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立刻下令要将卢植斩首,幸亏蔡邕等大儒站了出来护住卢植,这才让卢植免于一死,不过他也被剥夺官职,赶出了洛阳城。
如今司徒之位空缺,卢植正好又是刘备的恩师,最重要的是卢植此人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两袖清风,人品极佳,因此在刘备提出这件事之后高明当即就同意了。
于是卢植成为了新的司徒,和刘备并驾齐驱,卢植的声望还是很强大的,在他坐上司徒之位后,几乎给朝堂上的每一名大臣都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所有人才明白了吕布和高明并不是董卓,他们的做为是真正为了整个大汉江山。
文武百官从抗拒、畏惧吕布到逐渐接受吕布也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如今整个大汉朝堂一片祥和,再也没有了以前的提心吊胆,在刘备和卢植这对师徒的励精图治之下,以洛阳城为中心,他们的新政也开始慢慢推行,百姓的日子也是越来越好了。
同时吕布接替了何进的位置成为了大将军,统领大汉所有军事。
关羽、张飞分别成为了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可谓是一飞冲天,地位仅在丞相和大将军之下,这样的官职在军中已经属于数一数二的存在。
同时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可不是什么闲职,而是真正掌管军权的。
在任命二人之后,刘协便给了他们一人五十万的兵权,只不过这些士兵都要他们自己招募,毕竟在洛阳城一战中董卓旧部几乎都已经被高明斩杀殆尽。
洛阳城中原本的守军不是被董卓收编就是被董卓驱逐,刘协是真的没有兵了。
对此关羽、张飞二人也表示很理解。
在二人征兵的同时,吕布也在征兵,根据他的官职权限,他能招募的士兵人数达到了百万人。
一旦征兵完成,他的兵力将达到以前的十倍。
本来在高明看来,士兵的数量根本决定不了什么,尤其是对于吕布这样的武帝强者。
但是自从司马徽说出兵对兵,将对将的规则之后,士兵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一旦主将被牵制,士兵攻入城池,在无法大肆屠杀士兵的情况下,岂不就是宣告着战争的失败?
当然,主将的实力依旧是决定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一旦主将被击败,士兵们就算再多也不可能是主将的对手。
那剩下的士兵就只有两个选择,逃跑或是投降。
同时高明通过询问吕布还知道了一件事,那就是这个规定在三国板块一直就存在,而所有人也都是按照这个规矩执行的。
至今为止也就只有高明一人触犯了规则,这才引起了司马徽出手。
不过这也怪不得高明,他本来就不想参战,到最后是迫不得已这才动手的,而作为一个外来者,他压根就不知道三国板块还有这样的规矩,正所谓不知者不怪,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司马徽才没有过分责怪他,只是点了一句。
三国板块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上百亿,远远超出历史上的三国,其实想想就明白了,在高武世界之中,大部分人的寿元都能达到上千年,而在这上千年的岁月中他们却能诞生无数生命,因此在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之下三国板块的人口数量只会变得越来越多。
同时三国板块的版图也比原本的三国要大了无数倍,因此容纳上百亿的人口并不是很拥挤。
不过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整个三国板块的矛盾还是显现出来了,那就是资源开始变得紧张了。
就比如在人口稀少的时候,他们一天只需要消耗一定量的资源,但是在人数多了之后,所有人一天的消耗就是以前的成百上千倍,但是资源的总量就那么多,人多了自然分得的资源就相对少了。
而且其中还有各种大势力的剥削,这些大势力在拿走大部分资源之后,留给普通百姓的资源简直少得可怜。
可偏偏那些大势力生产的资源还非常少,那些可都是大老爷,怎么可能凭借劳作的方式获得资源?而他们却是消耗资源最多的一批人。
自此生产与收获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百姓和大势力的矛盾也就越来越大。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董卓入主洛阳,让大汉的权势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不要说治理这种不平等状况了,就连自保都难以做到。
而要靠百姓们自我反抗根本不可能,别看现在的百姓基本都有武者、武师甚至大武师的实力,但是在军中最低就是武师境界的前提下,百姓自始至终都是弱者,他们根本无法和大势力抗衡。
就比如袁家,袁家四世三公,门客无数,强者更是不在少数,甚至连武皇、武圣修为的强者都有,颜良、文丑二人就是武圣强者,不过他们相较于关羽、张飞那种巅峰武圣还是有不少差距的。
只可惜他们的实力还没有真正展现就被高明斩杀在秘境之中。
面对袁家这样的庞然大物,百姓们跟本束手无策,在资源的分配之中,除了生活资源之外,更多的是修炼资源,在绝大多数修炼资源被大势力垄断的情况下,百姓们的实力又怎么可能强大得起来?
这些大势力一般倒不会直接杀了百姓,而是会再次克扣百姓的资源,让百姓们的生活雪上加霜、生不如死。
也就在这个时候,黄巾军首领张角伴随着一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横空出世,他一手组建了黄巾军,引得无数百姓竞相加入,势力在短时间内就达到巅峰。
而想要真正解决黄巾之乱,除了要在战场上击败张角等一众首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挽回百姓的民心。
民心一旦失去,整个大汉江山便彻底失去了根基,即使张角被除,那明天还会冒出来赵角、钱角、孙角、李角,源源不断。
有压迫就有反抗,想要真正收复民心,就要彻底铲除所有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