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流璧转,日居月诸,转眼之间,阿鲁黛已至及笄之年。
这些年发生了很多事,大清没有像原来一样日渐沉暮,而是仿佛老树逢春,焕发了新的生机。
康熙对一切洋人始终保持警惕之心,边境线上的公子哥们来来往往的,有的还真练出了一颗保家卫国之心,当了将军。
水泥路一直在铺。
大清治安一般,土匪不少,只好一边铺路一边抓土匪,也是费劲的很。
时间久了铺路的也能跟土匪打过一场,当兵的也学会抹水泥了。
土匪们脑子也活得很,一看这老本行做不成了,无师自通转行当起了走镖的,现在路好走了,他们也不怕人抢货,正经发起家来了。
阿鲁黛把池风交易来的现代农学资料和各式作物种子都交给了康熙,康熙对此很是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单独的农业部,专管作物增产一事,由于一开始大家实在看不懂,顺心还在户部兼职了一段时间讲师。
后来某言官老大人眼前一亮发现了KPI,果断参户部召女子议事,不成体统,有违礼法。
我可没说神女的半点不是哈,我说的是户部没规矩。
这个消息可把顺心高兴坏了,早就干够了,知道嘛?
当下顺心就借着这个由头撤了,后面户部再喊她去商议农作物种子改良一事她怎么也不去了。
就是康熙来撮合,阿鲁黛也不要求顺心去了。
现在已经有完成改良的三大作物和诸多半成品良种在前面顶着了,在朝廷明确的律法规定和不断的宣传下百姓并没有放弃其他作物的种植,大清百姓现在也基本能吃饱了。
化肥也已经搞起来了,后面该怎么做那些人也学的差不多了。
胤?的养殖业搞得红红火火,各种肉类价格也是下降不少,起码百姓家坐月子时买的起鸡蛋了。
剩下的自己琢磨去吧,我们也没那个必要非得顶着牝鸡司晨的骂名帮你们,不识趣就拉倒。
本来在顺心的帮助下户部堪称是六部之光,搁段时间就能拿出些好东西来,现在直接完蛋,倒也不至于一下子停摆,但是一个科研团队没了主要领导人,创新速度大幅度下降是肯定的。
现在他们自己的能力一下子被显了出来,好几个爱面子的都觉得难堪的很,不由的对顺心和阿鲁黛有了不满。
后来经过发酵,朝堂上许多多年没做出过什么实际功绩的人都对她们有了意见。
不过这有意见归有意见,实际上折子参她们的也就寥寥几人,都是弃子。
当时看到有人参阿鲁黛和顺心,包括康熙在内的一众理智尚存的人真的觉得他们是不是疯了,你跟皇上参奏神女干政,怎么不跟皇上参老天爷不下雨呢?
由于某个成熟的帝王脑子清楚,并且成功的帮那些脑子不清楚的人也清了清脑子。
一直在后宫等待打脸高光时刻的阿鲁黛等到花都蔫了,也没能显摆一下神女的威力。
遥远的宁古塔:有朋自远方来,虽远必诛。
羊毛生意现在已经十分成熟,花样越来越多,大批蒙古人也在不断的调整自家牲畜的比例。
结合工部研发出来的新式纺织机,羊毛制品、各式布匹的价格在一降再降之后,由胤禟牵头远销至西洋诸国。
贵族面对逐年减少的马匹数量只能无可奈何,他们兜里的钱越来越多,兵却越来越少,他们还想不出什么有用的对策,最后只好自己多养马。
为了节省成本,他们做好标记,把马养在了同一片水草丰茂的草原上,统一管理。
后世,这片草原成为了著名的“马国”,集养马、育种、赛马、旅游、演戏等为一体,为国家提供了大笔税收。
有煤炭的地方现在都是好多姑娘争着嫁的好地方,朝廷雇佣当地人开采煤炭,做成蜂窝煤和煤球,百姓们在冬天已然好过许多,每年冻死的人在逐年减少。
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建了不少的工厂,水泥厂、煤厂,炼钢厂,纺织厂、造纸厂……
谁要是能进厂,那可就是端上了铁饭碗,媒婆都能抢破头!
大清稍稍宽松些的时候,康熙对之前被屠过城的地方下达了交错时间减免赋税的政令,并重点关注这些地方的地方官,严令这些地方决不允许出现鱼肉百姓的事情出现。
对出现过英勇志士的家庭加以抚慰,对反清复明势力的打击重点转变为只抓头目和安抚百姓。
阿鲁黛这时提出了报纸,让朝廷政令可以直达百姓,在她的建议下,报纸内容没有那么严肃正经,而是夹杂着杂谈趣闻、丰富多样的科普,反响很是不错,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开放的思想碰撞。
因为办报这事,胤祉的怨念更大了,上次见他,黑眼圈大的让康熙都不忍直视,怨气跟鬼一样重,最后康熙只得同意再给他些人手,胤祉才稍稍收敛那幽幽的目光,又飘回去了。
第一件登报的事便是牛痘的发现,这还是阿鲁黛跟着康熙去庄子上玩,池风提示附近有感染牛痘的病牛时,才猛然想起来的。
经过太医和死刑犯们的反复试验、共同努力现在已经找到了最好的接种方式。
现在只要是接种者本身是健康的,就基本可以保证没事,一开始大家都不相信,后来还是阿鲁黛带领皇子皇孙们成功接种后才得以推广开来。
当时德妃可真是恨死阿鲁黛了,到处哭诉阿鲁黛想要吸引皇上注意力却连累了她的胤祯,其他有孩子去接种牛痘的妃嫔不乐意了,你什么意思,你不想你儿子好,别连我儿子/姑娘一起说上啊!
当下德妃便被好几个人围上挤兑了一通,她自诩宠妃,本来还很是愤恨的跟康熙告状,结果康熙轻飘飘的看了她一眼,她立刻就不敢说话了。
那一眼就叫她遍体生寒,她知道皇上是真生气了。
后来康熙足足有半年没来过她这,还给那几人都赏赐了东西,弄得她很是没脸。
阿鲁黛对大清的影响很大,但是她本质上并没有随意的插手朝政,她只要知道整个大清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好了。
这些年阿鲁黛自己也是赚的盆满钵满。
除了开发小汤山游玩项目、卖温泉地皮之外,她的随侍们在全国多地开设了蛋糕店、奶茶店、长大些之后她还和康熙合作开设了包含镜子、玻璃窗等的玻璃制品定制店、眼镜店。
当年跟着她过来的人现在个个富得流油。
之前她宫里的那个想做生意的宫女现在都成了一方大掌柜了,日子过得可潇洒了,回到家就有小丫头伺候,男人也听话的很。
阿鲁黛还投资建设了好几所妇幼堂,女子学堂和综合学校。
所有学校都开设了初级、中级学堂和成绩优秀并愿意钻研者才会去的高级学堂。
采取考核方式的都是后世的考试制度,让学生直呼一个知识点都玩出花了!
所有平民学生都只需要交学杂费即可,并且在课余时间可以帮学校抄书、批改作业、种植公田等赚取酬劳,老师都是阿鲁黛用后世知识或者有灵气的物件请来的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一开始也有老师不够的时候,还是顺心亲自上场才坚持下来的。
不过来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因为这里的课程主要教授阿鲁黛淘来的后世的知识与大清现有有知识的融合体系。
诸如数算、各国语言文字文化、种类众多的格物学、农学、各类工匠、女红手艺,舞蹈、点茶等风雅技艺以及从民间收集、低武位面交换到的功法、武艺等。
当然不是每一门课都需要上的,学生可以在初级学堂毕业后进行选课,可以在中级学堂后毕业后进入高级学堂进行针对性深造。
正统的四书五经等科举要考的内容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在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这所学校无疑不是很受看好。
女子学堂的生源都是妇幼堂里的女孩子直招上来的,综合学校则只有穷苦百姓愿意送男孩子过来学个本事,也有些贵族家的孩子过来学习些平时学堂不教的知识、武艺,把这里当成辅导班上。
由于其中很多知识众人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即便挂上她的名头,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压上。
好在随着整个社会的改变和见识的增长,现在能招到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多了。
这三个吞金大户拖了好几年后腿之后现在也成了香饽饽了。
有很多人慕名而来见识那些西洋知识,还有很多朝廷官员也会来进修相关的课程,同时他们也会应邀在课程之余给低年级的学生上几节课,后来也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
综合学校的毕业生们有许多被朝廷特招了,后来干脆开了一个固定的恩科,也不拘是谁,考过了就能进。
一开始读书人们不服,但是又没有人拦着他们考,结果一打开试卷他们就傻眼了,最后基本都是交的白卷,然后就没有人再闹了。
毕竟朝廷要用人,你不行总不能拦着别人上吧。
到后来,朝廷的科举考试题中,西洋知识、专业的管理知识、硬核操作知识占比越来越大。
各行各业都有了自己的科举考试,朝廷为此新建了一排宽敞明亮的大瓦房专门用来承接各种类型的考试。
学生逐渐填满了新式学校,学校里贵族学生交的学费甚至可以反哺妇幼堂,渐渐的又有几所新式学校开办。
学生们读书不再是为了当官,有的会成为木匠,有的会成为掌柜,有的会再回来把知识传递给其他人。
从不入流到成为主流,这一步,他们走了三十五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