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也默默地站出来了,朝着皇帝拱手道:“皇上,大明宝船还继续造吗?”
造,你就拿钱来!
皇帝,打钱!
夏原吉听见他们的争论,顿时如同晴天霹雳,他险些一屁股坐在地上,被杨公公扶起来之后,这才找了一个小凳子坐下歇息。
脸上,是面如死灰之色。
这一千九百万两,还够分?
朱棣已经顾不上夏原吉了,满脸不耐烦道:“朕管不了那么多,先拿九百万迁都!”
太子爷道:“九百万太多了,皇上能不能少点?”
“八百万,不能再少了!”朱棣气得吹胡子瞪眼。
太子爷道:“再少点,爹,爹……”
朱棣怒喝道:“不孝子,七百万行了吧?”
长远地来看,迁都北京这一决策是无比明智的。
而这一切都出自永乐大帝之手,否则后世的京城,便不是北京,而是南京了。
而且也正是因为迁都,所以才造就了明朝在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强硬地位,有着浓厚的历史色彩!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便是从永乐这一朝开始的。
朱瞻基站在一旁默默听着,也心中无比赞同迁都之策,他立刻站出来驰援爷爷:“我支持爷爷尽快修建,迁都!”
太子爷连忙给儿子打眼色。
老爷子则哈哈大笑:“太孙都站我这边,你们赶紧打钱!”
“夏原吉,过来,别磨磨唧唧的,赶紧拿钱!”
很快,一千九百万两终于分配好了。
夏原吉被榨干了,还倒贴了两百万两银子出去。
这下,国库彻底干涸了。
夏原吉气愤离开,被薅得只剩下裤衩子了。
大家要钱,也都要得不尽如人意,因为都不够啊。
比如太子爷要五百万两修路,但是只得到了三百万。
汉王要三百万增强军备,但是只得到一百五十万。
郑和的造船事业,老爷子极度支持,所以另外拨款了两百万。
鸡鸣寺的金佛?
啥?
还渡金?
没钱!再缓缓!
一个子都不行!
待大家都离开之后,姚广孝也看向老爷子,眉头紧锁:“好啊,朱棣,你连五十万都不拨,枉我大老远跑来救你。”
“回去了。”
“下次,下次再帮你渡。”朱棣呵呵一笑,满不在乎。
待姚广孝走后,朱棣这才将目光看向了身边的太孙和太子爷。
朱棣感慨一声道:“哎,还是不够啊。”
“咱们一家人,可真能花啊。”
国库刚有点钱,就被霍霍了,刚有点就没了……
一千九百万两,就连朱瞻基都觉得足够花一阵子了,没想到才半天的功夫,就分配得干干净净……
这花钱的速度,让朱瞻基都瞠目结舌。
“爷爷,咱们是真能霍霍……”朱瞻基道。
朱棣感慨一声:“事情总要办的,还有很多地方要花钱啊。”
想到这些,就连朱瞻基都有些头疼。
按照目前这花钱速度来看,肯定不行!
盐商那边,每月陆续还能给内帑进账不少,将士们在倭国挖矿,也能进账……
可估计也只是杯水车薪!
念及于此,朱瞻基深吸了一口气道:“我有个办法,能再搞点钱来。”
这也是朱瞻基一直想要改革的地方!
商税和贸易!
明朝的商税,一直以来都很低。
这取决于朱元璋当时将人分为士农工商,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最高,而商人的社会地位最低。
交税,便决定了社会地位。
商人交的税最低,自然也是最低贱的身份,但他们捞的钱却是最多的。
大家都知道,太孙是搞钱小能手。
此刻听见太孙这么说,老爷子和太子爷的目光都看向了太孙。
“怎么说?”老爷子饶有兴趣。
朱瞻基笑着道:“其实很简单,商税改革!”
商税改革?
老爷子诧异:“怎么个改法?”
朱瞻基看了看爷爷,又看了看老爹,然后继续给他们解释道:“抬高商税,我们不就有钱了吗?”
明朝灭亡,实亡于穷!
到崇祯朝的时候,穷得不行,将士的军饷都发不起。
别说崇祯朝了,就说永乐这一朝,朱棣干啥事不缺钱?
偌大一个国家,总是缺钱,财政捉襟见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商税!
朱瞻基郑重道:“爹,咱们每年的商税是多少钱?”
太子爷是很注重民生和财政的,掰着手指头算:“洪武年间是三百万两,到咱们是三百四十万两左右。”
“这其中包括盐250万、茶10万、市舶税4万、通关税60万、营业税20万……”
朱瞻基感慨道:“赵家皇朝为什么那么有钱?北宋初期盐、酒两项税收是500万贯,南宋绍兴年间盐、酒两项收到了4300万银子啊。”
四千三百万两是个啥概念?
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没有一年全部收入超过这个数的,包括后期加征三饷后的收入。
这还只是两个商品的税收,南宋还只是一个偏安的小朝廷,疆域、人口都没法和明朝相比啊。
大明王朝有钱,但是钱都没有流向朝廷啊!
这些数据,老爷子和太子爷自然是清楚的。
闻言,两人纷纷哑然,沉默。
朱棣感慨道:“要想商税改革,怕是难度很大啊。”
朱瞻基郑重地跪下,随即拱手,一脸诚恳:“爷爷,我认为难度再大,咱们也要干!”
“大明朝,总不能代代缺钱吧?”
“偌大一个朝廷,国库总是空得跑老鼠,那能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