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盛唐崛起:从内丹烧水
  4. 第113章 因地制宜论
设置

第113章 因地制宜论(1 / 1)


种植橡胶树需要大约五年的时间才能获得种子,而首批种子只有几百颗。这些第一批的橡胶树还不能用来割胶,因为需要等到它们形成足够的规模,至少达到几千棵的规模以后才行。

这样下来,整个过程至少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形成规模。不过,目前并不需要大量使用橡胶,因此可以耐心等待。虽然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但是橡胶树的生命力很强,可以生长成一大片橡胶树丛林,为沈无忧提供优质的天然橡胶。

在这十年以内沈无忧的规划是,完全普及轮船货运,还有一个最重要是格物学宫,只要把这两项落实下来,以后会带着大唐进入高速发展期。

在唐朝很多河床并不像现代一样很多都干枯了,除了长江以外也还有洛水、西水、循江这种大型河道把南北贯穿。很多断开的流域只需要通过三百里以内的陆运就可以完成中转,唯一条件受限的就是西部地区。

沈无忧前两天在问政中写下的论政文章,朝堂已经下发给地方官员学习,这次提出的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点。除了许多顽固派的儒生不太认同,其他包括孔颖达在内都特别推崇,孔殷达甚至多次组织学习,这群学生很多就是朝堂的预备力量。

其中卧病在床的杜如晦,房玄龄甚至也给带来了一份沈无忧书写的《因地制宜论》。

“夫因地制宜,发展之道,不可不察也。地势有高下,气候有寒暑,物产有丰歉,人文有异同。凡此种种,皆影响于发展之途。故曰:因地制宜,乃发展之要道也。

吾观古今之世,发展之道多矣。或有以农为本,或有以工为先,或有以商为主。然皆需因地制宜,而后可兴也。农业发展,宜据地势之高低,以利灌溉;工业发展,宜因应物产之丰歉,以利原料采集;商业发展,宜顺应当地人文,以利贸易往来。”

今以江浙之地为例,其地饶沃,水道纵横,鱼米之乡。故其发展之道,宜以农业为基础,发展渔业与养殖业。又如山西之地,其地煤炭丰富,故其发展之道,宜以能源工业为主,兼顾其他产业之发展。

至于发展之影响,或有利于民生,或有利于经济。然亦需因地制宜,兼顾生态环境。如开发矿藏,宜注重环保,以免破坏生态;发展农业,宜注重质量,以保食品安全。

今世之人,当知因地制宜之理。发展之道,不在于追求短期效益,而在于谋求长远之福祉。因地制宜,兼顾生态环境,此乃发展之道之真谛也。

因地制宜发展之道,需兼顾地利与人和,兼顾经济与生态。吾人当以此为鉴,谋求发展之道……”

房玄龄笑着看着杜如晦说道:“你觉得如何?”

“你的表情不是已经说明了吗?只是何为工业?”

杜如晦和房玄龄是多年老友,从两人年轻不得志的时候,两人经常在一起自勉。像他们两个这样的聪明人,只需要对方一个眼神就能领会对方的意图。

“这是小沈提出来的,意指像最近火热的高炉炼铁和转炉炼钢。克明你再不起来看看,以后的大唐你都不认识咯!”

房玄龄看着杜如晦的身体状况有着深深的担忧,这个自己最好的搭档到了晚年竟然只能卧病在床,心中没由来的有了一丝廉波老矣的感慨。

杜如晦问道:“陛下当真打算把火药用来炸矿山?”

房玄龄点头说道:“很早以前小沈就跟我上书说过,只是当时条件不允许。现在新船出现以后已经势在必行了,不过还是只有掌冶署才能使用,民间是不太可能了。”

就在长安沈无忧和李恪准备动身前往江南的时候,薛礼正在吐谷浑边境适应战场的管理模式。

他被分配到苏定芳的领地,作为一个八品校尉,他只有一个小队伍。虽然他有秦琼的介绍信,但是李靖并没有对他另眼相待。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薛礼知道他只能通过在战场上取得成绩来赢得他人的尊重。

初到吐谷浑边境的薛礼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与他的队伍一起住在简陋的帐篷里,吃着粗糙的食物,与当地的士兵和居民交流。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熟悉边境的地形和敌情,同时也和当地的将领和士卒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去年的李靖夜袭阴山一役中,苏定芳率两百骑兵先登陷阵,攻破了颉利可汗的牙帐,为东突厥的灭亡立下了大功。这场战斗对薛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看到了苏定芳的勇敢和决断力,也看到了他人的荣耀和胜利。这使薛礼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他坚信自己也可以在战场上取得成就,以报答东家的知遇之恩。

然而,作为一个新人,薛礼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他的队伍人数不多,资源和装备都有限。

在小规模的摩擦过程中,薛礼逐渐展现出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他能够迅速地做出决策,有效地指挥队伍,打击敌人。

他的这个小队只有两百多人,在李靖这些天用的疲兵之策中,薛礼靠着自身惊人的武力,已经赢得整个小队的尊重,现在只要有薛礼在,整个小队便士气高昂。

李靖率领的这十几万大军一直驻扎在边境,只是这些天能很明显的看出军营内的调动。

对于这一点双方将领心知肚明,再有一段时间等气温回升,李靖便会发动进攻了。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