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一出,满堂俱静。
“不必担心什么汉王党了,有汉王世子在,汉王党永远不可能成气候!”
胡广大声下定论,哪怕已经四十六岁,说这话也一样中气十足。
所有人都不禁连连点头,对这句话表示肯定。
这几天发生的事情,也完美的证明了这一点。
只要有汉王世子在,汉王党永远也不能成气候。
这下,场中的诸位大佬,对于无法将汉王党的余孽一网打尽的遗憾,顿时烟消云散。
朱瞻基以前对那位小自己一岁的堂弟并不在意,平时也没什么交流。
即便见了面,也不过就是打个招呼。
但是现在,他渐渐对这位并不咋熟悉的堂弟,产生了好感。
要不是堂弟在,事情怎么也不可能这么顺利。
想到这,朱瞻基不由得哂然一笑,随即举起杯子,朗声说道:
“咱们有今天,得敬汉王世子一杯!”
听到这话,下方的诸位大佬也是齐声说道。
“敬汉王世子一杯!”
此刻,在京城另外一头的朱瞻壑,要是知道他最近的所作所为,引得整个太子党成员齐齐朝他敬酒,不知道是怎样一个表情。
整座大殿欢声笑语,这些文人士子们喝茶饮酒,吟风弄月,好不痛快。
“诸位,会不会太过得意了?”突然又一个声音,打乱了了此刻和谐的局面。
所有人循声望去,打算找出说话的人,然后痛斥一番。
结果看到说话的人,大多数人都急忙恭敬垂首,不敢再发一言。
因为这人,在太子党中的地位极高。
这人正是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讲。
杨士奇。
杨士奇这人,年轻时经历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又在宦海沉浮多年,历练出了一身治国的本事,是一个真正的厉害人物。
也是太子殿下最信任倚重的人物。
所以他说话,其他人只能听着。
“陛下正春秋鼎盛,汉王也并没有完全失去机会,还有赵王在一旁虎视眈眈。”
“诸位,路还长着呢,为何我看你们的表现,就像大局已定一般?”
杨士奇说话,让整个殿中愉快的氛围,瞬间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是这些话,却也点醒了不少人。
事情,远远还没有到可以完全松懈的地步。
朱高炽看着这位心腹重臣,也是打心眼里喜欢。
杨士奇这一番话,不仅仅是说给其他人听,也是说给他朱高炽听的。
他谨小慎微了几十年,刚刚也有些得意忘形了。
“先生说的是,如今依旧是道阻且长,还望诸君继续勉力前行,万万不可坠了心气。”
众人自然是齐齐称是。
杨士奇满意的点了点头,语气稍缓的说道:
“诸公与其聊风月诗词,不如想想如何帮助太子殿下,为陛下排忧解难。”
“陛下向来视瓦剌鞑靼为心腹大患,如今瓦剌新任首领脱欢跋扈至极,咱们必须得拿出个对付他的章程出来!”
这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有些沉默。
在场的绝大多数都是读书人,要是让他们讲应当如何治理国家,他们能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但如果是要问如何打仗,如何应对边疆之事,那就只能是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了。
当然,有一人例外。
那就是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杨荣。
“事情并不复杂,陛下对犁庭扫穴十分中意,咱们按照陛下的意思做就行了。”杨荣娓娓而谈。
朱棣每次北征蒙古的时候,杨荣都会跟随。
在铁血与风沙的磨砺之下,杨荣的军事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可以说整个文官集团当中,杨荣是最懂军中之事的人。
只要是关于军事方面的议题,他说的话,整个太子党很少有人能反驳。
另一位太子党骨干人物金幼孜说道:“那依勉仁兄之见,应当如何进行这犁庭扫穴之策?”
“我只是有一个思路,具体如何进行,还得诸位大人一起商议才行。”杨荣轻声说道。
众人齐齐颔首,他们都是当世最聪明的人之一,即便没有亲临战场,好歹也看了些兵书,拟个章程出来,没什么问题。
“如果陛下真的下定决心组建这样一支骑兵,又应该由谁来当主帅?”就在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突然响起。
大学士胡广。
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并不关心这支骑兵能否在蒙古草原大杀四方。
他只关心这支骑兵会不会对当前局势造成影响,会不会对他们的地位有所损害,这支骑兵的统帅,是不是他们的人。
不只是他,这个问题抛出来之后,整个太子党的人,都变得沉默,他们齐齐低头,在考虑事情如果真的成了,应该推荐谁当这个主帅,才符合自身的利益。
军事的根本,都是为了政治嘛。
但是很快,他们就齐齐抬头,然后将目光放在了朱瞻基身上。
朱瞻基环顾四周,见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自己,心中顿时一阵快意。
果然,在大家的眼里,只有本圣孙才能当那凿穿整个蒙古的骑兵的统帅!
想着将来自个儿能率领这只强军乱锤蒙古,甚至是封狼居胥,他感觉灵魂都有些战栗了。
本圣孙,那就是天命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