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严既忐忑,又怀着期盼的心情中。时间很快进入了二月。
二月初的时候,商队再次启程。这次冯春来要去京城。而覃鹏被安排去了旧都。
主要是茂雪准备长期驻扎在小河村,而冯春来,茂雪指望着他以后开辟更多新的商线。
这样,他回京城和女儿见面的机会就少了。茂雪让他这一趟把女儿接过来。总不能一直这样让人家父女分离吧?
而且,冯春来的女儿差不多该说亲了,这样耽误着可不行。
冯春来出发的时候,陈严比谁都积极。他跟着送出了很远。还不停地给冯春来作揖。把冯春来都整不会了。
冯春来自然知道这是小姐在给他使绊子,因为他怀里还揣着兰心给她娘的信呢!
也不知道这小子哪里得罪了小姐,自己还不知道,真是可怜。不过,也不敢提点他,若惹毛了小姐,自己也没好日子过。
拍了拍陈严的肩膀,制止他继续送下去。然后快速上了马车。
这一趟,他们两支商队都得赶在三月以前回来,这样正好赶上春耕,两不耽误。
过完元宵节后,一切就进入了正轨。绸子继续收,李行回了应安府,香柠筹备开新铺子。彩衣和秀儿在姜枫的协助下,准备开绣坊的事。
覃木匠那边,则带着人开始生产小花楼机。
茂雪这边就带着辛良安和覃飞准备给太后寿辰献礼的事。
对茂雪来说,这是今年最重要的一个事,若能成功,润州雪绸将会一炮而红。这将对整个润州和应安府的绸子生意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为此,茂雪特意回了一趟州城找二哥。茂雪是想让二哥以润州城的名义献礼。
虽然找母亲也可以,但找母亲献礼,那就只能停留在礼物本身。能不能出彩全看太后喜好。
找二哥就不一样了。在献礼的同时,不仅展示了润州雪绸本身的精美,还能提到雪绸这一项产业给整个润州百姓带来的改变。
当献礼上升到民生这样的高度,这礼物不被重视都不行。那时,不管太后喜不喜欢,这份礼物都将被推崇。
比起母亲那边,这是万无一失的办法。
梅茂光听了自然没有任何意见,作为一州主官,润州的任何好的变化,都将记在他的政绩上面。
去年的税收已经能看出润州的变化,再借着为太后献礼的机会,在皇上面前刷一波存在感,那对他以后的升迁大为有益。
和二哥约定好后。茂雪回到庄子上和辛良安筹划起来。
辛良安和覃飞先是给茂雪展示了一下大花楼机的操作。
这大花楼机一丈多高,操作的时候,辛良安直接坐到了花楼上面去,他说操作这个位置的人称为“挽花工”。
覃飞则是在下面操作,辛良安说这个人称之为“织花工”。
运作起来的时候,辛良安在上面口唱手拉,按提花纹样逐一提综开口。覃飞在下面脚踏地综,投梭打纬。
他们这一番操作,看得茂雪暗暗咂舌。这也太厉害了。
亏得把辛良安挖了过来,否则找个这样的人才可不容易。
接着,茂雪和辛良安商议后,拍板定下了太后的寿礼。一件红色织金牡丹纹雪绸外袍。
太后的寿辰在六月。现在已经是二月,从润州送到京城得半个月的时间。满打满算,他们一共只得三个半月的时间。
这三个半月内,他们得先把定的纹样的雪绸给织出来,然后再让彩衣做成外袍。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茂雪没有选很复杂的纹样,而是选了一个中规中矩的牡丹纹。这个纹样是在辛良安提供的纹样里边稍加改动得来的。
因为茂雪以前进宫时,不止一次见过太后穿牡丹纹的常服,所以,即便太后不是多中意牡丹纹,但至少是不讨厌的。
再一个是因为,辛良安说在所有适合做寿礼的纹样中,织造牡丹纹的绸子,他最为熟悉,出错的概率也最小。
雪绸的精美已经不需要纹样来加持。相信摆在大家面前,只要有眼睛,都能看到其比肩其它顶级丝绸的品质。
若有人喜欢更复杂的纹样,他们以后也可以织造出来。但这一次太后寿礼,不求技惊四座,只求一个稳字。
接下来,辛良安和覃飞就投入到了忙碌的织造工作中,茂雪要求他们在四月中旬的时候必须要把绸子给织出来。
为了保密,原计划让他们两个带徒弟的安排也得延后。但茂雪还是找了两个庄子上的小孩跟着他们学。
这两个十五六岁的小孩都是庄仆的儿子,捏着卖身契呢。至于覃飞,已经跟他打过招呼了,连覃晓兰也不能泄露。
太后寿礼,自然得保持神秘感。
所以,大规模的带徒弟得等到这个事忙完。
村子里一副万物复苏的景象,而去年底才建起来的村学,也传来了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
这声音传递出来的是小河村的希望,村民们伴着这读书声在晨间开始一天的劳作。以前是日复一日的习惯,现在每日都带着希冀。
今年村学开学,小河村几乎所有适龄的孩子都被父母送了进来。
其它几个村的,凡是在织绸的人家,也都把孩子送来了。而去年没养蚕的人家,今年也准备养起来。
茂雪又从州城找了两个夫子,现在村学一共有三个班。两个启蒙班,一个进阶班。
茂雪还有一个想法,她想找个女夫子,让村里的女孩子也能念书。
女孩子不参加科举,但能识字也是好的。她身为女子,知道女子在这世道的不易,她想尽可能的帮助这些处在最底层的农村女孩。
虽然现在彩衣她们教刺绣和裁衣也能让村里的女孩多学一个技能,但若能念书,她们的选择将会更多。
二月中旬的时候,过来卖绸子的人多了起来,覃晓兰几乎是从早忙到晚。
但她还是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来跟茂雪说了最新的八卦。彭慧又闹腾起来,还把包氏给彭长义说的亲事给搅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