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六零娇宠:带着空间躺赢了
  4. 第186章 广收山货
设置

第186章 广收山货(1 / 1)


出了月子的钱玉芬都挎着篮子在后山开始走动了,郑家今年是不准备回去过年的,请不到假是一方面,不方便又是另一方面。

因此妯娌俩人自然要存上不少东西才行。

唐文雅虽是学校唯一的音乐老师,但课程大多安排在下午,因此上午的时间还是待在家里的。

上午跟着大嫂做些活计,跟着照顾照顾小侄子,就当提前体验了。

林书语这两个月都没怎么有空往山上去,除去帮知青们复习和指导之外,还忙着照顾家里的菜地和自留地,再加上两个闹腾的儿子,实在是腾不开手。

因此,今年顾家的“储备”物资,少了不少。

可林书语不准备自己上山捡菌子什么的了,打算去几个生产大队“换”上一些。

林书语能拿得出手的不少,但是乡下人家想要的也就是“棉花”、“红糖”、“钱票”这些了,恰巧的是这些林书语都能弄到。

“搜刮”物资瘾犯了的林书语,慰劳了顾北渊好几个晚上,连带着承诺了不少羞死人的事情,这才换得了一次去市区“交易”的机会。

当然,这一切都得听从顾北渊同志的指挥。

现在才八月份,九月底十月的秋收前后会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不需要自己去山上捡菌子的林书语开始闲下来了,夫妻俩人晚饭后就隔三差五的带两个孩子去田间地头闲逛。

看着两个孩子深一脚浅一脚的在田埂上走着,着实萌态可爱,林书语坏心思的跑在前面,让顾北渊在后面看着两个孩子。

在顾北渊眼里,那就是三个小孩~

夏日的傍晚,白日里炎炎的暑气消散了几分,走在田间早已没了午时的燥热感。

玉米地、红薯地、高粱地、各种蔬菜地绿油油的,挤挤攘攘的禾苗簇拥着,一垄垄的作物生机盎然。

地里放着水,因着饮水方便,整块田浸水是常有的操作,但这也让一些杂草有了蓬勃生长的机会。

可惜,都被劳作的人们拔出来收集起来喂去了牲畜圈。

林书语时不时就蹲下洗一次手,玩一下水,看着是“小孩子”行为,其实她只是把灵泉水从空间里引一部分出来,这样的事情她已经是“惯犯”了。

这一大片田地作物产量高些,没人会多想什么的。

这天周末,顾北渊去市里开会还没回来,唐文雅和林书语两人约着去一趟老乡家里,想要“换”点物资。

开车的是郑志东,去红星公社的生产大队,找的老搭档“曹把式”家。

闻风而来的大队长帮着队上的人家讲讲价,希望两人能多要点。

两人心里都有数,都“换取”了好些新晒干的菌菇。

正说完话准备告辞呢,正巧赶上昨日就出门捡菌子归来的人,知道有人来收菌子也都背着竹篓来看看人家要不要的。

林书语看着面前几个筐里,有放着几颗大个头的松茸的,有放着新鲜的竹笋的,还有的放了几个大树舌灵芝大,个头很大。

更有厉害的,一个篮子里放着有半篮子脸大的猴头菇的,米色的猴头菇,上面一缕缕的白色条状物,看起来是很好看的,只是知道它营养价值的人不多。

唐文雅对这些不甚了解,只能是看着林书语买,自己也要上一点,打算晚一点回程的时候再问问都是什么了。

好在他们夫妻二人带了不少钱票来着。

“这些难找吗?”林书语拿起一个猴头菇,闻了闻味道,跟书上写的一样,错不了。

“这东西深山才有,每年能找到一点,都是自家吃的,不值钱。”憨厚的大伯见她对自己筐里的刺猬菌感兴趣,说道。

林书语:.......可不是不值钱,只是不识货罢了。

“这样吧,大队长,队里要是还有人能找得到,我都收,就是得麻烦大家一起集中送来农场那边了,这样成色的,我拿一斤棉花换,今年我得回京去,正愁没好东西带回去呢!” 拿着手上的猴头菇,林书语承诺到。

一斤棉花只是口头上的意思,一斤棉花得一块多了,还得要票。

这也就说明这东西价值很高了。

!!!!

这下子在场的几人都惊住了,显然是没想到这口感不太行的菌菇价格这么好。

今天林书语算事大出血了,收了好些干菌子外,新鲜的山货也要了不少,就连鲜嫩的竹笋都被她打包了,还分了唐文雅不少。

走之前她还定下了每样几十斤秋收后的“松子、榛子”,以及嫩竹笋三大背篓,希望能“送货上门”。

“书语,这个东西是什么呀?”唐文雅坐在后座,小心的拿起一个猴头菇看着,这值一斤棉花嘛?

“猴头菇,也就是他们说的刺猬菌,营养价值很高,对消化不良和体虚的人都是很好的滋补品,至于味道吃得惯的人自然是喜欢的。” 林书语想着书上的内容,说道。

“这样啊,书语,下次他们有人来换的话,我们能跟着换一点吗?” 唐文雅问,这样的好东西显然寄回去给老人家是很合适的。

“当然,到时候你准备好东西换就是了。” 林书语说道。

“你们要是不会吃,晒干了磨成粉经常在粥里放一点,养胃也是很好的。”林书语怕两人不懂怎么使用,说道。

“爷爷肠胃不太好,那到时候我们寄一部分回去。” 唐文雅说道,今年不能回去过年,但是孝心总得表示到位才行。

郑老爷子肠胃病比较严重,能寄些养胃的东西回去自然是很好的。

“灵芝你俩会用吗?”记得唐文雅跟着自己也拿了点灵芝的。

“不会。”唐文雅老老实实说,她本来就是跟着林书语捡漏罢了。

“回去洗干净切小条晒干了,拿来泡茶很不错,有风湿症的人用最好。”树舌灵芝对于风湿清热化痰都有不错的功效。

几人是趁着午饭后的时间赶着出门的,家里的两个孩子还拜托了周主任到时间去帮忙看着一下,现在都两点过了,两个孩子肯定醒了。

回到家的时候,果不其然,周主任在院子里坐着,两个孩子自己听收音机呢。

见林书语背着背篓回来了,两个孩子立马不听收音机了,跑朝她来。

“回来了?你家这双胞胎不得了,醒来不哭不闹的,上了厕所就自己捣鼓着收音机了,我还以为弄坏了,担心得哟!”周嫂子夸起两个孩子来,那叫一个天花乱坠的。

“谢谢你啊嫂子,在那边耽搁了会。” 林书语放下背篓,还是很重的。

“你这一趟,换了不少东西嘛。”瞅着高高的背篓就知道收获不少了。

“嗯,刚好碰上捡菌子回来的人,换了点新鲜的松茸。”门口还堆着好些东西,她又跑了一趟。

林书语洗了把脸,从井里捞出一个西瓜。井水凉过的西瓜冰冰的,很是可口。

“河边的西瓜啊,长得不错,个头也大,也该熟了。场里啊打算过两天的时候按人头分配了。也算是给大家添点甜头。” 周主任吃着,说道。

“这主意好, 来年再多种点,不会不够吃。” 林书说着。

“是,今年的西瓜籽啊,准备给附近几个生产队都分上一点。” 农场在这边算是外来户,自然要跟当地的生产大队打好关系才行,一些西瓜籽算不得什么。

周主任手里还有工作要忙活,呆了一会就回去了。

林书语带着两个儿子“劳动”,说是“劳动”,其实也就是伸着小短手帮林书语做点简单 的小事,比如递个袋子,捡下石子什么的。

两个孩子知道能帮妈妈干活,感觉非常有参与感,“劳动”得很是卖力!!

林书语从来都不吝啬言语和身体力行的表达,夸得两个儿子是心花怒放的,给每人来了好几下亲亲。

本就外向的顾煜祺可开心了,就连稳重的顾煜景也抿着小嘴闷笑,殊不知两个小酒窝已经充分暴露了他的欢喜。

干菌子什么的都是人家仔细挑拣好晒干的,不用再加工,直接收起来就行。

至于新鲜的松茸,猴头菇,菌菇和嫩竹笋得费点功夫。

这些松茸个头挺大,想来老农们也都挑着个头大的捡,小的还能再发育发育。

林书语打算把这些新鲜山货吃一部分存一部分,松茸炸了做酱,猴头菇晒干存着。

嫩竹笋就做成泡椒的,爽脆可口还下饭,这还是唐文雅教的办法呢。

不同于母子三人忙里偷闲,顾北渊此时正汇报着工作呢。

因着要汇报和参与的会议很多,顾北渊需要频繁的去市里开会。

这来来去去的几次,顾北渊就抽空跟之前的“黑老大”又打上了关系。

反观此时的黑老大正在澡堂子里泡着呢。

他今儿个很是开心,身上的膀子肉都透露着舒服二字。

去年的一次交易他赚的不少,连带着手底下的弟兄们也都得了不少油水。

那批物资带给他的好处不少,跟省里的“老鬼”也搭上了关系,一时间啊在道上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

还想着今年是不是就没有这么个“天降甘露”的机会了呢,大主顾就找上门来了。

“一般人不都是喜欢金银物件啥的吗,怎么这大兄弟偏偏眼光不太好看上了佛像啥的?” 这是他当初的想法。

想着这大主顾是不是脑子不太好使,对这些个佛门玩意儿还挺喜欢。

中午的时候给大主顾展示的自己的藏品,他就一阵牙疼,居然没看上几件。那可都是他私藏的好宝贝啊~

省里的“旧老鬼”和“老鬼”是父子俩,算得上是子承父业了,手上人脉不少,道上的官道上的,在整个东北片区都有眼线。

旧社会时期的三省的大部分金贵玩意都在他家手里,算得上是一方霸主了。

如果这次交易顺利的话,他也能在“老鬼”跟前得到不少好处。

算着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他得再去趟省里,跟“老鬼”再谈笔生意才行,因为他的东西大主顾看不上啊。

其实也不是看不上,而是这黑老大收藏的东西都是些大金镯子戒子什么的,虽说金子是硬通货,可这些首饰顾北渊实在欣赏不来,想着自家小妻子的眼光也不会喜欢的。

这才有了今天中午挑剔的一幕。

顾北渊:不可谓不冤枉~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