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的驾崩标志着一个历史时代的结束,除了嬴政外,纵观秦王朝历史,还有两个人对王朝的走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便是李斯和赵高。
关于李斯,他在秦王朝是仅次于秦始皇的一个重要人物。更确切地说,他比秦始皇更完整地经历了秦的强盛与衰落,因为他比秦始皇多活了二十多年。
李斯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他出生在楚国的上蔡县(今河南上蔡县),约生于公元前284年。当时秦国还是昭襄王当政,所以他比秦始皇嬴政大二十五岁,比赵高大二十八岁。
李斯很出名的是他的“老鼠哲学”,这个哲学伴随了他一生,铸就了他的辉煌,也注定了他的毁灭。那什么是“老鼠哲学”呢,这需要从李斯的年轻时代说起,李斯年轻时在楚国上蔡县政府里做小吏,据《史记》记载,他在去厕所时经常会遇到老鼠,这些生活在厕所里的老鼠以粪便为生,遇到人或狗就会纷纷逃窜。有一天,他去政府的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个个又大又肥,不怕狗或人,悠闲自在,与厕所里的老鼠形成天壤之别。由此李斯发出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在仓中和厕中一样,是由自己的环境所决定的。”从此,他就立志成为仓中之鼠,为了飞黄腾达,竭尽全力,不惜一切。
顿悟以后的李斯,决定再也不能这样活,辞去小吏,到了齐国,拜当时最著名大师荀子为师,学习经世致用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他面临着很多种选择,因为当时六国都在,究竟去哪个国家才能实现自己飞黄腾达的梦想呢。
李斯对当时各国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后,最后决定去秦国。他对自己的老师荀子说:“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长久处于卑贱的地位、贫穷的境地,反而讥讽富贵,厌恶利禄,以此自我安慰和解脱,不过是无能而已。”如今自己决意去秦国,就是要改变这份卑贱和贫穷的命运。荀子支持他的决定,但对他这种极端功利的人生观感到隐隐的担忧。
李斯到秦国的时间,正赶上嬴政即位。嬴政即位时年仅十三岁,所以朝中基本是吕不韦说了算。当时吕不韦正在组织门客编写《吕氏春秋》,李斯投奔到吕不韦门下,参与了《吕氏春秋》的编撰,可能是由于他的才能比较突出,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被推荐到秦王宫成为了嬴政身边的侍从。从此李斯步入了快速上升的通道。他的一些见解经常能得到年轻嬴政的采纳,被嬴政任命为长史,就是秦王宫的秘书长。通常来讲,秘书长都是领导比较信任的人,说明李斯已经进入了嬴政的核心幕僚圈。
正当李斯平步青云时,却发生了一个意外。秦国修建一个水利工程,叫做郑国渠,主持修建的是一位韩国人,他的名字叫郑国,可能是由于这个工程耗费的人力财力过大,有的大臣上书秦王,认为这是个“阴谋”,是其他诸侯国意图消耗秦国国力的伎俩,后来调查果然如此。
“郑国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要求“排外”的呼声非常强烈,为了防止六国派来的“间谍”,嬴政下令将在秦国的其他诸侯国的人全部驱逐,李斯作为楚国人也在被驱逐范围里。情急之下,李斯写了一篇文章呈送嬴政,此文便是著名的《谏逐客书》。
在文中李斯大意道: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李斯的意思是说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着眼于将来,只有坚持开放包容的政策,不问国别,唯才是用,秦国才能更加强大,所谓“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嬴政被这篇文章所打动,深感李斯说得有理,就废除了逐客令,并将李斯破格提拔为廷尉,李斯因祸得福。
在此之后,在平灭六国和建立秦朝的过程中,李斯的才干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功劳显著,他被始皇帝任命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此时的李斯,终于成为了他当年心目中的“仓中之鼠”。
在享受从未有过的荣华富贵同时,李斯也有着隐隐的担忧。每次家宴,百官云集,盛况空前,但李斯却对儿子李由说:“先师荀子说过物禁大盛,物极必反,为父只是一个出身布衣的平民,如今却如此的高贵,不知道未来凶吉如何。”这份隐忧不是没有道理,一个异乡人只身来到秦国,现在居然成为了秦朝百官之首,李斯自己非常清楚一切皆因皇恩浩荡,如有一天始皇帝不再信任他,眼前这一切都会如泡沫般灰飞烟灭。
此时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李斯觉得自己所虑并非杞人忧天。据说有一次秦始皇到郊外的梁山宫,在山顶远眺,正好看到了李斯的车队,很是华丽壮观,嬴政感到有些不高兴。这个情况被嬴政身边的人透露给了李斯,李斯顿时感到后背发凉,赶紧把自己的车队规模大幅消减,秦始皇再次看到李斯的车队时,发现变化很大,立即怀疑有人泄密,但是没有人承认,嬴政很生气,把当时所有的身边侍卫全部处死,李斯听到这个消息,感到更加惶恐。
不过总体而言,秦始皇对李斯相当信任。特别是在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统一文字、焚书等重大问题上,完全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所以始皇帝突然在沙丘暴亡,对李斯冲击巨大,短时间失去了方向,他压根没有想到,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嬴政会死在自己前面。而正在这个时候,另一个重要人物要粉墨登场了,他就是赵高。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说赵高是一个宦官,但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赵高的先人是赵国人,或许还和赵国的王室有关系,他的先人很可能是赵国派往秦国做人质的,就如同当年嬴政的父亲子楚一样,后来流落在秦国,当了秦人。赵高与嬴政是同龄人,两人的经历也很相似,嬴政的父亲是由秦入赵做人质,娶了赵国的女人,嬴政生在赵国而非秦国,而赵高的经历正好相反。
赵高从小敏捷好学,个人素质应属不错,所以得到了嬴政的赏识,被任命为中书府令,成为管理皇帝车马和出行的官员,甚至有时要亲自为皇帝驾驭车马。
始皇帝非常喜欢出行,所以赵高这个官职虽然不高,但却经常能伴随皇帝身边。当时对中书府令的要求不低,至少形象应该很不错,而且骑术车技精湛,还要掌握一些兵器弓箭。据历史记载,赵高的字写得很不错,所以赵高并不是一个形象猥琐的宦官,恰恰相反,很有可能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在这点上,还是要相信秦始皇的眼光。
赵高的官宦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正当春风得意时,不知什么原因,他触犯了法律。始皇帝命令大臣蒙毅来主审,这个蒙毅就是大将蒙恬的兄弟,审理结果赵高被判为死罪,秦始皇觉得赵高在自己身边多年,表现不错,就下令赦免了他,恢复了中书府令的官职。但因为这件事情,赵高和蒙毅兄弟结下了梁子。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中病逝于沙丘,秦始皇死之前,留下了遗诏,让自己的长子扶苏从北部边疆速回咸阳,主持自己的葬礼。也就是说要让扶苏继承大位。赵高当时负责掌管符玺,所以这个遗诏就落到了他手里,赵高敏锐地感觉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来了。
当时知道始皇帝死去的人很少,除了几个身边负责照料生活的宦官,剩下只有始皇帝的小儿子胡亥、赵高和李斯。因为事出突然,为了不引发事端,作为丞相的李斯决定秘不发丧,一切如常,迅速向西,直奔咸阳。
赵高此时心中已经有了周全的计划,他首先去找胡亥,赵高曾经当过胡亥的老师,两个人关系比较亲近。所以赵高直接告诉胡亥遗诏的内容,并说始皇帝带你出来巡游是因一直喜欢你,说明也有意把皇位传给你,如今始皇帝驾崩,皇位还未确定,到底谁能当上皇帝,一切都未定论。
胡亥觉得父亲决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哥哥没有什么问题,自己要上位显得不孝不义,他话说得凛然正气:“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从这席话可以看出胡亥为人并非没有底线,只是赵高实在厉害,他非常擅于抓住每个人“趋利避害”的人性弱点,以利相诱或以害相胁,这点在沙丘之变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赵高看胡亥态度颇为坚决,只好拿出杀手锏,他举了历史上的一些反面例子,并威胁说如果扶苏即位,胡亥的命运好不到哪里,最终下场可能比较悲惨,所以顾大恋小,必有伤害,狐疑犹豫,必要后悔,只有当机立断,方能成功。胡亥听后开始动心,只是担心李斯能否同意,赵高成功实现了第一步计划,接下来最重要的是要说服李斯。
赵高见到李斯,没有拐弯抹角,而是单刀直入。他说始皇帝留有遗诏,让扶苏做皇帝,这个遗诏在胡亥手里,到底谁能做皇帝,就看李斯和自己商量的结果,想问问李斯什么意见。李斯听到赵高说这些,感到异常震惊愤怒,说:“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意为这种事情不是臣子所应当议论的。
赵高并不死心,他深知李斯的弱点,于是继续给李斯分析形势,他让李斯好好想想和扶苏亲近程度是否能与蒙恬相比。言外之意是如果扶苏上台,定会重用蒙恬,而李斯就会失去恩宠。李斯听到此问,心里就起了些许变化,犹豫一会儿说自己不如蒙恬。
赵高敏锐抓住李斯心里防线松动的时机,接着说,一直以来历史上被罢免的丞相功臣没有几个有好下场,如果扶苏上台,李斯的下场也定会如此。何况胡亥很有才干,始皇帝一直也很喜欢,完全具备成为皇帝的条件。
李斯的心情变得更加复杂,他说自己本来是楚国的一介布衣,因始皇帝的宠信才有今天的一切,在这个关键时刻,自己不能做对始皇帝不忠之事。赵高见状索性进行最后摊牌,他说圣人要顺势而为,如李斯听自己的建议让胡亥登基,可以保证世世代代享有荣华富贵,如果李斯执意让扶苏即位,那不仅自身难保,祸患还将殃及子孙。
这个时候的李斯已经年过七十,长期处在权力高峰的他,已经习惯了权力的味道,这味道如同毒品一样,让他舍不得放弃所得到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他即使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赵高的话正好击中了他的软肋,老鼠哲学又一次占了上风,他决定接受赵高的建议。
在来之前,赵高对能否说服李斯心里并不是很有底,毕竟李斯是秦国第一重臣,他和李斯之间地位有很大的悬差,而且李斯平日里喜欢说大道理,看上去正义凛然,所以得到李斯肯定答复时,赵高顿时欣喜若狂,从此他和整个秦帝国的命运就要发生巨大转折。
于是,胡亥、赵高、李斯形成了联盟。他们共同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处置扶苏和蒙恬,为胡亥登基扫清障碍。因为蒙恬掌有三十万军队,所以只能智取,不能硬夺。赵高和李斯决定销毁始皇帝诏书,起草了一份伪造的诏书,派使者送到了扶苏和蒙恬所在的上郡(今陕西绥德)。
同时还要采取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不能让别人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当时正值夏天,尸体很快腐烂变臭,他们命令用车载了几百斤咸鱼,用咸鱼的臭味进行遮掩,一切看上去都很正常,车队则继续加速向咸阳进发。
使者到了上郡,传达了伪造的旨意。扶苏的第一反应是大哭后要遵旨自杀,蒙恬头脑非常清醒,他认为扶苏虽被罚出咸阳但没有其他过错,自己戍边多年,颇受皇帝信任,为什么始皇帝突然要赐死两人呢?所以他分析这个诏书有问题,请扶苏不要自尽而应上书请求复核,没有问题后再自杀也不迟。
但扶苏并没有听劝,他说“陛下当年令我监军,已是无立我为太子之心。今既定胡亥为太子,他年龄不大,陛下必恐诸公子不服,尤其是我。你我领三十万大军,其势足以谋反。陛下赐我以死,正为此也。我一日不死,陛下一日不得心安。”言罢挥剑自杀。扶苏死了,蒙恬也就失去了依靠,只能交出兵权,但他却拒绝自杀,于是被软禁起来。
听到扶苏自尽的消息,胡亥、赵高和李斯终于松了口气,急速进入咸阳,宣布伪造的遗诏,让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李斯继续担任丞相,赵高升任郎中令,虽然这个位置在李斯之下,但却非常重要,因为其负责掌管宫廷,李斯要想见胡亥或者呈递奏章,都要预先经过赵高这一关。
胡亥即位后,首先听从赵高建议,杀掉了蒙恬蒙毅兄弟。虽然不少人认为秦始皇是个暴君,但是他对敌手残暴,对大臣还算宽容,几乎没有杀过功臣,政权内部相对比较稳定,不料胡亥刚登基,就杀了蒙恬兄弟,开启了诛杀大臣的先例。
而杀戮一旦开始,便很难停下来,接着胡亥听从赵高的意见,将其他秦国公子公主,也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全部诛杀,其中十二位公子诛杀于咸阳,十位公主用更加残忍的方式处决于杜邮(今陕西咸阳东),公子公主的财产一律没收。在秦皇陵附近,发现了十七座墓葬,其中发掘了八座,据考古证实这很有可能就是被诛杀公子公主的墓葬,出土了七具尸体,其中的六具身首四肢分离,显然是被用极其残酷的方式杀害的。
秦二世即位,李斯暂时保住了自己的丞相职务,继续享受着荣华富贵。他也更加卖力践行自己的老鼠哲学,为了能长久保有权贵,彻底把道德伦理抛到了一边。他上书胡亥,引经据典,为胡亥行暴政、享奢华提出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极尽黑白颠倒之事。秦二世读了这篇文章很高兴,进一步打消了自己做坏事的顾虑,从而变得更加变本加厉。
照此发展下去,李斯很有可能终老于这份富贵之上。但有一个人不想让他实现这一夙愿,此人便是赵高。
赵高的野心,在沙丘之变中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胡亥当上皇帝后一味寻欢作乐,决断之权落到了赵高的手中。随着权力的扩大,赵高的野心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加速膨胀,他渴望走到历史的中心位置,但前提是要扳倒李斯。论玩阴谋诡计,李斯根本不是赵高的对手。这场对决,从一开始就已经分出胜负。
有一天,赵高找到李斯说现在国家形势比较严峻,而皇帝只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这样下去非常危险。希望李斯作为位高权重的丞相,劝劝二世皇帝。李斯表示愿意去劝说,只是自己很难见到二世皇帝。赵高一看李斯上钩,非常高兴,当即表态这个好办,如果瞅到皇上有空闲,他就会派人立即来禀报。
赵高深知胡亥十分反感别人在他玩兴正浓的时候来打扰。于是,每当看到胡亥歌舞狂欢,与众姬妾厮混时,赵高就派人通知李斯说:“皇上正闲着,可以奏事。”李斯赶忙去求见,一连几次,令胡亥非常恼火,觉得自己闲暇时,李斯不来,每次等到享乐的时候,李斯就来上书,这分明是存心要出自己的丑。
这样的抱怨被赵高听到,他感觉机会终于来了。赵高在胡亥面前开始说李斯坏话。他说李斯本来是一个楚国人,因参与了沙丘之变,觉得自己功劳很大,但二世皇帝一直没有给他封王,李斯对此很有意见。李斯的儿子李由是三川郡守,听说与盗贼有文书来往,现在李斯大权在握,二世皇帝一定要多加提防。
赵高告黑状的事情,通过线人传到了李斯耳朵里。李斯非常愤怒,决定进行反击,两人由此开始正面交锋。李斯随即上书胡亥,说赵高专权有篡逆之意。
秦二世胡亥夹在中间,很不好受,他还是希望当年把自己扶上皇位的两位功臣能够和解,所以他回复李斯,说赵高这个人不错,下知世事人情,上能尊君适朕,况且丞相年岁已大,除了赵高,将来也没有可托付之人,还请李斯不要多疑。
李斯接到二世的回复后,还是不甘心,再次上书,这次说得更加严重,指出赵高出身低贱而专权求功,如不除掉将威胁皇权,摆出一副不除掉赵高不罢休的劲头。
秦二世对赵高有非常特殊的感情,首先赵高是他的老师,两人有师生之谊。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赵高关键时候出力,自己也不可能被扶上皇位。想到这里,秦二世无论如何也下不了除掉赵高的决心。反而把这些信息都统统告诉了赵高。赵高觉得已经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刻,决定先发制人,他劝说二世皇帝,说李斯现在权倾天下,之所以不敢篡逆,是因为自己在,如果自己死了,李斯将会为所欲为。
此时李斯邀将军冯劫和右丞相冯去疾联名上奏二世,建议暂停阿房宫的工程,减少边区戍守和转输,以缓解民愤。二世对李斯本就有怒气,再加上赵高在中间挑唆,这下一触即发。下令谴责联合上书的李斯、冯去疾、冯劫等人,并将他们逮捕入狱,交由赵高处置。
这道命令下达后,冯去疾、冯劫不肯受辱选择了自尽。李斯却决定活下来,一方面可能是贪恋生命,没有勇气去自尽,更重要是他想伺机继续上书二世,希望胡亥能够回心转意,三十年前,他的一部《谏逐客书》,实现了命运的逆转,如今他还想尝试一回。
李斯在狱中给胡亥写了上奏,创新运用了“反讽”的手法,一上来就说自己有罪,协助始皇帝统一六国是第一条罪行,然后一口气说了自己的七大罪状,实际上都是自己为秦朝所做的丰功伟绩。但这已经于事无补,对于落在自己手中的李斯,赵高断然不会有丝毫手软,在严刑拷打下,李斯被迫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胡亥下令,以大逆谋反的罪行处夷灭三族的刑罚,李斯和他的儿子被处腰斩之刑。临死前,李斯看着自己的儿子,说了一句五味杂陈的话:“想想当年,我与你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去追逐兔子,那样的时光多么美好,但不会再有了。”
三十年前,当时还是上蔡小吏的李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最终的结局会是这样,他费尽心思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但此时此刻,居然又想去过当年清贫但踏实的生活,这实在给后人很多的反思和警示。
李斯聪明一世却晚节不保,看上去转折好像在于沙丘之变,本来可以掌握自己和秦国命运的他,做出了极其错误的抉择。其实,真正的关键,在于李斯个人得失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赵高正是抓住这点,让他在沙丘就范。
李斯从内心而言根本看不起赵高,但在与其斗争中,为了保全自己,他却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胡亥身上,希望胡亥能下决心除掉赵高,但他太高估了胡亥,也太低估了赵高,最终导致自己暴尸街头,家族也被全部诛灭,这样的结局足够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