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转眼之间就又过去了一年。
今年已经是1972年了,两个孩子已经在秋季开学的时候送进了托儿所。
董以珊本来的打算是让两个孩子在家里再待一年,明年再让他们上托儿所。
不过董以珊在孩子们生日的时候,检查出来又怀孕了。
孙国兴怕她太累,坚持把两个孩子都送进了托儿所。
托儿所中午管一顿饭,这样孙国兴早上上班顺便把两个孩子送去。董以珊只用下午把他俩接回来就行了。
五月检查出来的怀孕,现在已经是十月份了,董以珊已经怀孕六个月了。
两个孩子上托儿所也已经上了两个月了。董以珊本来还怕两个孩子不适应。
结果人家哥俩倒好。每天都高高兴兴的,一声都没哭过。
这让董以珊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心里也免不了失落。
不过两小只没有哭闹总归是好事。现在他们家的生活规律就是,早上吃完早饭。
孙国兴就带着两个孩子先送他们去上学。然后自己再去上班。
董以珊吃完早饭就在屋里或是院子里溜达着散散步。然后再做点针线活儿什么的。
中午两个孩子不回来吃,中午饭董以珊要是愿意做就做,董以珊懒得做了,就等着孙国兴回来做。
下午孙国兴照常上班。董以珊则是午睡一个小时,然后起来做点轻生活计或是干脆出去找人聊天。
下午差不多到放学时间了,董以珊就溜达着去学校门口,放学了就把两个孩子接回来。
晚上这顿一般董以珊都会做得丰盛点儿。主要是怕两个孩子中午在学校里吃不饱。
而且一家人一边吃着晚饭,一边说着各自一天的趣事,气氛也是非常温馨的。
日子四平八稳的过着,很快就到了大年三十。现在董以珊已经快要生了,也已经跟木匠嫂子说好了。
明天一过木匠嫂子就会来家里住着。预防董以珊突然生产。
今天大年三十的饭菜都是孙国兴做的,有董以珊在旁边指导,味道也还算不错。
这个年因为董以珊快要生产,而过得有些潦草。
孙国兴整个心思都在快要生产的董以珊身上,哪还顾得了过年不过年的。
木匠嫂子初二就过来了,这次她也跟上次一样,将在这里答对完董以珊出来月子再回去。
木匠嫂子来了,孙国兴才开始去部队上班。
董以珊是在初四夜里发动的,一有动静孙国兴就醒了。
赶紧叫醒了木匠嫂子。又把小赵也叫起来。小赵也是孙国兴特意让他住到家里的。
就是怕董以珊生产的时候,没人照顾两个孩子。所以这几天小赵也是在家里睡的,就是为了孙国兴他们去医院的时候,他好在家里照顾两个孩子。
待产的东西是董以珊早就收拾好的,现在一发动,直接拿着东西走就行。
木匠嫂子先把董以珊扶到车上,车也是孙国兴特意开回来的,就是为了这时候。
孙国兴在后面提着两个大书包。木匠嫂子和孙国兴也上了车。
木匠嫂子坐到了后座,跟董以珊坐到一起。孙国兴则是坐在了驾驶位上。
孙国兴缓了缓紧张的心情,努力控制了一下不停颤抖的双手。这才平稳的开着车去了医院。
这次生产董以珊没受太多罪,晚上十一点多去的,到了早上六点董以珊就已经生完了。
从发动到生产才用了六个小时,董以珊和孙国兴的二儿子就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因为生产顺利,产妇和孩子的身体都很好,所以医生检查过后,下午就让他们出院了。
等在家里的两个已经荣升为哥哥姐姐的孩子,看到父母带着小弟弟回来,也兴奋的不得了。
董以珊是被孙国兴抱进来的,当然了,在医院的时候也是孙国兴把裹着一床被子的董以珊抱到车上的。
孙国兴把董以珊放到了炕上,然后也上炕把褥子铺上,让董以珊赶紧躺下,又把被子给她盖上。
孩子是木匠嫂子抱进来的,董以珊躺好了,孩子也放到了董以珊的身边。
这时候双胞胎凑了过来:妈妈,你去哪了?我们起来都没看到你。"
两个孩子虽然已经三岁半快四周了 ,不过说到底也还是孩子。
早上起来爸爸妈妈都不在,只有小赵叔叔陪着他们,刚才进屋孙国兴忙着安置董以珊,安置新生的小儿子。
两个孩子看着爸妈都没有人理他们,他们心里这是委屈了。
董以珊看两个孩子委屈的小表情,立马就心疼的不行了。
"皓皓,悦悦,来到妈妈这里来。"董以珊连忙招呼两个孩子到自己身边来。
董以珊伸出一只手挨个摸了摸两个孩子的脸蛋。
"妈妈以前不是跟你们说了吗?要给你们生个小弟弟小妹妹。昨天晚上妈妈就是给你们生小弟弟去了。
你们看,这就是小弟弟,你们以后就是哥哥姐姐了。"董以珊让双胞胎看她身边躺着的孩子。
双胞胎小心翼翼的凑到新出生的小弟弟跟前。
"小弟弟?弟弟…"锦晧锦悦嘴里嘀咕着弟弟。
"对,弟弟,以后锦晧就是哥哥了,锦悦是姐姐。等弟弟长大了,就能跟你们一起玩了"董以珊并没有说他们是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的话。
而是说等弟弟大了,就让他们一起玩。
其实两个孩子从只有三岁多,他们并不能理解家里多了弟弟代表着什么。
不过董以珊已经跟孙国兴说过了,有了小的,他们都更要关注双胞胎的情绪。
他们也要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不会因为小的,而忽视大的。
更不会让双胞胎在面对小弟弟的时候,以你们比他大就应该让着他的理由,让双胞胎退让。
董以珊从来不认为大的就应该让着小的,她认为兄弟姐妹之间,之所以有那么多矛盾。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父母的一碗水端不平。当父母的往往都要大的让着小的。有能力的帮衬没能力的。
长此以往,吃亏的那一方必定满心怨气。受到照顾的一方也会把别人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