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伴啊,朕让人,在朕陵园的脚头,给你也修了个位置。
咱们爷俩,到时候躺到一起。
到了百年之后,你还要伺候朕。”
王承恩喜极而泣:
“皇爷放心,就算到了那个世界,老奴也要伺候皇爷……”
朱由检看着这个历史上,在崇祯死后,陪葬崇祯“皇陵”的老太监。
嘴角露出了真心的笑容。
这是知心人……
……
王承恩退下后,王永顺才走了过来。
他什么都没有问,只是静静的站在皇帝身后。
皇帝兴致不高,他看得出来。
作为被皇帝厚赐全家的王徵从子,王永顺并没有开口。
他觉得在这位爷手下,说的再多,不如踏实去干。
“永顺啊,造船的木头,秦岭里面多吗?”
许久之后,朱由检才问出了这句话。
王永顺急忙点头:
“陛下,秦岭都是罕无人迹的大山,合用的木材,自然很多。
只是,秦岭太大了,木材难以运输。”
朱由检指了指南方:
“巩驸马回来了,你让船厂那边,琢磨琢磨,看看能不能生产一种运木头的大船。
奴儿干那里,木材可遍地都是啊!”
王永顺急忙应承下来:
“臣这就去写信。”
朱由检继续道:
“马上就要到夏天了,你跟巩驸马商量商量,招募一批流民,去往奴儿干。
一来,咱汉家儿郎在那边的多了,也好掌控当地。
二来……
给他们一条活路……”
新增流民的形势有多么严峻,王永顺是知道的。
自从皇帝巡视南阳不多久,更大的流民潮就到来了。
今日从叶县至南阳,遍地都是流民大营。
朝廷每日朝南阳运粮的船队,都头接着尾、尾挨着头,铺满了整条唐白河……
“臣明白了。”
朱由检摇摇头:
“罢了,这事还是要以朝廷的名义去做。”
挥手,让王永顺去了。
……
江风吹拂下,朱由检站在城头。
巩永固逆水行舟,还要三天时间,才能赶到襄阳。
朱由检想了想,索性招户部尚书倪元璐过来。
同时,给刑部尚书孟兆祥发去了一道圣旨。
圣旨很长,中心思想却只有一点——大明是法制政权,着刑部制定铁律:
今后为官,先审查家世。
若上下各五代之内,存在偷税漏税、违法乱纪的情况,一律不得授官!
……
朱由检眼神冰冷,既然那些人敢出手,那就别怪他心狠了。
若是有人朝他头上扣屎盆子……
将屎盆子扣回去,那是最下等的操作。
朱由检明白一个道理,面对冤枉自己的人,辩驳、驳斥,是最无效的操作。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昔日,上学的时候,有人污蔑他偷了东西,还告到老师那里去。
朱由检当时是这么对那女老师说的:
“老师,今天下午三四点的时候,我上厕所时,发现了一件事,那谁谁谁在女厕门口花池里躲着……
他看到我了,给我挤眉弄眼的,后来我看到有个穿红衣服的老师,从厕所里出来了……
然后,他就威胁我不准说……”
恰恰,那老师身上,穿的就是红衣服……
实际上,当时他什么都没看到!
但是,三四点啊……
两点上课,谁三四点还不上个厕所呢?
再说了,他只是说的红衣服老师而已,这么大的学校,就这么一个女老师穿红衣服的啊……
让她自己产生怀疑就行了呗!
最终,那人站了一天的旗杆……
……
朱由检明白这个道理,别人污蔑你,一定不要反驳他——找个最大的污蔑,给他扣回去!
别人说你吃屎了,你要是拼命反驳自己没吃屎,还说不信闻闻我的口气……
这是最低等的方式!
指不定,你上火口臭呢?
那不是中了人家诡计了!
最高明的反驳方式,就是给他扣一个更大的屎盆子!
……
今日,那些畜生,胆敢暗害朱慈炯,还要将张嫣弄臭……
朱由检就祭出了大杀器——犯了罪,子孙后代就不能入仕!
查不了你违法犯罪,那就查偷税……
再不济,叛国也是罪!
这可是现成的!
……
汉都,新闻署。
新成立的衙门内,李岩头大如斗。
饶是红娘子已经搬来三天了,李岩都没有回去睡过一晚上。
事情太多了!
他是个认真负责的人,若不然,也不会因为忤逆李自成,被陷害致死了。
皇帝相信他,李岩觉得自己就要将事情做好。
然而,野蛮生长半年之久的报业,发行量已经很是恐怖。
《大明皇家日报》和《大明皇家晚报》加起来,每期的销量都在二十万份以上。
就这,还不算民间开办的报纸。
同样也不算大明官场发行的《邸报》。(邸报类似于后世的内参)
李岩找来了所有的报纸,一期一期的读着。
对他来说,既然担任了新闻署这个职务,就必须要将它做到了最完美。
这是皇帝的喉舌啊!
陛下那么相信自己,自己怎么可能让陛下吃亏呢?
李岩放下手中的报纸,使劲揉了揉后颈。
一抬头,就看到各地寄来的文章。
“喜公公,你注意到这些文章的共同点没有?”
李岩皱着眉头,对身边的内监太监开口问道。
“要说共同点,还真有一个!”
小喜子迟疑道:
“貌似最近的投稿,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宣扬孝道的。
诸如卧冰求鲤、割肉伺母,更是被用烂了。”
孝道?
宣扬孝道?
李岩眉头一挑。
不对劲!
皇帝定下的报纸章程,很有意思。
不但允许文豪登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设置了一个投票环节。
百姓们可以给每期文章,做出一个喜爱与否的投票。
而报社,则会根据这个排名,来决定支付的稿酬价格。
这么做的好处,李岩一眼就能看明白。
无非是让报纸的销量会更高罢了……
孝道这东西,说白了,那是老生常谈了。
甚至,早就有了《二十四孝》之类奇闻异事。
作为一个善于鼓动人心的大牛,李岩怎么不知道这里面的本质。
皇家以孝道教人向善,尤其是隋唐开科举以前。
那时候当官,实行的是举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