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哲回到房间,果不其然,又发起了热,浑身滚烫。
凌哲骨子里的倔强,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是把门一关,喝了些水,躺在床上裹紧被子。
突然,他一拍头,差点忘了大事。他打开门,把整理好的第二天的讲义交给丫鬟,让她明天送去给杨木看,并千叮咛万嘱咐不可以让杨木知道他生病,也不可以让杨木来看他。
凌哲宁愿让杨木以为自己端起夫子架子疏远他,也不愿意让杨木再多靠近他半分,特别是在这种生病发热的时候,他既不想让任何人看到他无力的样子,更何况那是杨木。
凌哲深信,只有自己有用,不会拖后腿,杨木才会一直带着他,重用他,他才会有机会报仇。
凌哲最后打开讲义看了一遍。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 也就会做到真诚。
无论是天性还是后天人为的教育,只要做到了真诚,二者也 就合一了。
革命不分先后,明道向善不问先天后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 里也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真诚者只有首先对自己真诚,然后才能对全人类真诚。真诚可使自己立于与天地并列为三的不朽地位。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
圣人是“自诚明”,天生就真诚的人,贤人则是“自明诚”,通过后天教育明白道理后才真诚的人。贤人虽然致力于某一方面,但通过教育和修养,通过:“形、著、明、动、变、化”的阶段,同样可以一步一步地达到圣人的境界:化育万物,与天地并列为三。
只要你努力奋斗,曲径通幽,条条道路通罗马,最终都可以大功告成,修成正果。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极端真诚可以预知未来的事。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呈现在著草龟甲上,表现在手脚动作上。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
心诚则灵。灵到能预知未来吉凶祸福的程度,可就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了。
至于“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的现象,历代的正史野史记载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你说它是迷信也罢,说它是无稽之谈也罢,反正不仅一般人津津乐道,就是正统儒学的经典。
由于心灵达到了至诚的境界,不被私心杂念所述惑,就能洞悉世间万物的根本规律,因此而能够预知未来的吉凶祸福、兴亡盛衰。
一言归总,还是说到真诚的出神入化功用。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
把智、仁与真诚的修养结合起来了。因为,真诚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事物的根本规律,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真诚从细的方面来说,是自我的内心完善。所以,要修养真诚就必须做到物我同一,天人合一。而要做到这一点既要靠学习来理解,又要靠实践来实现。
真诚不仅仅像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是一种主观内在的品质,自我的道德完善,而是还要外化到他人和一切事物当中去。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久则征。
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所以,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 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大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今天我们所说的大,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上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问万物都由它承载了。今大我们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值价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
《诗经》说,“天命多么深远啊,永远无穷无尽!”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真无二!”这大概就是说的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纯真也是没有止息的。
生命不息,真诚不已。这是懦学修身的要求。不仅不已,而且还要显露发扬出来,达到悠远长久、广博深厚、高大光明,从而承载万物,覆盖万物,生成万物。而这正是天地的法则,
第二十七章。
大哉圣人之道!
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後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提出了两个层次的重要问题。
首先是修养德行以适应圣人之道的问题。因为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所以君于应该“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朱熹认为,这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最得圣贤精神,要求学者尽心尽意研习。其实,五句所论不外乎尊崇道德修养和追求知识学问这两个方面。
修养是主观方面的准备,而实现圣人之道还有赖于客观现实方面的条件。客观现实条件具备当然就可以大行其道,需要“居上下骄,为下不倍”,身居高位不骄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气概。至于“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的态度,则是与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一脉相承的,都是对于现实政治的一种处置,一种适应。反过来说,也就是一种安身立命,进退仕途的艺术,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明哲保身,方能进退自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凌哲细细查看一遍,发现并无错处,便将讲义交给丫鬟,自己关上门,跌跌撞撞地躺回床上,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淩哲回到房間,果不其然,又發起了熱,渾身滾燙。
淩哲骨子裏的倔強,沒有告訴任何人,只是把門一關,喝了些水,躺在床上裹緊被子。
突然,他一拍頭,差點忘了大事。他打開門,把整理好的第二天的講義交給丫鬟,讓她明天送去給楊木看,並千叮嚀萬囑咐不可以讓楊木知道他生病,也不可以讓楊木來看他。
淩哲寧願讓楊木以為自己端起夫子架子疏遠他,也不願意讓楊木再多靠近他半分,特別是在這種生病發熱的時候,他既不想讓任何人看到他無力的樣子,更何況那是楊木。
淩哲深信,只有自己有用,不會拖後腿,楊木才會一直帶著他,重用他,他才會有機會報仇。
淩哲最後打開講義看了一遍。
“第二十一章。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後做到真誠,這叫做人為的教育。真誠也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後 也就會做到真誠。
無論是天性還是後天人為的教育,只要做到了真誠,二者也 就合一了。
革命不分先後,明道向善不問先天後天。從另一個角度看,這 裏也表達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只有天下極端真誠的人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幫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與天地並列為三了。
真誠者只有首先對自己真誠,然後才能對全人類真誠。真誠可使自己立於與天地並列為三的不朽地位。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比聖人次一等的賢人致力於某一方面,致力於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誠。做到了真誠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逐漸顯著,顯著了就會發揚光大,發揚光大就會感動他人,感動他人就會引起轉變,引起轉變就能化育萬物。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能化育萬物。
聖人是“自誠明”,天生就真誠的人,賢人則是“自明誠”,通過後天教育明白道理後才真誠的人。賢人雖然致力於某一方面,但通過教育和修養,通過:“形、著、明、動、變、化”的階段,同樣可以一步一步地達到聖人的境界:化育萬物,與天地並列為三。
只要你努力奮鬥,曲徑通幽,條條道路通羅馬,最終都可以大功告成,修成正果。
第二十四章。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極端真誠可以預知未來的事。國家將要興旺,必然有吉祥的徵兆;國家將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現象。呈現在著草龜甲上,表現在手腳動作上。禍福將要來臨時,是福可以預先知道,是禍也可以預先知道。所以極端真誠就像神靈一樣微妙。
心誠則靈。靈到能預知未來吉凶禍福的程度,可就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境界了。
至於“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的現象,歷代的正史野史記載可以說是比比皆是,不勝枚舉。你說它是迷信也罷,說它是無稽之談也罷,反正不僅一般人津津樂道,就是正統儒學的經典。
由於心靈達到了至誠的境界,不被私心雜念所述惑,就能洞悉世間萬物的根本規律,因此而能夠預知未來的吉凶禍福、興亡盛衰。
一言歸總,還是說到真誠的出神入化功用。
第二十五章。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真誠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導。真誠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沒有真誠就沒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誠為貴。不過,真誠並不是自我完善就夠了,而是還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於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與外物的準則,所以任何時候施行都是適宜的。
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
把智、仁與真誠的修養結合起來了。因為,真誠從大的方面來說,是事物的根本規律,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真誠從細的方面來說,是自我的內心完善。所以,要修養真誠就必須做到物我同一,天人合一。而要做到這一點既要靠學習來理解,又要靠實踐來實現。
真誠不僅僅像我們一般所理解的是一種主觀內在的品質,自我的道德完善,而是還要外化到他人和一切事物當中去。
第二十六章。
故至誠無息。
不息則久,久則征。
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詩雲,「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所以,極端真誠是沒有止息的。沒有止息就會保持長久,保持長久就會顯露出來,顯露出來就會悠遠,悠遠就會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會高大光明。廣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載萬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蓋萬物;悠遠長久的作用是生成萬物。廣博深厚可以與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與天相比,悠遠長久則是永無止境。達到 這樣的境界,不顯示也會明顯,不活動也會改變,無所作為也會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則,簡直可以用一個“誠”字來囊括:誠本身專一不二,所以生育萬物多得不可估量。大地的法則,就是廣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遠、長久。今天我們所說的大,原本不過是由一點一點的光明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無邊無際時,日月星辰都靠它維繫,世界萬物都靠它覆蓋。今天我們所說的地,原本不過是由一撮土一撮上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廣博深厚時,承載像華山那樣的崇山峻嶺也不覺得重,容納那眾多的江河湖海也不會洩漏,世問萬物都由它承載了。今大我們所說的山,原本不過是由拳頭大的石塊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高大無比時,草木在上面生長,禽獸在上面居住,寶藏在上面儲藏。今天我們所說的水,原本不過是一勺一勺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浩瀚無涯時,蛟龍魚鱉等都在裏面生長,珍珠珊瑚等值價的東西都在裏面繁殖。
《詩經》說,“天命多麼深遠啊,永遠無窮無盡!”這大概就是說的天之所以為天的原因吧。“多麼顯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純真無二!”這大概就是說的文王之所以被稱為“文”王的原因吧。純真也是沒有止息的。
生命不息,真誠不已。這是懦學修身的要求。不僅不已,而且還要顯露發揚出來,達到悠遠長久、廣博深厚、高大光明,從而承載萬物,覆蓋萬物,生成萬物。而這正是天地的法則,
第二十七章。
大哉聖人之道!
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
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待其人而後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偉大啊,聖人的道!浩瀚無邊,生養萬物,與天一樣崇高;充足有餘,禮儀三百條,威儀三千條。這些都有侍於聖人來實行。所以說,如果沒有極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極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養而追求知識學問;達到廣博境界而又鑽研精微之處;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溫習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誠心誠意地崇奉禮節。所以身居高位不驕傲,身居低位不自棄,國家政治清明時,他的言論足以振興國家;國家政治黑暗時,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詩經》說:“既明智又通達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提出了兩個層次的重要問題。
首先是修養德行以適應聖人之道的問題。因為沒有極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極高的道,所以君於應該“尊崇道德修養而追求知識學問;達到廣博境界而又鑽研精微之處;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溫習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誠心誠意地崇奉禮節。”朱熹認為,這五句“大小相資,首尾相應”,最得聖賢精神,要求學者盡心盡意研習。其實,五句所論不外乎尊崇道德修養和追求知識學問這兩個方面。
修養是主觀方面的準備,而實現聖人之道還有賴於客觀現實方面的條件。客觀現實條件具備當然就可以大行其道,需要“居上下驕,為下不倍”,身居高位不驕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氣概。至於“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的態度,則是與孟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一脈相承的,都是對於現實政治的一種處置,一種適應。反過來說,也就是一種安身立命,進退仕途的藝術,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明哲保身,方能進退自如,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淩哲細細查看一遍,發現並無錯處,便將講義交給丫鬟,自己關上門,跌跌撞撞地躺回床上,昏昏沉沉地睡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