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岁月是个好东西。无论你是穷汉还是富贾;也无论你是达官还是流浪汉,它都会送你去同一个地方。只有这个是最公平的。也正因为这样,这个世界才有意义。人,总是把自己当作万物之灵,其实,人也只是这个宇宙里一个小小的过客,只有积德行善,才会给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可是,人们或嗔或痴或贪婪,为官为钱为色,只想贪尽天下之财,人人做到皇帝,阅尽天下的美色,岂不知到前头来只留下一堆白骨和骂名。这天下,留下能不朽的只有青山和绿水,只有山川与河流,只有善德,只有爱的故事和留在山川河流里的故事。
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小镇,甚至每一个村庄,每一座山川,都有着故事和传奇,生生不息。你所做的事,或许如烟云,也或许如磐石。孝德持家久,书中日月长。无论是银子还是钞票,其实只是身外之物。我们却总是在无休无止追求身外这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却忘掉了心灵的愉悦,忘却了这个世界真正能持久和让人快乐的孝德和爱。闲话少说,今天说个地名的故事。这地,叫做五门闸。
五门闸里既无汉宫,更无秦瓦,只是一个年轻的地名,算起来,不过半个世纪。如一个中年的汉子,也如一个成熟的女子。虽经历过风霜,却仍旧风姿绰奕,充满了故事,书写着传奇。五门闸如一位深闺的女子,那么悠然地养在洞庭湖之心——大通湖的怀抱里。
拥三湘之湖,处洞庭之心。大通湖,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南方军垦、农垦农场的唯一一片试验田。它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珠都蕴藏着无数劳动和战斗的汗水。
五门闸位于益阳市大通湖区金盆镇东隅,居湘中偏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5′28″至112°42′02″,北纬29°01′19″至29°19′16″,跨37、38两带,东邻漉湖,南与沅江市相连,西北与南县、华容县比邻。地形为典型的洞庭湖冲积平原,区内的湖泊、水面、沟渠纵横交错。土壤成土母质系河湖沉积物,地势低洼平坦,地面海拔高程24~32米之间。区境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64天;年均降水1240.8毫米;年均日照1643.3小时,年均太阳总辐射量105.1卡/平方厘米。
五门闸,是一个年轻的地名,却刻有农垦文化的时代烙印。1951年到1957年大通湖防汛指挥部修筑一线防洪大堤,建设了一座5孔(4米*63米)的钢筋混凝土外排自流涵闸,确保大通湖浣内渍水通过金盆运河排出到漉湖,周边小小区域由“五孔涵闸”而得名“五门闸”。
“五门闸”因地处与漉湖相连的要塞,与沅江、南县接壤,又与岳阳市华容县、君山区隔湖为邻,是两市、四县(区)交界枢纽,成为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农垦和军垦时期的唯一通道,也是五六个县区生活物资、农药化肥流转的中心地带。1951年3月建立国营大通湖农场,是为湖南农垦事业兴起的开端,农垦精神就成了农垦拓荒人在大通湖这片蛮夷之地谱下的恢弘壮歌。“创业、团结、守纪、奉献” 这八字箴言,被勤劳勇敢的农垦人烙进心灵,化为力量,把荒滩变成了良田,把河泽变成了鱼塘,在这荒芜人烟的洞庭湖之上,用双手建设出了美好的家园。虽然当时物质匮乏,军垦和农垦生活也相当艰苦,劳动量巨大,但所需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用量颇大,而使这里成为物资流转的中心,也成为来自天南地北的数以万计的农垦人生存之命脉。可以说五门闸的存在和辉煌,见证的是半个世纪的农垦精神,见证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光辉与历程。
因洞庭湖(大通湖)盛产芦苇和水产品,20世纪60到80年代,连接五门闸的金盆运河便成为当时芦苇运输的唯一水运道路。来自云、贵、川边远山区的砍伐芦苇的民工,都临时居住于此,大堤沿线搭建了许多棚子,进行商贸交易和住宿,原金盆农场亦在此建立了五门闸商店。上世纪90年代,漉湖水产品在五门闸交易量增大,来自全国20多个省的商贩云集,逐步繁荣成街,当时号称“小香港”。2000年,国家重点项目大东口电排在五门闸堤段以北339米处始建。2017年,大东口村被确定为“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村,五门闸被规划为生态旅游景点重点打造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