年轻的皇帝陛下为了江山社稷稳固,为了太祖血脉源远流长是费了大力,出了大精…劲的。

“凡事都要有个由头,若是我冷不丁说要平反难免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说会不会有人借机生事呢?这就很难说了。”朱祁钰并没有看向于谦、王文有躬身小步后退回避的动作,自顾自低头沉思着继续踩着八字步慢悠悠转着圈似的在殿里晃来晃去。

“按说这事该安排个内侍,让他先找个相熟给事中或是御史,授意上折子起个头,然后再把事情放到朝堂上议一议,最后委派有司官员着手经办。但我想就不用走这套虚应人事的步骤了,直接点就把这事先议一议,能办就给安排下去办了,不能办就再议。”

……这皇帝办事还是这么不着调,这样我们就理解了。王文与于谦交换了下眼神。

像是上面授意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御史交章奏事的套路都用了好多年了,甚至这么多个朝代都差不多一个套路,到了景泰朝时皇帝陛下居然把这公开的秘密就给挑开了说是虚应人事,还真是……独具一格当皇帝。

“未知陛下之意所属……”皇帝把话挑明了可以,做臣子的可不能找死。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搞不好诛连九族——不算皇室宗亲。

“涉及谋反的、科考制度的……能够查得清是冤假错案的查清楚了该平反就平反,有些当时证据模糊或者并无实证的,至少当时诛连这事办错了的,该改的还是要改过来。”

想来想去,朱祁钰还是没有点明那一桩桩血案。太残暴了,简直毫无人性。为了皇位稳固或者毫不存在的帝王权威,无论是忠臣良将还是平民百姓,朝廷是真下得去手的。

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后又能怎么样呢?朱元璋布下的局最终还是被自己儿孙给破了个干净,也为大明朝的无穷后患埋下了祸根。

“启禀陛下,这下面衙门里面难免有些不太妥当的案件,但是大体上还是可以称得上‘尚可’二字。刑部历年复核案件,有疑异的也都做出了处理,其实也用不着专门拿出来说事的。”王文眼珠子转了转,朝于谦一个眼神后开始打起了哈哈。

皇帝不提具体哪个案子,那我们也不提。真是主动提了,说对了正合圣心那是揣测圣意,说错了那搞不好就会大祸临头。都是经历过好几朝的老臣了,这点心眼还是要有的,不然这会坟头上的青草都喂过几茬羊了。

“唉~谁跟你们讲那些了,这几年官制革新我还是放心的。南、北二京在国子监下设的专科学院朕很满意,有些人他虽然做不了学问,但是他能专精某一项,那已经是了不得的事情了。”

“是是是…”王文带头扮起了小鸡啄米。

“朝廷取士,三年不过取一、二百进士,各地的举子、秀才、童身怎么办?就不能让他们闲着,不然这些书不是白读了?”朱祁钰搞改革一刀斩了举人、秀才白拿朝廷禄米的福利,更是一个“士绅一体纳粮”割了那些凭功名搞“飞洒”、“诡寄”这一套白占朝廷便宜的手段。

特别是廉政公务局和税务局打配合,多少搞飞洒、诡寄的差点没一口血喷出来。占了朝廷好处全给退了出来不说,还有不少为此摊上污点被夺了功名。

被夺了功名呀~是被夺了功名!一切功名利禄就化为烟消云散了,从此没了翻身的机会。虽然也引起不小哄动,但皇帝陛下一句话问道:“得了功名后损公谋私出自《尚书》还是《春秋》?”就给堵了回来。

读书人读书人,读书得了功名就用这种方法白占朝廷的好处自然不符合孔孟之道的,何况扣上了贪腐、偷漏税的名声,就算不夺功名这辈子也毁了。只是让补上税款改正后用心办好朝廷交办的差使就得了,非有作死的要闹上一闹,也不打听打听景泰皇帝朱祁钰是吃这套的人吗?活该被夺了功名。

“朕到现在对于国子监针对久试不中的秀才安排集训的成果还是满意的,考不上举人没关系,愿意在国子监下认真学一门专业给安排到六部之下为事官也是不错的出路。”

“考了好多年都考不中,不能这辈子就这么废了不是?而且读书人不能一味守旧,放不下面子,这‘明经科’出身也是官嘛!”大明朝当然没有明经科,朱祁钰也就是打个比方举个例子而已。

科举制度是朝廷选拔人才的基本策略,从隋朝使用至今一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不二法门,自此打破了官阀世家垄断朝廷官员选拔的制度。

但同样也让多少百姓家雪上加霜,多少穷苦人家倾全家甚至全族之力最后供养了一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整日里只会痴痴癫癫梦想着有朝一日高中能够改变自己、改变家族的命运,实际上就连两餐一宿都改变不了。

“回陛下,这读书人可不就想着能够靠着自己饱读诗书以自己的才华为朝廷出力嘛!要说读书人放不下体面…这读书人久读圣贤书,心中自有沟壑,如果都……如果都跟田里扒土的,坊里做工的一般了,那人家还读什么书呀!早早下地干活或是出门务工,多少也积攒了些家业,再不济至少也都成家有了子嗣……”看着朱祁钰面色逐渐凝重了下来,王文的话没敢再往下说了。

读书人最初的梦想当然就是登堂入室了,如果不为了这个梦想读什么书?既然朝廷宣传开科取士要纳天下之才,那么天下人为此而努力能有什么错?

开科取士自然有选不中的,就因为这个就出言以嘲讽似的语气说读收人该放下体面反而显得自己格局小了。

“启禀陛下,适才陛下所说的‘平反’,臣等愚钝居然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还请陛下明示,臣等该如何着手更为妥当?”见到话题被带偏了,而且似乎皇帝陛下与左都御史产生了分歧,于谦连忙出言把话题要给掰回来。

“哦哦,是有些偏了,也无妨,朕也想听听两位对于吏治革新的想法。”

有什么想法?能有什么想法,当然是大力支持喽。虽然新政推行时遇到了些阻力,但是整体看起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按照分阶段改革的结果来看,第一阶段的效果是非常好的。第一批实在家里负担不起的秀才们最终选择了进入两京国子监学习,为户部就提供了一批条件优秀的新人干吏。

满嘴高喊着无农不稳、天下当以农为先的读书人几乎在农学上都没什么像样的表现,农学挂科几乎成了普遍现象。大家都是读书人,哪里能干得了那种腌臜活计?简直污了圣人教诲!嗯,大家都这么认为,但是学习商贾整日与钱粮打交道就不污了,一点都不污,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总要有人去干才行……

“臣以为…”于谦稍一迟疑接过话头说道:“再看两、三年,科举并吏治的第二阶段改革便可实施了。”

景泰四年,皇帝陛下挟胡濙上奏大军破瓦良哈,搜寻也先官军直至捕鱼儿海的契机宣布吏治改革试点五年计划掀开了大明朝变法的帷幕。经过两年时间的运作可以看到第一批速成班的学员中很大一部分通过了户部考核顺利被分配到下面各个府、县里当差办理钱粮税赋,只是需要的农学博士不出意外是一个都没有。

而整批学员中在算学上有成就的几乎一个都没有,工部几乎是矮子里拔高能挑拣的也没几个歪瓜咧枣。反而礼部、吏部简单,根本就没有安排挑人。

“臣以为不仅六部,各衙门其实都不缺人手,缺的是能够办差使,有手段的能吏。前面提到刑部,这仵作之法就非常人,朝廷一直都缺,只因为仵作向来是贱役,肯操执者本就少,何况还是祖传之术。”

“嗯…命刑部、锦衣卫推荐办案能吏往国子监编撰侦办案件要领并协助教学为朝廷培养能吏……这书名就叫《洗冤录》吧!”

咋,整这么一出就弄出了个《洗冤录》?说好的平反呢?大明朝厚土之下埋了多少怨魂,你身为大明朱氏子孙心里没点逼数吗?

敢不敢把洪武、永乐年间的大案全部来出来晒一晒太阳,看看跟民间那些一、两户人家的案子比到底哪个更冤?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