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纳夜
  4. 第二次世界大战
设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1 / 1)


【总括】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年至1945年爆发的全球军事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全球绝大多数的国家。包括所有的大国,并最终分成两个彼此对立的军事同盟——同盟国和轴心国。这次战争是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各国动员至少1亿多名军人参与这次军事冲突。主要的参战国纷纷宣布进入总体战状态,几乎将自身国家的全部经济、工业、科学技术用于战争之上,同时将民用和军用的资源合并以便规划。包括有犹太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肃清大屠杀、卡廷大屠杀、马尼拉大屠杀、战争中日军对中国军民进行细菌战、以及最终美国对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弹等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有纪录以来最多大规模民众死亡的军事冲突,总死亡人数达7000万,其中,死于交战各方刻意屠杀的平民和战俘至少有1,800多万(不包含失踪或未记录在册的),是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战争[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局势,大英帝国、法兰西殖民帝国等欧洲殖民帝国衰落,美国、苏联则取代欧洲殖民帝国的地位成了新的超级大国并在战后形成两强格局,直到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占中国满洲,建立傀儡国家满洲帝国。至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日更爆发中国抗日战争。不过大多人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定为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这次入侵行动即导致大英帝国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向纳粹德国宣战。然而德国在入侵波兰第二共和国后开始尝试在欧洲建立一个帝国,自1939年到1941年为止,发动一连串战争使德国几乎占领欧洲大部分的地区,并和意大利王国、大日本帝国签署三国同盟条约。而声明保持中立的苏联在和德国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后,也开始侵略,陆续占领或吞并在欧洲边界的6个国家,在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所占领的波兰领土。大英帝国则持续与轴心国作战,并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爆发多次军事冲突,而这也使英国成了欧洲少数仍继续抵抗德军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欧洲的轴心国决定撕毁和苏联的合作约定,联合入侵苏联,这次攻势也使得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面行动爆发,也就是巴巴罗萨行动,但在之后让几乎统辖整个欧洲地区的轴心国投入大量军力来维持作战优势。

到了1941年12月,亚洲轴心国日本在华作战已经多年而趋于疲软,为了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获得领导地位,发动珍珠港事件,袭击位于太平洋的英美殖民地以获取南洋资源,导致美国向轴心国宣战,欧亚战场合拢的格局明显浮现,虽然日本很快于西太平洋和东亚战区获得了主导权,但到了1942年时,日本开始在一系列的海战中战败,在中途岛海战损失四艘航空母舰,欧洲的意大利也陆续于北非战役及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败退,这些都使轴心国暂停进攻的脚步。1943年时,意大利在西西里岛战役被同盟国部队经突尼斯登陆打败投降,推进至意大利南部,国内政变,总理贝尼托·墨索里尼失势,导致分裂成两个国家,另一方面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战败后失去对于东线的主动权,同时美国在太平洋战区中获得了一连串的胜利,自此轴心国逐渐失去主导权并开始将布署于各地的前线部队进行撤退。到了1944年时,盟军决定登陆法国诺曼底以开辟第二战场,而苏联除了收复过去被占领的领土外,也开始转往进攻其他轴心国。在苏联部队攻入柏林后,德国元首希特勒自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最终在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的情况下宣告结束。而另一方面美国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击败了日本海军部队并陆续占领数个重要的西太平洋岛屿,这使得日本列岛随时面临同盟国部队入侵的危机。最后美军分别于广岛市和长崎市投下原子弹并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9日苏联进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国东北地区,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也代表执行开罗宣言中无条件投降的条件,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降书,宣布日军、日军大本营及日本控制下的军队向盟军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正式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影响极为深远,改变往后世界的政治版图和社会结构,特别是战败的轴心国集团被迫接受同盟国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够促进各国合作并防止未来的军事冲突;同时战胜的盟军各国,也纷纷在联合国各个机构中担任重要职位,特别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和法国五个国家为首成立联合国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主导着世界的秩序[3]。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促使美国和苏联二者势力大幅扩张,成为彼此对立的超级大国,并在战争结束后展开长达44年的冷战局势。与此同时过去各个欧洲大国的影响力则逐渐下降,促使各个亚洲与非洲殖民地出现非殖民化的运动,陆陆续续有许多地方宣告独立。而为了面对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各个国家也开始为自身的产业推出振兴经济措施;另外为了能够稳定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欧洲也开始推动欧洲一体化的目标。

【时间】

一般认为战争是于1939年9月1日爆发[4][5],这样的论点是以德国入侵波兰做为起点,3天之后英国和法国便先后对德国宣战。不过对于战争开始的日期仍然存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其中一些人便认为实际上战争早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发生,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便已经开始[6][7][8]。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毕佛等人则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应该从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计算[9][10]。

另外也有如英国历史学家A·J·P·泰勒等抱持着不同的想法,认为抗日战争和在欧洲以及其殖民地所爆发的战争刚开始只不过是同时发生的不同军事冲突,两场战争最终于1941年合并而称其为“世界大战”[11][12][13]。其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始时间的说法还包括有在1935年10月3日时,因为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举动而爆发战争[14]。另外也有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属于“欧洲内战 ”(European Civil War)或者是“第二次三十年战争 ”(Sed Thirty Years War)的一部分[18][19]。

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毕沃尔将1939年5月至9月日本与蒙古和苏联军队之间的诺门罕战役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20]但也有其他人认为西班牙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或前奏。[21][22]

战争结束的确切日期也没有得到普遍同意。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战争于1945年8月14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结束,而不是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亚洲战争结束。1951年,日本和盟国签署了旧金山和约。[23]1990年,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允许东西德统一,并解决了二战后的大多数问题。[24]日本和苏联之间从未签署任何正式的和平条约,[25]但两国之间的战争状态因1956年的苏日共同宣言而终止,该宣言也恢复了两国之间的全面外交关系。[26]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包括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在内的同盟国战败,导致欧洲版图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变。1917年,布尔什维克党掌控了当时的俄罗斯,并建立了苏俄。一战中,协约国获得了胜利,当中包括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罗马尼亚王国和希腊,它们在巴黎和会中获得了部分土地作为战后赔偿。而且,随着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瓦解,导致许多新民族国家的成立。

为了阻止战争再次爆发,国际联盟在1919年巴黎和会中建立。该组织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集体安全、军事和海军裁军来预防武装冲突,并通过和平谈判和仲裁解决国际纠纷。[27]

尽管在一战结束后社会开始出现追求和平主义的声音,许多欧洲国家仍充斥着民族统一主义和复仇主义的民族情节且越来越深化[28][29]。特别是德国在签署《凡尔赛条约》后丧失大量领土、殖民地以及其自身的经济优势,使得德国社会对于领土收复以及复仇的思想更趋强化。然而由于《凡尔赛条约》的种种限制,德国仍然失去包括德国自身13%的领土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过去德国在战争期间吞并的他国领土也被迫允许独立,并以战争开销与赔偿为由征收巨额赔款。条约中更进一步限制德国军事力量的规模以及配备,包括了撤除空军以及撤销参谋部[30]。而与此同时俄国内战渐趋缓和,并且另外成立苏联掌管政权[31]。

【背景】

1918年到1919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导致德意志帝国瓦解并由另外建立的民主政府取代,新成立的德国政府后来又称魏玛共和国。然而在战间期的这段时间,刚刚成立的魏玛共和国便面临了国内右派与左派各自支持者的权力争夺冲突。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与英国和法国签署1915年伦敦条约的意大利以获得领土为条件决定转而投靠协约国集团,但是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不满在战争结束后两国并没有遵守领土转移的承诺,随后因为这次领土扩展事件反而让意大利社会爆发冲突。而从1922年到1925年开始,以本尼托·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成功于意大利获得执政权力,并且以民族主义与极权主义废除了原本的代议制民主结构,不断打压意大利当地的社会主义、左派和自由主义的的活动;同时意大利政府也积极展开许多外交策略,期望能够将意大利发展成为世界大国之一,而成为“新罗马帝国”[32]。另一方面在德国,以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则开始尝试在德国建立一个法西斯政府。伴随着经济大恐慌爆发之后,德国社会开始支持纳粹党执政,到了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在国会纵火案发生后希特勒开始大力提拔纳粹党成员担任政府重要官员,并开始将德国塑造成法西斯极权的一党制国家。

尽管阿道夫·希特勒曾在1923年时发起一场以失败告结的政变尝试推翻德国政府,出狱后竞选总统输给保罗·冯·兴登堡,但在1932年保守右派前总理帕彭向政敌报仇的策划下,透过右翼国家人民党及德国企业家们政商合作,身为国会第一大党的纳粹不仅获得资助、解除濒临破产的危机,更因此得到政商名流联名游说,最终说服兴登堡任命他于1933年合法成为德国总理。他宣布废除民主制度,同时借由民族主义的风潮提出要重新修正世界秩序,并很快便开始大规模地重整军备[34]。与此同时法国为了确保意大利仍然与其合作、维持同一阵线之协议,允许意大利将埃塞俄比亚列为自己的殖民地。然而在希特勒的主导下,德国于1935年再度合并原本作为德国领土的萨尔盆地地区,而在获得民意支持的情况下德国随后推翻《凡尔赛条约》且加速重整军备的计划,甚至以大规模征兵的方式扩充部队兵力,而这些强调国家主权的举动也更加加深了德国社会对于希特勒的声望[35]。

为了能够抗衡纳粹德国的不断发展,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决定成立斯特雷萨阵线。另外苏联也怀疑德国的目标也包括占领东欧的广大领土,苏联为此也与法国签署《苏法互助条约》;然而尽管《苏法互助条约》已经签署,该协议仍然坚持必须要经过国际联盟的讨论才能针对入侵行为有所因应,这使得这一条约基本上并无威吓力[36][37]。而在1935年6月,英国甚至与德国签署了《英德海军协定》,更加缓和了先前《凡尔赛条约》的部分限制。而美国则于同年8月通过了中立法案,表示不会干涉美洲以外的国际事务[38]。这也促使意大利于同年10月时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是少数愿意表态支持意大利入侵举动的欧洲国家,这也使得意大利在稍后德国吞并奥地利并未表示反对。

尽管1936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不顾《凡尔赛条约》与《罗加诺公约》而进驻莱茵兰,但是其他欧洲列强对于此事并未多加干涉[40]。同年7月时西班牙内战爆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公开支持主张法西斯独裁的佛朗哥部队和苏联支持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军队交战,这次双方冲突也成了德国和意大利测试新型武器与作战方式的地方,最终佛朗哥部队于1939年初成功赢得内战[41]。1936年10月,德国和意大利组成了柏林-罗马轴心。1个月后德国和日本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则在隔年也加入其中。这时中国发生西安事变,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军队同意停火并组织统一战线来抵抗日本入侵。

在亚洲,中华民国的国民党则为了能够清除军阀的势力,在1920年代中期由蒋中正领导国民革命军开始自南向北展开北伐,在奉系领袖张学良宣布归顺后,名义上统一中国。然而北伐结束后,国民党便与原本一同合作的共产党发生冲突,中国很快又再度陷入第一次国共内战中[43]。1931年大日本帝国内军国主义正趋高涨,帝国政府开始策划如何能够有效掌控中国领土并且获取自然资源,进而借此发展出足够的实力来掌管亚洲地区[44]。

此时蒋中正以“先安内,后攘外”的方针回应日本的入侵行为,继续剿共,以便稳定局势,另一方面则期望国际联盟协助处理日军进占中国领土的问题,但日本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行为后随即宣布退出该组织。在这之后日本在中国又发动了一连串的挑衅行为如上海、热河、河北,一直到1933年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双方才一度宣告停战。不过中国仍组织志愿部队继续在满州、察哈尔和绥远等地抵抗日军入侵[45]。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军队同意停火,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抗日本[46]。

【战前事件】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5年—1936年)

第二次意大利阿比西尼亚战争是一场十分简短的殖民地战争 (ial war),1935年10月意大利王国军队从意属索马里兰和厄立特里亚发动对阿比西尼亚帝国的军事入侵,最终于1936年5月成功完成军事占领并将之并入意属东非作为殖民地。这次军事冲突也暴露出国际联盟缺乏维护和平的力量,尽管意大利和阿比西尼亚皆是国际联盟的成员,而意大利也明显违反了国际联盟所订定的第十条规范,但是国际联盟仍无法阻止意大利的作为。直至1941年盟军在此击败意大利侵略军,埃塞俄比亚才得以复国[48]。

西班牙内战(1936年—1939年)

德国和意大利为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将军领导的国民军提供军事支持,并且协助打击当时受到苏联支持、而明显朝向左派倾斜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政府。德国和苏联也借由这次代理人战争作为契机,不断拿这次冲突来测试新型武器和战术。其中1937年4月德国秃鹰军团蓄意轰炸格尔尼卡而受到当时社会的关注,这也使国际社会担心未来的重要战争将会把平民居住区也纳入轰炸范围内。1939年4月国民军赢得内战,佛朗哥接掌政权并成为独裁者。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同盟国和轴心国都进行了交涉,但没有达成任何重要的协议,不过他仍然派出志愿军前往东线为德国作战,但在总体上仍然保持中立,不允许任何一方借道或进驻西班牙国土。同一时间,葡萄牙由安东尼奥·萨拉查推行法西斯独裁统治,承认西班牙的佛朗哥法西斯军事独裁政权,并镇压葡萄牙共产党及其他反对派,签署反共宣言,扩大并巩固海外殖民地,并且建立葡萄牙青年团(Mocidade Puesa)与国家军团(Legi?o Naal),仿效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的黑衫队进行军队训练。

日本全面侵华(1937年始)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起七七事变,七月底,日军便攻下过去曾数次作为首都、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北平,然而日本此时也已经把整个中国纳入其军事行动的最终目标。在中国与德国随时都有可能结束彼此间的合作关系时,中国选择与苏联迅速签署《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之后苏联也开始提供军需物资以支援中国对日作战,而已经转往支持日本的德国则在年底停止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关系。日本攻占北平后,见中国并没有屈服,决定于1937年8月中旬进攻上海。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决定部署自己辖下素质最佳的部队防卫上海。历经3个月战斗,上海于11月遭到日军占领。日军之后不断逼使中国军队往西方后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成功占领首都南京,并屠杀大量中国平民和缴械军人[53][54]。

1938年6月,中国军队为了阻止日军继续由河南继续向前推进至湖北,而故意造成黄河泛滥。同时中国将拖延下来的时间拿来继续加强武汉市的防御工事,但是到了10月时日军仍成功占领武汉当地。然而日本军事上的胜利并没有如日军希望般瓦解国民政府的抵抗,相反地中国政府在迁往位于内陆的重庆市后仍继续坚持作战,并定都当地[55]。

苏日冲突(1938年—1939年)

1938年7月29日,日本于张鼓峰事件中首次入侵苏联领土,苏联部队也随即与日军展开交战。虽然这次战斗是以苏联胜利作为结束,然而日本也因为这次军事冲突而有了外交谈判的机会。稍后在1939年5月11日,日本决定将武力部队移动到蒙古边境哈拉哈河附近。尽管日本最初成功击败蒙古红军的防卫,但是在苏联的支援下最后日本关东军仍然战败。

在几次与苏联的军事冲突后,日本政府深信他们应该尽可能与苏联政府透过外交手段调解,以避免苏联稍后对日方于中国的战场有所干预。两年后世界局势剧变,苏联深深地感到了来自德国的压力,双方便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同时日本也决定将之后的军事目标转往由美国和欧洲掌握的南太平洋地区。另一方面,这次作战也促使数名经验丰富的苏联军事领导人得到提拔,例如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便在之后莫斯科战役中便成了关键性的角色[58]。

欧洲局势及协定

在欧洲,德国和意大利的举动更加变得大胆,1938年3月德国并吞了奥地利,然而这件事只自其他欧洲列强中得到一点反应[59]。这鼓舞希特勒希望能够将过去作为索赔的对苏台德地区重新纳为德国领土,并且以该块土地是在捷克斯洛伐克内作为少数民族的德意志族群主要生活地区而要求合并。法国和英国在不询问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情形下,很快就在慕尼黑协定中承认苏台德地区应该归德国所有,在种种压力之下使得捷克斯洛伐克只能接受领土移交的要求[60]。但是不久之后,德国和意大利仍继续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割让更多领土,这也使得邻近的匈牙利和波兰也开始备受威胁[61]。到了1939年3月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尚未统一的部分,随后在德国安排之下将捷克斯洛伐克分成德国管辖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和亲近德国的附属国斯洛伐克共和国[62]。

英国和法国对于德国的举动感到震惊,但是希特勒仍进一步要求但泽自由市与其合并,这促使法国和英国向波兰保证支持其独立。而当意大利在1939年4月攻占阿尔巴尼亚后,英国和法国同样保证会支持罗马尼亚和希腊。稍后不久英法与波兰陆陆续续结为同盟,而德国也与意大利正式签署了交互合作的《钢铁条约》。希特勒控诉英国和波兰试图“包围”德国,并宣布废除《英德海军协定》和《德波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8月,德国和苏联秘密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同时双方也秘密于条约签署时分配各方之后在“领土与政治重新安排”中所获得的利益,也对之后如何处理波兰问题上达成了协议。双方约定由德国占领波兰和立陶宛西部地区,而苏联则是占领波兰东部领土、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比萨拉比亚等地[66]。这一协议对希特勒来说相当重要,因为它保证了德国在击败波兰之后不必如在一战中一样两面作战。

8月末德国继续向波兰边境进行动员,局面逐渐演化为全面危机。在与意大利外长齐亚诺伯爵的私人会谈中,希特勒表示波兰是一个“不稳健的中立国”,必须服从德国的要求,否则就应当予以“清算”以免日后在同西方国家的战争中消耗德国的兵源。同时他不认为英国和法国会介入这一冲突[67]。8月23日希特勒下令于8月26日进攻波兰,但在听说英国与波兰达成了正式的互助协定以及意大利将保持中立之后,决定延迟进攻[68]。作为对英国希望直接谈判的回应,德国于8月29日要求波兰派出代表来到柏林,商讨关于割让但泽和波兰走廊以及保护波兰境内德意志族裔的事宜。波兰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在8月31日晚间,德国宣布谈判破裂。

【战争过程】

1939年9月1日德国和其附属国斯洛伐克一同进攻波兰。9月3日法国、英国和英联邦成员国纷纷正式向德国宣战,但实质上给予波兰的支援则十分少,只有在法国萨尔当地发起萨尔攻势。不过9月3日时英国和法国也派遣海军部队封锁德国外海,期望能够破坏德国的经济发展并给予战况有些许支援。1939年9月15日,苏联在与日本就日苏满蒙边界战争签署诺门罕停火协议之后,9月17日也紧接着入侵波兰,波兰领土随即被纳粹德国和苏联瓜分,而立陶宛和斯洛伐克也获得一部分土地。但尽管如此波兰政府始终没有宣布投降,相反地另外组织波兰地下国和波兰救国军,继续在之后连同布署在波兰周遭各条战线的盟军部队一同作战[76]。此外大约有100,000名波兰军事人员则撤退到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国家,这些士兵后来也加入抵御德国部队进攻的行列[77],而著名的波兰军情处密码局则带着有关破解密码的资料撤离到法国。同一时间日本则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中国城市长沙市首次发起攻势,但是在9月下旬被中华民国国军击退。

在对波兰和立陶宛政府进行干预后,苏联依照《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强迫波罗的海国家“协助苏联军队于他们国家内进驻”。然而在1939年11月芬兰拒绝苏联近乎割让领土的要求,随后苏联在11月30日入侵芬兰[83]即冬季战争,最终在1940年3月12日由芬兰作出让步签署《莫斯科和平协定》。在这之期间尽管法国和英国已经向德国宣战,但是仍尽可能援助芬兰抵御苏联的入侵,而苏联也因为这入侵举动而被国际联盟剔除。

而在西欧,英国开始将其军队部署到欧洲大陆,但由于英国部队始终没有和德军发生军事冲突,这使得这段时间又称“假战”。一直到1940年4月开始,德军再发起大规模入侵的情况下才有所交战[85]。1940年2月时,苏联和纳粹德国除战前协议外另外签署《德苏经贸协定(1940)》,由苏联提供各式原料来换取德国的军事和工业设备,而德国也能够借此回避盟军对其的原料封锁[86]。

1940年4月9日,德国为了避免盟军借由威尔弗瑞德行动来阻挡瑞典出产的铁矿砂运往德国的路线,入侵了丹麦和挪威以确保原料的运输。当德国要求丹麦接受保护时,丹麦很快就宣布接受并投降,成为保护国。

1940年5月,为防德国抢先攻占,英军占领冰岛,同时,由于英国对挪威战役的不满,丘吉尔于1940年5月10日取代内维尔·张伯伦,成为英国新任首相。然而,到了6月1日,挪威军队还是被迫和德军签署停战协议,挪威随后沦陷,军队投降。

1940年5月10日,德军开始入侵法国等西欧同盟国与中立国,德军部队进攻比利时与荷兰,吸引法军主力北上前往预定的防线迎击;德军真正的主力装甲部队则穿过防御松散的阿登山区,长驱直入盟军后方,切断盟军补给与通讯以求将其围歼。盟军在这一阶段被迫撤退至滨海地区,英国远征军和许多法军士兵在发电机行动中从敦克尔克成功撤退至英国本土。

6月5日,德军展开了第二阶段作战“红色方案”,从法军的侧翼包围马其诺防线的守军,并南下进攻。法军剩余的60个师奋力抵抗,德军包括古德里安在内的数支部队被阻击,但无法克服德军的制空权优势和德国装甲部队的机动性。法国政府迁至波尔多,德军于6月14日占领巴黎。6月18日,德国军官与法国官员会面,谈判停火条约相关事宜,6月22日和24日,法国先后和德国意大利签署停战协定[88]。停战协定中,法国北部和法意边境少量地区被让于轴心国占领但并未兼并,但南部仍由法国管理。7月10日,贝当领导的维希法国成立[89]而早在7月3日,英军就袭击停泊在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法国舰队,以防止德国将法军舰队纳入自己的海军中。

同年6月中下旬,苏联也强行占领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国家和罗马尼亚具有争议性的比萨拉比亚地区[81]但直到8月才兼并。与此同时,纳粹德国也和苏联在政治与经济合作上逐渐陷入僵局,这使得德国和苏联开始为彼此交战进行准备。

在成功瓦解法国后,德国开始尝试借由空中优势来发起取得英国上空的制空权,同时也发起海狮计划即一项空降与海上登陆的计划,准备入侵英国。然而德国空军的作战行动并没有达成目标,损失不少飞机,且无法夺取制空权,这使得入侵计划在9月时便宣告取消。而尽管德国开始将其占领的法国港口作为其新基地,但是德国海军对于仍保有一定实力的英国皇家海军并没有获得收益,这使得德国决定改以U型潜艇在大西洋巡逻并对英国航运展开攻势。另一方面意大利则将重点放在地中海及东非周遭地区,于6月时开始围攻马耳他、8月意大利占领英属索马里兰,并且在1940年9月时意大利入侵埃及。日本则在9月时开始强化对中国的封锁,派遣部队进驻位在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的数个基地。

在此期间态度保持中立的美国决定采取新方案,即租借法案,以协助中华民国和西方盟国作战。1939年11月美国政府就中立法案进行修订,允许盟军以“现购自运”的方式来购买军事物资与装备。在1940年时德国成功攻占巴黎后,美国海军也借由《两洋海军法案》(Two-O Navy Act)开始显著扩大其规模;而在日本入侵印度支那后,美国则对日本实施有关铁、钢和机械零件的禁运。到了同年9月,美国还同意英国购买原本于美国基地封存的驱逐舰。但尽管如此,一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以前大部分的美国公民仍继续反对美国对任何军事冲突直接干预。

而为了对付于背后支持同盟国的美国,1940年9月底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签署《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组成轴心国集团,并建立口号(欧洲新秩序)。《三国同盟条约》中规定除了因应苏联主动进攻而另外处理外,任何国家都必须协助任何虽未参与战争但仍被攻击的轴心国国家。在这段期间,美国则继续通过了租借法案来支援英国和中国作战;美国也授权美国海军保护英国所购买的物资和装备运往大西洋中间的安全区,之后由英国舰队接手进行管理。也因此德国和美国在1941年10月陆续在大西洋北部和中部发生数次海战,但是美国在官方立场上仍然持续保持中立。

1940年11月时,轴心国开始大规模扩展自身的势力[105]。1940年10月时意大利尝试入侵希腊,但是在几天内便被击退到阿尔巴尼亚地区而陷入僵局[106]。至1940年11月,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相继加入了轴心国行列,而大英帝国所组成的部队也开始对对位在埃及和东非的意大利军队展开攻势[107]。到了1941年年初,意大利军队已经被大英帝国部队逼到利比亚,而丘吉尔也将下令派遣部队前往非洲的动作称为“光采行动”,并且借此加强正在与希腊交战的意大利王国部队的压力[108]。意大利皇家海军于战争中遭受了十分惨重的损失,皇家海军派遣航空母舰攻击位在塔兰托的意大利部队在这次的攻击中也导致3艘意大利的战列舰受损,而之后在马塔潘角海战中意大利又损失更多艘军舰。

因此德国便决定介入此战事并协助意大利对英作战。希特勒于2月时将部分德国军队派遣前往利比亚当地,并且在3月底时已经对德部队便已经数次发动小规模进攻。而到了4月时,以德军部队为首组成的联军成功推进到埃及周遭,甚至对盟军发起了托布鲁克围城战。之后大英帝国部队于5月时发起简洁行动,6月时再度发起了战斧行动,但这2次针对轴心国部队的攻势随后都面临失败。而3月初时保加利亚王国签署加入轴心国集团,以及南斯拉夫王国发生退出轴心国的政变,这促使纳粹德国决定要对巴尔干地区进行干预,随即入侵希腊和南斯拉夫并另外组织政府。轴心国部队在巴尔干地区很快获得进展,在5月底德军部队攻占希腊克里特岛后,成功迫使同盟国军队于此处撤退。6月中旬,由德国及意大利扶植的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加入轴心国。

不过处于劣势的盟军,在这段期间也有获得少数胜利,纳粹德国占领法国及扶植维希政府后,本来希望法属叙利亚托管地能够在中东参与对英国的作战,然而同盟国部队成功破坏在维希法国空军基地内的德军,进而阻止叙利亚于伊拉克后方发动叛乱。稍后在自由法国部队的协助下,同盟国部队也接管法国在中东的托管地叙利亚和黎巴嫩,以防止这类事件再度发生。同时,英军在1941年向意属东非反攻,成功夺回索马里及埃塞俄比亚等东非地区的控制。而在大西洋,英国成功击沉了德国旗舰俾斯麦号,这使得日益低迷的民众士气再次受到鼓舞。同时英国皇家空军也在不列颠空战中成功抵御了德国空军的轰炸,最终德国于英国上空的主要空袭行动在1941年5月宣告结束。

亚洲

而在亚洲战区,尽管双方都互有发起攻势,但是在1940年时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陷入僵局。日本为了增加对中国所施加的压力,决定开始优先攻占重要位置以阻止供应路线,同时与准备与西方列强展开战争。这一时期,日军也继续占领了印度支那南部地区并给予军事管制[118]。同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发起百团大战打击日军部队,作为报复日本则决定在占领区内对共产党党员和一般民众实施严厉的三光政策,希望能够借此方式有效减少共产党游击队的人力补充和物资供给[119]。另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仍持续存在着互相牵制的气氛,到了1941年1月双方爆发武装冲突后便宣布结束彼此的合作关系[120]。为了能够成为之后欧洲和亚洲稳定之后的霸主,德国、日本和苏联开始对之后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进行准备。尽管德国与苏联正逐渐处于紧张的局势,日本考虑到一方面德军在欧洲战场上仍占有优势,而另一方面自身的目标则是夺取欧洲国家殖民下的东南亚地区及其丰富资源,为此日本与苏联2个强盛国家在1941年4月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121]。但是在另一方面,德国则逐步在苏联边境布署军事武力,准备在之后直接攻击苏联[122]。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起巴巴罗萨行动,联合其他欧洲轴心国集团的成员国以及芬兰共同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目标是期望借由兵分三路的快速突击攻占波罗的海地区、莫斯科和乌克兰,北方主力由里布元帅的德国北方集团军和芬兰军进攻,中路由博克元帅的德国中央集团军进攻,南方由伦德施泰特元帅的德国南方集团军下辖曼斯坦因等名将和罗马尼亚军进攻。最终战略目标(Strategic goal)则是在1941年末攻下从阿斯特拉罕至阿尔汉格尔斯克所连结的AA战线以内范围,并且能够有效掌握里海和白海的周遭交通[123]。希特勒的目标是借由发展成为军事大国的德国来消除苏联本身以彻底消灭共产主义,并且借由驱赶当地居民的方式来获得所谓的“生存空间”[124][125];同时德国也希望能够攻占苏联的重要地区,并且借由当地的战略资源进而能够击败德国的其他对手[126]。

虽然苏联红军在战争之前亦有准备战略反攻计划,但是轴心国部队发起的巴巴罗萨行动仍迫使苏联最高统帅部只能够采取战略防卫作战[127]。到了夏日期间,轴心国成功进占大量的苏联领土并且也造成苏联军方巨大的人员和物资损失,交通几乎瘫痪。然而到了8月中旬德国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决定让渐趋劳累的德国中央集团军暂止发起对于苏联的包围作战,并且连同第2装甲军团(2nd Panzer Army)一同向乌克兰以及列宁格勒推进[128]。德军在对基辅的攻势中获得压倒性的成功,导致一共有4个苏联集团军遭到围剿和歼灭,这也让德军得以更早占领克里米亚到乌克兰东部的工业发达地区[129]。

将近75%的轴心国部队以及绝多数原本布署于法国和地中海中部的空军部队陆陆续续转移到东线[130],这促使英国政府重新思考其大战略计划[131]。同年7月英国和苏联一同组成反对德国的英苏协定[132],同时英国和苏联也一起入侵伊朗,以确保波斯走廊(Persian Corridor)和伊朗当地油田不会落入德军占领之下[133]。到了8月英国和美国则一同签署《大西洋宪章》[134]。

到了10月,芬兰军队入侵苏联占领冬季战争前被夺去的领土并发起攻势更进一步占领了彼得罗扎沃茨克,并威胁摩尔曼斯克和整个卡累利亚,大量苏军被芬兰牵制;在东线南方,罗马尼亚军队靠着德军闪电战的威力夺回巴撒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等过去割让给苏联的领土[135]。并在敖德萨战役重创苏军并占领该市,乌克兰西南部部分领土被罗马尼亚占领,在稍后德罗联军成功攻陷塞瓦斯托波尔,并且将主要的兵力改调往莫斯科以展开进攻[136]。在经过两个月的激战后,德军部队几乎达到莫斯科外围地区,并随即包围莫斯科,莫斯科为苏联情报及交通中心,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斯大林经过思考决定死守城市,莫斯科战役展开,然而经过长期行军而疲惫不堪的部队也迫德军暂缓进攻[137][138],而且遇上严寒士兵冻伤十分严重。尽管轴心国部队成功攻占广大的领土,然而在这次交战中并没有达成主要目标;许多重点城市仍然在苏联坚持抵抗下始终无法击溃(如列宁格勒),这也使得苏联在之后仍保留相当程度的军事潜力,德国暂停攻势也让苏联有喘息的机会,而在巴巴罗萨行动宣告结束之后,也意味着欧洲战场的闪击战阶段也已经结束[139]。

12月初古德里安的德军下令停止对莫斯科的包围,而亦苏联正式动员所有后备部队并准备与轴心国部队展开作战[130][140]。苏联开始依据理查·佐尔格等间谍所搜集的资讯陆陆续续将军队移往东线准备作战,期望能够防止轴心国集团继续往苏联领土进攻,而面对日本关东军则只布署最少的兵力来作为警戒用[141]。同时因德国开始受到阻滞,日本放弃了北进。到了12月5日开始苏联发了大规模的反攻作战,对布署战线长达1,000公里的德军展开攻势,并成功往西推进100公里—250公里之处[142]。

德国1940到1941年在欧洲所获得的一连串胜利,在某些程度上也鼓励日本对欧洲各国政府施展压力。已流亡英国的荷兰政府同意继续供应日本由荷属东印度所制造的石油,但是拒绝将该殖民地的控制权移交给日本政府。相反的维希法国则同意日本继续占领法属印度支那[143]。到了1941年7月,美国、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政府决定以日军试图占领中南半岛为由而冻结所有来自日本的资产,而提供日本近80%石油的美国也决定严格实施石油禁运政策。这项石油禁运政策促使得日本可能必须放弃其在亚洲的野心计划、并且逐一暂缓对中国所发起的战争或者是以武力攻占领土的方式来获取所需要的自然资源。

对此日本军方完全舍弃第一个方案,并且许多军官认为石油禁运实际上就是对日本展开的潜在“宣战”。

对于这种情势,日本计划迅速以武力的方式攻占欧洲位于亚洲的殖民地地区,并随即建立一个延伸至太平洋中线的大型防卫圈。随后日本便会尽可能使用在东南亚所获得的资源,来对遭受第一波攻击的同盟国军队展开防御作战[143]。为了防止之后美国对于日本的作法展开干预,日军从一开始便策划对于防卫圈外围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展开歼灭性攻势[147]。于是计划突袭美军夏威夷的海军基地,珍珠港。

1941年12月8日(北美地区为12月7日),日本同时对由英国与美国所掌握的东南亚周遭地区和太平洋岛屿展开攻势,在这其中也包括有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舰队、攻占泰国和马来西亚地区以及占领香港等等[148]。

这一系列的袭击促使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华民国和其他同盟国国家正式对日本宣战,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其他签署《三国同盟条约》的成员国也作出回应并向美国宣战。1942年1月美国、英国、苏联、中华民国和另外22个小国或者流亡政府一同签署《联合国宣言》,在内容中再度申明《大西洋宪章》的观点[149]。然而苏联本身出自利益考虑,并没有完全遵守《联合国宣言》的内容,除了继续依照过去与日本签署的协议而对于日军保持中立的态度[150][151],同时本身对于自决原则也没有表达正面支持[134]。而从1941年斯大林陆陆续续要求丘吉尔以及罗斯福在法国展开“第二战线”[152]。其中东部战线当时已经成为欧洲战区的主要战场,苏联在这次军事冲突中有将近数百万的伤亡者,相反的同样作为同盟国成员的西方国家则大约损失数十万人。不过丘吉尔和罗斯福则表示他们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在其他同盟国始终无法确保优势的情况下使得苏联只能够继续单独抵抗德军攻势,这也使得苏联在战后不断以此来向西方国家要求赔偿[153]

1942年4月日本与其合作国泰国已经几乎完全占领缅甸、马来亚、印尼、新加坡和拉包尔等地,盟军部队在日军攻势下普遍造成严重的损失,同时日军也俘虏大量的囚犯[154]。尽管日军在科雷吉多岛当地遭遇强硬抵抗,1942年5月菲律宾最终仍然遭到日军占领且逼使得菲律宾自治领政府被迫流亡[155]。而日本海军也在在南海、爪哇海和印度洋中获得胜利,并且成功轰炸盟军部队位于澳大利亚的重要海军基地达尔文[156]。这段时间中盟军对于日本唯一的取得胜利则是中华民国于1942年1月上旬爆发的第三次长沙战役[157],而获胜主要原因在于日本过度自信能够轻易取下胜利,而对于国军并无完善的准备[158]。

面对美国海军开始大力协助英军运补作业,纳粹德国海军决定主动对美国大西洋沿岸所有运输船只展开攻击[159]。而尽管德军已经造成苏联极大的人员与物资损失,欧洲轴心国成员停止对于主要布署在俄罗斯中部和南部地区的苏联军方展开攻势,相反的开始强化自身对于所占领领土的控制能力[130]。而在北非战场方面,德军于1月时对英国展开大规模攻势,一直到2月初英军才勉强在加查拉战线中抵御德军进攻[160]。但尽管轴心国集团暂缓部队的进攻速度,以德国为首的欧洲轴心国仍加紧准备以投入下一波攻势[161]。

早在1942年5月日本开始发起两栖作战的MO作战,准备占领莫尔斯比港来阻断美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通讯以及物资流动。然而盟军成功在珊瑚海海战之中,阻止了日本海军持续往前推进[162]。在美军成功空袭东京之后,日本计划占领中途岛并引诱美国航空母舰在周遭作战,期望能够一次彻底击溃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吸引美军的注意,日本也另外派遣部队占领隶属于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163]。日本军方将大规模的攻击计划设定在6月初展开,然而美国于5月下旬时成功破解日本海军的通讯密码,在充分了解计划内容和部队安排后美军成功凭借著资讯优势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大日本帝国海军在中途岛战役后也势力大为削减许多[164]。

在积极策划的中途岛战役反而损失大量航空母舰后,日本改将重点放在自陆地上发起攻势占领位于巴布亚领地(Territory of Papua)的莫尔斯比港[85]。而美军则是计划对位在日本所罗门群岛南部的军事基地展开反击,陆陆续续准备布署兵力前往瓜达尔卡纳尔岛,同时美军也希望能够另外发起攻势打击日本在东南亚重要基地的拉包尔[165]。

美军两项计划于7月开始展开,然而9月中旬时日本将瓜达尔卡纳尔岛列为优先保卫的目标。日本首先将于布纳-哥纳当地与美国和澳大利亚部队作战的日本新几内亚部队撤离,陆陆续续开始将大量兵力从莫尔斯比港地区移往北部省当地支援[166]。而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成为双方激烈争夺地区后,双方的支援部队与物资开始纷纷尝试借由船舰运送的方式提供。最后到了1943年,日本决定不再继续增加支援部队并开始规划准备撤离[167]。同一时间,盟军也开始在缅甸发起数起攻势。首先在1942年年底之针对若开邦发起作战行动,然而反遭到日军的反击并损失大量人力与物资,最终在1943年5月重新撤退回到印度[168]。另外缅甸战区的盟军也派遣缅甸远征军特种部队(dits)在日军势力范围处展开骚扰作战,并在4月下旬成功获得些许战果[169]。

东线

而位在德国东线战场部分,轴心国集团成功在刻赤半岛和卡尔可夫中击败苏联反攻[170]。1942年6月时,德军决定对于苏联南部地区发起大规模的蓝色行动,希望借此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与库班沙特,同时继续维持在保北方和中部地区的占领区统治。为此德国南方集团军将自身兵力分成两大部分,分别是负责攻占顿河的A集团军(Army Group A)与占领高加索东南侧窝瓦河一带的B集团军。另一方面,苏联则决定于德军极有可能攻占的斯大林格勒进行驻防[171]。

11月中旬时尽管德军已经攻下斯大林格勒,然而之后所面临的城镇战却使得德军遭遇苦战,这时苏联也开始准备第二次的冬季反攻计划[172]。其中苏联部队成功在天王星行动包围德军绝大多数的部队势力,但是在稍后展开的火星行动中苏联却反而获得大量的损失[173]。不过在一连串反攻计划下在1943年2月上旬德国陆军已经难以继续维持战线,其中原本占领斯大林格勒的德军部队宣告投降,而轴心国集团也将前线往回撤到夏季攻势前的位置[174]。不过同样在2月下旬,随着苏联部队的撤离行动反而让德国对卡尔可夫发起攻势,最后轴心国部队在库尔斯克建立了较为突出的前线阵地[175]。

西欧/地中海

另一方面在1941年11月时盟军于北非发起反攻,在十字军行动(Operation Crusader)中成功收复原本德国和意大利的占领地区[176]。而为了避免日军占领维希法国所统辖的马达加斯加作为基地,1942年5月上旬英军发起占领攻势[177]。稍后轴心国集团成功自利比亚发起攻势击败同盟国部队,同时逼使盟军被迫退回到埃及,双方最终于阿拉曼当地陷入胶着情况[178]。而在欧洲大陆这一部分,尽管同盟国战略性派遣突击队攻占迪耶普的重要设施,但最后仍然遭到拥有优势兵力的德军部队所击溃[179]。这次作战也使得同盟国部队了解除非有更好的计划策划、武器装备以及后续规划,否则西方同盟国并无法发动大规模的入侵行动[180]。

1942年8月,盟军成功击溃德军对阿拉曼发起的第二次攻势[181],但在面临重大损失以及需要物资补给的情况下英军发起基座行动援救马耳他[182]。两个月后盟军自埃及发起大规模作战行动,成功逼使轴心国部队撤离利比亚而于更西方北非基地驻守[183]。同一时间英国与美国联合部队也跟近占领法属北非,这也促使统辖该地区的殖民政府决定加入同盟国行列。面对法国殖民地改投靠同盟国集团的作为,希特勒决定派遣部队占领维希法国[184]。虽然对于这违反停战条约的军事行动法军并没有抵抗,然而法国仍特意破坏自己的海军舰队以防止纳粹德国将其收归使用[185]。随后德意志非洲军开始自突尼斯当地撤离北非战场,到了1943年5月同盟国军队则成功占领该地[186]。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结束之后,盟军针对日本于太平洋地区的部队开始展开反击行动。1943年5月,同盟国军队前往阿留申群岛与占领当地的日本部队进行交战[187]。之后盟军将其目标转往拉包尔并开始尝试占领周遭岛屿以阻碍日军的补给路线,同一时间也针对太平洋中部日军所占领的吉尔伯特及马绍尔群岛展开反击[188]。1944年3月底时盟军成功完成这两个目标,此外也瓦解了日本于加罗林群岛的重要根据地特鲁克岛。到了4月时,同盟国部队决定优先夺回西新几内亚地区[189]。

东线战场方面,德国和苏联在1943年春季和夏初都没有进行作战,相反的彼此都计划于苏联中部展开大规模攻势来化解僵局。1943年7月4日,德军自其战线突出的库尔斯克地区展开大规模攻势行动;然而在苏联故意吸引德军深入再歼灭以及优良的防御措施准备下,德军持续一个礼拜的攻势后便开始被迫撤离。然而尽管德军在这次会战中有数次成功取得战术性成功,然而在希特勒的强烈介入之下反而使得行动提前宣告结束[192]。在这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西方同盟国于7月9日对西西里岛展开入侵行动,而在这之后一个月后同盟国部队成功击溃意大利军方,并且开始大规模追捕墨索里尼[193]。

1943年7月12日苏联则发起自己的反攻作战,这次行动成功消除了位于东欧的德国部队期望能够继续保持僵局战况的期望。而自库尔斯克会战是以苏联胜利结束后,除了意味着德军于东线的优势逐渐消逝外[194],同时也给苏联东线战场的主动权地位[195][196]。虽然德国试图匆忙强化布署的黑豹-沃坦防线(Panther-Wotan line),然而苏联军对仍然自斯摩棱斯克和第聂伯河展开攻势,并成功突破德军于东线的防备[130]。

1943年9月西方盟军入侵意大利本土后,意大利政府随即开始与盟军协商停战事宜[197]。在面临即将失去意大利部队协助的情况下,德国派遣部队试图夺取意大利部分地区且实施军事管理[198],并且另外设立一连串的防线驻守着[199]。同时德国特种部队也在橡树行动中成功救出墨索里尼,并且尽快将其送往德国占领地区内,另外成立新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200]。而在意大利本土经过数场战斗后,一直到11月中旬西方盟国的主要部队才开始与德军设立的冬季防线交战[201]。

而德军与大西洋海上的作战也开始受到阻挠,自1943年5月开始盟军新开发的反潜设备成功阻挡德国潜艇的攻势,而大量德军潜艇损失也迫使德国海军暂停在大西洋海上的攻击行动[202]。1943年11月,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与蒋中正于开罗召开会议,在会议上首次确认了有关日本所占领土的解决[203]。而稍后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也则召开德黑兰会议继续讨论战后问题,其中西方盟国约定将在1944年入侵欧洲大陆,而苏联则是同意在德国战败后3个月内向日本宣战[204]。

从1943年11月日本与中国爆发持续7周的常德会战,在这之中中国政府希望能够迫使日本在战争中必须付出极高昂的代价,并且期望同盟国部队能够协助中国继续维持作战能量[157]。1944年1月盟军针对意大利战场的防线发起了一系列攻势,甚至希望能借由两地包抄的方式瓦解德军防线[85]。同样在东线战场,苏联在1943年年底开始尝试对包围列宁格勒地区的德军展开攻势,并在这攻势中成功结束历史上持续最长且最致命的围攻作战[205]。随后苏联展开列宁格勒-大诺夫哥罗德攻势以逼使德国北方集团军撤离波罗的海地区,但是在纳尔瓦战役后成功占领过去德国所统治的爱沙尼亚后短暂停止进攻,并且协助爱沙尼亚流亡政府重新掌握政权,而之后针对波罗的海国家作战时苏联也多以这种模式处理[206]。1944年5月下旬,苏军成功攻占克里米亚,这成功促使位在乌克兰的轴心国部队纷纷开始向西方后撤;然而在同一时间苏联入侵罗马尼亚时,则反遭到当地驻守的轴心国部队所击退[207]。而同盟国部队亦在意大利战场上获得战略性胜利,成功促使德军部队往北方防线撤离,到了6月4日时成功攻占罗马[208]。

然而在亚洲战区上同盟国部队却始终没有获得更加进一步的进展,其中1944年3月时日本决定从两个地区展开反击。首先针对位于英国于印度边境地区发起乌号作战[209],并且一度使得英军部队在英帕尔与科西玛遭到围困。不过在1944年5月时英国军队发起反击,成功逼使日军撤回缅甸,而在1943年年底时进攻缅甸北部的中华民国部队也成功将日军围困于密支那地区[211]。另一方面日本也决定强化对于中国入侵行动的进展而发起一号作战,除了一方面借此攻势确保日本所占地区的交通运输外,另一方面也期望彻底破坏同盟国提供中国物资的机场设备[212]。到了6月时日本已经占领了河南省,并且针对湖南省与长沙一带展开大规模的攻势[213]。

1944年6月6日西方盟军开始大规模入侵法国北部[153]。同一时间由美军和法军组成的盟军部队在重新划分单位后继续袭击法国南部地区[214]。伴随着登陆计划的成功,驻守在法国的德国陆军部队始终无法有效阻挡同盟国的攻势。在法国抵抗力量的协助之下,自由法国于8月25日时宣告成功解放巴黎;而在整个下半年间,西方同盟国陆续逼迫其他驻守于西欧各国的德国军队撤离[215]。但是尽管盟军部队从西欧往东进攻的计划并无遇到大规模阻挡,然而当盟军部队企图空降荷兰当地的市场花园行动却以失败作结束,这使得盟军原本打算另外自德国北部攻击的计划只能暂止[105]。在此之后西方盟军逐渐往德国逼近,并在尝试穿越卢布河(Rur)时遭到德军较大规模的攻势阻挡。而原本计划从意大利往北进攻的盟军部队,同样被最后一个德军所设下的哥德防线所阻挡着。

而在6月22日时,苏联则发起巴格拉基昂行动来向白俄罗斯展开主动进攻,并几乎摧毁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的主要兵力[216]。而在这之后,苏联部队则开始向乌克兰西部和波兰东部的德国军队展开攻势。苏联的快速进展促使许多波兰家乡军成员开始展开暴风行动(Operation Tempest),其中又以华沙和斯洛伐克南部地区的反抗声势最大。然而在苏联没有积极提供协助的情况下,这些反抗行动纷纷遭到德军部队的镇压[217]。随后苏联红军战略性包围并歼灭了布署在罗马尼亚东部的德国南乌克兰集团军(Army Group South Ukraine)部队,并促使8月23日罗马尼亚王国国王米哈伊一世政变拘捕亲德总理安东内斯库。9月8日保加利亚王国当地发生政变:苏联支持下的保共推翻了保加利亚王室,年仅6岁的沙皇西美昂二世被驱逐,摄政王基里尔王子则被枪决。随后这苏军占领这两个国家便宣告加入同盟国的行列[218]。

1944年9月苏联部队提前进入南斯拉夫,这项作法一方面成功逼使占领希腊的德国部队迫迅速撤离外,另一方面也促使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的轴心国部队遭到孤立[219]。为此自1941年开始领导共产党游击队的约瑟普·布罗兹·狄托开始进行更大规模的游击行动,最终成功掌控南斯拉夫境内并且阻止德国部队的进占。另外苏联也提供少数资源协助在塞尔维亚北部的游击队反抗塞尔维亚救国政府部队,最终两者在10月20日时一同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几天过后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并于1945年2月攻陷德国边境并占领匈牙利的重要城镇布达佩斯[220]。但相较于苏联在巴尔干半岛地区获得的一连串胜利,苏联在针对芬兰所发起的攻势之中始终遭遇芬兰反抗势力的反击而无进展,双方并在卡累利阿地峡随即陷入胶着。最后芬兰同意以和平且不并吞为前提的情况下于1944年9月签署莫斯科停战协定,放弃所有冬季战争前的领土,随后芬兰随也转移到同盟国阵营的行列[221][222]。

而自7月开始,位在东南亚的英国部队成功击退日本发起的大规模攻势,同时将日军逼往钦敦江地区驻守,而中国部队也成功夺回密支那[223]。但是在中国本土则遭到日本严重打击,日军在6月中旬时成功攻下长沙、并在8月初占领衡阳[224]。不久之后日军南下入侵广西一带,在11月底时成功击败中国军队主力并且占领桂林与柳州一带[225]。而到了12月底时,日本已经成功建立了联结中国与印度当地作战的兵力联系[226]。

不过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则渐渐获得优势,并且不断自太平洋往日本周遭岛屿逼近。1944年6月中旬,美军开始针对马里亚纳群岛及帕劳等地发起一连串的攻势,并且在菲律宾海海战中对日本海军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一连串的战事失败逼使得东条英机辞去日本首相一职,同时美国陆航队也开始自周遭基地对日本本土发起密集的袭击。10月下旬美军部队成功占领菲律宾莱特岛,而在作为历史上最大规模之一的莱特湾海战成功获得关键性胜利[227]。

1944年12月,德国开始集结剩下的部队以及后备武力并于阿登发起大规模反击攻势,德军希望德国在进行谈判时能够获得有利地位。然而到了1月时德军的攻势遭到击退,而德军也没有获得实质上的战略目标或者是收益。但是在意大利战场上,盟军部队仍然迟迟无法击败德军所布署的防线。1945年1月中旬苏联从波兰维斯瓦河发起进攻,很快的苏联军方便往前推进到德国奥德河处,并且成功占领东普鲁士[130]。而在2月4日时,美国、英国与苏联领导高层展开雅尔塔会议[231];除了同意德国投降后将采取分区统治外,而苏联也再次确认将会向日本宣战[232]

到了2月时苏联入侵西里西亚与波美拉尼亚,而位于西线的盟军则将战线成功推进到莱茵河处。3月时,盟军部队分别自莱茵河北部、莱茵河南部以及鲁尔地区渡过莱茵河,并且随即在鲁尔成功包围德国B集团军;另一方面,苏联红军则迅速将东部战场推进到维也纳[233]。4月初时盟军部队终于突破位在意大利的防线并与将战线推往德国西侧,而在4月下旬时苏军部队则成功进入柏林外围。4月25日时,同盟国部队首次在易北河会师。而到了1945年4月30日德国国会大厦遭到苏联红军占领,宣告了纳粹德国整个军事行动的失败[234]。

而在同盟国集团快速往德国推进期间,各国政府的重要领导人也有所变化。此时美国总统罗斯福于4月12日逝世,改由副总统哈瑞·杜鲁门继任职位。而意大利法西斯领导人墨索里尼则是在4月28日时,遭到意大利抵抗运动(Italiaa)成员逮捕并击毙[193]。而在两天之后希特勒则自杀身亡,德国政府则改由卡尔·邓尼茨所继任[235]。而轴心国部队也开始纷纷向盟军投降,其中在4月29日时驻意大利德军正式投降,5月7日美英法苏四国攻入柏林后德国政府则前往汉斯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236];不过正式的文件则是5月8日于柏林重新签署,5月8日这一天也因此订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胜利纪念日[237]。不过苏联在签署投降书后仍然遭到德国中央集团军反击,并一直到5月11日才宣告结束[238]。

另一方面太平洋战区美军部队则获得菲律宾自治领部队的协助,其中盟军于1945年1月登陆吕宋岛,并且在3月时成功攻下马尼拉。在这一系列战役中,虽然美军在总兵力上处于劣势,但在战斗力上处于绝对优势,日军在此阶段遭受了极为巨大的伤亡,残余日军纷纷退入菲律宾吕宋岛、棉兰老岛等人烟稀少岛屿[239]。

1945年5月,以澳大利亚为主的同盟国部队登陆婆罗洲,并且借此成功获得当地的油田。英军、美军和中华民国部队成功击败布署于缅甸北部的日本部队,而到了5月3日时英军成功进占仰光[240]。而在1945年4月6日到6月7日爆发的湘西会战以中国军队的胜利结束后,中国军队开始策划大规模的反击行动(某些地区更发起了对日军的局部反攻作战);而美军也在3月到6月底这段期间开始进一步往日本本土逼近,陆陆续续占领硫磺岛和冲绳岛。而美国也不断对日本本土施加压力,除了派遣大量轰炸机炸毁日本主要城镇外,同时美军潜艇也在日本近海封锁其对外的物资进口。

7月11日时,盟军领导人前往德国召开波茨坦会议。其中在《波茨坦协定》中除了确认有关先前签署的德国战后处理外,同时也重申日本必须接受无条件投降的要求。不过在这次会议之中由于英国进行国会大选,使得英国首相改由艾德礼接替丘吉尔的职位。但是由于日本迟迟没有正面回应《波茨坦协定》的内容,美国政府决定对广岛市以及长崎市展开核子轰炸。与此同时苏联则依照雅尔塔会议的内容进攻日本控制的伪满洲国,并且顺利击败拥有日本最大规模兵力的关东军,此外还占领了库页岛与千岛群岛等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并于9月2日在美国最后一艘战列舰密苏里号甲板上签署《降伏文书》,这也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宣告结束。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