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小学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做《孔融让梨》,孔融的故事也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大家也知道了,在东汉的时候,有个叫孔融的道德模范,神童。他不仅少年聪颖,而且出身名门。他是孔子二十代子孙,自己也是一代大儒,拿现在的话说还是一个大V呢。
但是,你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吗?对,是被曹操杀死的。他死时,年仅50多一点点,而且全家上下百余口无一幸免,就连7旬老父母,五岁的可爱的小儿子也身首异处,可谓悲惨之极。有很多人会骂曹操,嫉贤妒才,心狠手辣,连可爱的小孩子也下毒手。其实,如果我们仔细了解下孔融的性格,我们会发现,孔融之死既有历史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他自身的原因:是他的名门大儒的身份害了他,是他偏执的性格断送了他和家人的命。
也是他不会好好说话,口无遮拦给他带来了灭门之祸。以前我们租住屋的楼上有一对夫妻,一吵起来便没完没了。更令人不解的是,每到吵架,男的威胁女的要打她时,她便梗着脖子说:你打呀,你不打是我养的!于是便开打。打完有时女人便对男人说:你好好说话会死吗?其实,不好好说话真的会死人的。如今,不管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还是在市井,或是在微信圈在家庭里在网络上甚至在夫妻兄弟父子间,暴戾之气比比皆是。有的因为有钱,有的因为有权,也有的因为是光脚的,好像都有都可以是暴唳的理由。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或江湖上行走,可从孔融的悲剧中领悟到些什么。这也是我要写今天这篇文章的初衷吧。
孔融是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我们不难发现,孔融出身望族,少年成名。四岁时因让梨而名满天下,粉丝甚众。由于家学渊源,在文学上多有建树,为建安七子之首。建安七子这可不是浪得虚名者可得的。何谓七子?
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当时的文学,除了曹氏三雄,就是建安七子了,可见名声之盛,真的是大V中的大V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千古,是每个中国人孩提时期的学习榜样,然而有着这样一个礼仪标签的人最后却被冠以无礼之罪而遭杀害,也算是莫大的讽刺。这真的只是曹操的嫉贤和凶狠霸道吗?大家可知道曹操虽有奸雄之名,却是一个礼贤下士的典范,从他对怎样对待关云长就可知一二。那么,孔融究竟为什么会被曹操下令屠其满门?
首先是他的出言不逊。可以说他是凭着自己的声名,口无遮拦。不管能说不能说,专挑别人不爱听的说,只要说出来了,不管后果。
建安九年八月,曹操攻下邺城, 为其子曹丕纳袁熙妻甄氏。孔融听闻后写信给曹操,“从前有武王伐纣,把妲己赐周公,今有您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又是一段佳话呢。”
曹操心想我怎么没听过这个典故,于是便问孔融什么意思。孔融轻飘飘地答道“按现在的状况看,可不就是这样吗?”曹操一听敢情是拐着弯儿骂我们父子俩啊,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后来曹操以“酒可亡国”为名颁布了一道禁酒令,嗜酒如命的孔融立马不干了,大发牢骚后专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来怼曹操,列数圣哲先贤因酒而建功立业的史事和传说,并且盛赞“酒之为德久矣!”。
尧不喝千钟酒,就不会建立太平治世,孔夫子不喝上百觚,就不会成为大圣人...总之吧,酒就是好的不得了,你不能禁!说完就回家和一群狐朋狗友饮酒作乐了,全然不把禁令放在眼里。
可是曹操哪里是因为“酒可亡国”的原因禁酒呢?写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曹操对酒得到痴迷又怎会比孔融少呢?
东汉末年连年征战,岁俭民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粮食都快没了,大家饿肚子的时候,酒这种奢侈品不如省省吧。可以说,曹操是站在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做出的利国利民的决策,可孔融却偏要摆出一副名士书生的做派来发表高论。老子不喝酒?哪有风流?
孔融作为当时的名士,建安七子之首,相当于今天的媒体大V,一言一行足以影响舆论走向。孔融这么一呼拉,他那些死粉们还不举着旗儿摇旗乱叫?正如鲁讯先生所言,村口有一条狗叫了,其他狗也乱叫起来。自古至今粉丝这玩意儿无脑的本就多,这影响多大呀。影响到人家曹老大的政治主张了。
曹操即便宰相肚里能撑船,但也经不起孔融三番五次的无礼挑衅,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喽。后来曹操授意郗虑,表奏孔融罪状,终于以“违反天道,败伦乱礼”的罪名诛杀孔融一家。
那么孔大名人的这悖伦乱礼的罪名又是怎么来的呢?那我们就要回顾一一孔融说过的话里那句最惊世骇俗的“亲子无亲论”啦。
他原话是这么说的,“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父亲有什么值得孝顺的,自己不过是他一时情欲的产物,母亲又有什么恩情呢,就好比一件器物暂时寄存在瓶子里,分离后跟瓶子还有什么关系呢?
这番言论就是放到今天意识也是够大逆不道的的,可能会引来无数的人喷他,甚至人肉他,更何况在以孝治天下的东汉?
不仅如此,孔融还藐视圣人,出口无状。有一天,祢衡艾特孔融,“你是仲尼不死”,孔融随手转发了一句“你是颜回复生。”很不巧,这波互吹被视奸的郗虑听到了,于是被列为五大罪状之一,孔融则被视为大逆不道。
然而孔融真的是不忠不孝吗?肯定不会。
他自小接受儒家教育,是正统知识分子的代表,而忠孝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后汉书》也有记载孔融十三岁丧父时哀悴过毁,要别人扶着才能起来,父老乡亲们都认为他孝顺得很。
因此,不忠不孝只是曹操除掉孔融的一个借口罢了,其实曹操非杀孔融不可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两人政治目标的对立。
拿官话说是孔融“旗帜鲜明地将自己的命运与形同傀儡的汉献帝联在一起,处处时时与权倾朝野的曹操作对,由此铸成了合家死灭的悲剧。”
说句实在话,一开始那会儿,孔融与曹操的关系起初还是不错的,这是基于他们匡扶汉室的共同政治立场,但没多久曹操就“挟天子以令天下”,想成就自己的王霸之业,而孔融始终是汉室王权的坚定维护者,两人政治关系自此分道扬镳。
因此真正触到曹操的逆鳞,让他不得不痛下杀手的是两件事。
其一,“请准古王畿制”。曹魏政治所要经营的第一步就是以魏郡为中心,以冀州为依托,谋求封国建制。
而孔融偏偏上奏说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颍川、南阳、陈留、上党三海近郡,不封爵诸侯。“请准古王畿制”的意图就是为了抑制曹操扩大地盘,防止曹操自立为王,曹操要想完成伟业就必须除去孔融这块绊脚石。
其二,“崇国防疏”。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朝中有人主张讨伐,孔融却抛出“崇国防”的论调,说刘表虽然昏僭恶极罪不容诛,但考虑到国体和国防力量,还是应当隐瞒刘表祭祀天地这件事。
然而老奸巨猾的曹操又怎会看不出孔融这是在为刘表开脱,为的是保留汉室宗亲的诸侯力量来牵制他呢?
曹操要开王霸之基就必须扫除豪族政治的障碍,偏偏孔融不改名士派头,阿党比周,拥刘贬曹,四方信服,在舆论上对曹操的王霸之业形成了巨大威胁,终于在又一次口无遮拦后予人口舌,落了个全家被诛的下场!
政治对立我们且不去说他。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信仰。一代大儒坚持自己的信仰,拥护大耳朵刘备(其实刘备也不是什么好鸟)那是他的自由。但他那句:父母有什么好孝顺的?父亲生我只不过是因为他自己性欲的冲动的结果,母亲就像一个瓶子我在那儿存放了十个月,还需要对她孝敬一生吗?这样的话在今天说起来也是惊世骇俗的,何况在几百年前?他真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而他的出言不逊口无遮拦可见一斑。他语言锋利,每每恶语相向,尤其是对曹操,永远是针锋相对,哪句不中听就说哪句,哪句扎心就说哪句,句句锥心。如果是你,就是你最宽宏大量,你能一直忍下去吗?这句话说得好啊,忍无可忍,无须再忍。人家曹操也是人呐,一次一次忍了你,总有个尽头。你才华最高,名气最大,不能为我所用,为国效力,又有何用?不仅如此,孔融还有个毛病:多嘴,爱逞口舌之能。该说的不该讲的,他都要讲要说,而且不顾时间地点。莫管在曹操手下,就是在当下,就是你最有才,不听老板调摆,老板们也容不得你胡说八道啊。
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曹操下令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最可笑的是,孔融最大的罪名为不孝。现代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孔融之死原因甚多,但最大的原因是他偏执的性格和口无遮拦。祸从口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