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很快的,伴奏声音响起,大部分是来自于小舞台底下的伴奏人员。
这些伴奏的工作人员的全息影像并没有投放在舞台之上。
而除此之外。还有一道身影,就是来自于正在周少荣右后方默默弹奏的许愿,许愿此时神色肃穆,双手抚着古筝,一丝不苟地弹奏着。
其实,他已经很久没有弹奏过这些古华夏的经典乐器了。
完全靠着强大的音乐素养和平行世界的记忆在硬撑,但是,即便是这样,水平也是要比业余选手高上不少,直逼专业选手。
当前奏响起的时候,所有正在收听着这首歌曲的人心中都泛起了一股别样的情绪,就像是身处于空谷之中,周围一阵肃静。
空气里,飘满了兰花的香气,让这一切变得恬静又忧伤。
其实,这首曲子的伴奏应该是用钢琴。
而许愿为了增添华夏古典音乐的气息,而暂时换成了古筝。
等到出正式版本的时候,他还是会按照周董的那个版本来进行设计。
【繁华声遁入空门折煞了世人,梦偏冷 辗转一生情债又几本……】
当周少荣开始演唱第一部分主歌的时候,网络上的弹幕好像突然少了不少。
又过了几秒钟,又恢复如常。
原因是,在这几秒钟里,海量的观众都被这首歌所惊艳到了。
这首歌曲,其实并不是那种大开大合的类型的歌曲。
但是也不像《青花瓷》那样,属于情绪迭代渐入佳境的类型,它属于是,自带一种清冷且幽深的氛围,然后周少荣这个人,就像一个说书人一样,以演唱的方式在描述着某种某些故事,令人十分的沉迷。
在节目的现场,七位评委依旧是坐在那里,虽然说,比赛已经到了第三轮了,目前,并不需要他们进行投票,但是,等会儿他们还是要点评一下的。
而正在收听的严成,忽然对着之前力挺饮冰的那位中年评委说道,“小樊,你觉得这首歌曲怎么样?”
那位叫小樊的中间评委点点头,开口说道,“颇有一些宗教意味,但是肯定是与宗教本身无关,应该是描述的是生与死或者是轮回方面的题材,歌词依然是一如既往的棒,和《兰亭序》,《青花瓷》都保持在同一水准,没有严重的滑坡出现。
至于上升,那更不可能了,因为饮冰的作词能力目前来看已经是天花板水平。
我还有一个不成文的猜想,就是饮冰创作的这三首古风歌曲,它其实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只不过这些故事我们可能暂时不得知。
应该是饮冰自己私下里写的一些小故事之类的。”
这位中年男评委说的话简直可以用一针见血的形容,事实上就是,青花瓷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背景故事,但是他的制作是最好就最精良的。
而《兰亭序》不必说了,立意和歌名都是引自于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但是又和王其实关系不大,算是借用他的著作来当名字一用,讲述了一段相思之情。
而烟花易冷,创作灵感来源则是来自于伽蓝寺的一则故事。
伽蓝寺是地球华夏的一处名寺。
相传,北魏年间,洛阳城之中的一位将领邂逅了一名女子,两个人可谓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可惜的是,时局未定,战乱不休,将军必须要外出征战,这一去,就是很多年没有回来,而战乱中的洛阳城并不能独善其身,随着时间流逝,帝都洛阳已经破败不堪。
多年以后,将军回来,得知女子早已经去世,有人说,她至死都在等待将军回来,甚至在久等不能成后,还在伽蓝寺落发为尼,抱憾终身。
可抱憾终身的,又岂止是她一个人呢。
听闻,将军也在此处出家,直至圆寂。
的确就像中年男子所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王羲之,也没有伽蓝寺,所以,他只是觉得这三首歌曲背后可能有属于自己的背景故事,但是故事细节,这个世界上的人却不得而知。
严成点了点头,开口说道,“一花一世界,饮冰心中,大概有万千世界,像他这样的人,我看,100年也不一定能出一个。
出现了,也不一定在我们这个领域。
我们能遇见这样的人,也算是见到历史了。”
周围的评委都有些惊讶,因为严成这个人,他平时说话做事都是讲究分寸的,从来不会故意贬低别人,但是也不会去夸大其词,不仅如此,就连夸奖别人都要收着三分。
而如今,对于饮冰这个创作鬼才选手,严老居然用了百年难遇的奇才来形容。
在他们听来,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严成看了看自己的六位评委同事,难得的笑了笑开口说道,“你们和我一样,都是搞音乐出身,写词这一方面呢,可能涉及的不深,也许就是够用就行的水平。
我就这么说吧,单凭饮冰写的几首词诗,他在华夏大陆从古到今,所有的文人的排名里面至少能排进前十名。”
周围的评委们顿时都一片哗然,一顿震惊,我的天呐,这还是那个公平公正的严老头吗!
这简直是要把人往死里夸呀!
好像感觉料下的不够猛似的,严成继续说道,“如果说,饮冰还能继续保持这种高强度的创作能力,我想,他成为千古第一人,那也是不远的事儿了。”
严成剩下的话,他嘴上没说,留在了心里。
其实,历史前十的词人,还是保守了,饮冰现在,已经隐隐可以成为历史前三的人物了,但是,因为目前文学界的人里,还有一些并不认可他的定位,还在死鸭子嘴硬,所以并不能说真正的给他一个定论。
相信在几十几百年之后,这个世界上的人才会对他有一个真正的认知。
事实就是这样,人们总是对同时代的优秀的人带有审视的目光,而对优秀的人的夸耀和赞许,以及历史地位的认定,往往是来自于后世。
比如说梵高的画,比如说毛姆的,或者张岱,张若虚这样的文人,尤其是杜甫,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百年之后,在王安石,苏轼,陆游等人的推崇下,才得以被重视。
历史总是如此,名臣良将也好,隐居高人也罢,在当代的时候,可能确实有一些声誉,但绝对不如几百年后人们把他捧的那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