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植能怎样?他心中疼痛,这是大汉的皇帝啊!他如果再不允,那皇帝威严何在?
第二次,皇帝没有直接提议,而是由董承提出。皇帝后宫空虚,不能没有陪伴。
还是卢植冲锋陷阵,“皇帝年幼,不宜娶妻,以免怠惰进学。”
这话是白加说过的,当初直接在众臣面前说过,最核心的一句就是:皇帝年幼。
可就是因为上一次卢植的退让,下面大有那些不怕死的官员看到了机会,紧紧抱住皇帝的大腿。
一时间,十余位官员站出来支持皇帝纳妃,卢植都有些顶不住。
不过这也是因为皇帝身边太惨了,都是些大娘婆子,谁看了不得说一声寒碜?
眼见卢植顶不住,荀彧只能站出来说了句:“选秀女,不可;纳妃,不宜,当以进学为主。”
这几乎就是白加的态度,众人心中董卓和李儒的记忆还在,一时间也没了继续的胆量。
可王允说话了:“其实不必娶妻,也不必纳妃。”
就在众人哗然的时候,王允悠悠道:“只需信得过的大臣选自家女子入宫服侍,等皇帝成年后再决定即可。”
就是说,只选知书达理的进宫,不是给皇帝当媳妇的,是当宫女的。
然后这位老司徒哭了,跪在大殿上,却不是朝向皇帝,而是稍稍向荀彧一侧偏移。
荀彧吓得赶紧退后两步,皇宫里面三公跪他一个尚书令,擦边都不行。
王允哭诉:“知道大将军是为了陛下学业,可无人服侍,那些婆子又都是粗手笨脚,必然选家中知书达理的女子,做个宫女也好啊。”
一时间,大殿之上,众人皆是哭哭啼啼。
最后的结果是,荀彧咬牙回答:择十位大臣之女入宫随驾。
连续两次,连战连捷,刘协兴奋了。
此时他在御书房议事,站在身后的不但有了袁绍这位心腹,还有了聪明伶俐的女官貂蝉。
伏完、董承、杨彪三位大佬,孔融、张杨、刘虞三位九卿重臣。
皇甫嵩、朱儁一直被视作皇帝的亲信大将,但是现在还没人敢明目张胆的把他们直接拉进圈子里面来。
他们掌管京营,太敏感,担心触动白加的神经,直接把刚刚萌芽的皇帝势力给扑灭。
此时,他们又得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刘备回京赴任了。
刘协本来对刘备很不满,卢植是刘备的老师,这位可是卢植的好徒弟啊。
可袁绍一番话打消了刘协的顾虑:刘备自诸侯讨董时候就与白加不和。
刘备还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本,说的就是刘备的心迹:备乃高祖玄孙,中山靖王之后,一刻不敢忘却社稷之危难,陛下但有所命,万死不辞。
刘备慢慢挪回洛阳的路上,就收到了皇帝抚慰的圣旨。
他看得哈哈大笑,皇帝的旨意虽然说的都是无关痛痒的事情,却有一句:朕亲查族谱,才知卫将军乃朕之皇叔,盼皇叔早日来京,共兴祖宗社稷。
一句话,就把刘备抬高到了最亲近的皇叔的地位。
你别管族谱怎么写的,那是皇帝亲自查的。
你别管血亲传了多少代,皇帝亲口叫了皇叔,还是明发的圣旨。
你别管现在刘备只是个莫名其妙的灵山侯,可皇帝圣旨里写了那句“共兴祖宗社稷”!
这是皇帝的叔叔,皇帝的伙伴,皇帝倚重的大臣啊。
于是,刘备的缓慢返回,变成了快速进兵。
而这时,卢植才收到了刘备的信件,告诉他这位老师:我要回来了,老师别挂念,纯粹是因为公事。
天下间,所有人都知道有了刘皇叔这号人物。
刘协的班底也坐在一起研究过目前的形势,嗯,洛阳的形势。
天下形势他们是不关心的,现在连洛阳都料理不清楚呢。而且他们相信,有天子在,洛阳拿下,天下传旨而定!
现在文臣分为三派,一派是他们为代表的保皇派,一派是以蔡邕为代表的胆小不敢站队的中立派,另一派则是他们的敌人荀彧、卢植为代表的白加派。
现在说蔡邕是中立派,那是因为这位老先生说话完全就没有立场,凡事都是对事不对人。
皇帝要盖宫殿,他觉得劳民伤财,他就反对。
皇帝后宫空虚,他觉得皇上太惨,他就支持。
目前顶着白加准老丈人的身份,也没人敢得罪他,任由他嚣张。
白加派目前人丁不旺,虽然也有不少人跑去荀彧面前阿谀奉承,可荀彧对这些人并不认可。
他见的都是青龙军下精明强干的人物,这些只会溜须拍马的实在看不上。
朝中的人选一部分是自青龙军学毕业的学生,一部分是冀州科举考出来的一部分士人,另一部分则是各地他亲自考校后认可的孝廉。
荀彧毕竟只有一个人,即便留下了满宠帮他,可依旧感觉分身乏术。
最终他采纳了满宠的意见:仿照青龙军政策,逢进必考。
可这一下却让洛阳炸锅了,别管考什么,以前的孝廉们可是从来不用考试的。
可在荀彧的眼中,孝廉们进入仕途其实还需要等待机会,而一旦出缺就在孝廉里面进行考试,考察这个人的能力,如此才是选官的最好方法。
本来这事也不至于反响搞到天下震动。就在荀彧公布了《孝廉任官选考制》之后,王允上书建议大汉推广《青龙十策》。
大汉推广《青龙十策》,这事刚出来的时候荀彧都是懵的。
卢植急匆匆的来找他,问他:王允是不是自己人?
王允当然不是自己人,荀彧作为东厂厂长,而且是洛阳实际的话事人,即便是管宁也对他开放了洛阳的权限。
而李儒的内厂刚刚建立,还在全力经略并州,根本不可能发展王允。
直到六档头的密报传来:帝密谋欲效光武。
荀彧看到密报,心中翻江倒海。
光武帝刘秀是一代雄主,可他真正建立的是大汉天下吗?是大汉与士大夫共天下。
卢植也心中通透了,他对荀彧道:“王允,才是帝党最强的猛士。”
可这话也就他跟荀彧聊聊,说出去别人是不相信的。
甚至在朝堂之上,王允都是在大声的为白加歌功颂德:若无大将军,不知天下几人为董卓?
就在朝会上,王允慷慨陈词。
他说:冀州何以为天下之翘楚?皆因白大将军《青龙十策》。
他说:《青龙十策》乃是天下良策,切中大汉弊端,请为《大汉十策》。
他说:允愿为大将军门下走狗,读知行合一之学问,习治国安邦之良策。
结果天子愤怒,大骂王允这是胡闹,祖宗之法不可改。
结果帝党的官员没动,那些中立派激动了,蔡邕站出来支持王允。
帝党到底要干什么?这让荀彧和卢植都陷入了深深的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