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八年(1410年)十月,朱棣从北京南下。
十一月,朱棣凯旋而归,回到南京,接受朝臣的朝贺。
十二月,被朱棣击溃的鞑靼贵族阿鲁台派遣使臣向大明进贡马匹,以示愿与大明交好。
永乐九年(1411年)正月十三日,朱棣在京师南郊举行天地大祭,告慰祖宗神明,庆贺北伐鞑靼胜利。
“士奇,朕问你,在朕北伐鞑靼期间,太子监国可有犯错误?”
朱棣单独召见翰林侍讲杨士奇,询问太子朱高炽监国的情况。
杨士奇是朱棣授命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的四位辅臣之一,兼任左谕德与翰林侍讲。
杨士奇拱手行礼,回答道:“回禀陛下,太子天资很高。只要知道自己有错,他就立刻改正。太子心存仁爱,对陛下更是孝顺,绝没有辜负陛下的嘱托。”
“你倒说说,太子是如何闻过则改?”
朱棣面色如常,一双小眼睛亮闪闪地盯着杨士奇,似乎对杨士奇的说法并不是很认同。
在这监国的一年零十个月里,全国各地发生了许多水旱灾害,太子朱高炽派遣使臣进行抚恤与赈灾,在民间与朝堂中颇得人心。
北巡期间,赵王朱高燧与汉王朱高煦经常在朱棣身边说太子的坏话。
赵王朱高燧是幼子,颇得朱棣宠爱。
而汉王朱高煦战功卓著,在性格与作战方面很像朱棣,朱棣曾经就有立朱高煦为太子的心思。
朱高燧与朱高煦都说太子朱高炽监国不力,朱棣信以为真。
若不是当时急着征讨鞑靼,朱棣都打算废掉太子了。
“陛下,太子喜好文辞,常赞赏王汝玉,曾让臣讲授诗词……”
“哼,太子监国竟只好文墨?”朱棣有些不满。
“陛下息怒,请听臣把话说完,”杨士奇连忙解释道,“臣劝太子应学习《六经》,空闲时多看两汉时期的诏令。”
“嗯,爱卿所言甚是,太子是否听劝?”
杨士奇回答:“回陛下,太子听从了臣的建议,没有再提诗词,而是一心放在处理朝政事务上。”
“那你说太子对朕孝敬,又是从何说来?”
朱棣再次凝视杨士奇,一双小眼珠子炯炯有神。
太子朱高炽生来文静,喜好文辞,再加上患有足疾,体态臃肿,不能骑马,未曾与朱棣一起驰骋沙场。
对于这个长子,朱棣并不满意。
在朱棣看来,朱高炽的性格像俆皇后,而次子朱高煦才更像他朱棣。
不过,朱高炽向来宽厚仁爱,在朝中颇得人心,为人孝顺。
杨士奇是文臣,与朝中大多数大臣一样,他支持太子朱高炽。
“陛下,可还记得,兵部李贞的冤案?”
之前,杨士奇一直避开对太子不利的军事方面,以太子孝顺仁厚的优点应对朱棣的问询,但这次主动提及了军政方面。
朱棣筹备北伐鞑靼期间,南京出了李贞案。
兵部主事李贞被御史袁纲、覃珩以受贿之名收监,并严刑拷打,冤死于狱中。
这个案子曾引发朝野震动。
如果当时太子不能处理好这件事,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朱棣亲征鞑靼的计划。
不过,太子朱高炽最终果断为李贞平反,平息了众怒,没有影响朱棣的北伐计划。
在这件事上,朱棣对太子的处理是满意的。
“朕记得,朕在北京行在所看过太子的奏章……”
忽然觉得杨士奇另有深意,朱棣眼睛一转,眉毛微微上挑。
“这个案子,莫非,另有玄机?”
朱棣盯着杨士奇,面色微沉。
“陛下圣明!”
杨士奇再次拱手行礼:“当时,朝廷上下正在为陛下亲征鞑靼而做准备,李贞的冤案十分棘手,太子殿下召集六部大臣与臣等一起商量……”
杨士奇向朱棣详细介绍当时太子朱高炽处理李贞冤案的过程。
李贞冤案的罪魁祸首并不是御史袁纲和覃珩,而是左都御史陈瑛。
照杨士奇的说法,太子应该当即缉拿陈瑛问罪,但太子为了不让皇帝分心,只处置了御史袁纲和覃珩。
陈瑛是朱棣的亲信大臣,又是皇帝亲征鞑靼在即,太子朱高炽这么做是为了皇帝能全力应对鞑靼,不为国事分心。这是太子的孝道。
听了杨士奇的解释,朱棣很高兴,派人送杨士奇出宫。
送走了杨士奇,朱棣又召见太子朱高炽。
“太子,你知不知道,有人在朕的面前说了你许多坏话?”朱棣打量着憨厚的朱高炽。
朱高炽坦诚道:“禀父皇,儿臣不知。儿臣只知道,儿臣该尽做儿臣的本分,努力做好父皇交代的事情,仅此而已。”
朱棣重重点头,没有再说什么,令朱高炽退下。
朱高炽离开后,朱棣冲身边的侍从道:“昌盛,给朕传纪纲。”
永乐九年(1411年)二月二十日,左都御史陈瑛获罪,死于狱中。
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奸臣陈瑛,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死了。
想当初,在北平时,陈瑛还曾帮过郑海。
但郑海并不知道,曾经是朱棣身边大红人的陈瑛会这样黯然退场。
此时,郑海正航行在印度洋上。
他并不知道朱高炽成功躲过了一劫,而大奸臣陈瑛却死于另一名佞臣之手。
靠坐在椅子上,郑海正津津有味地手中的航海日志。
他手里有两本航海日志,一本是义兄郑和的,另一本是回回语翻译费信的。
通过查阅郑和的航海日志,郑海可以了解之前郑和在占城、暹罗、满剌加等国的访问经历。
在访问满剌加途中,郑和船队在一个取名为“九洲山”的岛礁群上采集了大量的香料。
这些香料中,郑海最熟悉的是沉香与黄熟香。
沉香,是沉香木的树脂,一般存在于沉香树的木心。
沉香,其香味清远,放入水中会下沉,因此,得名“沉香”。
关于九洲山伐木采香一事,费信的航海日志记录更为有趣。
费信不仅描述大明官兵们采伐香木的经过,更有意思的是,他在每篇日志后面都赋诗一首。
关于九洲山之事,诗曰:
“九洲山色秀,远见郁苍苍。
“四面皆环海,满枝都是香。
“树高承雨露,岁久表祯祥。
“采伐劳天使,回朝献帝王。”
郑海与郑和船队汇合后,使团船队离开了满加剌,经过阿鲁、苏门答剌、南浡里等国,横穿印度洋。
郑和船队没有像以往一样在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停留,而是在锡兰国的邻国小葛兰靠泊。
拿着郑和与费信的航海日志,郑海刚走进指挥舱就被郑和喊住了。
“小海,你来得正好!”
看向郑海,郑和神情严肃,询问道:“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遣使前来,邀请我们访问他们国家,你有何看法?”
郑海微微一愣。
锡兰山国王那可不是一个省油的国王。
前两次下西洋,郑和使团路过锡兰山国,国王亚烈苦奈儿给郑海的印象都很不好。
上一次使团访问锡兰山,船队刚离开锡兰山的港口,后面就火光冲天。
郑海可不认为,那是锡兰山国国王拿着火把为大明使团送行,他们那是想夜袭使团船队……
正当郑海回忆之时,却听到郑和下决定道:“本使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继续西行,另一路掉头,前往锡兰山国进行访问。”
“什么?正使大人,你要掉头回去访问锡兰山国?”郑海一脸惊讶。
当众官员的面,他不好直呼郑和的小名,因此以官职相称。
郑和郑重点头,回复道:“没错!既然锡兰山国王盛情邀请,那本使必亲自返回访问锡兰山。至于,另一路继续西行,率队的人选……”
“我推荐副使王景弘,”郑海毅然决然道,“王副使是率队西行的最佳人选。”
王景弘与郑和都有些惊讶,怔怔地盯着郑海。
有些不可思议地盯着郑海,王景弘问道:“郑副使,你是认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