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中国茶品鉴全书
  4. 宜兴红茶
设置

宜兴红茶(1 / 1)


宜兴红茶

宜兴红茶,又称阳羡红茶,又因其兴盛于江南一带,故享有“国山茶”的美誉。在品种上,人们了解较多的一般都是祁红以及滇红,再细分则有宜昌的宜红和小种红茶。在制作上则有手工茶和机制茶之分。宜兴红茶源远流长,唐朝时已誉满天下,尤其是唐朝年间有“茶仙”之称的卢仝也曾有诗句云“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将宜兴红茶的文化底蕴推向了极致。

资料记载:江苏宜兴,古称阳羡宜兴产茶历史久远,古时就称之为“阳羡贡茶”“毗陵茶”“阳羡茶”。据《宜兴县志》载,饮茶的创始人是一位叫潘三的农民,后来他被尊为宜兴的“土地神”。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引《重修义兴茶舍记》:有一位和尚把阳羡山中产的野茶送给当时的常州太守李栖筠,经他请陆羽鉴定后,建议当作佳物进贡给唐代宗皇帝,时间是大历年间(766年左右),仅次于陆羽的第二位“茶圣”——诗人卢仝,写下了“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咏茶名句,明末清初刘继庄的《广阳杂记》记有“天下茶品,阳羡为最”。

唐武宗年间,阳羡贡茶数量达到18400斤。曾在宜兴居住的著名诗人杜牧在《题茶山》诗中,也写下了“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泉嫩黄金涌,芽香紫璧裁”的名句。在唐代肃宗年间,由常州刺史李栖筠开始,每当茶汛季节,常州、湖州两地太守集会宜兴茶区,并且唐皇特派茶吏、专使、太监到宜兴设立“贡茶院”“茶舍”,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贡茶的任务。采下来的嫩茶,经焙炒好后,立即分批通过驿道,快马日夜兼程送往京城,赶上朝廷的“清蝗宴”。当时称此种茶为“急程茶”,一刻也不能延误。那时在金沙泉边焙制春茶,茶灶成排,灶火不熄,香飘十里,醇郁不散,因此有“焙茶十里水泉香”之说。

宋代阳羡茶不仅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多次到宜兴并打算“买田阳羡,种橘养老”的大文豪苏轼,留下了“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的咏茶名句。而卢仝曾在宜南山区种茶,他写的《七碗茶诗》在海内外广为流传,更被奉为日本茶道文化的启蒙内容。元朝阳羡茶因战争而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万历志》卷四记载:“每年贡荐新茶九十斛,岁贡金字末茶一千斛,茶芽四百一十斛”。一斛合今天的33.5升,应该说元代进贡的阳羡茶数量是十分可观的。为了适合蒙古贵族的嗜好,元朝在贡茶院之外,又设置一个名为“磨茶所”的贡茶官署,兼管宜兴的贡茶。

清代的几百年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宜兴茶业起起落落,但上层名流、文人雅士,仍然十分喜好阳羡茶,并由饮茶而推崇紫砂壶,使紫砂壶达到鼎盛时期。民国以来,宜兴人到茶馆品茶,已成为有些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宜兴的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茶园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万多亩发展到现在的7.5万亩,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居江苏省之首。2002年,宜兴成为全国首批20个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县)之一。

干茶鉴别

宜兴红茶以条索紧细挺直,色泽乌润,外形优美,内质香味纯正,汤色红亮较浅,叶底稍暗者为佳。

宜兴红茶特征

泡茶品鉴

宜兴红茶因其叶芽细嫩,所以第一泡的茶水即能饮用;不计沸度,只要是沸腾过后大约85度到90度的水温即可取用,入沸仅需20秒,弥香悠然即若岸芷汀兰,更兼有解渴降温、提神醒脑、解毒利尿、除腻化积、减肥养颜、抗衰增寿、降压控脂等功效。

1备具

紫砂壶1个,宜兴红茶3克,茶杯3个。

2冲泡

将热水倒入壶中进行温杯,冲入95℃左右的水至七分满。将茶叶快速放进,加盖摇动。

3品茶

倒入茶杯中,每次出汤都要倒尽,之后每次冲泡加5~10秒钟,入口后浓厚甜润。

贮藏

日常生活中宜兴红茶,一定要保存在密封、干燥、常温的环境中,才不会使之变质。

密封

可用干燥箱贮存或用陶罐存放茶叶。罐内底部放置双层棉纸,罐口放置二层棉布而后压上盖子。

干燥

可用有双层盖子的罐子贮存,以纸罐较好,其他锡罐、马口铁罐等都可以,罐内仍是须先摆一层棉纸或牛皮纸,再盖紧盖子(棉纸或牛皮纸都能起到防潮的作用)。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