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韩国新郑人,生于公元前280年,卒于公元前233年。
和李斯一样,韩非也是荀卿的学生。当时李斯看透了天下大势,遂放弃楚国而投靠秦国。可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毅然决然的回到了韩国,希望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振兴韩国。
韩非是法家之集大成者,他的治国方略通过商鞅的治国之“法”,申不害的御人之“术”,慎到的治国之“势”,三个方面集合来治理国家。
《韩非子》一书本人看了好几遍,对韩非的治国理念深有感触,并且韩非都是将治国之精髓放在故事里加以说明,这也能让国君更了然于胸。
可韩非注定是要失败了。其原因有二;
一.现天下大势已基本形成,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已无人能挡。
二.韩非的新法家说白了也还是法家,是法家就必须要改革,改革就必定会触碰贵族阶级的利益。当初申不害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没怎么触动贵族的利益,而且那时韩国刚刚建国没多久,那些贵族们都根基未深。
可是现在,一切都晚了。韩非的治国建议被韩王一次次的否决不说,那些贵族们还都感觉韩非要整事儿,遂对其进行打压,使得韩非的官职在韩国一跌再跌。这使得韩非非常的气愤,因此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五书。
这五书不但表达了自己对韩国现状的不满,还写出了很多治国经典之句。那韩王安看过五书之后非但没对韩非有任何好感,反倒是对他越来越冷淡。
可这货不识货有人识货。那便是秦王嬴政了。
嬴政看了韩非的作品以后非常激动,认为这韩非绝对是一个大才,便有了想招他之心。正好这时候桓齮连破赵军,韩王安惧怕秦国收拾完赵国再收拾他,又再次派使者前往秦国割地求和。
而这使者是谁呢?正是韩非。
嬴政一听韩国派来的使者是自己朝思暮想的韩非,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不但亲自接见了他,还设国宴招待。
按照嬴政的想法,就想把丞相这个位置交给韩非,可还怕跟随自己多年的李斯心生怨恨,便将两人都招至自己的寝宫,并问二人对于夺取天下有什么好的办法。
韩非认为,现在天下大势已成,任何一个国家都阻止不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可韩国现在是众多诸侯国中最弱小的了,他对秦国永远没有威胁,所以建议嬴政先消灭赵国,之后再逐个吞并,最后一统天下,再对秦国法度稍微更改,让秦法更人性化一些。
可一听韩非这话,李斯那边坐不住了。他认为韩非完全是在胡说八道。韩国对战国七雄来讲是小国没错,可国家再小也是威胁,再者说韩国还紧挨着秦国。所以,秦国想要一统天下,首先要灭掉的就必须是韩国。
这二人因为此事争吵不休,韩非虽然是个口吃,可也是个不让份儿的主。
眼看俩人再吵吵就干起来了,嬴政赶紧制止,并让他们先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究竟听谁的以后再研究。
可李斯回家以后反复琢磨,越想越害怕。
第一,韩非他毫无疑问就是带着私心来的秦国,就想要忽悠嬴政不要灭掉赵国,其动机绝对不纯。
第二,韩非雄辩滔滔(文章上的功夫),自己根本不是他的对手,这一旦让他在嬴政身边长了,嬴政很有可能喜欢他而冷落自己。
所以,李斯杀心顿起,并直接上书嬴政,“大王,韩非此来实无心投靠秦国,是重韩之利益而来。他的辩论辞藻,掩饰诈谋,是想从秦国取利,窥伺着让陛下做出对韩有利的事,这种伎俩大王已经不是第一次体会了,难道还想体会二次不成?”
得了李斯这上奏以后,再想到当初的郑国和之前韩非与李斯争论的话题,使得嬴政断定,韩非确实是为了韩国而来。
嬴政因此大怒,命李斯自行处置韩非。
李斯得到命令以后不敢有丝毫耽搁,直接便将韩非抓了起来。就怕嬴政后悔。
很快,李斯亲自带人拿着毒酒前去押解韩非的牢狱逼迫韩非就范。
而韩非是不想死的,想他空有大才,到最后没等名扬天下便死于狱中,这是何等的憋屈,何等的不甘!
所以,韩非非常弱势的和李斯道:“师兄,我不求别的,只求你能念及同窗之情再给我一次机会,一次给秦王写信的机会。”
李斯没有答应韩非,只是手捧着毒酒在韩非面前冷笑,那表情好似在看一个白痴一般。
最终,韩非逼于无奈,只得饮了毒酒。可怜才华横溢的韩非就这么憋屈的死了,这不得不说是秦国的一大损失。
试想,如果秦国在统一天下以后按照韩非的新法家理念治国,秦国还能灭的那么快吗?我想应该是不能。
几日以后,果如李斯所料,嬴政后悔那么草率便答应处死韩非,便赶紧招来李斯,问韩非现在的近况。
而李斯呢?却装作很惊叹的样子,跪在了嬴政的面前,“大王,臣已经遵从大王之命,将韩非处死了,怎么?难道大王现在有了不同的念头?”
嬴政这个气啊,按理说,杀韩非也不急在这几天,可这李斯得到命令以后便火急火燎的弄死了韩非,这说明什么?说明这老小子心里有鬼。可这又能怎么样呢,人已经死了,而李斯还是嬴政的左右手,缺失不得,嬴政当然不会为了一个死人和李斯闹僵,所以,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行了,韩非说完了,咱还是接下再看秦国的下一步动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