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知县本人非但没有世家子弟有的那些恶习,反而是一个谦谦君子,为人谦恭有礼,为官公正廉明,处事成熟老练。
作为寒门子弟出身的他一直都有与作为自己下属徐知县结交之意。
尤其是去年多灾多难之年中,徐知县可谓是帮了他的大忙,让他的政绩一年定十年。
在去年大旱之后又大涝之际,徐知县拿出了几张切实有效的图纸,解决了整个白水县甚至是大半个府城的灾害问题。
几十万百姓在各种重大灾难面前没有像以往那样,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可以说徐知县功不可没。
他也因此得到了上峰的赞赏,对方也私下里跟他透露过,三年任期结束,他即将迁任府城某实缺。
他很清楚,没有家世背景的他,又不会左右逢源,还不会长袖善舞,做到县令几乎就是个头了。
他都在县令一职上做了快二十年了,本以为再做十几、二十的县令就要告老还乡了,谁知道突然就因为一个刚上任的下属徐知县给捧着起飞了。
所以他对徐知县除了赏识之外,还有着一份藏于心中的感激。
高县丞领着徐管家进了县衙。
一番寒暄之后,徐管家拿出了自家大人写好的信件交到方曾县令的手上。
“曾大人,我们老爷让我给您带一封信,恳请县令大人过目。”
徐管家弯腰躬身,双手捧信呈上。
曾县令看完手中的信,沉思了许久。
徐管家见曾县令按捺不动,也不担心他不帮忙,反正自家大人说了,有曾县令帮忙,是锦上添花,也可以说是对他的一次试探,没有曾县令帮忙,就凭廖府也能在今日之内把人给找出来。
反正,吴家还想在白水县做富户,是不可能的了。
他就候在一旁,垂头低眉,静静地等着。
曾县令见信上写着许家二姑娘于昨日下午未时过后在某小巷失踪,许家大姑娘于今日下午申时(三点)过后失踪。
许家?他好像有点印象,他记得去年徐知县好几次从大塘镇来到县城。
第一次是因为旱灾建造水车的事儿,徐知县不肯说出水车图纸的来源,只提出唯一一个要求,就是第一架水车要建在大塘镇的枫树湾村。
这一次他就记住了枫树湾。
如果没有记错,枫树湾村的大姓好像就是许姓。
第二次是因为暴雨引发洪水泛滥,徐知县没有亲自来白水县,而是派了一个衙役过来,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能把倒下泡在水里的禾苗立起来,防止谷子泡水里发芽的方法。
第三次是徐知县再一次带着图纸来找他。
这次的图纸更令人震撼。
一张图纸画了有锯齿的镰刀——禾镰,专门用于收割稻谷,用这种镰刀割稻子,一个人顶五个人。
剩下的十几张图纸全部是一个大物件以及它的零部件,是能通过脚踩把谷子从禾杆上快速脱离的大物件。
禾镰去年就已经大量制造出来,并且用于当年的秋收,也正因为有了它,农户们的秋收比往年足足快了半个月。
只是这脱粒机,他们县城里官府的匠人当时研究了好几个月都没有弄出来。
他知道这是好东西,就把图纸呈给了州府大人。
前些日子,州府来了信,说脱粒机已经造出来了,只是因为工艺要求比较高,制造速度比较慢,所以暂时还在保密阶段。
州府大人的意思是直接上送到京城,交给工部去负责。
也正因为这样,州府大人才透露了他可能会迁升调任府城的口风。
“徐管家,徐知县提到的姑娘,是去年那个姑娘吗?”
徐管家躬身回话:“回大人,正是!”
曾县令又问:“这两位姑娘,哪个是那位姑娘?”
“回大人,二姑娘正是那位姑娘。”
一家两个姑娘,一前一后同时不见人影,说是拐子,肯定与人相信。
要说为钱,也不大可能,毕竟许家又不是什么富户,并没什么钱财。
按照徐知县的说法,许家人平时行事低调,为人和善,并无什么仇家。
唯一令人起疑的还真是许家三叔要把侄女儿嫁给一个有隐疾的富户公子,遭到了拒绝。
只是吴家想娶的是许家大姑娘,为什么二姑娘反而在前一天就失踪了呢?
这其中有什么关联,或者只是两个不同的案子?
曾县令蹙着眉头,点点头:“徐管家回去跟你们大人说一声,先不说这姑娘于我,于百姓都有大恩,就算是普通人家的姑娘,也是我曾某的百姓,我定不会不管不顾的。”
“那小人就先替我们大人谢过曾大人。”徐管家躬身作揖,以示感谢。
高县丞被他们打哑谜似的谈话弄得云里雾里,迷迷糊糊,什么都听不懂。
可是他又不能开口询问,只能心痒痒地站在一旁,暗戳戳地竖起耳朵偷听他们说话。
“高县丞,我记得城北田家是你岳家,是不是?”
突然听到大人点自己的名儿,高县丞心里起疑,不知大人怎么看了下面徐知县的信后提起了田家。
但他还是如实回复:“大人,正是小人的岳家。”
说完,秉着说多错多,不说不错的原则,他再不敢多说一句话,也像徐管家一样垂头低眉。
“我记得吴家大公子已经是个秀才之身,在弘文书院进学是不是?”
高县丞躬身回复:“是,大人。”
“听说吴家还有一个二公子,已经到了适婚年龄,是不是?”
“是,大人,吴家二公子今年一十有六了。”
高县丞一听心中有了个底,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忐忑不安。
他听说徐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已经出嫁,夫家是隔壁县九华县县令家的大公子。
徐家二小姐一直藏于深闺之中,少有人认识她。
坊间传闻,徐家二小姐相貌丑陋、性情古怪,不堪见人,才一直被拘在后院,这才无人知晓。
徐管家带了徐知县的信而来,县令大人看完信后就问起了吴家二公子的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