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乘风破浪的唐朝女子
  4. 第14章 衣中真情:寒到君边衣到无
设置

第14章 衣中真情:寒到君边衣到无(1 / 1)


男耕女织的时代,普通女性最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为家人与自己织布制衣。番茄.小 .说 ,嚴 ,.厲 .打,击 盜,版,.行,.爲 ,., 请,读.者 .下.载番 ,茄 小 ,.說.AP p ,, ,.我們,.提 供 ,.本,.文的 ,.正 版 .免,.费 .阅 .讀,。,.实.時,更新 无,广告 .。,.下,.載 地 .址,.:,.https://zlink.fqnovel./JdEM7

孟郊有一首著名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太有名。慈母春晖,寄托于游子那密密缝就的衣服之上,今日虽不需母亲亲手缝衣,但每当有人说“我妈觉得我冷所以要多穿一件衣服”时,总能让大家会心一笑。

这是一首无论千年之前,还是千年之后,都能引起无数人共鸣的诗。

衣中真情,绵亘至今,也将随着人类家庭的绵延而长存。

相比之下,唐诗中的另一类衣中之情,似乎就因为时效性太强,或者说时代特点太鲜明,就不那么容易贴近今人的生活与情感了。

李白的《子夜吴歌》四首,分别写春、夏、秋、冬四季,《秋歌》与《冬歌》的主题非常一致,都是写妻子为戍守边关的丈夫制作寒衣,写妻子寄托在寒衣中的思念之情。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风初起,长安城中无数家庭,都赶着为远征的家人缝制寒衣—唐代府兵在服役期间,府兵本身免除课役,但军资、衣装、轻武器(弓箭、横刀)和赴役途中的粮食,均须自备。每一火(一火十人)还得共备供运输的马六匹(或用驴),即所谓“六驮马”。所以,当秋风起时,很多家庭都得赶紧为家中的征人寄送寒衣。

捣衣人昼夜忙碌,乘着月色将新制的衣服用木杵捣软—棉布的普及要到宋元以后,这个时候,普通人家穿的是葛麻,葛布麻布的纤维太硬,因此,在穿着之前要将它捣得柔软平整。

千家万户的捣衣声里,寄托着捣衣人对塞外征人的无尽思念—玉关,指的是玉门关,当时远戍边关的征夫,未必尽在西北玉门关外,不过时人说“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于是便将玉门关外作为远塞边关的统称了。

这些捣衣人,基本上都是征人的妻子—良人,是唐代女性对丈夫的称呼。她们期望着边关安定,让自己的丈夫早日归家。

开元天宝年间,唐朝的对外战争是比较频繁的,即使是胜利的战争,仍然要付出种种代价与牺牲。史家与时人对于唐玄宗后期的穷兵黩武倾向,都批评颇多,故杜甫在《兵车行》中感慨“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李白《战城南》中则说:“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而对于普通女性来说,她们对时局的了解有限,期望的不过是边关的战争早日结束,能让自己的丈夫平安归家。

《子夜吴歌·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明日去往边关的驿使便要出发,家中人连夜往制好的征袍里絮上丝绵。这个时代没有棉花,御寒靠的是衣服里絮的丝绵,不过即使是用下脚茧和茧壳表面的浮丝为原料,因为产量的限制,丝绵的价格恐怕也不会太低,普通家庭要备办一件丝绵寒衣,不说艰难,至少也是比较费劲的,所以白居易得了一件上好的丝绵寒衣,还要专门写诗来纪念一番。

冬夜寒冷,抽针都觉得手上冰冷,何况还是拿着剪刀—既然说“素手”,那么这“絮征袍”的应该就是年轻的妻子了。

一夜忙碌,为的是能够及时将征袍送到驿使手中,早日送抵临洮。

临洮离长安不算太远,所以这位妻子才有“几日到临洮”而不是“几月到临洮”的担忧。

之所以入冬后才寄送寒衣,可能是因为需要等待驿使,可能是直到这个时候才攒够了买丝绵的钱,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临洮离长安本来就是几天的路程,时间上还来得及。

寒衣送出,几天才能送到征人的手中,穿到他的身上?

“几日到临洮”的担忧,在另一首诗中,用另一种方式,同样表现了出来。

晚唐诗人王驾的妻子陈玉兰,在《全唐诗》里留下了一首《寄外征衣》: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番茄.小 .说 ,嚴 ,.厲 .打,击 盜,版,.行,.爲 ,., 请,读.者 .下.载番 ,茄 小 ,.說.AP p ,, ,.我們,.提 供 ,.本,.文的 ,.正 版 .免,.费 .阅 .讀,。,.实.時,更新 无,广告 .。,.下,.載 地 .址,.:,.https://zlink.fqnovel./JdEM7

“外”,就是“外子”,妻子对丈夫的尊称,对应的是丈夫尊称妻子为“内子”“内人”,所以李商隐写给妻子的《夜雨寄北》,有的版本也写作《夜雨寄内》。

《寄外征衣》,也就是王驾的妻子给在边关从军征戍的王驾寄了一件寒衣。

晚唐时期从军的大部分已经不是府兵,而是募兵了。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在开元天宝年间,因为均田制的渐渐崩解,府兵制慢慢转为募兵制,安史之乱后募兵制已经占到绝对优势。不过即使是募兵,衣装上也常常要依赖于将士们的家庭来保障。

王驾收到了妻子从吴地万里迢迢寄来的寒衣,也收到了妻子写给他的这首诗:

你远戍边关,我身在吴地,遥远的距离,隔不开我对你的思念。

西风初起,凉意侵人,这凉风吹在我的身上,让我想到身在边关的你,不能不心生担忧。我给你寄了一件寒衣,同时附上一封书信,纸短情长,书信里载不下我绵绵无尽的泪水。我思念你,也担忧你,当冬季的寒冷降临边关时,这件寒衣,能不能从遥远的吴地送到你的身边?

寒到君边,衣未到,妻子的思念与担忧,让人心酸。

另一种更让人心酸落泪的情形,是寒衣已到,人却未还。

晚唐诗人许浑有一首短诗《塞下》: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

桑干北,即桑干河北岸。桑干河,是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流经华北平原,经北京、天津入渤海,当时是唐王朝与契丹、奚常年交战的战线。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元气大伤,边庭战争屡屡失利。桑干河北岸的这场夜战,秦兵损失过半—秦兵,泛指唐军,因为唐都在秦旧地关中;杜甫《兵车行》中说“况复秦兵耐苦战”,则“秦兵”可以专指坚韧善战的关中士兵。

这场战争结束之后,天亮了,驿使抵达军营,送来了征夫的家人寄送的寒衣。

然而,那些葬身桑干河北的士兵,已经永远穿不上妻子或是母亲为他缝制的寒衣了。

在唐代,为征人缝制征衣的,还有另一种情形。

唐玄宗开元年间,曾经赐给边关军队绵衣—也就是用丝绵絮成的寒衣。

这些绵衣,是宫女们制作的。番茄.小 .说 ,嚴 ,.厲 .打,击 盜,版,.行,.爲 ,., 请,读.者 .下.载番 ,茄 小 ,.說.AP p ,, ,.我們,.提 供 ,.本,.文的 ,.正 版 .免,.费 .阅 .讀,。,.实.時,更新 无,广告 .。,.下,.載 地 .址,.:,.https://zlink.fqnovel./JdEM7

有一位士兵,在赐给他的绵衣中,得到了一首诗: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

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

这首诗就是开元宫人写的《袍中诗》。

闭锁宫中的女子,怜惜那沙场征战、卧冰饮雪的征人,她不知道这战袍将要落到谁的手中,但还是特意将这战袍缝得格外结实,带着这怜惜之情将丝绵絮入袍中。她在做着那些征妇们为远戍边关的丈夫所做的工作,知道自己今生已经要老死在宫中,只能等待来生有缘再见。

思念征人的征妇,本来是诗人们同情的对象,“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但是对于幽闭宫中的这位宫人来说,有一个人可以思念、有一个人可以寄送寒衣的征妇,也是她无限欣羡的对象。

原诗序言中说:得到《袍中诗》的士兵,将这件事情禀告了自己的主帅,主帅又上禀到朝中,玄宗将这首诗遍示六宫,有一名宫人出来认领并认罪。玄宗怜悯她,便将她嫁给了得到《袍中诗》的那名士兵,并说:“朕为你们结今生缘。”

这是一个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美满结局。玄宗本人是一个很具有艺术气质的皇帝,诗中的真情应该是打动与感染了他;而开元年间的玄宗,本来也是一个比较开明的皇帝,所以被感动的玄宗,赐下了这份良缘。

于是这位宫人,自此成了那月下捣衣的众多征妇的一员,求仁得仁。

唐以后,我们很少再在诗词之中看到“一夜絮征袍”“裁缝寄远道”

这样为征夫寄送寒衣的景象了。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与军队给养制度的改变有直接关系。宋代主要实行募兵制,又以重金供养军队,武器装备和后勤物资保障由皇帝通过兵部统一调拨,以确保皇帝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宋以后的军队给养制度,大体上延续了这一制度。

至于今天的军队给养,更不用说,是不必由士兵家庭来承担了。

所以,今人离那些“一夜絮征袍”“裁缝寄远道”的情感,已经很遥远、很陌生了。

但是,当北风吹起,凉意袭来,我们是否依然会为远在异乡的亲人与爱人担忧,担忧他们有无及时穿上寒衣?

一如某首诗中所写:想你的时候我就看天气预报。

这样的思念,千年之前,千年之后,依然未变。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