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培训结束,学校也放了寒假。
等收假,郑光祖和黄永忠又回到了陈安小学。因为热水潭学校已经有老师,郑光祖就留在了陈安村小学,毕竟这里是完全小学,学生多。
陈安村虽然地处偏远,但是个美丽的村子。绿树成荫的青山和波光粼粼的梯田把向南而座的村子环抱在中间,郑光祖很喜欢这个地方。
陈安村小学校址不再像热水潭小学那样离开村子有一段路,而是紧挨着村子。
原来接替黄永忠的课的那个新老师又被派去参加新的一轮培训班学习去了,黄永忠又接替了他的工作,郑光祖则从一年级上起,负责一年级的全部科目的课程。原来上一年级的老师去上五年级的数学课、体育课和劳技课。也就是说,因为五年级是毕业班,任务重,由两个老师分担,另一位老师上语文、美术和音乐课。
陈安村小学毕竟是完全小学,虽然校舍还是那么简单,但比起热水潭小学来好多了。墙壁不再像热水潭学校那样是篱笆墙,而是用土坯垒砌成的;房子也要比热水潭学校的大得多,而且是两层,虽然同样是茅草顶,和农民们房子一样,蘑菇房子。老师虽然还坐在自己的床上办公,但已有一小张书桌作办公桌,煤油灯也有放处了。学校的操场也足足有热水潭学校的三倍大,虽然还是土地板。虽然是破旧,不算好,但四、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桌子、凳子了。一至三年级还在用木板搭成的桌子、凳子。学生人数也比热水潭多好多,有近两百人,人数最多的是四、五年级,下面分校上四、五年级的学生都集中到这里来读,因为下面的分校最高就办到三年级了。
因为晚上办公,备课、批改作业等都必须点着煤油灯,所以,人在呼吸时会吸入很多黑烟。第二天洗漱时,必须认真把两只鼻孔里的“煤炭”给“挖”出来,认真清洗干净,不然,你的两只鼻孔就会像汽车的内排气管似的糊着一层黑黑的“煤炭”。郑光祖在热水潭学校时是这样,来到陈安村小学还是这样。
这学期一回到学校,郑光祖就和黄永忠商定,只要不下雨,他俩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起床后的第一件就是先锻炼身体,在操场上至少跑十圈步。
起初的几天里,其他的老师起床的时候,郑光祖的黄永忠已经跑完步在洗漱了。李旭阳校长望着两个年轻人跑步的样子赞叹道:“不愧是年轻人,充满了活力!”几天以后,受他俩的影响,其他的几位老师也陆续加入到了晨跑的队伍里来。等到学生们来到学校,教师们刚好做完上课前的工作。
老师们这样坚持晨跑了几天后,校长李旭阳发现,老师们的精神状态更佳、精神更饱满了,上课更有活力了。于是,他和老师们商量:是不是让学生也试着参加晨跑一下。他的提议得到大家的支持,大家一致同意从三年级开始,三年级及以上能在每天七点二十分赶到校的学生均参加晨跑,每天晨跑十分钟,休息二十分钟后,八点正上课,老师可以提前跑。
经过试跑,效果非常好,而且参加晨跑的学生越来越多。从此,陈安村学校就有了早操晨跑这一环节。自从开始晨跑,师生们的精神更加饱满了,学生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在晨跑时,师生们边跑边还大声喊着口号:“一、二、三、四,坚持锻炼,增强体质!勤学苦练,健康成长!”
学校里的早操晨跑渐渐引起了村民们的注意,晨跑时师生们的口号震耳欲聋,许多村民早早就起床,来到学校旁边观看学校里师生在操场上晨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这才像个学校的样子!”
虽然是土地板,虽然是自作的木头球架,学校操场上是可以打篮球的。但是,学校里没有一分钱,所以,陈安村学校的师生几年都没摸过篮球了。郑光祖为了让自己及全校师生课后业余生活过得丰富一些,他在领工资的时候花了二十六元钱买了一个质量最好的篮球回来。从此,每天下午放学后,几位老师就会一起打上一场篮球。这样,老师们业余生活丰富多了,而且,大一点的学生也会和老师们一起来玩球。这样,校园里的文化氛围更浓了,学校更加生机勃勃了。从此,早晨晨跑,课后打球成了陈安小学的常态。
参加工作一年了,也许是郑光祖的样子没有多大变化吧,他来到陈安村小学,陈安村的村民们有的还照样会叫他“然谷老师”。
教一年级的学生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每天上课,郑光祖讲完课,布置学生做作业。这些七、八岁的小学生会不停地缠着他问这问那,要不是他现在已经能说哈尼话,不然,面对这些问题多多的学生,不知如何是好。这边一个学生在问:“老师,这题怎么做?”那边又有一个学生说:“老师,这题我不会做。”有个别调皮点的小男生还会干脆叫:“然谷老师,这题告诉我一下,我不会做。”尽管如此,郑光祖都会不厌其烦地给他的这些学生耐心解答,他已经完全把他的这些小学生们当作了自己的亲弟妹了。
接触不到两个月,他的学生崇拜上他了,认为他无晓不知,无晓不通。因为,他除了上他们的语文、数学课以外,还包揽了其他应开设的所有科目,而且样样都教得不错。也就是说,在上好了语文、数学课的同时,他还带着学生唱歌、跳舞、画画、玩游戏。特别是他在教学生画画时,他在黑板上画的小鸡、小鸭、小鸟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让学生爱不释手,反复地模仿着画。
也许只有在少数民族地区教书的教师才会懂得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三年级及以下,双语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郑光祖在讲课时汉语和哈尼语交叉应用,互作解释和补充。他采用双语教学方法和适当的师生互动,把课上生动灵活、幽默风趣,很是富有生气。
学生们会向郑光祖提很多的问题,不仅仅是课内的问题,很多你想都想不到的问题他们都会问。但是,无论是什么问题,郑光祖总是能给学生们最满意的回答,因此,学生们都很相信他。他说什么,学生都爱听;他做什么事,学生都会效仿。也因为如此,无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郑光祖都非常谨慎。他尽量避免说错话,做错事。主要还是杨老师的那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话时时萦绕在他耳边,给他以莫大的鞭策。因学生对郑光祖的崇敬,以致这些孩子们在和自己的父母交谈中,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们老师是这样说的。”或者“我们老师不这样说。”
最令黄永忠及其他老师们佩服的是,郑光祖在刚来时连一句非常简单的哈尼话都听不懂,但在热水潭学校上了一个学期课,他的哈尼话就说的那么流利,简直和地道的哈尼族没有什么区别。黄永忠问郑光祖:“你的哈尼话是怎么学的?这么快就会说了。”郑光祖回答:“哪里是学的,都是教学逼出来的。”
善于发现他人优点、善于学习他人所长是郑光祖的一大特点。来到陈安小学没多久,郑光祖就发现校长李旭阳的民族乐器玩得不赖,教务主任林少冲的书法非常不错。只要有时间,他就会要么让李校长教他吹口琴、弹三弦、拉二胡,要么拉着林少冲教他写毛笔字。李旭阳、林少冲也是很热心的人,他们知道郑光祖勤奋好学,也就不厌其烦地给他指点迷津。郑光祖这人本来就才思敏捷,渐渐地,他的民族乐器玩得很好了,书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林少冲看到郑光祖那么喜欢书法,还送了一本厚厚的专门学习练习书法的书给他,上面有楷书、行书、篆书的对照写法。林少冲送给他的那本书,他爱不释手,他照着这本书从头到尾不知练习了多少遍。每次练习书法,必是三种字体一起练,因此,在后来,郑光祖的楷书、行书和篆书都写得非常好。这样,在工作中,虽然是在教书,但郑光祖却有了许多意外的收获,而且收获还不小。
至一九八二年八月,郑光祖参加工作两年多了,但他还没有去探望过杨老师。他好长时间没听过杨老师的教导了,很想再听听恩师的谆谆教诲。于是,趁放暑假,郑光祖带着一小口袋花生和两棵甜竹笋向县第一中学走去。一路上,郑光祖边走边想象着师生见面的情景。将要见到恩师,郑光祖很兴奋,他想,杨老师一定还有很多话会跟他说,他要像以前听杨老师讲课时那样认真地、耐心地聆听恩师的教诲;他要把参加工作以来自己经历的那些有趣的事分享给恩师,想把自己这两年的教学成就也向恩师作个汇报,让恩师为他高兴高兴。
不知不觉,郑光祖来到了一中杨老师的宿舍门口,他轻轻敲了两下杨老师的宿舍门,过了一会儿,门开了。但开门的不是杨老师,而是一个比郑光祖大不了几岁的一个小伙子。那小伙子见郑光祖站在他门前,就问:“你找我吗?”郑光祖回答:“不,我是来找杨老师的,我的恩师杨永勤老师。”
那小伙子问:“你是说原来在这儿住的那个老师吗?他不在这里了。”
郑光祖问道:“那么他搬到哪儿了?”
小伙子回答:“他不是搬哪了,是回家了。”
郑光祖很懊恼地问:“你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吗?”
那小伙子向郑光祖解释说:“他不回来了,听说他是回原来他的学校了。我是刚分来的,我来的时候他已经走了,我也没见过他,我只是听说这里原来住的是一位来自四川的老师,是在我来到这里不久前走的。”
郑光祖很扫兴,后悔不早点来探望杨老师。他对那小伙子说:“对不起,打扰你了,这点花生和竹笋本来是我拿来准备送给杨老师的,但他现在不在这里了,那我就送给你吧。”
那小伙子拒绝说:“不不不,无功不受禄,你还是带回去吧。”
郑光祖想了想说:“那这两根竹笋给你,我拿回去反而费力,反正我家还有,这点花生我就带回去了。”
小伙子欣然收下:“那就多谢了!”
几天后,郑光祖收到杨永勤老师的来信:
光祖同学,你好!
你现在已经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但我还是认为这样称呼你比较好,这样称呼可以让我们的谈话没有距离。
在你收到这封信之前,你可能还不知道,我已经离开了南山,回到我们四川了,我也是临近放假前几天才接到我们学校的召回函的。由于时间紧迫,没来得及跟你说一声我就回来了。
我之前是四川师范学院的一名讲师,七年前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到你们云南的南山县支教的,现在又接受学校召回回到我们四川师范学院继续任教。
在南山的七年间,我收获颇丰,遇到了像你一样勤奋好学的很多学生。在南山,我认识到了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是多么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
光祖同学,我让你去当一名小学老师,不知道是正确的抉择还是错误的抉择,我已经了解到了一些你现在的情况。我知道当一名农村教师很难,很辛苦,但没想到会是那样的艰苦。我曾经后悔过,我不该让你去当老师,我应该帮助你完成学业,考上大学,但现在为时已晚,悔也无用。
现在,你只有面对现实,继续前进。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就要义无反顾地当个好教师。教师职业是神圣的,是光荣的,同时也是很辛苦的。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把教师比做“园丁”就是因为教师要像园丁一样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祖国的“花朵”,要用一颗滚烫的爱心抹去花朵心灵上的“灰尘”,让其茁壮成长。要当好祖国的“园丁”,自然就要有能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不计得失。在以后的工作中,你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无论如何,道路只能往前走,决不能后退。我相信,你是个坚强的勇士,而不是懦夫,你一定不会畏缩不前。
光祖同学,天下的道路是走不完的,天下的知识也是学不完的。人要向前看,不能落伍。时代在不断前进,为了适应不断前进的车轮,跟上时代步伐,不被时代所淘汰。我们就要不断地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因此,我建议你有机会参加一些学习培训,多读书,以达到提高自己文化水平的目的,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为祖国做出贡献。我相信,你一定会刻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光荣的人民教师的。我国古代一位文人留下一本书叫《增广贤文》,里面有一句话这样说:“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薄如纸,应有不屈之心。”我认为这话说得很对,人是要有上进心的,是要有理想和抱负的。
光祖同学,我向你提议,十几年或者二十几年后,等我们的国家发展了,交通发达了,我们的往来方便了,我们师生再相会,共叙你我在工作中十几年、二十几年所取得的成就。届时,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说:我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党和人民!
最后,我祝你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事业有成!
此致。
愚师 杨永勤
1982年8月12日
读完杨老师的信,郑光祖亦喜亦忧,眼眶里充满了泪水。喜的是,杨老师始终没有忘记他,对他还是那么关心;忧的是,他暂时是见不到自己的恩师杨老师了。
读完信,郑光祖拿出信笺,准备给杨老师回信,他要告诉杨老师,选择当一名小学老师是他最正确的选择,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不会后悔,也决不会放弃……
再有一个学年,郑光祖的三妹郑月英也初中毕业了。这个假期,郑月英多次缠着哥哥,要哥哥给她讲他如何教书。郑光祖没有讲他如何教书,而是讲一些他在教书过程中发生的有趣故事,也讲一些大山深处的孩子是如何生活,如何学习的故事。郑光祖把故事讲得极其生动,把郑月英听得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热泪盈眶。
每次听完故事,郑月英都会问郑光祖:“哥,你觉得当老师光荣吗?”郑光祖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光荣,人民教师,祖国的“园丁”,哪有不光荣的?”
郑月英:“那当老师辛苦吗?”
郑光祖:“当然辛苦,世上哪有不辛苦的工作?爸爸妈妈当农民不是更辛苦吗?”
郑月英:“那你觉得当老师幸福吗?”
郑光祖坚定地回答:“当然幸福了,在学校里,每天都有那么多学生尊敬地叫你‘老师’,你能不感觉幸福吗?”
郑月英:“那我也可以当老师吗?我也想当老师。”
郑光祖反问妹妹:“你不怕辛苦?”
郑月英:“你不是说世上没有不辛苦的工作吗?”
郑光祖:“是啊!世上没有不辛苦的工作,关键是你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我喜欢当老师,是因为我爱我的学生们,我热爱教育事业。”
郑月英:“我也热爱教育事业,我也想当老师。”
郑光祖:“你还没当过老师,怎么说热爱教育事业了?”
郑月英:“我相信哥哥的选择,哥哥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
郑光祖:“你的意思是等你初中毕业,就考师范,然后就来当老师?”
郑月英:“嗯!就是这个意思。”
郑光祖:“那你得好好学习!考师范不是那么容易喔!”
郑月英:“不要小看人家嘛,人家一直在努力学习的。”
在哥哥的影响下,郑月英一心想上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个人民教师。
……
有天中午,刚吃过午饭,郑光祖对郑月英说:“月英,妹妹,今天没其他的事,我们去找点猪食菜去吧,今天多拿点回来,明天就有时间多做点其他的事了。”郑月英答应同哥哥一起去拿猪食菜,于是兄妹俩每人背起一个背篓一起往村外走去。刚来到村口,碰到个卖花的中年妇女背着一篓子鲜花进村来。“不知什么时候这些地方也出现了卖花人,买一束吧,送给妹妹。”郑光祖想。他叫住卖花的妇女,问了价钱后掏出钱来买下了一束百合花,闻了闻说:“啊!真香!”然后抽出一枝自己拿着,把其他的都递给了郑月英。
郑光祖边欣赏百合花边像个诗人似的手舞足蹈地吟起了陆游的那首赞美百合花的诗:“尔丛香百合,一架粉长春。堪笑龟堂老,欢然不记贫。”
看着哥哥那么喜欢花儿的样子,郑月英装着不理解的样子问郑光祖:“哥,你是个男生,为什么那么喜欢花儿?”
“喜欢花儿还分男女吗?无论是男女,爱美是本性,喜欢花儿的人才会有爱心。妹妹,没有爱心、热心你是当不了老师的。想当老师,首先就要有爱心,你碰到了美好的事和物,一定要会用你的怜爱之心呵护她。人要培养一颗爱心、热心,首先就要会喜欢花儿,并且会欣赏花儿,因为花儿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郑光祖很认真地对郑月英说:“妹妹,我们不仅要会喜欢花儿,还要会喜欢像小鸟,小兔等一些动物,在它们身上发现美,欣赏它们的美。这样,你的爱心才会更真切,更实在。”
郑月英似乎有所领悟,点点头:“嗯!”
郑月英没有让郑光祖失望,她初中毕业后,如愿考取了红河州中等民族师范学校。
在杨老师的来信教导后,郑光祖准备自修中师课程。一回到学校,他就向同事们打听谁收藏中师教材。但陈安小学包括分校在内的十多名老师没有一个是正式的中师毕业生,至多有几个参加过短期培训的,自然也就没有一个人有中师教材了。
也是天如人愿,郑光祖正在寻思着如何像杨老师所说的那样参加培训进修,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力的时候,陈安村小学校长李旭阳从学区开会回来时带回了几张《中等师范进修申请报名表》。李校长召集全大队的教师开会,传达学区会议精神时说:“按上级指示精神,今年,我县‘南山教师进修学校更名为’‘南山中等师范进修学校’,并计划首届招收一个名额为50人的脱产进修班,学制两年。毕业后,成绩合格者发《中等师范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以后,每年招收一个班。要求40岁以下未取得《中等师范毕业证书》的教师均必须填报《中等师范进修申请报名表》,然后参加考试,择优录取。”这时是一九八三年六月,也就是临近放暑假的时候。
郑光祖和黄永忠都填了报名表,其他几个还没有《中等师范毕业证书》的40岁以下的老师也填了报名表,就等着通知考试了。
当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三年学年度下学期学生的期末考试工作完成时,参加师范进修考试的时间和内容也通知了,考试时间定为一九八三年七月二十八、二十九两日,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和综合,共三科,考试地点是县教师进修学校。
按照通知的考试的时间,郑光祖于七月二十八上午七点钟就来到县教师进修学校门口等着。参加考试的大致有七百来人,坡头学区的有五十多人。七百多人中选五十名,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
同以往考试一样,这次的考试照样没有难倒郑光祖,他很轻松地考完了全部三科的考试内容。
即将收暑假的时候,录取通知书发下来了,坡头学区录取了两人,一人是一名叫陈华的女生,另一个就是郑光祖。
这样,郑光祖如愿进入了南山县首届“中等师范进修班”学习。
其实,在“中等师范进修班”学习的课程和内容与郑光祖上高中时的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区别,所不同的是,“中等师范进修班”的学习科目增加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课。因此,读中师的两年,郑光祖就像是复习了一遍高中课程。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课程上。
在进修期间,学校的图书阅览室是郑光祖的第二进修阵地。下午下课后,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阅览室了,他如饥似渴地在图书阅览室里博览群书。而且,他在图书阅览室看书,真是废寝忘食了,常常错过了吃晚饭的时间,好多次都是图书管理员提醒他该去吃晚饭了,他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书本,离开图书阅览室。好多次,等郑光祖从图书阅览室走出来,他的同学们早已经吃过晚饭了。等他去打饭,炊事员们已经把食堂收拾好了,甑子里所剩无几的饭已经是冰冷冰冷的了。
两年的学习期满,参加进修的全部学员都成绩合格,取得了《中等师范毕业证书》。
离开陈安村两年,再重新回到陈安学校时,郑光祖发现,再已不用点着煤油灯办公了,学校里的教师宿舍和教室都安装了电灯。原来,在郑光祖上中师期间,坡头乡(在郑光祖上中师班的当年,人民公社制恢复为乡镇制)所有村寨都接通了电。
郑光祖回到陈安小学,不过,他少了一个和他很要好的伴。因为黄永忠参加了第三届中师班招收考试,并被录取了。郑光祖听黄永忠说,杨小春也参加了考试,也被录取了。郑光祖写了一封祝贺信,交给黄永忠,让黄忠带去交给杨小春,这是郑光祖给杨小春考取了中师班的贺信,也是郑光祖写给杨小春的唯一的一封信。
黄永忠离开学校的第三天,陈安小学分配来了一位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名叫龙志兴,年龄和郑光祖相当。至此,陈安小学有了包括郑光祖在内的两个中师毕业生。陈安村完小也有了六个老师。不过,还是一人上一个班。因为从这一年开始,南山县所有小学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教学,陈安小学同样是一到六年级。
郑光祖又从一年级上起,负责一年级的所有科目。而龙志兴接替黄永忠上三年级,在学校全体老师商议课程安排时,龙志兴说他刚来教书,可能上不了一年级的课。这样,郑光祖才主动承担起了一年级的教学任务。
事实也是像龙志兴说的那样,没有一点教学经验的人要上好一年级的课,当好一年级的班主任确实是有难度的。首先,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教学时要采用双语教学方式,才能正常上好课;第二,要会观察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能够应对一些突发事件,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第三,一年级的教学要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有效掌握所教学的内容;第四,学生的纪律、学习观念、学习的有效方法都是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并形成的,正确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学生以后的成长……而郑光祖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已摸索出了一套专为哈尼族地区小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一点,就连李旭阳校长和林少冲教务主任也是非常佩服郑光祖的。
这届一年级学生有23名学生,男生12名,女生11名。可以说,这一届学生是郑光祖教书生涯中给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届。一个方面,这一届学生,郑光祖发现有好多个学生特别活泼,且聪明好学;另一个方面,这一届学生是郑光祖任教时间最长的学生,长达九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待我们慢慢讲述。
这里的孩子在入学前一般都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有很多只是一个父母为方便呼唤子女起的乳名,这些乳名大多很难用汉字书写。孩子的父母们都希望等孩子上学时让老师帮他们起个好听的名字,因而,这里大多数学生的名字是家长带孩子来入学时和老师一起根据以前的乳名临时起的,要么起一个在自家姓氏后面加上与以前的乳名相谐音而取的新名字,要么是学生家长觉得原来的乳名作为读书名不好听,完全抛弃原来的乳名,让老师帮着重新起一个新名字的。学生徐中山就是郑光祖以与一个“中山”相谐音的乳名而取的名。像这样的名字有好多个,如徐小妹、陈批戛、李区奴等,但最多的还是郑光祖和孩子家长们一起取的新名字,陈小明,陈有芬、马慧、马萍等学生就是。
新学年入学报名这一天,郑光祖正有条不紊地在给新生们一一注册,一家长带着一女生来报名,那家长对郑光祖说:“老师,我这个姑娘和其他的小姑娘不一样,你给她好好起个名吧,我想了好久,都想不起一个适合她的名字。”郑光祖听了那家长的话,看了一眼他那女儿,只见那小女孩白如冰雪,神态腼腆,虽才是一个七岁上下的小女孩,却有着一丝大姑娘般面容。
郑光祖问那家长:“你姑娘怎么和其他的女孩不一样?她以前叫什么名字?”
那家长说:“我们没给她起过名,就是叫她‘迷哩’,我这姑娘真的和其他人不一样,她性格很好,什么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从不发脾气,但又不会像别的女孩那样嘻嘻哈哈,很稳重的,大家都说我这姑娘很可爱的。我很想给她起一个和她性格相符的名字。”
郑光祖知道,“迷哩”是哈尼族对小女孩的昵称,算不得名字。他仔细打量了一下那小女孩,的确,小姑娘看着温柔沉静,还有一丝的优雅。看着眼前这贞静娴雅,安静和美的小女孩,郑光祖的脑海里立刻就闪现出了范寅夸赞女孩的那句“静好如初,安之若素”的话。他问那家长:“你家姓什么?”
那家长回答:“我家姓‘蒋’,蒋介石的‘蒋’。”
郑光祖心里想:“这里还有这个姓。”他微笑着对那家长说:“姓蒋,嗯——就叫‘蒋静好’,如何?”
“蒋——静——好,静——好,好!很好,就叫‘蒋静好’,这名字很适合她的。”那家长很是满意地说。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否采用双语教学,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是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的。那时,在少数民族地区,离开了双语教学,想要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无法想象的。
刚入学时,一年级的学生们是听不懂半句汉语的。在上课时,郑光祖边用汉语上课,边用哈尼话解释,上语文课时是这样,上数学及其他的课时也是这样。学生们也觉得读书上课是很有趣的,在上课时可以边读书,边还可以学汉族话。他们每学会说一句新的汉语,都会很高兴,都会反复说上几遍,生怕忘记,他们对学习汉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因对学习汉语感兴趣,继而增强了对读书学习的兴趣。
这一届学生,有几个同学一开始就引起了郑光祖的注意。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走在一起的陈小明、李志学(与热水潭村的李志学同姓同名)和徐中山是这一个班最引人注意的三个学生。别看他们在休息的时候表现得很活泼好动,嬉笑打闹不拘一格。但让你无法想象的是,只要上课的钟声一响,他们便会立刻停止嬉笑打闹冲进教室。而且,在上课的时候,他们仨还出乎意料的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还会帮老师维持课堂秩序,有哪一个同学做小动作、玩小东西或者讲小话,他们会轻轻提醒该同学。女生中也有几个和他们一样表现很好的,一个是陈有芬,一个是徐小妹,她俩就比较突出。蒋静好也不错,就是话比较少。
由于陈小明、李志学、徐中山、陈有芬和徐小妹的优良表现,郑光祖把他们委以了“重任”,让陈小明为班长,李志学为副班长,徐中山为劳动委员,陈有芬为学习委员,徐小妹为生活委员。别说,这几个“班官”还配合得很默契的,把全班同学管理得服服帖帖的,谁也不会在课堂上扰乱秩序。因此,整个班都表现得很是优秀,包括纪律和学习。虽然蒋静好很守纪律,学习也好,但她由于不喜欢说话,凡事面前,都是一笑而过,不适合做“管理者”,因此郑光祖没让她“任职”。
遇到如此可爱又优秀的学生,郑光祖没有理由不爱他们。所以,他从来舍不得骂自己的学生一句话,连一句重话都舍不得说。渐渐地,郑光祖和他的学生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他把自己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他的学生也敬他如同父母,遇到什么事,都会第一时间向他汇报。
在教学上,郑光祖对“因材施教”的祖训理解得很是透彻。因为是少数民族地区,不可能一成不变地照搬书上的方法,得根据实际灵活教学。首先,他通过各种手段树立班集体观念,让每个学生都爱上自己的班级,并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是班级里不可或缺的一员,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代表着整个班,然后引导学生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并使之相互影响,相互鼓励。
结合书本上的理论,郑光祖的教学方法,可谓是多种多样,虽然同样是“讲授法”、“讨论法”或者是“直观演示法”。他在运用时却别具一格,更能适应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在上语文课时,郑光祖把“读书指导法”和“自主学习法”穿插运用,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拉近师生关系,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郑光祖每个学期都会带着一点小“礼物”去每个学生家里“做客”一次。他每次去学生家“做客”,都要约上龙志兴。他的“礼物”无非就是点水果糖之类的,见到老人或是小孩子,就拿出来给他们吃。学生的家长们都很热情,见到郑光祖他们来了,又是起身让座,又是端茶倒水的。
郑光祖去学生家里“做客”,只要不是学生家长主动询问,他从来不首先讲学生在校的表现,也不提学生的成绩。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的思想是非常单纯、纯朴的。郑光祖深谙哈尼族学生家长的心理:只要孩子的老师喜欢来家里玩,就说明老师是喜欢我家的孩子,也说明我家孩子在学校里是听话的,是遵守纪律的。只要孩子在学校里听老师话,遵守纪律,家长们也就放心了,高兴了。所以,到学生家“做客”,是对学生和家长最好的鼓励。郑光祖在少数民族地区教书几年,是深知这一点的。所以,郑光祖去学生家从不说是去家访,而是说去“玩”,去“做客”。他来到学生家,只是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从不说孩子在学校如何。再说,这里的学生,还真没有调皮的。在学生看来,老师来家里“玩”,就是看得起他,看起他家,对老师也就更加的尊敬,就更加听话,更加热爱学习。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只要到学生家里这样“玩”一转,不用多说什么,老师家访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最让郑光祖不好办的一点是,每到一个学生家里,学生的家长就会首先斟满一碗酒递到你的手里,让你尝一口他们的米酒。这是他们的待客之道,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尊敬。但是,郑光祖生来不会喝酒,喝上一小口酒,就会面红耳赤,这会让他感觉非常的尴尬。
虽然是这样,郑光祖为了教学,为了和学生及家长们拉近距离,他顾不了许多。到了学生家里,学生家长斟酒给他时,他尽可能向学生家长说明他酒量不好,尽可能少喝。当然,一口不喝是不行的,这关系到对学生家长的尊重问题。
郑光祖去学生家“做客”时,郑光祖就邀约着龙志兴一起去,龙志兴去学生家“做客”时,龙志兴也邀约着郑光祖一起去。
郑光祖和龙志兴去“玩”的第一家是李志学家,因为李志学的家离学校比较近。做家访不可以舍近求远,否则会给家长造成误会。他们一来到李志学家门口,李志学刚一说“我们老师来了”,李志学阿爸阿妈,爷爷奶奶一家子都迅速站了起来给郑光祖和龙志兴让座。
等郑光祖和龙志兴坐好,李志学阿爸果然把饭桌搬到他们跟前,然后给他们倒了两碗米酒,递给他俩说:“来,喝口水。”郑光祖提醒龙志兴:“这是酒,不是水。”龙志兴望着郑光祖笑了一下,喝了一小口说:“好香!”。原来,龙志兴本身就是哈尼族,对哈尼人的习俗他是很了解的,他知道碗里装的就是酒。
李志学阿爸叫李志学阿妈快去做菜,说要和两位老师好好喝一口,而他陪着郑光祖他们喝“水”慢慢聊天等着。郑光祖他们没有阻止,因为他们知道阻止也是没有用,来到村民家里,饭菜好不好吃,你都得吃一口,酒好不好喝,你都得喝一口,否则你就是看不起主人。
李志学爷爷把手里的大烟筒递给郑光祖和龙志兴:“来,老师,拉烟筒,谁先来?”郑光祖和龙志兴都说不吸烟,谢绝了李志学爷爷。
李志学阿妈炒了一碗烟熏腊肉,一碗大黄蜂蛹,一碗糯米粑粑片,一碗花生米和一碗煎鸭蛋,还掏出了一碗腌咸菜,摆上桌来。在哈尼族村子,除了大黄蜂蛹,其它的这些菜是必备的,家家都会有,有重要的客人到来,他们就会烧出这些菜来招待。那碗大黄蜂蛹,更是稀缺,虽然很可口,但并不是人人家都能弄到的。
来哈尼族家做客,如果天还早,主人就会到自家菜地里再拿些绿菜回来,桌上的菜肴就会丰富些。如果客人来得晚了,就只能吃常备的菜了。郑光祖他们是吃过晚饭才来的,是来“玩”的,当然是来的晚了,主人是不可能上菜地拿绿菜了。
菜上完了,李志学爷爷也坐到桌子边,来陪郑光祖和龙志兴喝酒。郑光祖他们四人开始边聊边吃喝起来。李志学和他妹妹,还有他奶奶则远远的坐在一边,他们说他们已经吃过饭了,不吃了。
菜上完后,李志学阿妈又给郑光祖他们端上了茶水。就这样,在郑光祖他们面前,每人都有一碗酒,一碗茶,还有一个接菜的碗。
看得出,李志学一家对郑光祖他们来家里“做客”很是高兴。李志学阿爸和李志学爷爷轮流不断地向郑光祖和龙志兴劝酒,并且时不时地夹起菜往他俩菜碗里送。
也许是郑光祖现在已经长大变得成熟了,现地已经没人再叫郑光祖为“然谷老师”了。李志学阿爸和李志学爷爷频频地向郑光祖和龙志兴敬酒说:“来,老师,喝一口!”郑光祖和龙志兴也回敬李志学阿爸和李志学爷爷。
在喝酒过程中,李志学爷爷和李志学阿爸两父子还轮流不断“咕噜咕噜”地吸着大烟筒。
喝到尽兴处,李志学阿爸还唱起了哈尼族的“祝酒歌”:
“我们大家来喝酒,喝上一口祝福酒。
身体健康要喝酒,祝福我们大家万事如意!
生活幸福要喝酒,祝福我们年年风调雨顺”
在李志学阿爸的感染下,郑光祖和龙志兴也来了兴致,也跟着李志学阿爸唱了起来:
“我们大家来喝酒,喝上一口喜欢酒。
朋友来了要喝酒,深情厚谊能长久!
朋友离别要喝酒,你来我往走一走!
……”
喝酒就是图个高兴,酒是喝下去了,但桌上菜碗里的菜好像没有少多少。
虽然说是喝酒,郑光祖一般只是端起碗来做个样子,他很少喝进肚里,都是为了让大家高兴,他已经向李志学阿爸和李志学爷爷说明他酒量差。作为主人,李志学阿爸和李志学爷爷也是理解郑光祖,并不十分劝郑光祖多喝。他们说:“只要高兴,能喝多少就喝多少,不会喝酒,以茶代酒,喝茶也行。”看得出李志学阿爸和李志学爷爷都是很豪爽的。
就这样,郑光祖和龙志兴每晚去一家学生家“做客”,一学期里,至少每个学生家都得去了一遍。他们的到来,家家户户都是非常热情,非常高兴,非常欢迎的。
光阴荏苒,郑光祖中师毕业回校,不知不觉已是两年了。一九八七年四月的一天,李旭阳校长从中心学校开会回来。他带回了一个通知,大致内容是:南山县小学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中学生人数也相应不断增多,现有的中学教师数量已经满足不了需求,故,县政府决定在小学教师中培养一批教师进入中学任教,鼓励凡具有高中及同等学历的40岁以下教师报名参加成人高考。一旦考取,除书费、生活费以外的费用可全部报销。报名时间四月二十六至三十日,报名地点是县文教局招生办公室。
郑光祖想,当不当中学老师无所畏,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是必要的。他决定去考一考,试试能否考得上。于是,郑光祖就找龙志兴商量,一起去参加考试,陈安小学符合条件的就只有他们俩。龙志兴也对参加成人高考很是热心,两人一说,马上就决定了下来。
郑光祖和龙志兴把他们的决定告诉了李校长,李校长很是支持他俩的决定:“年轻人就该有这样的抱负、理想,你们放心去报名吧,你们报名的这两天,你们俩的工作我会安排其他老师代做了。”
四月二十五日,正好是星期六。郑光祖和龙志兴上完课,吃过午饭,没顾得上休息一下就匆匆上路了,他们要去坡头买明天的班车票。
郑光祖和龙志兴来到坡头时已是下午五点多,车站的售票员正准备下班。要不是郑光祖他们走得快,差点没买到车票。而且,明天上午九点钟的车票仅仅就剩两张,也是他们运气好。
当晚,郑光祖和龙志兴就住在坡头乡政府招待所。
也就是四月二十五日,郑光祖和龙志兴早早起了床。他们在坡头街上的早点店里吃了碗米线,就去车站坐班车。
郑光祖和龙志兴八点多点就来到车站,班车已经停在车站里。但司机还没来,班车门还没开。郑光祖和龙志兴是来坐车的最早的两个人,其他的乘客都是陆陆续续在他们之后到来的。乘客们在车站各自找个坐位坐着耐心地等待。
来坐班车的人中,有好多个是和郑光祖他们年龄差不多的小学老师,其中有三个是女同志。这些人郑光祖都认识,是在全学区教师集中阅卷时和集中开会时认识的。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些老师们都是要去报名参加成人高考的。这下,郑光祖他们有伴了。
九点正,从坡头发往县城的班车准点出发,郑光祖他们在班车上有说有笑,时而谈论各自的生活和教学上的趣事、相互分享乡村教师生活的快乐与烦恼,时而谈论未来的事业与梦想,时而还一起轻唱一下一些欢快的歌,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灿烂的微笑。看得出,这些年轻人都对未来的生活和事业是充满了憧憬与希望的。他们今天确实也是高兴,要不是有这样一个一起去报名的机会,几个年轻人要这样心情轻松地聚在一起是非常不易的。
郑光祖他们来到县城,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一下车,他们就商定,反正今天是回不去了,所以他们不首先去报名,而是先找个旅馆把住宿定了再说。于是,几个年轻人来到“东方红旅社”,买了旅社票。他们商定,吃过晚饭,一起去看场电影,放松放松一下,他们在乡下是很难有机会看电影的。正好,这几天,县礼堂正在放映《少林寺》,别提多高兴了,这是他们最想看的电影。
第二天早上,郑光祖他们去文教局招生办公室去报名。但报名不是说报就一下子可以报得了的,得先领取一式三份的审批表,填过了表之后,要送到专管招生的林副局长处去审批。在审批过程中,林副局长要详细询问每个报名人的情况,他认为可以批准了才会在审批领导处签名盖章。林副局长审批了以后,方可把审批表送至招生办。招生办的老师登记了报名人的名字,同时,报名人每人交了两张相片后才算办完报名手续。因报名的人太多,等郑光祖他们办完报名手续已经是中午12点钟了。
郑光祖本来是打算报了名后马上就回学校的,他虽想多待一天,但又不敢多待,因为多待一天,就会多影响自己一天的教学。他认为,作为一名老师,为自己的私事影响教学,是最可耻的,是不可原谅的。但是,无奈今天的最后一趟班车已经走了,今天肯定是回不去了。于是,他决定趁来县城的一个机会去探望一下还在进修学校读中师的黄永忠和杨小春。郑光祖在家时就想过,如果时间允许,他就去看望一下黄永忠和杨小春。
报过了名,郑光祖邀约龙志兴一起去教师进修学校。他们先是来到男生宿舍找到了黄永忠。黄永忠是知道郑光祖的真正来意的,于是就立即带着郑光祖他们来到女生的集体宿舍,找到了杨小春。
杨小春她们宿舍住着八个女生。宿舍里有四张床,是上下床,每张床上下各睡一人。
杨小春看到郑光祖突然出现,又惊讶又惊喜又激动,“啊”的一声张大了嘴巴,好久都没有合上,眼睛也瞪得大大的,圆圆的。杨小春的这一还带着一些稚气的少女表情,让郑光祖觉得十分的可爱。他笑着说:“你这是干什么,嘴巴张得那么大,想吃人呀?”
杨小春从惊愕中回过神来,马上招呼郑光祖他们快快坐到自己的床上,然后到处找水杯,她要给郑光祖他们倒水喝。
杨小春的异常表现,她们宿舍的女生们都看在了眼里,她们已经猜出了几分郑光祖和杨小春的关系。
杨小春问郑光祖:“你们今天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这里,是来办什么事么?”
郑光祖把他们来报名准备参加成人高考的事说了一遍。杨小春很为郑光祖高兴:“太好了,我祝你们考试成功!”然后,她半仰着头,似有所思地说:“要是我现在也拿到中师毕业证就好了,这样我也可以和你们一起参加成人高考了。”郑光祖安慰杨小春说:“明年,明年考吧,明年也不晚的。你们马上就要毕业,马上就要拿到中师毕业证了,明年就可以参加成人高考了。”
在杨小春她们宿舍玩了一会儿,因为杨小春她们马上要上下午的课了,郑光祖他们只好先离开。
晚上,杨小春她们宿舍的女生都洗漱完回到宿舍,准备睡觉时,一个名叫周艳的女生突然问杨小春:“小春,今天来看你的那个帅哥就是你的对象了吗?”杨小春问周艳:“你说的是哪个?”
“当然是又白又帅、很阳光的那个了。”周艳回答。
“不是的,我们只是普通朋友,是同事,同一个学区的老师,一起参加工作的。”杨小春回答说。
“别骗我们了,从你看他的眼神和表情,我们就看出,你对他是多么的喜欢了。而且,我们还能看出,他也是非常喜欢你的。”另一个名叫马春芳的女生说。
“是啊,他看你的那种眼神,多深情,好让人羡慕!”周艳说。
“我不否认我喜欢他,但我们确确实实是普通朋友。我和他虽然是同一个学区的,但我们离得很远,隔着几座山呢,多长时间都见不到一次面,在一起说话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可能谈对象?至于他喜不喜欢我,我就更不知道了。”杨小春说。
“意思是他还没向你表白过?”周艳问杨小春。
“表什么白,我们是见过几次面,但根本就没单独呆过。”杨小春说。
“今天是个好机会啊,你怎么不叫他买两张电影票一起去看场电影?你不是最爱看《少林寺》吗?正好可以再去看一次。也许,他现在就会向你表白了的。”马春芳说。
“女生主动约男生去看电影,多不好意思。”杨小春说。
“我觉得马春芳说得对,你应该叫他买两张电影票,一起去看场电影。一起去看电影,他应该知道是什么意思的。有时候,我们女生也要主动一点,不然,有可能会失去大好的机会。”周艳说。
“而且,你不主动说,我不主动说,会错过良机,甚至还会产生误会。”马春芳接着周艳的话说。
“哟!周艳,马春芳,看不出,你们俩还是恋爱专家呐!”杨小春笑着说。
“哪里,我只是这样想,人家还没谈过恋爱呢,哪来的恋爱专家?”周艳羞得满脸通红。
马春芳也对杨小春说:“别拿我们转移话题,我们是在给你出主意,为你好。据说大多数男生是不擅长对女生表白心里话的,有时候女生真该主动点。”
“小春,难怪你对我们班那些对你暗送秋波的男生不感兴趣,原来你心里早就有人了,而且还是个大帅哥,真正的‘白马王子’。”一直听着杨小春她们谈话的一个名叫张红艳的女生说。
杨小春被她们说的不好意思了,红着脸说:“没有嘛,哪个男生向我暗送过秋波了嘛?”
这时,一个名叫李秀莹的女生突然说:“小春,我看到过你书里夹着一张相片,是你和一个帅哥的合影,那帅哥好像就是今天来的那个帅哥啊。”
杨小春问李秀莹:“你什么时候偷翻看我的书了?”
李秀莹回答:“我没偷看,是你放在你的床上我无意间看到的,我当时还以为那人是你哥还是你弟呢。”
杨小春顺着李秀莹的话说:“是啊,他就是我弟,他说过要做我弟的。”
“小春,今天这么晚了,想主动也来不及了,明天再说吧,今晚还是先睡觉,养好精神,明天好上课。”马春芳说。
“明天,小春,明天你那‘白马王子’还会来的,明天可不要放过机会了啦!”周艳说。
“明天他肯定不会来了,他是我们学区有名的‘娃娃王’、‘教书狂’,据说他上课时和他的学生在一起,放学了还和他的学生在一起,他一直都是把他的学生放第一位的。他一早就肯定坐班车回去了。”杨小春有些遗憾地说。
“那以后有机会可不要放过了,‘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的。你这个人,人家不在的时候,你失魂落魄,人家在你身边,你就是这样矜持。”张红艳说。
杨小春说:“不说了,还是睡觉吧。”
大家都停止了说话,熄灯睡觉了,唯有杨小春一时没睡着。她在想,是不是我真的该主动点,不要那么矜持……
报名两周后,报名参加成人高考的人们都接到了招生办发给他们的考试时间和考试地点的相关通知。郑光祖和龙志兴按照通知,于五月二十八日上午八点来到坡头车站等班车。报名参加成人高考的其他人也陆续来到车站,他们也是来坐早上九点钟的班车的。这时郑光祖和龙志兴才知道,坡头学区报名参加成人高考的青年教师有二十七人之多。这下郑光祖他们有伴了,二十七个年轻人一起去考试。
本来,郑光祖是打算来到县城后要去进修学校看一下杨小春的,但是,来到县城,连中午饭还没来得及好好地吃一下,开往个旧的班车就要出发了。因此,郑光祖只好放弃去看杨小春的想法,和龙志兴他们一起,坐上了开往个旧的班车。这一次成人高考的红河州考点的考场就设在州政府所在地个旧的两个中学,即个旧三中和云锡一中。
考试时间是三十、三十一日两天,这两天正好是周末。整个红河州参加成人高考的人数或许有三、四千人吧,把个旧三中和云锡一中共一百四十多个考场位置都坐满了,郑光祖的考场就在云锡一中。
考完试,郑光祖他们于六月一日上午回家。本想返回时再去看杨小春的,但回到南山,又要接着坐班车回坡头,所以,郑光祖还是没有时间去看望杨小春。来回两次路过南山,郑光祖都未能见到杨小春,心里很是不愉。本来,在返回时,郑光祖是可以在南山多呆一天的去看杨小春的。而且龙志兴也建议郑光祖多呆一天,去看看杨小春。但多呆一天,就多影响自己的教学一天,多耽误学生的一天学习。在万般无奈之下,郑光祖才会选择影响自己的教学的,他把自己的教学看得比什么都要重要。他在心里说:“以后吧,以后有时间一定要去看望杨小春啊!”
七月初的一个星期四,坡头乡邮电所的邮递员老白挎着一个大邮件包准时在上午十一点半送邮件来了。邮件包鼓鼓的,里面装着很多邮件。
说起老白,他是一个从绿春县来南山县工作的哈尼族,已经五十多岁,是坡头乡的邮递员之一。坡头乡有十二个村委会,有两个邮递员,老白负责递送陈安村等六个村委会的邮件。老白送陈安村的邮件已经有十多年了,他不仅对本职工作非常的负责任,而且还是个待人非常热情的人,他在坡头街上遇到他认识的乡下来坡头赶街的人,都会热情地邀请人家到他家歇歇脚,坐一坐,喝口茶。陈安村村委会的村民几乎都认识他,学校的老师们都和他更是熟悉。
因为路途太远,老白每送一个村委会,都要老早就出发。他送完邮件回到家已是天黑了。走了一天的路,他就会累得全身无力。要是天天都这样送,是会把人累死的。因此,邮电所的领导准许他送一天,休息一天。这样,他要把他负责的六个村委会送完一个轮回,需要两周。所以,学校要收到各种邮件都要等上两周的,各种邮件一来就会是一大堆。上级给每个学校都订了《人民日报》、《云南日报》和《参考消息》。郑光祖不仅喜欢看新闻、了解时事,还喜欢了解别人的工作和学习,喜欢了解同辈人的思想。因此,他给自己订了一份《中国青年》杂志和一份《人才》杂志。
老白是个尽职敬业的邮递员,村民们的每一封信件,他都会亲自送到其手中。要是有人有邮政快件,他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日,把快件送到主人手中。
郑光祖亲切地称呼老白为“老白大爹”,老白也很乐意的应着“诶!”,他完全把郑光祖当作一个自己最亲近的晚辈。他来到陈安小学,一定会先跟郑光祖打招呼:“光祖,我来了。”郑光祖也会说:“老白大爹,您辛苦了!您坐着,我给您倒水喝。”
老白每次送陈安村的邮件,都是星期四,隔周送。他都是早上在自己家吃点早饭,中午饭就来和陈安小学的老师们一起吃,这是他和陈安小学的老师们说好了的。
这一天,老白大爹又按时送邮件来了。郑光祖除了收到《中国青年》杂志和《人才》杂志外,还收到了一封云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的来信。郑光祖打开信一看,是学员录取通知书,他被云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录取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班。通知书上写作,让他按时于八月五日到云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报到。其他几位老师看到郑光祖的录取通知书,都向他投来羡慕和敬佩的目光。当收到通知书的那一刻,郑光祖反复问邮递员老白大爹:“没有了吗?只有这一封信吗?”邮递员老白很认真地对他说:“确实只有这一封,不信,你可以翻一下我包里,看有没有。”郑光祖想:“怎么就一封信呢?难道龙志兴没被录取?”郑光祖是真希望龙志兴也被录取,这样,两人才有伴。龙志兴则好像早就知道会是这个结果,他说,我就知道考大学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只是想试试,体验一下参加高考的感觉而已。
其实,不仅龙志兴没收到录取通知书,坡头学区参加成人高考的二十多人,除了郑光祖,其他人都没收到。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天下午六点多钟,郑光祖拿着红彤彤的通知书,来到村外的一座小山包上,坐在一块石头上,望着遥远的东方。他想整理一下激动的心情,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作个合理的时间安排。
但是,当郑光祖静下心来时,他不自觉地想起了自己的恩师杨永勤和心上人杨小春,而不是先去想学习上的事。
郑光祖站起身,对着远方大声喊到:“杨老师!我考取大学了!感谢您对我的鼓励!”他相信,杨老师一定能听到他的话。
继而,郑光祖的脑海里又跳出杨小春的清秀可爱的面庞。他很想把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喜悦分享给杨小春。他相信,杨小春一旦知道他考取大学,一定会比他还要高兴,一定会真诚祝贺他的。郑光祖想,要是杨小春此时在他身边,他还会大胆地对她说:“小春,我不仅要你做我的姐姐,我还想和你处对象,我想对你说:我——爱——你——”
远在县城读书的杨小春此时也吃过晚饭,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郊外的一处山坡上,面对着坡头乡方向,望着天边的白云,想着自己的心事:“光祖,我听说有人已经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了,你也收到了吗?我真心希望你现在正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看呢。”
杨小春在心里默默地说:“光祖,你现在还好吗?你的心里有我吗?我心里始终装着一个你。你看到了吗,天边的那一朵朵的白云就是我对你的一缕缕的思恋,我相信,她们会带着我对你的思念飘到你的身边……”随后,她又向着远方吟诵道:“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