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归唐
  4. 第338章 改革
设置

第338章 改革(1 / 1)


朝会散去之后,李宽没有急着离开皇城,而是先去了肃章门外的中书省,调取了武德年间和贞观年间大唐举行科考的规定和几份试卷,因为朝堂上陛下刚说要改革科举,加上李宽如今算是中书省的高官,一众官员都十分配合,甚至允许他在省内抄录部分档案。

得到足够资料的李宽胸有成竹,回府就洋洋洒洒写下了千余字的奏疏,差人往尚书省递去,然后静坐府中,等待结果。

事情的发展如他所料,奏疏递进宫不过两个时辰,禁宫中的宦官就急匆匆来到楚王府,宣布道:“陛下口谕,宣楚王李宽即刻入宫面圣!”

李宽早有准备,当即随着宦官返回禁宫,一进淑景殿就瞧见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端坐当场,李世民面前正摆着他之前递上的奏疏,听李世民道:“左右仆射联名将你的奏疏保荐到朕面前,没想到朕刚在朝会上吩咐,你这么快就上疏。”

李宽笑笑,道:“启禀陛下,这事儿我之前就想过,只是时机尚未成熟,又怕打乱了陛下的计划,才一直没有提起。如今陛下既然有意,我自然胸有成竹,急着上疏。”

听他这么说,长孙无忌也不客气道:“我跟左仆射都觉得你这份奏疏很有些想法,对朝廷改革科举制度很有帮助,只是有些细节过于激进,这才奏请陛下宣召你来当面说明。请楚王说说,你这份改革策略的初衷如何?”

面对这种单刀直入的询问,李宽也就直接答道:“大唐立国以来,武德、贞观两朝都延续前朝的科举制度,希望广开门路招贤纳良,然而前朝科举,实为‘贡举’,乃是要求地方官员每年向朝廷推举人才,本质上与察举没有太大区别,只不过对人才多进行一次考核而已。

“察举制度的弊端,在于官员会考核举子的出身与人望,如果不打破这一点,那么门阀把持朝政就是迟早的事,毕竟寒门子弟既没有显赫出身,又缺乏名师门路,本身没有显赫的名气,又怎么会被地方官员发现举荐?

“故而我提出这一份改革方案,第一部就是打破举荐的规定,改为允许适龄学子自荐,只要能通过地方考核的,都应该当作人才呈报朝廷,这样才能让天下读书人有毛遂自荐的门路,而不是想方设法攀附氏族。”

唐朝时候的科举,跟明清时候还有很大的不同,虽然有广开门路的用意,却没有打破门阀与寒士之间的差距,使得寒士很难被朝廷看见,故而李宽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允许寒士自荐,只要有本事的都可以来考,就绕开了地方推荐这一步。

房玄龄早就看过他的奏疏,闻言也就问道:“只是这样一来,地方的考核标准就很难界定,也难免会有主考官因人废言,故意不让寒士通过考试,到头来门路还是阻塞的。”

李宽笑笑,道:“这就需要朝廷做进一步的监督,要求地方上提前申报考试名单,所有考卷经过考官审核之后,都要寄往京城交给中书省再次核验,如果参考人数太少,就申斥地方官员,如果考官徇私,就剥夺其主考资格。”

房玄龄若有所思地点头,道:“只是这样一来,朝廷的开销就会增加很多,一来地方上增设考试,二来中书省核验考卷,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万事开头难,第一年的开销的确会增加很多,”李宽看向李世民,认真道:“但是陛下有意广开门路,这一点开销还是应该出的。”

李世民点头道:“每年各地都要向太学举荐童生,这些童生本身也是要考核的,用原班人马,加考一场,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开销,倒是你后面提出的,由朝廷负担考生进京参加中书省考核的一切开销,不是一笔小数目。”

李宽早已算好,道:“地方官员每年都要进京述职,只要让他们述职的时候顺便带上举子,由沿途驿站接待,所需的开销就能减少很多,只相当于多几张吃饭的嘴而已;至于进京之后,提供吃穿,则是固有的惯例,并没有额外增加开支。

“我听说很多寒门子弟,单单购买纸笔都捉襟见肘,要是让他们自行千里迢迢赶来长安,只怕会使得很多人因为囊中羞涩而退却。朝廷如今要为寒门打开门路,自然应该照顾到他们的衣食住行,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

听到这,长孙无忌就问道:“说到这儿,你在奏疏中提到,只要学子通过了地方上的考试,无论后续能否通过中书省的考核,就要免除他们的徭役和赋税,又是为了什么?”

李宽闻言笑道:“这就是这次改革的重中之重了。门阀世家因为子弟在朝中做官,本身享有免除徭役和赋税的特权,我提出这个建议,就是让寒门也有机会争取这种特权,凡是通过了地方考试的学子,本身就是潜在的人才,免除他们的徭役和赋税,是在安他们的心。

“寻常人家一个男丁,既要养家糊口,又要承担徭役,本身就很艰难,有时候为了生计,很多人是没有条件读书的;而通过地方考试的人,或许再读一两年的书就能通过中书省考核,朝廷免除他们的徭役和赋税,就是给他们提供读书的条件。”

这一条提议几乎是开天辟地的,就是将后世的“秀才不纳税,举人不跪官”这一套提前搬上历史舞台,本质是朝廷对读书人的尊重和帮助,有利于那些家境窘迫的人坚持读书,付出不多,收获不小,听他这么一解释,李世民和两位宰相都在点头。

当然,朝廷帮不了所有人,真正家中赤贫无力负担教育的,李宽也没办法,始终十年寒窗,不是赤贫家庭所能负担的,别说是现在的大唐,就是一千年后的明清,也没有这么多资源来进行全民教育。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