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舞阳
  4. 第1章 龟背的刻痕无声无息:2、抗疫史与胡教授
设置

第1章 龟背的刻痕无声无息:2、抗疫史与胡教授(1 / 1)


对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保持怀疑和谨慎的样子,有时候看来很不可爱。但毕竟这样的态度,是人类体内自带的自我保护基因。可是当这种态度变成探索的前提和动力时,那种样子又非常可爱。

殷商和西周前期,人类社会几乎没能留下足量和可信的证据供后代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信使时代还未到来。

在那些没有正统规范的记载制度、没有传染病基本科学框架、没有医疗和防疫从业人员的政权统治下,有可能存在对细菌和病毒认知和防疫抗疫常识吗?曾经主宰中原地区的“三无”广域王权国家,也会有抗疫记录和经验吗?

出土文物和遗存,出土或传世文献,发挥出证据作用,并成为古史重建的素材。但似乎功能至此,在探索古代疫病问题时,依然力不从心。

在谈论早期文明光华繁盛,商周时代刻甲铸鼎,无名先民曾经来过时,我们不妨试着谈谈这个时代的瘟疫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不可否认,在近代之前,中国人未能找到瘟疫的原因。在未知因由的历史里谈历史,重要的是观察历史进程,尤其是那些进程的进步意义,进程中各个因素的主次、结构,以及进程的筛选功能。

对于抗疫史,本文重在观察在历次与瘟疫的斗争中,前人怎样逐步从蒙昧走向相对理性的过程。毕竟,今人知晓前事的目的是明确当下所处的位置,进而找到前进的方向,而不是以当代的智慧来苛求前人。

所以,在中国防疫抗疫历史重建和书写时,还是要给予其一个相对长时间的关照。

“落后”的先民其实很可以!这是抗疫史存在的意义,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文化基因。

治病的前提是知病。我国著名甲骨学家、考古学家、史学家胡厚宣教授,在其著名论文《殷人疾病考》中,通过考证甲骨文字,总结出商代出现的十六种疾病,并确认在殷商时期,传染病已经为官方和民众所认知:

“殷高宗武丁一朝,五十九年之间殷人之病,凡有头、眼、耳、口、牙、舌、喉、鼻、腹、足、趾、尿、产、妇、小儿、传染等十六种,具备今日之内、外、脑、眼、耳、鼻、喉、牙、泌尿、产妇、小儿、传染诸科。”

胡厚宣,1911年出生于河北望都。1928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进入史学系学习。1934年毕业后,由董作宾、徐中舒推荐,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

之后,他参加梁思永教授带领的河南安阳殷墟考古队,先后参与发掘小屯、龙山、仰韶三层文化,后前往发掘西北冈王陵。可以说,殷墟考古史上最重大的几次发掘活动,胡厚宣教授都曾经参与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胡教授不仅从事发掘,更专注整理甲骨实物,考辨甲骨文字等的工作。而胡厚宣教授在甲骨学上的贡献和突破,在于他利用科学方法统计、分析甲骨,结合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进行殷商通史和专门史研究。其著作《甲骨学商史论丛》,即为一部具有突破性和先进性的科研成果。1942年一经问世,即获好评,并于当年获得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的科学发明奖。

学术审议委员马衡先生对该书评价如下:

甲骨文字之研究,始于孙诒让。取其材料以研究商史者,始于王国维。惟其时材料零乱,整理开始,筚路蓝缕,仅启萌芽。逮中央研究院正式发掘殷虚后,材料始有系统可言。又经董作宾等以科学方法,从事整理,分析时代之先后,于是史料乃可完全应用。作者拟以三数年之力,整理旧稿,写印《甲骨学论丛》若干集,以为商史之长编。然后以二十万字,写一《殷商新史》。此固为作者之宏愿,实亦现时最需要之著作。此编为《论丛》第一集,如《卜辞下乙说》、《四方风名考证》等文,皆能有所发明,可为不易之论也。(胡厚宣 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人们对“甲骨四堂”耳熟能详,却鲜有人知道,在甲骨学界,胡厚宣教授与王国维、董作宾而先生并称三大甲骨学者。

作为“三大”之一,胡在殷商疾病和治疗方面的论证,与其说具有权威性,不如说是更加系统、科学,禁得起时间考验,禁得起专业推敲。

《殷人疾病考》由历史学考古学者所著,但其专业性得到医疗卫生专业学者认可。胡厚宣之后,亦有大量相关学术论文问世,但后来者始终无出其右。

当代甲骨学、古文字学专家李宗焜教授认为:

“后来发表的这些讨论殷代疾病与医疗的主要论著,材料的搜罗比以往更多,实际已远比胡先生所举更为‘翔实’,但仍有未为各家所提及的重要材料;而诸多论述中,不尽恰当之说仍然不少。尤其对殷代医疗的部分,甲骨的材料其实少之又少,过度的引申恐怕未必更能窥见其真相。”(《从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与医疗》,载于《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二本第二分,2001年。)

当我们开始穿行历史中最迷离的时刻,恰好,胡厚宣教授的文章是一束光。

《殷人疾病考》写作于1942年。随着新中国考古事业不断发展,商周遗址陆续被发现,大量出土文献和文物现世。胡厚宣教授基于新变化对原作进行了修改和增补,最终形成《论殷人治疗疾病之方法》一文,于1983年9月7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上作宣读。《中原文物》1984年第四期曾作全文刊载。

所谓医疗,意即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把标准降到最低,至少也得包括认识疾病,治疗手段和专业医生三个要素。即便粗放至此,也是中国早期社会不可企及的层次。

胡教授利用甲骨档案作例证,广泛引用历代尤其是上古文献为佐证,层层递进,严密论证,证实了一句粗话颇有些道理——你爷爷就是你爷爷!先民在抗疫方面,态度积极,手段丰富。其中部分经后代改进和发展,传承至当下,足见在殷商时代,华夏民族芸芸众生已经是独立和理性思考的族群。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