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六零娇宠:带着空间躺赢了
  4. 第162章 农场二三事
设置

第162章 农场二三事(1 / 1)


9月中的时候,省里市里针对受灾的几个生产队作出了适当的补偿,其实也就是减少些公粮任务,对于防灾任务做的不错的桦甸农场,贴补了现金1000元。

有些市县的生产公社就比较倒霉了,夏收的时候没躲过雨,现在又经历的洪涝,虽说不是颗粒无收,但受灾确实严重了。

尤其像北边有个新建了一半的水库被这么一冲,垮了不少,工程基本上算是白干了。

“专区今天开会的意思呢,是要在咱们农场这边建个小学学校,行政上归农场管,但是主要招收周围的几个公社的孩子。”郑志辉不客气的坐在顾北渊对面的椅子上,说道。

昨天收到通知,今早郑志辉就去市里开会了,开完会急急忙忙的就回来了。

“归我们管?” 顾北渊抬头,惊讶的问道。

学校这种事情,怎么算都轮不到他们这种农场来管理吧。

毕竟附近有镇子有两个公社的,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合适的。

怎么看都轮不到农场这边来吧?

“是,两个公社没人愿意出来担这个担子。” 郑志辉说着有些牙疼,他堂堂一个书记,竟然被几个生产公社的人摆了一道,真是丢人。

“预算给多少?” 顾北渊头都不抬,说道。

“专区出钱建学校,老师的工资也他们给,不然我们管不过来!”谈预算这点本事,郑志辉还是有的。

“没点贴补农场的?”顾北渊问,这不像是郑志辉的作风啊。

“你掉钱眼里了?” 郑志辉抖了抖衣服,笑了。

“老师就从咱们这的知青里招,这个补贴还不错吧。” 郑志辉是老狐狸了,自然知道怎么把利益最大化。

“那是不错。”顾场长看完财务报表,再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满意。

知青队伍在农场里是特殊人群的存在,每天让他们在地里刨食确实埋没了。

既然这样,加上这次开会贴补的1000块钱,今年场里的日子可没有别人知道的那么难过咯。

“秋收完就先扩建农场,学校等开春了再建,明年9月能开学就行。”

桦甸农场跟红旗公社的关系好,施工队一般都从那边请,是互惠互利的关系。

“7天后上面又要送来一批人,基本上都是犯过事的,我们农场这一级的门槛是越来越低了。”郑志辉紧接着就带来了个坏消息。

“真来劳改?”顾北渊皱了眉头,桦甸农场的性质上面都是知道的,怎么会有其他部门的人送来,先是知青再是犯事的,这可真是......

“嗯,黑省那边接收不下了,往我们这边送一批。”郑志辉拿起顾北渊桌上的茶罐子,给自己泡了杯茶,一点不见外。

顾北渊也没阻止,那是林书语晒的金银花,家里有不少呢。

“先跟东子打个招呼,单独管理这些人。” 目前能想到的办法也就这个了。

“行。”郑志辉喝了口茶,神清气爽。

“你得忙起来了,先把附近生源调查清楚,再看老师招几个的事情。”顾北渊提了一嘴。

“这个我知道,过两天就跑一趟这几个公社去。”

“招收教师这事,你帮我简单琢磨琢磨呗。”郑志辉说道,秋收完郑书记好忙的说,再加上家里老婆有了身子,自己实在有点忙不过来了。

“那选址的事情你也帮着做了吧。” 郑志辉又道。

“行。”顾北渊应下差事,这两件事情都不难。

晚饭后,两人带着孩子在后院乘凉,两个孩子自顾自的玩闹爬着,你追我赶的,小两口就坐在秋千架上说着闲话。

“建学校?招老师?招知青?” 这可是好事情呢,林书语有些惊讶道。

“是啊,这么惊讶?”顾北渊揽着林书语,时不时喂上一块水果。

“我帮你琢磨好不好?”林书语主动请缨道。

“这么积极?”顾北渊有些意外,看不出来自家小妻子对这方面还有心思呢。

之前的连环画《蚊虫散,好梦来》京都报社很是看好,第一次就给了林书语300块钱的稿费,还寄了几本正式出版的连环画来。

信上还说了这只是一次出版的费用,来年的时候会加印,到时候再版的费用也会折算给林书语的。

林书语信任京都报社,前前后后跟报社的几次合作都很和谐,自然不担心到时候再版的问题。

“那当然,学校教育可是很重要的。”林书语抬着下巴,自信地说道。

“那你好好写!”点了下林书语的小鼻子,说道。

“放心,肯定给你一份出色的策划书。”林书语接下这份工作了。

隔天早上,顾北渊就骑着自行车绕着农场转悠,他看位置呢。

郑志辉去了镇上,谈建学校的事情,学校建在农场这边,公社怎么都得安排早晚接送学生才行啊,不然就得让学生住宿了。

两人都想着学校最好建得离农场远些,是非少些。

就这么绕了几天,学校的选址选来选去,选在了农场去往镇上的路上,离农场至少一公里半,那里地势宽阔,就是杂草丛多,可那又怎样?修修整整的就是好大一块地盘了。

这天顾北渊拿着小妻子些的策划书看着,越看越觉得自己小妻子就是个宝藏。

“你来了,看看吧!”顾北渊自豪地把策划书递给郑志辉,自己就坐着喝茶。

郑志辉进门接过顾北渊手上的文件,坐下,翻开看,想着这不是顾北渊的字啊。

“看完再说。”顾北渊似乎知道郑志辉要问什么,提前说道。

一共三页的文件,林书语可是花了好多心思写的呢。

第一页就是学校草图,北面和东面是两栋两层的教学楼,每层三间大教室;西面是小一点的一栋两层行政楼;南边是一堵板报墙;校园中间一根旗杆红旗飘飘。

再加上食堂、操场和男女公厕,甚至还有学校专属菜地,布局比两人接触过的学校看着是大气不少。

第二页写的是学校的组织架构,从校长到各科老师,到后勤食堂和门卫,大概需要多少人,需要招什么样的人都备注得清清楚楚。

第三页写了学校基础的规章制度。

郑志辉看完,说了句“弟妹写的吧,你没这脑子。”

顾北渊:........你这话我怎么接。

“怎么样?比你写的是会好很多吧?”疑问式的肯定句,用来反击郑志辉。

“是不错,看不出来弟妹还有这一手,要不推荐来做校长算了?” 郑志辉打起了些坏主意。

“她不会来的。”顾北渊笃定道。

郑志辉:可惜了大好的人才啊!

“你抽空把预算算了补上吧。” 顾北渊说道,预算算出来了才能跟上面要钱啊!!

郑志辉无语,再一次坚定了要招专职财务的心。

他堂堂一个书记,天天管账管这些的,不成体统!!

忙了几天,郑书记做好预算表拿着文件去市里开会了,卡在9月23号这天回了农场。

带回了对知青队伍来说,比较好的消息。

当然这消息得在秋收完才能公布了。

玉米和花生是最先收上来的,今年场里高粱和荞麦撒了不少,也都收了好几袋子。

红薯一直到11月份都能收呢,自然就没那么着急。

先收上来一部分刨了晒成红薯干,这样能保存得更久,剩下的等下雪前挖出来再存去地窖就好了。

林书语家里新买了套石磨,琢磨着弄了不少红薯粉来。

今年的秋收总量比去年多了25%,要是风调雨顺的话,最起码该多40%以上的,毕竟开荒的面积摆在那里。

所以场里把大部分粮食当成了储备粮,除了按公分分给知青队伍的粮食或者钱票外,给职工们购买粮食也定了上限。

知青队伍凭借着各自的公分或多或少都分了些。

分得最多的当属赵家两兄弟,干农活基本上都是满公分,又在洪涝的时候帮着场里巡逻啥的,这样的贡献大家都看在眼里。

也就有了两兄弟给家里寄去了50多斤的粮食和几十块的钱票的事情。

两兄弟甚至还合资买了张自行车呢,一时间知青院里的,场里的未婚的小姑娘们,可打起了歪心思。

秋收后紧接着就是上山找寻药材的事情,去年场里靠这个赚了不少,今年有了些经验,还在林书语的刻意添补下,比去年多赚了500多块钱,总的有1000多块钱了。

这样下来,场里今年账上余钱是很多的。

秋收完红旗公社的施工队就常驻进了农场来,先是挖地窖的大事,再有就是仓库的扩建,家属区的扩建,再加上管教区的扩建,是得忙上好一阵子了。

至少再大雪来临前都会在场里忙活了,这样的事情对施工队来说也是好事,农忙完了还能通过这样的正规渠道给家里添补点钱票,那可是难得的好事。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