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当时就冲到大队问大队长能不能自己花钱买。
虽然是自己掏钱给集体干活儿,但是这玩意儿它真的很省事儿啊,
不像?头,下过雨土地松软还好,不怎么用力就能刨出坑来。
要是像没下雨之前那个土地板结的状况,那是两条胳膊加上腰全部用力才能刨出一个坑。
一天这样下来,胳膊都要废了。
他们从小就干农活儿习惯了的都觉得累,那些知青刚下地的时候,干的活儿不能看就算了,很多还会累到胳膊浮肿。
但是这个点种器就不一样。
它小,它尖,它可以胳膊和脚一起用力。
甚至刚下过雨的土地,都不需要用力,随便往地上一插都能插够播种的深度。
而且因为小巧,就算粘上了土坷垃,用脚一踢就行了。
不像?头,沾上土坷垃,就得用棍子或者石头给它刮下来,这又是一个浪费力气的地方。
再者,这个东西不光点玉米的时候能用,种其他东西的时候也能用。
大队长头都大了:“没得买,没地方买,想都不要想。”
还有人不肯放弃:“那我自己找铁找铁匠给打一个总行吧?”
这个大队长就不管了:“你能找到合适的铁你自己去找人做,肯定没人拦着你啊。”
就是找合适的铁块不太容易。
早些年大搞土法炼钢,家家户户的铁锅都被拿去熔了炼钢了。
现在有点人家做饭还是用的陶罐呢。
家中有铁器也是近些年的事儿。
铁这玩意儿,正经耐用的很,一把菜刀能用一辈子,一个锄头?头也能用一辈子,
铁锹薄比这两个坏的频繁,那也是相对锄头和?头的。
实际上没个十年八年的也很难用坏。
谁知他还真是小看了大家。
有了大队长放话自己折腾他不管。
有的人就找了铁皮裹上三角木板,再把边缘砸到锋利,其他地方和上面送来的一模一样。
用的时候虽然不如人家整块铁的舒服,但是比用?头方便省力多了。
这玩意儿一出现,就引起了一阵骚动。
有很多人宁愿拼着半天不上工,也想方设法找了块铁皮做了个同款。
仅仅两天的工夫,公社的壮劳力们几乎人手一个简易型点种器。
唐诗语这个始作俑者都看的目瞪口呆。
这可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看来偷懒简直是刻在所有人的基因里的。
只要有机会偷懒,再勤快的人都不舍得放弃。
为此大队长甚至来找唐诗语,让她看看能不能再想想什么办法,把一些用起来费事费力的农具改进一下。
唐诗语无语:“叔,我喊您一声叔成么?我就一个普通初中毕业的村姑,想出这两个已经很了不得了,你还想让我把东西全改一遍?”
“我倒是想,可我有那本事吗?”
大队长顿时有点尴尬:“我这不是想着你有经验嘛。”
唐诗语顿时无语:“你找我不如去找那群知青。”
大队长顿时面露嫌弃:“找他们干啥?摘草折花吗?整天整一些没用的,也不知道图啥。”
这些知青也是真的有闲心。
每天干完活儿还要顺路薅点野花野草,当然,基本只有女知青这么干。
不能吃不能用的,真不知道他们薅这些玩意儿有啥用。
当然,也就每年新下来的知青会这么干。
不需要多长时间,新来的知青就会变的和他们的前辈一样,每天干完活儿连饭都不想吃手脸都不想洗,只想回去躺在床上睡觉。
但有一点这些知青们很一致,只要不那么忙的时候,他们又是弹洋琵琶(吉他)又是唱歌的,勾的队里的年轻男女们春心浮动。
每年都要因为男女问题搞出不少事儿。
虽然搞事儿的是少数,大部分还是很老实的,但不影响大队长对知青们的整体印象变差。
唐诗语听了他一耳朵抱怨知青的话,有些无语:“可是大队长,那些知青最少都是初中毕业啊。”
城里小孩都是要上学的。
而且最少都会上到初中毕业。
“我听说高中毕业的也有好几个。”
“而且人家在城市里,看的书多,接触的人多,他们懂得肯定比我这个农村初中生多。”
“你要想干什么,你找他们不行吗?他们肯定比我厉害啊。”
“只要你给他们算贡献算工分,承诺要是贡献突出会请上面给他们专门颁发奖状,你还用担心他们不努力?”
说到这点她就疑惑了:“大队长,我好早就纳闷了。”
“上面说让知识青年下乡帮咱们农民种地,可咱们农民又不缺那把子力气,那些知青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种地比不上咱们,他们能下乡能帮到咱们什么?”
“再说了,城里青年也很多,上面专门让知识青年下乡,难道不是让他们用知识来帮助咱们怎么科学种田科学收割吗?”
“可你看他们下乡后干了什么?蒙着脑袋跟咱们一起种地,这,这不是本末倒置,把重点搞错了吗?”
“咱们农村最不缺的就是人力了。”
“要是真缺了,一家多生两个孩子这劳动力不就补充上来了?”
“我就搞不明白了,他们为啥放着自己的优势不用,非得跟咱们抢活儿干?”
“他们为啥不能用自己这么多年学到的本事,想想有什么办法能让咱们农民种地更容易,一亩地种出的粮食更多?”
“我一个农村出来的初中生都能想到改良农具,为什么他们作为城里比我学历还高肯定比我还厉害的人就想不到呢?”
“还有,咱们农民种地一直是用的祖辈的老经验,顶多就是最近几年有时候能分到点化肥。”
“可他们可是文化人,懂得那么多诶,难道他们书上就没教他们怎么科学种地吗?”
“农作物收割能讲科学用收割机,种地为什么不能想想办法让亩产更多呢?”
这些问题真的是在她脑子里很久很久了。
小的时候不懂,上大学后有时候想换脑子看,就看到过很多写七八十年的。
立面有很多知青下乡的剧情,她甚至后来也查了一些知青下乡的资料。
然后就产生了疑问。
国家让这些知识青年下乡,应该是想在努力减少城市人口压力的同时,让他们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帮农民提高作物产量吧?
为什么一个个的下乡后就仿佛前面十几二十年的经历都作废了,就一个个都变成了农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