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
  4. 第39章 雍熙北伐-岐沟关之战
设置

第39章 雍熙北伐-岐沟关之战(1 / 1)


【对此次北伐,赵光义寄予了厚望,也细细思量了作战的方案。】

【对于先前的高梁河一战失败,他认为有自己孤军深入的原因,因此此次北伐设置了三路大军:东路以曹彬为主帅,米信为副,率领宋军主力两军同行,出雄州(河北雄县),以缓慢行军的战术,张大声势,向辽南京进发,以牵制辽军主力;

中路以田重进为统帅,出飞狐口(河北涞源);

西路以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出雁门关(山西代县北),攻取关外诸州,再与中路军会合。

然后挥师东进,从北面与东路军夹攻南京(幽州)。】

【简单来说,就是声东击西,让曹彬率领大军当靶子,在太行山以东、燕山及军都山以南地区吸引辽军;而田重进和潘美趁机夺取太行山北端、军都山迤北地区。最后中路西路与东路对幽州展开钳形攻势。】

赵光义的设想

唐朝,贞观三年。

早就有人拿来了地图,虽然宋朝有些地名与此时已经不同,但依旧能够对照。

李世民微微皱眉:“虽是吸取上次孤军深入的教训,兵分三路,但这三路军之间的距离未免有些过远,若有突发情况,难以及时有效配合。”

李孝恭看了看东路军队和中路西路两军的行进路线,道:“相较中西二路,东路大军路线过短,若想达成会和,恐怕要等待不短时间,易生变故。而且,他们的粮道情况如何也是问题。”

这些都是问题,东路大军显然只能缓慢行进、甚至原地等待,而一旦时间拖长,辽军必然有所反应,或袭扰或截断粮道,宋军内部也可能生出反对和争功之声……这就要看主帅的水平了。

“况且,朕觉得,这计划看似周全,但完全是宋朝单方面的一厢情愿,看起来他们对辽朝的具体情况并不十分清楚。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有对辽朝进行认真的情报调查。”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倒是对赵光义此次的选人还算满意:“曹彬清廉谨慎、识虑深远,朕最信任的就是他。潘美知兵善战,也是大好人选。”

【三月,三路宋军已出关,向辽朝开拔。】

【开始的战局十分顺利,中路军攻占了灵丘(山西灵丘)、蔚州(山西蔚县)。西路军更是连克寰(山西朔县东北)、朔(山西朔县)、云(山西大同)、应(山西应县)等州。东路军攻占了岐沟关(河北涞水东)、涿州等地。】

【但辽军此时也已经有所反应,镇守幽州的正是耶律休哥,他没有与宋军正面交锋,而是不断派出轻骑绕到宋军后方,截断粮道。】

【消息传回辽朝,萧绰很快做出了部署。三月初七,萧绰亲带韩德让和耶律隆绪宣布亲征,与耶律休哥协同作战。三月十九,萧绰命耶律休哥抵御东路宋军曹彬一路,又命耶律斜轸抵御西路宋军潘美杨业一路。四月初一,萧绰与耶律隆绪屯驻于幽州北郊。】

【此时,耶律休哥的断粮大法取得了成效,曹彬攻占涿州十多天后,发现粮草即将消耗殆尽,于是撤出涿州、退到雄州来补充粮草。】

【赵光义本来就对曹彬行军速度太快心生疑虑,按他的想法,走之前他就嘱咐了曹彬“持重缓行”,怎么着也不会打这么快。现在一听到曹彬因粮草退守雄州,顿时大惊失色:“哪有敌人在前,还退兵补充粮草的?”】

【于是就指挥曹彬停止后退,让他带兵往白沟河和米信的军队会合,养精蓄锐,等潘美他们打过来一同夹击幽州。】

明朝,洪武年。

汤和等将领之前也研究过宋朝这场大型北伐的失利,也有自己的一番心得。

此时,汤和就开口道:“曹彬带兵走得太靠前了,涿州附近又没有其他军队与他相互支援,必然被辽朝针对,以至于粮草断绝。”他左右看了看,见朱元璋并无异色,也没有人反驳,又道:“但暂时退回雄州倒也不是完全不可取,若能及时补充粮草、在涿州一线合理布局,未必不可以成功。”

“宋太宗非要搞什么……对,远程微操,对局面可不是一件好事。”傅友德也开口,又小心翼翼地看了朱元璋一眼,毕竟他接下来的话可不一定让万岁开心,“曹彬也是,太听话了……”

朱元璋瞥了一眼他,也没斥责,反而似是赞同:“曹彬此人,为人称道的就是小心谨慎,听从上意,不贪功劳。但将领嘛,只要你们忠于咱,能打胜仗,懂得咱的目的,又知道进退,咱也是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的。”

朱棣虽然也觉得曹彬此时的决定有隐患,但这时候赵光义的责任也不小:“爹,曹彬能在宋朝得到善终,也就是因为他听话,要不然他就算安全抽身,怕也不会有现在这样的身后名了。”换句话说,曹彬是一个聪明人,他敢不听话吗?

“话是这么说,但他居然压制不住自己手下的将领……”

【曹彬照做了,他率军与米信会和。】

【此时,东路军内部开始出现其他声音。曹彬的部将都听说了西路潘美、中路田重进的连战连捷,屡立功劳,顿时有些坐不住了,觉得自己这一路才是正经主力,居然没有建立功劳,怎么说得过去?】

【这种声音在军队内部越来越大,不少将领都议论纷纷,曹彬没有能够压制这些将领,最后反而听从了这些声音,决议再次攻打涿州。】

【他命令士兵携带五十天的口粮,开始行进。但由于辽军的骚扰,一路且战且进,二十天才到了涿州,随后再次攻下涿州。】

【虽然攻下了涿州,但此时天气炎热,士兵已经疲惫到了极点,粮草也再次不够了。没有办法,曹彬只能再次下令撤离涿州。】

【天气炎热,士兵疲惫,粮草出问题……这是不是和高梁河之战有些相像?没错,接下来出现的,又是一场大败,也是雍熙北伐的转折点。】

【此时辽军已经基本集结完毕,萧绰和耶律隆绪率领的援军抵达了涿州东部,与耶律休哥一起,反倒对宋军形成了钳形攻势。己方士兵疲惫不堪,粮草不济,自是只能撤退,但曹彬自然不可能掉头就走,他让军队结成军阵,以此来防备辽军的追击。】

【但构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虽然他要求结成军阵,但已经一心撤退的宋军并没能形成完好的阵型,反而队伍混乱,不成行伍。】

【宋军出了如此大的破绽,耶律休哥怎么可能看不到?对这种送人头一般的情况,他自然是笑纳了,率领辽军精兵亲自追击。】

【很快,东路军撤退到了岐沟关,被辽军追上,两军展开激战。宋军用粮车环绕军队来自卫,反而被辽军全数包围,关门打狗。】

【此时,宋军士卒们早已没有了战斗之意,一心只想尽快逃离战场,最终辽军在岐沟关大败宋军。】

【对此,曹彬等人决定突围,但宋军如此情况,自是没有办法全数脱离,于是他和米信只带了数骑逃走,剩下的士卒全数溃散,这一溃散,就到了拒马河。一心逃命加上夜晚昏暗,不少士卒在渡过拒马河时溺死在河中。此时是五月初三。】

【曹彬溃退至易州(河北易县),驻营沙河。耶律休哥并没有停下脚步,打听到宋军残部在此,就再度袭来。听说追兵又至,宋军如惊弓之鸟,争过沙河,死者过半,河水为之不流。】

【残余宋军向高阳(河北高阳县)溃逃,还是被耶律休哥追上,死者数万,丢弃的兵甲高如山丘。至此,宋军主力全线崩溃,伤亡惨重。】

宋朝,开宝元年。

本来还怀抱信心,觉得虽然赵光义不行,但此次北伐应当还是能取得些战果的赵匡胤不敢置信:“曹彬最是稳重谨慎,缘何会如此行事?又怎会造成此等后果?”

他向来看重曹彬,其中固然有曹彬听话懂分寸、不似那等骄狂之辈,能够让他放心,但也是因为曹彬是有能力在身的,他不可能宠幸一个无能之人。

灭南唐、攻后蜀、三征北汉,这些重大战役都有曹彬的参与。

“他怎么会犯下如此严重的指挥失误?”赵匡胤百思不得其解,赵光义在后面瞎指挥就算了,曹彬你听了话去和米信会和也没什么大问题,老老实实呆着,等待其余两路,到时候就是一场决战,胜败到时再说。

可,你为什么会压制不住将领?为什么就屈从于手下?以你的功绩,当是数一数二的威望啊!而且,你也知道他们都是为了功劳,而非有什么远见卓识。

赵廷美试探道:“可能是能力不足?之前都是在大哥你的坐镇下,换成二哥就……”

赵德昭也开动大脑:“也可能有给二叔背黑锅,说不定二叔又指挥了什么。”

赵德芳则是对神迹中讲述的细节有些疑惑:“他是在岐沟关抛弃了大军吗?之前为什么就会被断了粮道?”

宋朝,太平兴国。

赵光义此时已经在太医的救治下醒了过来,正在平心静气。

“这曹彬,还说是大宋的顶级武将,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他对神迹中曹彬的表现极为不满,“朕若是当真派他带领东路军,必是因为他稳重谨慎,还有他声望过人,才会把重担交付于他,可他居然会犯这么多错误!战术战略连连犯错,就连大军内部的将领都不能压制,他这个统帅还有何用?”

他满心都是对曹彬的厌烦。虽然他也知道自己的战略和计策有问题,而且对辽国当时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就决定北伐,但这都是他自己的事情,错了可以再改嘛。

但是曹彬犯的错误,在他眼中却是难以原谅。

殿内群臣议论纷纷,曹彬也在其中。

他只是苦笑,心知此次必然会被赵光义斥责甚至罢用,对此也无甚办法。毕竟看起来,他在雍熙北伐中却是犯了错误,不论……这是否与官家有关。

旁边的大臣见他如此情状,纷纷安慰,在他们心里曹彬还是声望很高的,包括文臣在内都对他颇为敬重。

曹彬转移了话题:“以神迹观之,辽国的萧太后确实有治国理政之能,而这耶律休哥先前便时常出现,作战勇猛,当是我大宋的大敌。”

辽朝,统和五年。

与各个时空的宋朝的凄风冷雨不同,辽朝自是一片欢庆。特别是统和五年的辽朝众人,都纷纷回想起了当时大败宋军、扭转局势的骄傲与喜悦。

立时便有大臣出列,朗声庆贺:“昔日大败宋国、挫败宋军北伐,还要多亏太后当机立断、敏锐果决,使我辽朝没有延误时机,加上宋国王(耶律休哥封号)英勇善战,才使我大辽获得如此辉煌的大胜!”

其他人也纷纷出言,不甘落后:“太后眼光独到,能识人用人,为大辽发掘出许多良才,也敢于任用,才让诸多良才能够发挥才能,助我大辽!”

“听说宋国那边都畏惧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如虎,无人敢敌……”

唐朝,贞观三年。

看到东路军惨败,众人只能叹息:“此次战败,中路西路也只能回撤,否则便是孤军,这个雍熙北伐到这里已经宣告结束了。”

房玄龄则是思虑到了北伐后的事情:“此次再次大败而归,宋太宗可还有再战之意?宋朝朝野上下又可还有再战之意?”说的好听点,是再战之意,实际上就是再战之勇。

房玄龄怀疑,接连两次大败,再加上赵光义的性格缺陷,他很有可能不会再北伐了,受他影响、加上两次惨败、以及自他开始的崇文抑武,后来的朝野恐怕也难以再次北伐——不是没有人想,而是难以做到。

联系之前明太宗的内容,提到南北分裂、幽云分离多年,很可能就是此后的宋朝再也没有成功。

李世民对此表示赞同,但他的思维在另一个方面:“曹彬压制不住军中将领,固然有其自身能力问题,但将领不听从指挥本身也有问题。或许,这就是大唐后期乃至五代十国的‘骄兵悍将’?”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