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二战全史
  4. 谍光秘影
设置

谍光秘影(1 / 1)


在日本对华侵略史上,有一个最成功,也最臭名远扬的女间谍,她就是川岛芳子。

川岛芳子,原是清王室肃亲王善耆的第14个女儿。但是,正当这位公主天真烂漫之时,中国政局发生了重大更迭。为了“匡复大清社稷”,肃亲王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别送到了东北、蒙古和日本,让他们为复辟做准备,并把自己最心爱的十四格格送到了日本,给他的把兄弟川岛浪速做了养女,加以魔鬼式的调教。从此之后,年仅6岁的十四格格就有了一个日本名字,叫作川岛芳子。

12年后,川岛芳子已经出落得美若天仙,同时骑术精湛,枪法超群,而川岛浪速更是对她进行了搜集资料、使用谍报器材,以及利用美色获取情报等方面的培训。

1928年,日本人密谋杀害张作霖,派川岛芳子到中国调查张作霖的行程。经过一系列秘密活动之后,川岛芳子发现张作霖的防备十分严密,很难有机会接近他身边的人。但是,不久之后,她在一次高级幕僚聚会中得知张作霖娶了天津名妓马月清为六姨太,并且十分宠爱。

于是,她从北平去了天津,女扮男装去了马月清曾经待过的“天宝班”妓院,从众多妓女的身上了解到了马月清的生活习惯、个人爱好等大量的信息。川岛芳子知道马月清与净月姑娘感情最深,于是用一两黄金买到了马月清送给净月的一只玉手镯,最后还要了一张马月清与净月的合影照片。

摸清了马月清的底细,回到北平的川岛芳子又从西装革履、风流倜傥的“富家公子”摇身变成了花枝招展、艳丽无比的娇弱小姐,乘坐着豪华轿车来到了大帅府,让人通报说天津“娘家人”天宝班派人来问候六姨太。当时闲得无聊的六姨太听到了“娘家人”有些激动,就让她进了大帅府。见面后虽然有些诧异,六姨太不认识川岛芳子。但由于川岛芳子拿出了六姨太送给净月的玉手镯,睹物如见人,六姨太的怀疑很快就消除了。

当川岛芳子将从天津一老字号金店买的金首饰送给六姨太的时候,六姨太彻底相信了川岛芳子就是天宝班的人,于是盛情款待了她。吃饭的时候,川岛芳子有意无意地“提醒”六姨太“我们天津的姐妹真怕您与大帅北归关东,离得远了,见个面也就不容易了”。六姨太随口说:“真让你们猜对了,大帅最近就要返回奉天。”绕来绕去,终于探听到了自己要的消息,借故匆匆离开了帅府。关东军本部从电报里收到川岛芳子发来的情报后,就紧锣密鼓地策划起来。

1928年6月4日凌晨五点半,一列从北平驶来的火车在晨曦当中驶上了沈阳皇姑屯车站附近的大铁桥。突然一声巨响,一整节车厢飞上了半空中。曾经威震四方的东北王张作霖被炸死。事发后,日本兵迅速赶到现场,以抢修铁路为名销毁了现场证据,还抓了两名抽大烟的中国人,诬陷他们是北伐军派来搞爆炸的案犯,两人做了替死鬼,被就地枪决了。

川岛芳子在皇姑屯事件中的表现得到了关东军和日本军部的一致认可,这次行动之后,“间谍之花”“格格间谍”的名号也渐渐在中日两国传开了。

1931年9月18日,侵华日军在沈阳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10月,日本人将溥仪劫持到旅顺软禁。川岛芳子连哄带骗,说动了婉容皇后,与她双双化装成男子,从天津抵达旅顺,与溥仪“团聚”,为建立伪“满洲国”创造了“皇帝与皇后同时登场”的条件。

日本积极策划伪“满洲国”,又害怕国际社会反对,所以他们要求川岛芳子在上海挑起事端,把各国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川岛芳子利用其特殊的身份,经常出席上流社会的舞会,从国民党行政院长孙科嘴里套出了“蒋介石下野”的消息。她又以记者身份从蔡廷锴军长那里,摸清了19路军坚决抗战的意向。情报密告日本东京,日本政府根据上述情况,悍然决定侵犯上海。

川岛芳子像

1932年1月18日傍晚,川岛芳子买通了3个日本浪人前去三友实业社闹事;之后又去五洲大药房绑架爱国人士;并且,在1932年1月27日的晚上,炸了日本的“出云号”旗舰。第二天早上,日军就以此为借口,向驻扎在上海的19路军全面开火。

当时驻防的19路军原已奉命调离上海,突遭日军进攻。19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和军长蔡廷锴激于民族义愤,并受全国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毅然率部奋起抵抗。第5军军长张治中在蒋介石同意后,也率部从南京开到上海参加作战。经过1个月的激战,具有绝对优势的日本军队,竟然被中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日本朝野一片哗然。

日本军部进行了深刻的检讨之后,认为必须探明19路军的布防,攻其弱点才能够取得胜利。川岛芳子接到任务后立即去找汪精卫,因为川岛芳子的父亲肃亲王曾经对汪精卫有过救命之恩。汪精卫碍于情面就写了一封信交给川岛芳子,让她去找上海警备司令部参谋王庚。川岛芳子宴请王庚,就在王庚喝得半醉的时候,事先已经准备好的日本特务突然出现,逼着王庚画出了19路军的防备绝密图,得知防守最弱的地方就在吴淞要塞的背后。

1932年3月1日凌晨,日军绕过吴淞要塞,在浏河白茹口成功登陆,和正面日军一起对19路军实行了腹背夹击的总攻。19路军为了避免全军被歼,被迫全面撤退,轰轰烈烈的淞沪抗战就这样被断送了。就在同一天,日本关东军发表了伪“满洲国”成立的宣言。川岛芳子出任伪“满洲国”安国军总司令。

东条英机上台后,为川岛芳子掌握的消息的准确性感到吃惊,将她派到北京,让她以东兴楼饭庄女老板的身份与国民党在京要员广泛接触,搜集有关和谈动向的情报。

川岛芳子利用自己过生日的机会大事铺张,遍请在京朝野名流。其中,华北政务委员会情报局局长官翼贤、常来华北的邢士廉(据说此人与戴笠私交甚深)、伪“满洲国”实业部长张燕卿、三六九画报社社长朱书绅等新闻杂志社知名人士,以及不少梨园名人都成了座上宾。宴会刚开始,川岛芳子差人抬来一块刻着“祝川岛芳子生日快乐——北支那方面军司令多田勘”等字的银色大匾。在场的人看到这份礼物,顿时就被她的声势镇住了。这样川岛芳子很快便打通了她与国民党政界要人接触的渠道。

紧接着,川岛芳子又通过大汉奸周佛海、陈公博等人,与蒋介石的红人——戴笠搭上了线。川岛芳子在征得日本驻华北方面军参谋部的同意后,将一些非战略性的消息有意透露给戴笠,使军统感到有必要把这位蜚声中日谍报界的“东方魔女”收到麾下效力……

随着日本广岛、长崎两股死亡之烟的升起,东亚的“太阳”坠落了。那些曾挑起世界大混乱的侵略者、阴谋挑唆者、煽动战争者和狂热的军国主义者们,在世界各个角落作为战犯受到了历史的严惩。1947年10月22日,中国法庭最终宣判:川岛芳子通谋敌国,判处死刑。

根据近年来美国国家档案局的揭秘档案,在“二战”中美国派出的间谍竟然有两万多人。更令人诧异的是,罗斯福之子及著名作家海明威父子都是间谍。

原来,在“珍珠港事件”中,美国损失惨重。美国当局得出的教训是:由于没有一个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情报机构,各情报机构之间的竞争和隔阂妨碍了情报的充分利用。于是,在1942年6月13日,罗斯福总统下令组建了战略情报局,招募了大约24000名间谍为该局工作。

这些间谍大多数来自于美国陆军,但其中有1/4是包括演员、历史学家、律师、教授、田径运动员、记者等来自于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还有很多高级工程师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他们设计了手枪消音器、钢笔式引爆装置、小型摄影机等便携间谍器材。

在这些间谍中,最特殊的一位居然是德国人,他所提供的情报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提前结束,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使日本海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事情发生在1943年8月22日,一位德国官员悄然溜进了瑞士伯尔尼英国领事馆,指名道姓要见领事馆情报部门的最高负责人。当时的英国情报人员看到那些绝密情报之后大吃一惊,他们根本不敢相信其中的内容,因为这些情报几乎包罗万象:德国国内的士气和民意、至关重要的军工厂的位置、德军的防御工事图、导弹布防情况、第三帝国与其盟友间的关系、日本的军事基地、纳粹在许多国家的情报机构和间谍名单等等,英国人以为这是纳粹设下的圈套。

在被英国情报人员赶出来之后,这个神秘的德国人又去了美国情报局。美国人当时对他的身份也很怀疑,但并没有像英国人那样一口回绝。他们对这位德国人提供的情报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断定这是货真价实的纳粹德国绝密情报。这些情报随后被迅速送到了罗斯福总统手中。罗斯福总统也断定这个情报是真的,于是立即指示将这个德国人发展成为美国安插在德国境内最重要的间谍,代号“乔治·伍德”。于是,“这名处处表现谦卑、微微秃顶的中年男子如同一只老鼠”,在纳粹中间游走,从没人意识到这样一名盟军超级间谍已经安插在纳粹“帝国”最高层。

实际上,这名德国人的真名叫科尔贝,1900年出生于柏林,1939年进入德国外交部工作。虽然科尔贝在部里的职位并不高,只是个中下层官员。但是,他每天都要接收来自德国在全世界各个外交结构数以百计的机密电报和文件。

1941年9月,科尔贝被派到位于德国东部边境的元首大本营“狼窝”去送外交部的秘密文件时,听到纳粹上层领导的谈话。两名高官鼓动军队去残杀战俘、平民以及他们认为不值得活下去的人,这让科尔贝非常震惊。他第一次知道,原来这个国家已经被魔鬼统治。他希望把有情报价值的外交部文件偷偷地提供给纳粹的敌对国,帮助他们尽早结束这场罪恶的战争,建立一个新生的和平的德国。

1943年8月,他将本应销毁的外交电报和文件用绳子绑在大腿上,然后穿好长裤作为掩饰,直接跳上了开往瑞士的列车。由于他具有外交部的特别通行证,所以躲过了德国警察的严密检查。

在得到美国人支持之后,从1943年8月到1945年3月之间,他一共5次以外交部信使的身份去了伯尔尼。一次又一次的冒险让美国获得了价值不可估量的情报。在“二战”期间,正当英国赫赫有名的埃尼格码几百名专家绞尽脑汁破译纳粹绝密电报的时候,美国总统早已经在安乐椅上轻松地看科尔贝送来的绝密情报了,所以英国人往往比美国人晚好几个星期才能知道相同的情报,并且还是相当不完整的情报。

根据美国中情局后来解密的文件,在“二战”期间,科尔贝一共向美国提供了1600份价值连城的绝密情报,这些情报要用好几个巨大的盒子才能装下,摞起来足足有10米高!所有这些情报的代号都是“波士顿系列”。

因为这些情报,美国知道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已经违背了原先西班牙保持中立的承诺,正向纳粹德国秘密提供大量用于提炼钢铁的原料。于是盟国下令对西班牙实施燃油禁运,从而使西班牙的船队无法继续向德国运送纳粹军队最急需的生产钢铁所需的原材料。

科尔贝还曾将一份完整的日本海军战斗序列的清单绝密情报交给美国海军,从而让美国海军能够按单消灭太平洋上的日本海军军舰。更重要的是,美国据此破解了日本海军的通讯密码,从而使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争几次决定性的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除此之外,科尔贝还曝光了一些安插在盟国内的危险德国间谍。在科尔贝提供的纳粹间谍名单中,有一个名叫“西塞罗”的人,这是一个在土耳其境内活动的德国间谍,这个间谍本来有机会弄到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计划。还有一份科尔贝提供的材料说明,柏林方面估计盟军会将登陆地点选在荷兰或者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而不是诺曼底。并且,科尔贝还是第一个让盟国知道纳粹对欧洲犹太人进行系统大屠杀的人。

直到“二战”结束,科尔贝的间谍身份也没有暴露。战后,他继续为在柏林的美国人工作,帮助美军查出隐匿起来的纳粹分子。但是,科尔贝最终在纽伦堡审判中作为证人出庭,却葬送了他想回到新的外交部工作的打算。新的外交部里仍然充斥着曾在纳粹手下工作的官员,他们把科尔贝视作盟军的走狗和祖国的叛徒,说他是“靠不住的家伙”。科尔贝也没能在其他官僚机构中谋到职,他失去了工作、朋友和声誉。

最后,来到美国的科尔贝只找到一个在瑞士代销美国电锯的工作,艰难度日,孤独终老。而曾经接受科尔贝情报的艾伦·杜勒斯则当上了新成立的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首任局长。

科尔贝于1970年默默无闻地死去,没有任何人公开承认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出如此之大的贡献。许多德国人甚至至今仍认定他是叛国贼,但科尔贝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没有丝毫的后悔,他最后留下的话是:“一切为了德国和德意志民族,总有一天会有人理解我的良苦用心的!”50年后的今天,德国人在了解了这所有的真相后也许真能理解他了。

美国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说过这样的话:“由于得知对方部署是战争取胜的关键,所以运用谍报人员已成为现代战争中的普遍手段。”有些间谍甚至改变了战争的进程,改变了国家的命运。1941年,日本政府破获了一起间谍案,因此直接导致了日本近卫内阁的倒台。这起间谍案的主角,就是“二战”六大间谍奇案的谍首、被誉为“红色谍星”的理查德·佐尔格。

佐尔格用过的谍报器材

举止高雅、气度雍容的理查德·佐尔格是“二战”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是毕业于柏林大学和基尔大学的博士。他的信条更加传奇:不撬保险柜,但文件却主动送上门来;不持枪闯入密室,但门却自动为他打开。

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在东京德国使馆内有单独办公室的著名记者居然是苏联间谍!1941年11月23日清晨5点钟,德国《法兰克福日报》驻东京特派记者佐尔格被捕。这样一位名记者被捕的消息一经传开,东京的德国人莫不目瞪口呆,难以置信。和他是多年私人朋友的德国大使馆官员们都不敢相信,同其他在东京的德国人一样,认为佐尔格绝不会有叛国的嫌疑。他的德国记者同行们还立即联名写信给大使,一致表示支持佐尔格,怀疑对他提出的指控。

德国人对这件事情非常关心,因为这是一个很微妙的时刻,他们很担心这个事件会危害德国和日本之间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关系。几天后,日本向德国使馆提交了一份照会。照会说:“经我方调查核实,佐尔格本人已供认,长期以来他一直在为共产国际工作。有关案件的进一步调查正在着手进行。”听到这骇人听闻的消息,整个德国都感到震惊。他们想不通,为什么如此优秀的德国博士会是苏联间谍呢?

佐尔格在高中时就报名参军,先是在西线同法国军队作战,后来又在东线与俄国人作战。他在战役中作战勇敢,还被提升为军士,被授予二级铁十字勋章。在一次战斗受伤后,他被送到了哥尼斯堡大学医院。在那里,年轻的佐尔格在思想上和性格上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转变。像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佐尔格接受过战火的洗礼,依然对人生很迷茫。佐尔格说:“我们虽然在战场上拼命,但我和我的士兵朋友们没有一个了解战争的真正目的,更谈不上它的深远意义了。”

在极度迷惑的茫茫黑夜中,他看到了共产主义,他觉得那是一道冲破黑夜的光。于是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共产主义的经典著作。1916年,他就读于柏林大学经济系。1918年,他开始在基尔大学攻读国家法和社会博士。不久之后,他参加了新成立的德国共产党。1924年,佐尔格偕妻子去了莫斯科。

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遭到血腥残杀,苏联在中国的间谍小组也遭到破坏。1930年1月10日,一艘日本客轮停靠在上海港,船上走下一名高个男子,约35岁左右,文质彬彬,双目明亮清澈,其证件上写着:德国记者理查德·佐尔格博士。

一周后,佐尔格向德国驻上海总领事科伦贝格男爵递交了德国外交部新闻司签发的介绍信。信中写道:“理查德·佐尔格博士,家住柏林,现前往上海研究中国的金融和农业问题。敬请协助佐尔格博士收集相关资料。”

“研究金融和农业问题?”科伦贝格略微思索了一下,随即又似乎有所醒悟,心照不宣地冲佐尔格使了个眼色,“明白了……”他以为佐尔格肩负着柏林方面的特殊使命。

佐尔格到中国不久便结识了国民党政府的一些军政要员。在一次赛车活动中,他在最后一段超过了排在第一位的蒋介石。可是,快到终点的时候,佐尔格克制住了自己的好胜心,略微放松油门,让蒋介石率先冲过终点。赢得冠军的蒋介石显得宽容慈善,他下车后,径直走到佐尔格跟前,主动伸出手,请教佐尔格的尊姓大名,并且执意邀请他到自己的郊外官邸做客。从此之后,他们成了“密友”。

佐尔格通过收买在南京政府工作的德国工程师、无线电通信军官施特尔茨的中国太太,掌握了国民党军南京总司令部及其所属部队的无线电通信密码、德国军事顾问相互之间的无线电通信密码和日本德国军事顾问与国民党进行联络的电话号码。此后,大量有关中国问题的情报源源不断地飞往莫斯科。

在中国期间,佐尔格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了很多地方,广泛搜集情报。每到一个大城市,他都积极打入当地的德国人社交圈子和上流社会,广结人脉,并在广州、天津等地招募情报人员,设立情报网点。他发回莫斯科的情报包罗万象:蒋系军队的真正实力、武器装备、军队部署,各派军阀之间的关系,国民政府和直奉系北洋政府的对外政策与外交动向,美英法德日对华政策及其在中国的利益纠葛、相互矛盾和实力对比……

1931年,根据在中国的调研分析,他得出了答案:日军的下一步目标仍是中国,而不是苏联。与此同时,佐尔格还向中国共产党通报国民党军队的动向,对中国革命起了一定的作用。例如他将有关国民党引进新式武器的情报通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尚未投入使用时,红军便熟悉了这种武器。

1932年1月18日,日本海军与中国19路军开火。佐尔格采访了上海各战区的战斗,亲自感受了中国军队的力量,并从中国方面的德国教官那里进一步得到有关中国和日本的战术情报。

1932年下半年,佐尔格被召回莫斯科,提前结束了他的中国之行。按佐尔格的说法:“如果不是为了崇高的事业,我将在中国一直待下去,我已深深地迷恋上这个国家了。”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决定在日本组建情报网。1933年,佐尔格被派到了日本。到了日本不久,他就成立了一个潜伏在日本的苏联谍报组织“拉姆赛”小组,搜集关于日本陆军体制、领导人、内部派系等多方面的情报。他与德国驻东京的奥特大使是好朋友。因为他的全力协助,奥特官运亨通。奥特难以抵挡佐尔格博士的友谊,他把使馆的军事密码都告诉了他。所以佐尔格可以公开在大使馆办公,有机会一连几小时地研究第三帝国的绝密材料,有时干脆把材料带回自己办公室拍照或收藏在自己的保险箱里。佐尔格说:“我的第一件事是把来电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挑选较重要的新闻给使馆高级人员过目;然后着手编新闻摘要,发给侨居日本的德国人。”此外,他还编新闻通报,分发给日本的报刊。

1937年,日军攻占南京后,佐尔格曾短暂回到中国,亲眼见证南京大屠杀,将拍摄下来的一幅幅骇人照片寄回德国。

1938年,根据他的情报,莫斯科知道关东军正在积极准备向苏联发动武装入侵,提前加强了战备。哈勒欣河之战前夕,关于关东军部署、武器装备、战争物资的运输等详细情报,又被及时送到了莫斯科。开战后,苏军获胜。日本被迫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停战协定。

1941年8月23日,日本最高统帅部在东京开会,做出“今年不向苏联宣战”的决定。佐尔格立即向莫斯科报告了会议情况。斯大林从东线抽调准备用于对付日本进攻的11个步兵师约25万人到西线作战,将德军遏制在莫斯科城下。约在1941年10月中旬,佐尔格又向莫斯科报告:日美关系相当紧张,日本不可能几周内向苏联开战。

佐尔格为了分析战争而钻研日本政策、计划,其详尽无遗和准确无误,真可谓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凡是他搜集到的情报都要相互验证,全面考虑,仔细加以分析。他工作之认真细致,堪称谍报活动的楷模。

佐尔格在集中精力搞情报工作的同时,自然不会忘记自己是“记者”。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他给《法兰克福日报》发回不少高质量的稿件,使自己在德国的声誉日增。

但是,在佐尔格不停向莫斯科传递情报的同时,日本特种部队的报务员们越来越频繁地截获到一个身份不明的密电码,但一时还无法破译出来。日本人因为东京有一个外国间谍网而惶惶不安,安装着无线电测向仪的汽车到处巡回搜索,整个东京的反间谍机关都投入了行动。不久,目标就锁定在了佐尔格身上。

因为佐尔格是德国大使馆的贵宾,处于日德友好的考虑,日本人不敢轻易下手。东京警察厅只好让他的情人石井花子去盘问。花子说根本没有这回事。实际上,佐尔格从未跟她透露过自己的真实身份。佐尔格知道石井花子被传讯后十分震惊,但表面故作镇静,并大胆而礼貌地批评警察厅打扰了一位盟国朋友,弄得警察厅长十分尴尬,只好赔礼道歉。

虽然逃过了这一劫,可等待佐尔格的依然是一个寒冬。警察厅从打击日本共产党入手,通过摸索搜捕了“拉姆赛”小组成员宫木。经不住严刑拷打,宫木招认了。“拉姆赛”小组的全体成员均被逮捕。佐尔格供认:“我是间谍,但不是苏联间谍,而是德国间谍。”苏联政府也宣布:苏联与佐尔格毫无关系。

但是这些都没改变结局,1944年11月佐尔格于东京被秘密绞死,终年49岁。沉默了20年后,1964年莫斯科当局公开了佐尔格的秘密,并于佐尔格逝世的纪念日追认他为苏联的最高英雄。苏联报刊发表了许多文章,颂扬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出的贡献。莫斯科一条大街、苏联的一艘油轮分别以佐尔格的名字命名。

1965年春,苏联为纪念佐尔格发行了一枚面值为4戈比的纪念邮票。邮票的红色背景衬托着一枚苏联英雄勋章和佐尔格的肖像。

辛西娅原名贝蒂·索普,于1910年出生在美国一个高级海军军官家庭。11岁时,全家随父亲搬到了夏威夷。十几岁时,她就曾以自己为原型写了《菲奥莱蒂》,直言不讳她14岁就与异性有了性关系。她的母亲不得不为这个聪明伶俐、美丽诱人的女儿提心吊胆,于是把她送到了瑞士日内瓦湖畔的女子学校接受教育,之后她又进入马萨诸州的达纳·霍尔学校就读。

18岁时,辛西娅就已经出落得无比柔媚动人。据后来的一位外交官说,她的目光、身材不管什么场合,对男人都是一种挑衅。她的四周围着无数不同国籍和各种职位的年轻追求者,但是她最后却选择了比她大20岁的英国大使馆官员阿瑟·帕克。婚后,自私虚荣的帕克担心未婚先孕的孩子会招来舆论压力影响自己的仕途,不顾辛西娅的感受硬是将他们的儿子送给了别人。痛失亲子的辛西娅开始从一连串的情人中寻求慰藉。

西班牙内战前夕,辛西娅的丈夫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工作,她则通过与一名西班牙高级军官的一段艳史,为英国获取了重要的军事情报。

1937年,人们已经预感到战争的临近。她又随丈夫调往华沙。这个时候的辛西娅,已经27岁,仍然美丽得令人眩晕。她作为外交官夫人的身份,渊博的学识,幽默风趣的谈吐,特别是正视一切危险的惊人勇气,以及别人无法仿效的诱使男人的魅力,让她在间谍工作中游刃有余。

她坚决果断地把一个颇为英俊的波兰外交部机要副官诱入圈套。这位年轻的官员着魔一样地爱上了她,为了得到她的爱,小伙子甚至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她轻而易举地拿到了外交部部长办公室里的文件。

不久之后,辛西娅就将一张德国埃尼格码密码机的关键样图送到英国秘密情报局的办公桌上。当时正在研究并试图掌握这种纳粹新型密码机的英国特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之后,辛西娅带来了德国国防军密码系统的索引及其他很多情报,这让英国情报局心花怒放。

埃尼格码密码机

辛西娅在波兰的表现越来越出色,以至于英国情报局不得不考虑把她派到更大的舞台上去。他们编造出一套谎言使她既能顺理成章地离开波兰,又不致惹上她是在为英国人工作的嫌疑,谎言很快就在华沙流传开来。流言说,辛西娅有向纳粹外交官传递情报之嫌,她的情报是通过波兰外长的机要副官传递给德国人的。由于人们都知道这位机要副官正在寻求与希特勒达成谅解的协议,所以这一谎话很快就被华沙人接受。英国外交部立即决定,必须把贝蒂调离华沙。

为了获取意大利海军的军用密码,辛西娅再次引诱意大利驻华盛顿大使馆的海军武官艾伯托·莱斯上将。由于他们俩多年以前就已经认识,所以辛西娅并没有使用美色,而是凭着她睿智的头脑使这位中年男子心甘情愿地坠入了情网。为了辛西娅,他准备不惜牺牲自己的事业,甚至生命。很快,辛西娅就从莱斯手里拿到了意大利海军的密码和密表。

1941年3月28日,英国皇家海军凭借着辛西娅提供的密码破译了地中海东部意大利海军的全部暗号,将这支舰队彻底打垮。对此,丘吉尔首相说:“这一仗在此关键时刻清除了轴心国对地中海东部英国制海权的一切挑战。”

辛西娅具有一种准确无误地知道如何利用一个男人的感情及其敏感区的才能。如果她愿意,她能使任何一个男人向她吐露机密,敞开心扉。所以,英国情报局通过慎重考虑之后,又交给她一项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得到维希政府驻华盛顿使馆和欧洲之间来往的全部邮件——函电、私人信件和明码电报。这项新任务要冒的风险相当巨大。因为维希法国大使馆有自己的秘密警察组织,对任何一个可疑分子,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干掉。

辛西娅接到任务之后,并没有立即行动,而是花了大量的时间详细调查和研究法国维希大使馆的人员情况,特别是掌握了法国大使和一个叫查尔斯·布鲁斯的新闻专员的个人情况。知己知彼之后,她假扮成了一个对法国贝当政府相当友好的美国新闻记者,借此接近布鲁斯。

1941年5月,熟知法国男人十分迷恋美女的辛西娅,将自己打扮成了一身纯洁无瑕的美丽女子,进入了法国使馆。毫无意外,她与布鲁斯“一见钟情”,一切都像拍电影那样,电光石火的爱情在二人之间传递。她那浅绿色的衣服和碧波荡漾的眼神让布鲁斯神魂颠倒。布鲁斯并没有马上带辛西娅去见大使,而是同她攀谈起来。

在闲聊中,布鲁斯突然对她产生了怀疑:“你是美国人,为什么会持英国护照呢?”早有准备的辛西娅柔媚地笑道:“我丈夫是英国人,所以我只能持英国护照了。”布鲁斯立即表示出理解。很快,像无数男人在美丽女人前的表现一样,布鲁斯开始情不自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自己值得骄傲的事情来了。辛西娅莞尔一笑,开始了下一步的引诱。她告诉布鲁斯:“我为了寻找爱自己的男人,已经离了婚,现在依然单身。”辛西娅还把丈夫将亲生儿子送人的事情告诉了布鲁斯,使布鲁斯对她恻然同情。他们之间的距离开始亲密靠近。布鲁斯开始不厌其烦地指点辛西娅如何与大使打交道时,辛西娅已经确定“鱼儿终于要上钩了”。替女人着想,是男人向女人献殷勤再平常不过的方式了。

毫无悬念,她与大使的谈话十分愉快。采访结束后,早在她和大使谈话时就已经频频暗送秋波的布鲁斯依依不舍地把她送到了门口,并吻了她的手。辛西娅笑纳了。

第二天,辛西娅就收到了布鲁斯的玫瑰花和一起午餐的请柬。饭后,辛西娅毫不迟疑地把布鲁斯请到了她的住处。布鲁斯当然是迫不及待,辛西娅似乎也是渴望已久,一场热情洋溢的爱情就此拉开帷幕。

在布鲁斯陷入热恋的时候,辛西娅直接告诉布鲁斯自己的真实身份是英国情报局特工,希望他与自己一起干。听到这种话的时候,布鲁斯惊得目瞪口呆,随即回答:“我不会出卖我的祖国。”辛西娅则正言冷笑道:“你的祖国?你们的维希政府在做什么,你比我更清楚。它值得你去爱吗?你们不过是在替纳粹做帮凶!”布鲁斯望着辛西娅愤怒的眼神,开始变得语无伦次:“我不知道做什么了,我的脑子很乱……”

经过几天的痛苦思考,对于辛西娅狂热的爱情以及对纳粹的厌恶最终征服了布鲁斯,布鲁斯成了辛西娅最忠实和最勤奋的情报提供者。凡是辛西娅可能感兴趣的东西,他都提供,例如信函、电报、大使馆档案室里的文件,以及大使们的活动状况等。

1942年,辛西娅接到盗取维希政府海军密码的任务。这是一个接近间谍极限的任务,布鲁斯认为辛西娅的老板准是个疯子,“难道你不了解密码本是由沉甸甸的好几册组成的,而且总是密藏在机要室的保险柜里?难道你不了解只有大使和首席译电员才知道保险柜的暗码?”布鲁斯狂吼道。

但是,辛西娅最终还是让布鲁斯平静下来,然后,她软硬兼施,无可奈何的布鲁斯只得接受任务,开始协助辛西娅想办法。但结果还是没有办法,只能夜盗大使馆。对于这个冒险的行动,英国方面认为这是一个秘密情报组织发疯了的典型表现。但是丘吉尔当时已经在伦敦等得焦急难耐,英国情报局只好同意了他们的方案,并向美国战略情报局借了一名撬保险柜的专家——一个外号“乔治亚大盗”的加拿大人,把他从监狱里提了出来,帮助他们。其报酬是完成任务后,予以释放。

布鲁斯神秘地告诉保卫人员,这几天他需要在大使馆加班到很晚,还有一位小姐陪着他,为了避免老婆的怀疑,让他不要声张。布鲁斯悄悄给了保卫人员一笔数目不少的小费。保卫人员恍然大悟,认为布鲁斯把这样的小秘密都告诉他,是对他的信任,感到受宠若惊。

接下来,辛西娅几个晚上都待在了大使馆,这位保卫人员看到辛西娅和布鲁斯进出大使馆都开始习以为常了。他还帮他们计算了值班人员来回巡视的规律周期大概是60分钟左右。

盗窃密码的行动用了4个夜晚。整个过程简直就像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第4夜的时候,当他们带着“大盗”刚刚进入大使馆的时候,保卫人员就巡视过来了。在最危险的时刻,辛西娅急中生智,让布鲁斯把衣服脱了。当保卫人员过来的时候,发现他们裸体紧紧抱在一起,立即很尴尬地出去了。这一夜,他再也没有来过。

“大盗”只用了几秒钟就打开了保险柜,将密码本从布鲁斯的窗口传给隐蔽在花园中的英国特工。英国特工对密码本逐册逐页拍照之后,又让他们将密码本神不知鬼不觉地放回到保险柜里。

胶卷冲洗出来后,英国用它破译了法国的密码,对在土伦、卡萨布兰卡和亚历山大的维希法国舰队各分遣支队的分布、调动等战略部署情况了如指掌。1942年6月,英美盟军很顺利地占领了马达加斯加。11月,英美盟军几乎没有遇到维希政府军队的任何抵抗,就成功地在北非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登陆。

认识辛西娅的一位美国战略情报官员指着登在各家报纸上的醒目标题对辛西娅说:“多亏你搞到了密码,才缩短了战争的进程。”后来一位历史学家甚至这样写道:“一个美国女人又一次挽救了大不列颠。”后人评价辛西娅,或许可从辛西娅自己的话中得到诠释:“我酷爱我的美国、英国,后来我也很爱法国。我相信我是一个爱国者。也许我用‘爱情’换取了情报,但我问心无愧。我的工作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在我所遇到的情况面前,我知道对于那些体面的女人来讲可能会退缩,但我是义无反顾的。我觉得单靠一些‘体面’的办法就无法赢得战争。”

二战结束后,布鲁斯和辛西娅这一对间谍正式结婚。他们隐居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村庄,过上了神仙眷侣般的田园生活。在那个遍地砾石而又充满乡村气息的村庄里,谁也不会想到,这对安宁祥和的夫妻,却有着惊心动魄的人生经历,特别是风韵犹存的漂亮妻子,竟是风流艳谍辛西娅。

007,一个全世界都熟悉的著名间谍。可是真的有007这个人吗?有,他的原型就是达斯科·波波夫。但波波夫认为电影、和现实是有区别的,有时候是残酷的。他说,“有人告诉我,伊恩·弗莱明说他中詹姆斯·邦德这个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是按照我的经历写成的。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邦德,恐怕在间谍舞台上他难以生存48个小时。”

在007的每一部电影中,邦德绝对是影片中的焦点,是人人都想效仿的英雄人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邦德所展示的一切都是招摇过市、引人瞩目,那么他将会十分失败。因为世界上最具有效率的间谍更像是白天黑夜里隐形的幽灵,他们只窃取机密,并不希望引人注意。

一般情况下,最适合当间谍的人包括以下几种:

军人,具有天生的优势。

移民,并且在原籍地的军营、国企等要害部门工作过。

大学生,特别是新闻系的大学生,因为他们毕业后一般都能进入新闻部门或者是外交领域做最便于收集情报的记者。

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盗窃高手。

高官子弟,特别是军警世家的高官子弟,他们一般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并且低调地在国家要害部门工作,比如国家安全部门、军事机关等。

波波夫出身于南斯拉夫的富豪家庭,属于人脉极其广泛的类型。具有明显的间谍特质。在波波夫28岁之前,他还是当地一个有名的律师。但是,1940年的那个圣诞节,一封从德国柏林发来的电报,彻底改变了波波夫的命运。电报上写着“急需见你,建议2月8日在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大饭店见面。你的挚友约翰尼·杰伯逊”。

约翰尼是波波夫大学时最好的朋友,两人都把彼此当成了最亲密的生死之交。所以接到电报后的波波夫毫不犹豫地赶到了约定的地点,约翰尼跟波波夫说出了他的担心:希特勒正在把德国人培养成傻子,在那些狼犬间谍的帮助下,他很可能会吞并全世界。约翰尼还告诉波波夫,德国有5艘商船被封锁在特里斯特,其中一艘是约翰尼的。约翰尼已设法搞到许可证,想把它卖给某个中立国家,现在需要波波夫通过他的社会关系来帮他。

很讲朋友义气的波波夫直接找到了英国驻巴尔干国家的商务参赞斯德雷克,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假借某个中立国之名,将5艘商船弄给英国。英国方面批准了这个计划,并且汇来了购船的钱。

这个时候的波波夫还不知道,他在无意中已经开始迈出了间谍生涯的第一步。原来,约翰尼是德国军事情报局的人,约翰尼请他帮忙是上司的意思。波波夫已经被德国情报局的人看中。当时希特勒在英国铺开了全面的间谍网,但是大部分间谍都被英国的反间谍机关抓获。所以希特勒急需在英国发展本土间谍网络,利用他们的身份作为掩护,然后再利用他们的人脉打入英国军部获取更准确、更可靠的内部情报。

德国军事情报局在指令约翰尼发展波波夫之前就已经对他的家庭情况和个人情况调查得清清楚楚,甚至对他的星座和性格特征也进行了很认真的研究,他们最后认定波波夫是天生做间谍的料。可他们绝对没有想到的是,波波夫居然会成为一个危险的双料间谍。既是纳粹间谍,同时也为英国情报部门工作。

对于波波夫来说,双料间谍注定充满了风险,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是生命!有一天,有人将波波夫为英国情报局做事的行踪报告交到了德国情报局,幸好被他的好友约翰尼截获。如果落到了纳粹情报人员手里,他将死无葬身之地。受到惊吓的波波夫仔细回忆了那段时间自己身边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很吃惊地发现,那个内奸居然是家里的老佣人。他没有想到自己当间谍以来,策划要干掉的第一个人竟然是这个在他15岁就教他开车,并带他成长的人。

波波夫像

作为双面间谍,谎言是掩盖身份的最常用手段。有一次,德国情报局准备请柏林专家对他们已经有所怀疑的波波夫进行审问。提前得知信息的约翰尼为了能使波波夫通过考验,提前对他注射了测谎血浆进行了试验:

你不喜欢德国人吗?

不。

不喜欢纳粹党徒吗?

不。

不喜欢希特勒吗?

不。

你为什么在奥斯兰俱乐部里捣乱那次集会呢?

只是闹着玩。

你自己知道你干的什么好事,你在进行政治煽动。

我当然知道,我要不知道那才怪呢。不过,不管你怎么说,反正不是什么太了不起的事情。

几个小时后,波波夫又被注射了50毫升注射测谎血浆。约翰尼增加了审问难度,波波夫还是没有透露任何信息,最后他晕过去了。约翰尼后来开玩笑说波波夫可以拿到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失去知觉演员奖。

随后,德国情报部门对波波夫进行了长达9个小时的审讯,但没能从他嘴里掏出些什么来。除了这种药物审讯,德国情报部门还经常派出不同的间谍对波波夫进行探测。波波夫所面临的危机就是,双重间谍在隐藏身份的同时,必须出来继续执行双方的任务,这样他也就面临被第三方,第四方怀疑的可能,随时都有可能遇到致命的危险。这是一般人难以通过的考验。

有一次,德国情报部门把波波夫派往英国,要求他搜集英国城市地貌、人口分布、政府机构、军事设施等情报,为“海狮行动”提供轰炸目标。半个月后,波波夫与其他间谍接上头后,又被告知情况有变,海狮行动计划暂时搁浅,空军总司令戈林元帅要亲自指挥战鹰狂轰伦敦和英国的港口,因此原定行动不变。经过特工头目再一次的严格审查之后,他被命令住进了阿维士饭店。

当波波夫进了饭店之后,每次抬头都能发现一个迷人的姑娘在朝他放电抛媚眼。他们每一次不小心“偶遇”,都能看到姑娘火辣辣的眼神。当他淋浴出来后,突然发现,那位美丽动人的姑娘已经躺在他的床上,媚笑着同他打招呼了。她那假装羞答答的样子使波波夫顿时起了疑心,对她的兴趣也抛到了九霄云外。但他也假装暧昧,顺着姑娘的意思讲了一大堆自己的经历。看得出来,姑娘对他编造的故事十分满意,因为还没等他讲完,她继续诱惑的热情早已经降到了零点。波波夫的猜测没错,她的确是德国间谍,是德国情报局故意派来探测他的。第二天,当波波夫向德国间谍上司汇报完工作之后,上司告诉他:“关于那姑娘的事,你再不要追查了。头对你的警觉性很满意,他期待着你从伦敦带来的好消息。”

带着德国情报局的“厚望”,波波夫又跟英国情报部门接上了头。但是英国方面依然对他进行了4天的例行严厉审问,只差对他进行严刑拷打了。在证明一切都真实可信之后,他才与英国情报部门头目接上了头。在英方的协助下,他们进行了大量的“情报搜集工作”,比如拍摄伪造飞机场的照片,拍摄海军方面的“情报”,记录一些军舰和飞机的数目和型号,描绘重要地区的地形……这些都是德国人十分感兴趣的东西。

当他带着大量伪情报与德国情报头目接头后,德国方面再次对他进行细致持久的审讯,对他提供情报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向猎犬一样寻根究底,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

为了阻止毒气战,波波夫通过一个代号叫作“气球”的双重间谍向德国送去了“情报”,说明英国方面已经对毒气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而打消了纳粹们发动毒气战的念头。同时,波波夫还给德国情报局很多对战争没有直接影响的政治情报,提高他在德国间谍界的威望,这让德国情报局对他一直深信不疑。

长期的间谍生涯已将波波夫从当年的一个公子哥训练成一名职业的间谍干将,在风险丛生的环境中,学会反间谍技巧是保护自己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一只普通的手提箱,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一般人不会注意在箱子的拉链的合口处,有一根细细的头发丝,如果外人打开箱子后,又合上箱子,那根细细的头发丝就没有了,就会泄露出有外人来过这里,动过这个箱子,就会引起间谍的警觉。

1940年到1946年6年时间里,波波夫经常在葡萄牙和伦敦之间往返飞行,他把纳粹的秘密交给伦敦,然后再把编造的秘密送到柏林交到德国人手里,然后再从德国人手里拿到大笔的现金供他自己从事情报工作和挥霍。他曾按照自己搜集到的情报预测到日本有可能要袭击珍珠港,但是美国情报局并没有给予重视。

二战结束后,波波夫谢绝了英国政府提供的公民资格,在法国南部定居下来,开始写他的回忆录《间谍与反间谍》。1981年达斯科·波波夫去世。在他1974年出版的回忆录中,对间谍生涯有这样的描述:

“这是一群神秘的人,他们无孔不入、无处不在,胜利了不可宣扬,失败了不能解释。我的武器就是谎言、欺骗和谋杀。但我并没有觉得内心不安,因为这只是战斗对我的考验。”

潇洒英俊的外表,强健的身体,聪明冷静的头脑和过人的技能以及风光体面的身份和挥金如土的奢华生活。即便同时拥有所有这一切,007们依然时常要面对死里逃生的痛苦境地。波波夫不像电影中的007那样招摇过市。因为对一个真正的间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露痕迹,不动声色,不被注意,不被跟踪。

正如达斯科·波波夫自传里那句名言所说,“要让自己在风险丛生的环境中幸存下来,最好还是不要对生活太认真”。

“二战”期间,许许多多的间谍有的活了下来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有的离奇死亡或消失。而对那些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根本就没有资料证明他们曾经存在过的间谍呢?对他们隐姓埋名的生活,他们的生死我们又知道多少呢?他们都是谁,我们又能从哪里找到线索呢?也许有一天,他们的档案资料会跟达斯科·波波夫的一样重见天日。

1920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妻子的侄女奥尔加·契诃夫娃来到德国柏林,随后成了一名风靡德国的电影明星,并且成为纳粹元首希特勒最喜爱的女明星之一。然而希特勒到死都不知道,奥尔加竟然是苏联的一名超级间谍,她凭借自己的容貌迷倒了众多纳粹高官,并窃取到了许多纳粹核心机密。俄罗斯《绝密》杂志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披露。

世界闻名的英国军情五处,曾通过地铁、车站和电台广告等方式发起过一场公开招聘女间谍的活动。而军情六处则干脆聘用《双面女间谍》女主角詹妮弗·嘉纳为形象代言人,在银屏上大打招聘广告。

拿破仑曾说过,男人靠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大多数时候,在最美丽的女人面前,男人是没有秘密可言的。据说,苏联曾培训大量的“燕子”从各国政要那里获取情报,成果远远超出男间谍。而伊拉克王牌飞行员叛逃,是因为他背后有一个以色列情报机构派出的美女。

如果说正面战场是一场血腥的战争,那么间谍战则是另外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敌国内部安钉子是间谍战常用的一种方式。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妻子的侄女奥尔加·契诃夫娃就是苏联安到纳粹元首希特勒身边的超级女间谍。

1898年,奥尔加·契诃夫娃出生在一个俄罗斯显贵家族,从童年开始就出没于俄罗斯贵族和社交圈。几年之后她出落成一位楚楚动人的名门美少女。1914年,拥有闭月羞花之貌的奥尔加在姑妈家邂逅了契诃夫年轻英俊的侄子米哈伊尔·契诃夫。米哈伊尔为她的美貌所倾倒,开始疯狂地追求奥尔加。在米哈伊尔的表演天赋和甜言蜜语面前,情窦初开的奥尔加禁不住诱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两人在莫斯科的一座教堂里秘密结了婚。

然而,这段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奥尔加震惊地发现,在她怀孕的时候,米哈伊尔竟然带了一个新女友回来。他们就此分手。尽管如此,米哈伊尔仍然是奥尔加心中的最爱,是她心中永远的偶像。这是她的第一次爱情,或许也可以说是唯一的一次。

不久之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年仅22岁的奥尔加离开了莫斯科,孤身来到柏林。在那里,来自契诃夫家族的背景和她出众的美貌一下子吸引了德国影界巨人爱里克·波默的注意。刚好当时的名导演弗雷德里奇·穆瑙正在为他的一部新电影《沃吉洛德城堡》寻找女主角,奥尔加谎称自己是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亲自训练过她。于是她成功地担任了女主角的演出。这部电影后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气质与美貌并存的奥尔加迅速成为德国电影界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此后,她以每年8部的数量接拍电影,奥尔加成了众多德国人心中的偶像,其中一名崇拜者正是阿道夫·希特勒。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向奥尔加发出郑重邀请,请她共进晚宴。

自纳粹上台后,奥尔加就成了纳粹宣传电影中的王牌主角,希特勒经常邀请她参加各种各样纳粹高官的宴会,风采迷人的奥尔加引来了众多纳粹高官的追求,纳粹宣传部部长戈培尔更是称她为“最迷人的女人”。

在“二战”期间,奥尔加在宴会上听到希特勒经常和手下讨论战况,希特勒当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他最喜爱的这名“纳粹女星”实际上在来柏林之前就已经被发展成了苏联的间谍,纳粹德国的很多高级军事机密就在不经意间通过奥尔加传到了克里姆林宫中。

在奥尔加离开苏联的半年前,苏联军事情报局的主管扬·别尔津找到了她,并亲自同她谈话。没有人知道这位情报局主管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也许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许是讹诈恫吓,总而言之,别尔津最终成功地让奥尔加接受了谍报使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她在情报机构接受了严格的培训,掌握了各种间谍器材的使用以及编码、密码、接头、货币的相关知识。

奥尔加离开了苏联,但是她的女儿和母亲作为“人质”留在了莫斯科。直到别尔津确信奥尔加提供资料的可靠性之后,她们才获准离开,与奥尔加团聚。

按照莫斯科的指示,她与希特勒的情妇艾娃·布劳恩成了亲密的朋友,并很快迷住了希特勒。痴迷艺术的希特勒认为奥尔加是最伟大的演员,并以内阁总理的名义专门为她设立了“德意志帝国国家演员”的荣誉称号。每次参加高级别的活动,始终把她的座位安排在自己的身边,以表示对她的赞赏和关心。在希特勒的众多情妇中,她是唯一得以幸免不被粗暴对待的女神,希特勒始终把她放在高于其他一切女性的位置上。

与此同时,奥尔加也在暗中一丝不苟地为苏联情报机关服务。从希特勒本人到帝国的其他头面人物,都是她的情报来源。

1942年,前线的紧张局势促使斯大林做出了暗杀希特勒的决定,指示奥尔加配合苏联拳击运动员米克拉舍夫斯基负责实施暗杀行动。虽然后来斯大林考虑到“只要希特勒活着,德国就不会与西方单独媾和;同样,对美国和英国来说,只要希特勒在台上,他们就不可能与德国媾和。一旦希特勒死了,到时掌权的很可能是二号人物戈林,西方大国就会与德国媾和。这对我们不利,我们已经接近于彻底打败德国了”。所以暗杀计划取消了,但是奥尔加在传递情报的过程中建立的严密联络体系确保了她没有被暴露出来。

1944年夏天,盖世太保头子米勒开始怀疑奥尔加,突然闯入奥尔加的房间企图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谁知聪慧异常的奥尔加提前知道了他们的计划,在盖世太保到来之前就把希特勒请到了家里,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苏联红军攻陷柏林之后,反情报局首脑维克多·阿巴库莫夫秘密派出飞机将奥尔加接回了莫斯科。曾经有历史学家怀疑,苏联情报机关曾怀疑奥尔加可能做了双重间谍,但就如同她如何被发展成“沉睡的间谍”的真相鲜为人知一样,她在苏联的这段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也是一段历史谜团。

经过两个多月的关押核实,奥尔加被送到了克里姆林宫,受到了斯大林的亲自接见,并向她颁发了列宁勋章。之后,奥尔加继续拍电影。1955年,她息影从商,开了一家化妆品公司。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她始终否认曾与苏联特工机构合作过。但是在西方出版的许多关于奥尔加的书里,都把她称为苏联的间谍女王。1980年,奥尔加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带走了那些不想公开的秘密。

德国是一个情报活动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被各国情报界视为楷模的国家。他们不仅首次把“埃尼格玛”机引入情报通信中,而且成功地窃听了罗斯福与丘吉尔的无线电通话,破译了美国使馆的“黑”密码和英国海军的密码通信,获取了苏联的最高机密……

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德国军队被改为国防军。但是,在最初的4年里德国的情报工作并没有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的情报机构同海陆空三军一样迅速发展起来,由卡纳里斯出任局长,负责整个德国的情报工作。

卡纳里斯的一生不仅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还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不解之谜。美国情报局认为他是“现代历史上最勇敢的人……幻想在欧洲建立一个以英、法、德为首的美国”。德国情报局称他为“空中飞人杂技员”。意大利驻柏林武官对他的评价是:“毫无顾忌,智力超群。”德国军事情报局说他“诡计多端”。而德国党卫军的保安队长则说他是“最大的叛国者,自始至终都在直接地、故意地向英国出卖自己国家的军事机密”。正是其特殊的工作性质、混乱的历史环境和复杂的个人经历,使卡纳里斯成了一个不可捉摸的人。

卡纳里斯于1887年出生于德国北部多特蒙德市郊一个十分富有的资产阶级家庭。1905年,年仅18岁、身高1.63米的卡纳里斯以一名军校学员的身份加入德国海军,毕业后被分配到“德累斯顿号”轻巡洋舰上服役。他的学长们是这样评价他的:尽管他有一定程度的羞涩,但他的英语说得确实很棒。卡纳里斯仿佛在语言方面天赋异常。他除英语外,还掌握了法语、意大利语,还能说一些俄语,并利用他远航南美的机会掌握了西班牙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卡纳里斯仍任职于“德累斯顿号”轻巡洋舰。1914年,卡纳里斯所在的小舰队击沉了两艘英国重巡洋舰。但是不久之后,在福克兰群岛之战中英国海军击沉了除“德累斯顿”号之外的所有德国舰船。“德累斯顿号”逃到智利水域之后,被英国军舰击沉,所有船员被拘禁在智利的基里基纳岛上。

这个时候,卡纳里斯第一次显露出了他的间谍天赋。他设法逃到了智利本土,之后又骑马翻越安第斯山脉进入亲德国的阿根廷境内。他化装成了英籍智利人,并搞到了护照,混上属于中立国荷兰的海轮返回了德国。

卡纳里斯的这一独特经历受到了德国海军情报部门的注意,后来他成为防卫军总司令泽克特在凡尔赛条约空隙中千方百计保留下来的约4000名战时表现出卓越才干的军官之一,目的是为了使德国能有一批未来重振军备的“种子”。1933年,卡纳里斯上任情报局长后,希特勒亲自接见了这位新任局长,并对卡纳里斯满怀希望地说:“我想建立一个像英国情报局那样的机构,团结一群人,满腔热情地去工作。”

卡纳里斯不负所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建立了一个庞大且严密的情报系统。以前德国的军事情报对象主要局限于欧洲,但是卡纳里斯建立的间谍网和反间谍网却遍布世界各地,间谍活动不但在欧洲深入渗透,更渗透到南、北美洲和中东地区。战前德国招收军事间谍的主要方式是在国外的报纸上刊登贷款广告,然后在那些急需用钱的人中挑选出好的种子发展成为间谍。但是卡纳里斯利用更多的方式招聘了不少层次较高的种子,比如前德国军官和一些大学教授、律师等,然后放手给这些人管理自己的下属情报机构,从而层层建立起高效的谍报机构。

卡纳里斯不仅揪出了不少潜伏在德国的超级间谍,在向他国本土派遣特务这一问题上也做得十分出色。1937年前希特勒禁止在英国进行大量的间谍活动,但是战争爆发前卡纳里斯很快就在英国安插了250多名各式各样的间谍,其中包括几名安插在英国高级官员家的佣人。这些间谍侦察到了位于英国东部的大多数重要机场、港口设施、军火工厂和油库的地址,帮了德国总参谋部的大忙。综合他们提供的点滴材料,德国军事谍报局和德国其他的情报分析家基本上对英国的战争能力有了清晰的了解。卡纳里斯甚至在1938年宣称:“不仅英国沿岸的设施,而且大多数机场,还包括从伦敦到北海港口赫尔之间的油料贮存仓库我们都画有详细的地图。”1938年慕尼黑会议期间,法军的动员令居然在法国海军司令达尔朗海军上将签署前就全文落到了卡纳里斯手里。英国陆空军的协作计划,他也有本事搞到。这让希特勒也惊叹不已。

在卡纳里斯的领导下,德国军事情报局无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还是在战争期间,其情报工作都相当活跃,特别是在德国发动入侵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苏联的“闪电战”中,为希特勒制定作战计划,进行侵略战争,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情报依据,充当了希特勒侵略战争的急先锋。

1940年,在德国闪电占领波兰前后,德国情报局早已从破译的大量英国海军密码电报中,全面摸清了英国临战部署、调动、作战企图等重要情报,并在入侵丹麦和挪威前实行了调虎离山之计迷惑英军,隐蔽了登陆的企图、时间和地点,使得德军在战争期间受益匪浅。

在希特勒迫不及待开始进行西线进攻荷、比、卢、法四国战争筹备的时候,德国情报局依然还在继续制造“西线无战事”的假象,德国的间谍和外交人员一起散布着和平的空气,说德国对法国没有任何要求,不愿意和法国打仗;对英国只等待它归还原来属于德国的殖民地,但通过谈判可以实现“体面的和平”等等,以掩盖战争意图;对荷、比、卢三国德国一定尊重他们的中立。

在“西线无战事”假象的迷惑下,法国人以为德国入侵波兰之后,会继续东进,攻打苏联。即使要攻打法国,至少还需要四五年的准备时间。即使马上发生战争,法国的马其诺防线也可以抵抗一阵子。荷、比、卢三国的执政者特别是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严守中立,不卷入战争的立场很坚定,对德国的承诺深信不疑。而英国对大战缺乏充分的准备,陆军少得可怜,装甲师刚刚开始筹建,空军也只有1800人。所以英国指望地面作战由其同盟承担,自己只以海上封锁战略轰炸来消耗德国赖以战争的经济潜力。

对于这4个国家都未认真备战的情况,希特勒已经通过卡纳里斯的情报系统了解得一清二楚。他暗中制定了代号叫“黄色方案”的军事计划。这一计划的指导思想是沿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进攻法国的“史里芬计划”,即将主力放在右翼,向比利时北部的列日方向实施主要突击,横扫荷、比、卢和法国北部;而在左翼只投入较少的兵力,担任掩护。但是行动前,德国情报局一名化装成难民的女间谍,混进了马其诺防线司令部,窃走了防线地图。德军发现法国把大部分兵力赌注压在马其诺防线上,如果德军仍按原计划发起进攻,双方主力就会发生正面冲突,德军不仅要花很大的人力和物力代价,而且还不一定能成功。

基于这些考虑,希特勒立即重新制定了进攻荷、比、卢、法的作战计划:将主力放在左翼,出敌不意地从卢森堡和比利时南部的阿登山区实施主要突击,切断比利时北部英、法联军的退路,直扑加来海峡,而以右翼作为助攻方向。这样就可使法国的马其诺防线不起作用。

为了达成进攻阿登山地区的突然性,希特勒指示军事情报局进行了一个“意外泄露作战计划”的骗局:一名携带“史里芬计划”的德军军官,因天气严寒,在飞越风雪冰冻的莱茵河时迷失方向,飞到比利时被迫降落。德国进攻西欧的“史里芬计划”落入英、法军之手。英、法军得到这一计划后,果然中计。

1940年5月10日凌晨4时30分,德军突然对荷、比、卢和法国北部的72个机场实施了猛烈轰炸,很快夺取了制空权。与此同时,德军空降部队在荷军和比军的后方实施了空降,夺取机场、渡口、桥梁和一些战略要地。德军地面部队在空军掩护下大举进攻。在德国的猛烈进攻和国内“第5纵队”的破坏下,荷、比、卢三国很快就陷入失败。5月21日,从比利时撤下来的40多万英、法联军被逼到敦刻尔克周围的一小块三角地带上。英法联军面临强敌、背靠大海,又无力进行背水一战,眼看有覆灭的危险。不得已,英、法联军进行了战争史上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卡纳里斯

英军从敦刻尔克撤退后,法国北部已经敞开,德军乘势横扫了法国北部,正当德军继续向法国腹地推进时,意大利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侵入法国,给法国背上又扎了一刀,使法国局势更加恶化。至6月20日,法军宣布投降,就这样,拥有300万大军、号称欧洲最大的陆军强国彻底沦亡。

1940年6月,德军在西线取得了胜利,希特勒便认为时机已成熟,可以腾出手来进攻苏联了。为了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卡纳里斯领导的情报局故意制造德军统帅部准备执行轰炸英国进行“海狮计划”的舆论,故意把过时的“海狮计划”送给苏联情报机关。在英吉利东岸的港口,张贴“打到英国去,活捉丘吉尔”的标语,并给部队大量印发英国地图,配备英语翻译,在海峡沿岸集结大量渡海登陆器材,配置假火箭,进行频繁的登陆演习。为了避免苏联对德国军队东调产生怀疑,情报局还通过外交人员向苏当局进行所谓“解释”,说在波兰纠集的军队是派去接替即将退伍的老兵,说进驻罗马尼亚的军队只是派去协助该国训练军队的“教官”。甚至大批的德军在苏联边境集结完毕时,还说这是为了进攻英国而来到东方休整。

这些烟幕弹让当时的苏联领导人不相信德国会入侵苏联,德军顺利地把大批兵力集结在苏联边境上。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30分,德军未经宣战就向苏联发起了大规模的“闪电战”。刚一天,苏军的第一道防线就被突破。苏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到了内地。

卡纳里斯及其指挥的庞大军事情报机构,无孔不入地奔赴于各条情报战线中,为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他所取得的成就,在德国情报活动史上,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他最后却在暗杀希特勒的“女神行动”失败后被判处绞刑。据说在二战期间,他还录用了几名反希特勒的密谋分子进入军事情报局,并掩护他们活动。二战期间担任英国情报局长的孟席斯勋爵于1964年回忆说:“卡纳里斯是个德国爱国者……拯救德国和欧洲免遭毁灭。我想我也许能帮忙,他也确实跟我联系过,要求我在中立国和他会见,目的是设计结束战争的办法。我把此事告诉安江尼·艾登。而艾登甚至禁止我给他一个回音……”

2001年7月26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在国会山上举行隆重仪式,为一些已经沉默了半个多世纪的印第安“特殊密码员”颁发了美国政府最高勋章——国会金质奖章。对这迟到了半个世纪的表彰,布什也不胜感慨地说:“他们勇敢工作,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值得所有美国人尊敬和感谢”。的确,正是他们编制出的不可破译的“无敌密码”,为盟军最终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1年12月8日,日军如鬼魅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被激怒,随即向日本宣战。交战初期,美国一直处于被动,因为他们的情报密码总能被精明的日本人破解。怎样才能既快速准确又绝对保密地传递军情和命令?这成了最令美军高层头痛的问题。

用纳瓦霍语编制军事密码,是一个叫菲利普·约翰逊的白人出的主意。当时的约翰逊还是一名戴着金丝眼镜、衣着举止十分传统的土木工程师。他是传教士的儿子,在纳瓦霍民族保留居住区长大,说一口流利的纳瓦霍语。纳瓦霍语对部落外的人来说,无异于“鸟语”。极具军事头脑的约翰逊认为,如果用纳瓦霍语编制军事密码,将非常可靠而且无法破译。因为这种语言口口相传,没有文字,其语法、声调、音节都非常复杂,没有经过专门的长期训练,根本不可能弄懂它的意思。另外,根据当时的资料记载,通晓这一语言的非纳瓦霍族人全球不过30人,其中没有一个是日本人。

就这样,几百名美国印第安纳瓦霍族人被征召入伍。美军利用他们的土著语言作为电报密码,并将他们训练成了专门的密码员,人称“风语者”。正是这套纳瓦霍密码,使美军在太平洋战役中逆转颓势,赢得了最终胜利。然而,无论是战争影片的描述,还是战争史实的记叙都不见纳瓦霍人的踪影。他们成了真正的无名英雄。丘吉尔曾形象地称这些密码员是“下了金蛋却从不叫唤的鹅”。

带着玉米花粉的美军“酋长”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与新墨西哥州交界处,蜿蜒纵横着一条巨大深邃的峡谷。纳瓦霍人是这里的主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此已400多年。1941年当美国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总数不足4万的纳瓦霍人散居在美国西南部这片荒凉的高原上,他们的居住区内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气息,没有柏油马路,没有水电供应……几乎所有纳瓦霍居民都以牧羊为生,他们居住在叫作“霍根”的泥坯房子里。早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武装力量曾与纳瓦霍族人兵戎相见,之后纳瓦霍人被押送穿越新墨西哥州到560千米外新的定居点,这就是历史上的纳瓦霍人的“大迁徙”。“二战”开始后,当时的美国政府又对纳瓦霍人的羊群发动“围剿”,力图减少羊群的数量以便减轻土壤侵蚀和过度放牧所造成的危害。他们为什么要去为一个曾经奴役自己的祖先、杀死自己的羊群,甚至不让他们参加选举的民族去打仗呢(在亚利桑那州,直到1948年纳瓦霍人才获得选举权)。

“纳瓦霍民族过去的遭遇是社会冲突造成的。”艾尔伯特·史密斯解释说,“他是纳瓦霍语密码译员协会主席。而当时的世界大战则是决定‘大地母亲’是否要放弃异国统治的一场冲突。保卫祖国我们责无旁贷。”早在纳瓦霍族人被征兵入伍的一年前,鉴于世界的战争局势,纳瓦霍民族议会已经一致通过决议,要坚决保卫美国,抵御入侵。会议宣布:“作为美洲的土著居民,没有人比我们对美国更忠贞不贰。”但是他们组成的志愿者却被送了回来,原因是国家尚未发出征兵令。再说,他们中的大部分只能讲纳瓦霍语。

1942年4月,出于编译纳瓦霍密码的需要,海军陆战队征募人员来到这里,他们希望能物色一批能操流利的纳瓦霍语和英语的理想人选。1942年5月,第一批29名纳瓦霍人被征召入伍,他们中很少有人离开过民族保留居住区。他们只是在集市上才见过“盎格鲁人”。而现在,他们很快就要跨过他们从未见过的大洋,去和他们从未见过的敌人打仗了,这实在太神秘而不可思议了。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要举行宗教仪式。新兵们请来巫医主持被称为“赐福”的祈祷仪式。虔诚的青年们把神圣的玉米花粉当作护身之物带在身边。尚未配备武器,却已有神灵保佑的29名纳瓦霍士兵第一次看见了太平洋,从而走进了一个整天和教官以及海军陆战队打交道的新天地。

来到部队,纳瓦霍人游牧民族的精神马上显现了出来。当普通战士只能嚼到食之无味的压缩食品时,纳瓦霍人却能用弹弓打猎;当其他海军陆战队员在黑暗中面对寥无人迹的荒野退缩不前时,纳瓦霍人却擅长野外游击战,精于放夜哨;当其他士兵精疲力竭时,习惯了在荒野高原上行进的他们却依然马不停蹄……于是,白人士兵们把纳瓦霍人称做“酋长”。

无法破译的纳瓦霍语密码

第一批29名纳瓦霍士兵于1942年5月组成了海军陆战队第383排,在加利福尼亚海滨的一个秘密基地编制密码。在保留居住区内,纳瓦霍语主要用于口头交往,密码设计者们受命同样只保留它的口语功能。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密码构成公式,创建了有500个常用军事术语的词汇表,并编制了一本字典。这本“鸟语字典”不能随身携带,必须被牢牢记在脑子里。

纳瓦霍语本身已是高深莫测。德国人破译英语密码时可以从共有词根着手顺藤摸瓜;日本人往往用美国大学的留学毕业生来窃听美军通讯。但是源于亚达巴斯卡语、很可能是通过陆峡从亚洲传入美洲的纳瓦霍语,是一种音调语言。它的元音高低起伏,以语调的强弱不同来表达语言内涵。一个单一的纳瓦霍语动词,包括自己的主语、谓语和副词,可以翻译成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这套密码体系有两种密码编制方法:一是用一些不相干的纳瓦霍语单词连起来表示一个英文的词汇。比如,纳瓦霍语三个单词所对应的英文词分别为“ant”(蚂蚁)、“apple”(苹果)和“axe”(斧子),它们的首字母都是“A”,那么这三个纳瓦霍单词都可以表示英文字母A。依此类推,英文中的26个字母都可以用几个纳瓦霍语的单词表示,这样再组词造句,就易如反掌。

另一种方法是直接用一些纳瓦霍单词代表特定的事物。纳瓦霍语密码编写者们在自然界中寻求灵感。他们用鸟类命名战机:猫头鹰—侦察机,蜂鸟—战斗机,燕子—鱼雷机;用鱼来命名舰船:鲸鱼—战列舰,鲨鱼—驱逐舰;有关敌方的词汇以特征代替:日本人—斜眼,希特勒—八字胡须,墨索里尼—大葫芦下巴……

魔术般的编译速度

纳瓦霍语密码设计完成之后,美军情报部队对此进行了严格测试。密码专家花了3周时间力图破译一条纳瓦霍语密码编写的信息,终告失败。连未经密码使用训练的纳瓦霍新兵也无法破译。于是,除两名纳瓦霍密码译员留在后方,向下一批新兵传授密码外,其他人立即登船奔赴前线。

当他们被派到海军陆战队的四个独立团队后,却没有想到首先遭遇到的是不信任。一位上校同意接受他们的条件是,立即举行一次人机对抗演练,并且苛刻要求这些纳瓦霍士兵在演练中的准确性和速度必须比滴答作响传递信息的密码机胜一筹,而比赛结果,却令这位上校目瞪口呆,纳瓦霍密码译员轻松取胜。纳瓦霍士兵的表现终于折服了美军的一些军官,他们开始让其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作用。

太平洋战争中,美日双方大多是在远离本土的岛屿、大洋、山林、荒漠中作战,部队的调动指挥全靠无线电通信,无线电通信是维系千百万士兵的生命线,无线电通信的保密程度决定着交战双方的生死存亡。于是在每一个驻有美军的太平洋岛屿上都有纳瓦霍密码译员的足迹和身影。面对那些稀奇古怪的密码,日本情报专家费尽心机也猜不出是什么语言,更不要说破译了。

在著名的硫磺岛战役中,纳瓦霍语密码译员们两天两夜没有睡觉,在6个通讯网中传达了800多条信息和指令而无一差错。率领陆战队登陆硫磺岛的美军将领豪尔康诺说:“要不是纳瓦霍密码译员随军传递接收机密正确的军事命令,海军永远不可能拿下硫磺岛。”纳瓦霍语密码挽救了数以百万美国士兵的生命,更是为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纳瓦霍密码成了日军的心头病。当时日本人曾俘虏了一名未经密码训练的普通纳瓦霍士兵,逼他解释密码的含义。萨姆·比利森回忆说:“在冰天雪地里,日本人把这个被俘士兵的衣服剥光。他的脚和地面都冻在了一起。但那个可怜的俘虏确实翻译不出来。”人们已深信这套密码是不可破译的。凭着这样的绝对优势,纳瓦霍密码员赢得了信赖、尊重,甚至敬仰。

永不消失的电波

战时及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纳瓦霍密码曾被视为最高机密,每当有人问起战争时的经历,这些纳瓦霍密码译员总会简单地回答“我是个话务员”。无论是战争影片的描写还是战争史实的记叙都看不见纳瓦霍人的踪影。随着密码技术的进步,纳瓦霍密码再也没被使用过,1968年,它被美国官方正式解密,这一机密才被公之于世,这些密码员才获得了迟到的荣誉,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已经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世。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