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刚登基那会,曾经说过一句话
“苗疆用兵,乃目前第一要务。”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乾隆刚刚登基,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那么为何地理位置比较偏的苗疆能够引起乾隆如此的重视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单独说的话是说不清楚的,所以我们需要从头来说一下。
众所周知,我们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现在的中央政府能够对一些偏远地区做到绝对掌控,这是许多现代化的成果才能做到的,比如说手机,电话,直升机等等。
在古代的话,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想要完全掌控偏远地区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首先,这些地方大多数比较穷,其次是不好管,所以很多皇帝觉得,这些地方的土地丢了就丢了,这也就突显出来那些开疆扩土的帝王眼界之高了。
在清朝之前,云贵川地区基本上是不服管的,又加上这些地方民风彪悍,很多地方虽然是属于中央政府,但是实际上中央政府做不到绝对控制,这些地方大多数都是半独立的状态。
这么一来的话,问题就产生了!
大一统的王朝怎么可能允许有这些半独立的存在,谁不服气就打谁,打到服气为止,而这些地方因为少数民族比较多一些,所以也有很多部落,这些部落认为,自己和中央政府打起来的话确实是不怎么划算,干脆认个怂,我服从你的指挥,然后你给予我统治这个地方的权利。
中央政府想一想,觉得没毛病,这是双赢,也就同意了。
就这么一路下来,到了元朝的时候,土司出现了!
土司基本上就是这些部落的首领,这些土司就是元朝政府赏赐的官职,土司不光有少数民族,也有汉族。
这个官名义上必须听政府的,但是在实际中已经成为了当地的土皇帝,并且这个土司还是世袭制的。
这个制度,也一直从元朝用到了清朝,这么多年都没事,雍正上台之后,来了一个改土归流,办这件事情的人就是鄂尔泰。
在云南的鄂尔泰干的相当卖力,云贵地区的土司势力受到了非常大的打击,原本封闭的苗疆一下子开放了,大量的流动人口一下子涌入了进去,这其中当然汉人最多。
原来的土司很不满意,就唆使当地的苗民开始搞事情。
最后,终于闹出了大乱子来。
雍正十二年至雍正十三年,苗疆彻底动乱,清朝动用了七个省的兵力过去平叛,并且这个动乱一直到雍正死的那一天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这么一来,这个难题就摆在了刚刚上任的乾隆面前,而乾隆也敏锐的意识到,这绝对是一件大事,所以才将苗疆动乱放到了第一位。
那么,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才好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一切照旧,以前怎么干现在还怎么干,雍正生前就想过这个问题,毕竟自己这么操心,苗疆的人不配合,难道是自己错了吗?
雍正陷入了自我怀疑状态,当时的许多大臣也赞成这种做法,而干这件事情的鄂尔泰那就倒了大霉了,天天有人上奏折参他,最后雍正自己都动了放弃苗疆的想法。
不过,庆幸的是,雍正还没有彻底的实施这个计划就死了,现在大清的话事人是乾隆!
如果说到坚韧这个词,雍正在九子夺嫡时期确实是坚韧,但是要比起来他的儿子乾隆,那是真的有差距。
改土归流这件事情,雍正都快要放弃了,乾隆一接手马上态度强硬了起来,要将这个政策执行下去。
现在,摆在乾隆面前的就是一个烂摊子,乾隆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处理人。
张照是安抚苗疆的钦差大臣,乾隆先将张照给训斥了一顿,然后职务全部撤销,开始追究责任,张照也是委屈的不行,你说他能力不行吧,这是一个原因,可问题是连雍正都没有信心摆平这件事情,你让张照怎么摆平?
当听到自己要被处理的时候,张照当着大臣们的面非常委屈的告诉乾隆,放弃苗疆不仅仅是自己的想法,你老爹雍正活着的时候也有这个想法。
本身乾隆就不打算放弃苗疆,现在听到张照这么说,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直接给张照安排了一个假传圣旨的罪名,又反复对众人说明,雍正绝对没有要放弃苗疆的打算。
这么一来,所有人都明白了乾隆的想法,张照这个黑锅是背定了!
乾隆在雍正一朝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可雍正却有意无意的培养他治国理政的能力,乾隆熟读历史,知道苗疆的重要性,更明白如果放弃了苗疆,整个清朝的威信一定会受到影响。
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别说千古罪人,这个天估计都要变了!
张照被免职以后,乾隆火线安排了一个人来负责处理这件事情,这个人叫张广泗,大家没有听过也正常,毕竟知名度不够。
张广泗,当过知府,曾经在鄂尔泰手底下干活,是一个比较全能型的人物。
何谓全能?
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能文能武!
张广泗去平叛的时候,官职是湖广总督,本身就是一个文官,还能统领军务,所以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存在。
既然主帅都换了,以前的将领也别用了,之前去平叛的元展成、董芳还有哈元生,该抓的抓,该降职的降职。
所有事情都处理完毕,接下来就该动真格的了。
最终,经过一年多的折腾,这场声势浩大的叛乱终于结束了。
我们看历史资料的时候,会发现一个问题,历朝历代都有民变,唯独清朝的民变记载的十分详细,也算是让后人通过民变能够更加了解清朝的处境吧。
这一次的处理事件,也充分说明了,乾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政治家,平叛之后也妥善的安排了善后工作,往后几十年的时间里面,一直到白莲教起义,苗疆都没有发生过许多大的动乱。
这一切都是乾隆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