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立峰一直在注意着这边的事情,见那位县太爷离开后,这才放下手中的活儿跑了过来。
“二婶,县太爷走了?”
王冬初:“走了。”
罗立峰捂着胸口,一副终于活过来的样子:“娘哟,终于走了,这县太爷可吓死人了。”
王冬初乐道:“那县太爷长得那么俊俏,说话也挺亲和的,怎么就吓人了?”
罗立峰憨笑两声:“我这不是第一次见那么大的官儿么。”
“咱们这个县太爷啊是个好官,亲和,你们别害怕。”王冬初想着一个被人掀了算命摊子都不会生气利用自己的身份去教训人的县太爷,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想起他的另一重身份,王冬初稀罕极了,怎么会有人有这样特殊的兴趣爱好呢?
可能......像这种天才都有常人所难以理解的某些能力?
王冬初拢了拢耳边的头发,“老二,现如今,炭你也不需要出去卖了,咱们就安安心心地把县老爷要的木炭烧出来,其余的事情都别管了。”
又看向聂虎:“虎子啊,一会儿你与我们说说如何联络你那堂姐夫,等我家的炭出来了,我们得给他送信。”
聂虎二话没说把梁晓的家庭住址报了出来,王冬初感激:“说起来,此事还得多谢你呢,先别回去了,中午在婶子家吃饭。”
“那我就不与婶子您客气了,我早就馋婶子的厨艺了。”聂虎豪爽道,找了把砍刀跟着罗立峰去砍柴。
·
因着沈以诚急需木炭,王冬初又马不停蹄建了两个炭窑,王冬初带着罗立强和罗立升三个人轮班烧火
县太爷来买罗家的木炭,只有几个人知晓,加上一个罗永贵。
罗永贵听到消息后惊得愣了半盏茶的功夫,细细问了罗立峰几句后,当日就去镇上的粮铺买了几袋粮食回来。
罗家人从每日出去推销卖炭,到每日坐在家中烧炭,一时间引起了村中人的好奇。
王冬初只往外放话,说是被一个有钱的商人买走了。
村中人酸的酸,羡慕的羡慕,一点没有影响到罗家人。
临近过年,各家各户都开始置办年货,打扫屋子。
这是王冬初穿越过来过的第一个年,又小赚了一笔银子,王冬初打算过一个肥年。
趁着白日里空了下来,王冬初回了趟家。
张红花与自家婆婆盘算着家中的东西:“娘,咱家现在做了五只鸭干,七八斤的鱼干,还腌制了一大缸的腌菜,足够我们吃到开春了。”
王冬初翻看自家各种小坛子小罐子,摸到一个臭臭的小陶瓷罐子皱了皱眉。
张红花:“娘,那一罐是李花婶子送来的霉豆腐,另外那一个更小的瓷罐子里装的是豆豉,也是李花婶子送来的。”
“可回了礼?”王冬初问。
“是,您卤的那些鸭下水回了一盘。”张红花回道,不是她说,自家婆婆做的那个什么卤下水,就如自家婆婆说的那句话……真的好吃到爆!!
王冬初点了点头,“这个霉豆腐做的好,臭味十足。”
霉豆腐这种东西,越臭说明这霉豆腐做得越好。
王冬初拿了一根筷子,沾了一点霉豆腐尝尝,咸香味儿十足。
穷人家里舍不得吃盐,却会用盐做一罐霉豆腐,霉豆腐咸香咸香,挖上黄豆大小的两坨,就能吃一大碗饭。
王冬初暗叹,没有辣椒,这霉豆腐到底少了两分滋味儿。
王冬初:“我似乎听你说起过,前些日子你大伯家酿了米酒,给咱家送来两坛子?”
“是,娘可要用?”张红花一边问着,一边起身把那装着米酒的坛子抱了过来。
圆肚坛子不大,上面用稻草泥巴混合的泥封封着。
王冬初:“我打算泡个萝卜干,用这霉豆腐、茱萸、糖、米酒做作料,再放些黄花菜一起泡了,泡上大半个月差不多能吃了。”
先前一直没有时间腾出手来做,现在有罗立强和罗立升两兄弟在炭窑前看着火,她就有时间来做这些自己喜欢吃的小菜了。
张红花本就佩服自家婆婆,自从知道县太爷也来买自家的木炭后,更加信服。
婆婆说一,她绝对不会说二。
婆媳两个一个教,一个学,非常地和谐。
王冬初:“今年咱们家赚了点银钱,这个年就好好过。等过几日到了大集的时候,咱娘俩去集市上买上一些年货,再扯些料子,争取在过年前,一人做一套新衣裳出来。”
张红花诧异道:“娘,咱们不是才做过新衣服吗?”
王冬初:“过年要穿新的衣服,那些衣服咱们都上过身了,不算。”
张红花:“.......”
她算是发现了,自家婆婆好像很热衷于做衣服。
大集那日,王冬初婆媳两个一早就坐上了去镇上的牛车。
罗立新:“娘,真的不用我陪你们去吗?”
“不用不用,你这活儿不是得敢工期嘛?你赶紧做出来吧,可别耽误了人家成亲用。”王冬初挥挥手:“回去吧,我们娘俩买好了东西就回来。”
到了镇上,王冬初两个先去王文林家。
刘老太看到王冬初很是高兴,拉着她的手哎哟哟个不停,“不过几日不见,怎么眼瞅着瘦了这么多?”
“瘦了吗?”王冬初愣了愣,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脸,“没吧?”
“瘦了瘦了,娘说你瘦了就瘦了,瞧那两只黑眼睛,不知道的还以为被人打了呢。”刘老太嗔她一眼,很是心疼。
王冬初乖巧点头,“您说瘦了就瘦了,可能是这些日子,大半夜里烧柴熬夜熬瘦了吧。”
听得她这么说,刘老太更心疼了,“你呀你,生了三个儿子你就交给他们去做,你这么大的年纪了哪里能熬一整夜?”
王·大年纪·冬初:“这不是为了多赚几个钱嘛。”
刘老太又是高兴又是心疼:“赚钱不容易,好在你这一通没有白忙活。”
“可不是,您女儿现在也算是有钱人了。”王冬初笑道,自家那三万斤木炭卖出去,足足能赚四百五十两银子。
更何况,她家的木炭不止那么点啊。
“娘,我又给您送来两筐木炭,只是这木炭吧是那些细枝烧出来的,没有前几次的好,您别嫌弃。”
刘老太不满地瞪了她一眼:“儿女送的什么东西做娘的都喜欢,哪里会嫌弃,今年真是享了我家小姑娘的福了,这炭就没有少过,娘这屋里啊成日里热乎乎的,隔壁的老太太们总是找借口上门来蹭我的炭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