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你不可不知的美国史
  4. 第十一章 谁与争锋
设置

第十一章 谁与争锋(1 / 1)


——令人侧目的世界警察

入侵格林纳达

1983年10月25日凌晨,美国出动“快速部署部队”,采用突然袭击手段,对加勒比海岛国格林纳达发动了一场海空联合作战,这是自越南战争失败以来美国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一时间,格林纳达这块过去几乎无人知晓的弹丸之地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格林纳达是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岛国,由主岛格林纳达岛和卡里亚库岛、小马提尼克岛等附属岛屿组成,陆地总面积为344平方千米,全国人口11万。格林纳达虽小,但它西与巴拿马运河遥遥相对,东扼加勒比海出入大西洋的东部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美国“关岛”号航母上的直升机从战斗甲板上起飞,准备攻击格林纳达。

格林纳达半数以上人口从事农业,主要农产品为肉豆蔻等香料作物,故有“香料岛”之称。除了供应全球市场近三分之一肉豆蔻的香料种植园以及十来家制作饮料、香烟和服装等小工厂,再没有其他产业。

历史上,格林纳达曾是法、英的殖民地。1974年,格林纳达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成员国,由统一工党执政,埃利克·盖里为总理,奉行亲美政策。1979年3月13日,在野党“新宝石运动”发动了一场政变,推翻了盖里政府,成立了以莫里斯·毕晓普为总理的新政府。毕晓普政府成立后,奉行向苏联和古巴“一边倒”的政策,大量接收苏联和古巴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并允许古巴在其南部海岸的盐岬建造一条3000米长的军用机场。

这个盐岬机场将成为莫斯科的战略基地,苏联可以利用它来支持尼加拉瓜的桑地诺政权,以及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的共产主义游击队。对古巴来说,可以利用这个机场作为加油基地,直飞非洲,去支援那里的作战行动,从而解决了古巴军队和军事装备在其他地方不被允许着陆的难题,由此可见格林纳达的面积虽小,但对于苏联和古巴来说却是十分重要。

美国认为,格林纳达已经成为苏联和古巴的殖民地,如果格林纳达被苏联和古巴完全控制,那么由格林纳达、古巴和尼加拉瓜三国的机场构成的“铁三角”,将使作为美国传统“后院”的加勒比海地区处于苏、古作战飞机的威胁之下,美国海上运输线的畅通和本土的安全都将受到严重威胁。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1983年3月23日的演讲中,抨击“苏联和古巴使格林纳达军事化”。

进入80年代以后,在世界经济危机浪潮的影响下,格林纳达国内经济也陷入了困境,总理毕晓普主张放慢国有化步骤,让私人企业发挥更多作用,并逐步恢复宪政,适当改善同美、英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毕晓普这种同西方改善关系的主张遭到副总理伯纳德·科尔德一派的激烈反对,1983年,科尔德一派在军队的支持下,逼迫毕晓普交出领导权,遭到毕晓普的拒绝,于是军方发动政变。10月12日,毕晓普被软禁,19日,支持毕晓普的一派在首都组织数千人举行示威,并同军方发生冲突,毕晓普和3名部长在混乱中被军方打死。20日,军方接管了全国政权,宣布成立以陆军司令奥斯汀为首的革命委员会。

当时,在格林纳达除了倾向于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权外,还有一个并没有实权的总督,这是格林纳达被大英帝国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1974年,格林纳达脱离英国控制而获得独立,成为象征性的英联邦成员国,而总督作为英国的象征被保留了下来。该职位由格林纳达的社会名流保罗·斯库恩担任,即便是毕晓普的革命政府夺取政权后,也没有废黜总督一职。此时,保罗·斯库恩总督虽然被叛乱分子软禁起来,然而,他仍然与外界保持着联络,并向加勒比国家组织成员国发出了请求干涉的信函。

格林纳达的变乱,震动了几个邻国,它们纷纷向美国要求援助,这正中美国下怀。美国对入侵格林纳达蓄谋已久,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恰当的借口,格林纳达的10月政变给美国提供了难逢的良机。于是,美国向该地区派遣了一支混合舰队和数千名海军陆战队,侦察机也多次飞过格林纳达领空收集情报,24日晚6时,美国总统里根以“居住在该岛的上千名美国人遇到了危险”为由,签署了对格林纳达实行代号为“暴怒”的入侵作战命令。

还在美军开始军事干涉之前,古巴人已经意识到将要发生的事情,卡斯特罗对格林纳达新政权发出了美军入侵迫在眉睫的警告。当时,格林纳达的武装力量由300名正规军和1000名民兵组成,大部分只有轻武器,不过,他们也拥有8辆苏联装甲运兵车和2辆安装了14.5毫米口径机枪的侦察车,此外,还有几门高射炮,这些武装被部署到了机场、指挥部和一些海滩周围。显然,以他们这点军事力量,根本不足以守卫这个岛国。

此时,在格林纳达还有几百名正在帮助修建机场的苏联顾问和古巴工人,他们也受命帮忙做好防守盐岬机场的准备。古巴工人在匆忙中用卡车、推土机和建筑材料阻塞了盐岬机场的跑道。

乘着东加勒比海岛国格林纳达因发生政变而局势动荡之际,1983年10月25日凌晨,近20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官兵,在航空母舰和直升机的护送下,打着营救美国在格林纳达侨民的旗号,突然在格林纳达登陆。同美国军队一起登陆的还有格林纳达邻近的安提瓜、巴巴多斯、多米尼加、牙买加、圣卢西亚、圣文森特等国家的300名武装人员。总统里根在同一天宣布,美国是“应东加勒比国家的一致要求”而出兵的,目的在于帮助“恢复民主制度”。

在100余架舰载机的配合下,入侵部队很快就占领了格林纳达仅有的两个机场,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后,同格林纳达军队发生了战斗,到26日,美军已经占领了格林纳达大部领土,10月29日,美国宣布俘获了格林纳达前总理伯纳德·科尔德。

在这次入侵行动中,美军先后投入了7000多人,而在格林纳达附近海域的军舰上,还有1万多人整装待发。而格林纳达的正规军加上民兵和古巴工人,一共也不到2000人,至于武器就更不在一个等级上,完全是一场“一边倒”的战争。岛上的主要作战实际上为4天,全部战斗于11月2日结束,格林纳达政变领导人奥斯汀被逮捕。判处死刑,但获得了缓刑,在监狱中待了25年。美军控制格林纳达局势后,扶植由英国女皇任命的格林纳达总督保罗·斯库恩重新组成了临时政府,新民族党成员赫伯特·布莱兹当选总理。

因为格林纳达实在是太小了,有人把“暴怒”行动称为“高尔夫球场上的干涉”,在4天的战斗中,有19名美国军人死亡,116人受伤,伤亡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事故和友军炮火误伤所致。而古巴人有25人死亡,59人受伤;格林纳达军队有45人死亡,400多人受伤,32名苏联在格林纳达的军事顾问和200多名武装的古巴人员被俘。

美国国防部长军事助理科林·鲍威尔称这次行动是一次“草率的成功”。其实不然,在“暴怒”行动中,美国始终掌握着主动权,以很小代价,力争做到速战速决,最终仅用4天就完成了主要战斗任务,8天之内结束了战争,这种作战方式成了此后美国一系列干涉行动的范本,在此后的利比亚、巴拿马、海地和伊拉克等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战争是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是这场战争的最典型特征。战争表明,在高技术条件下,武器装备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种战争都要大得多。在高技术条件下,拥有武器装备质量优势的军队将拥有优越的战略地位。

美国突然袭击格林纳达,是现代条件下典型的明火执仗的侵略战争,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蛮横干涉,激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谴责。许多国家认为,美国的这一行径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严重侵犯,英国也“深切谴责”美军对格林纳达的入侵,这是“对国际法的公然违反”。但格林纳达的总督保罗·斯库恩为美国辩解说:“里根将我们从混乱中拯救出来,美军到来和建立和平,恢复了我们现在所享受着的民主。这不是一次入侵,因为美军是应我和东加勒比海国家组织邀请来到格林纳达的。”

“黑寡妇”秘史

二战结束以后,美苏之间的关系急剧冷却。当时苏联军事力量迅速发展,同时保密制度极为严格,美国情报机关把收集苏联的军事情报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美国军方最开始的时候使用的侦察机是波音公司的RB-47,但随着苏联防空力量的逐渐加强,RB-47侦察机已经失去了进入苏联领空执行侦察任务的优势。这时,美国军方不得不考虑研制一种飞得更高的飞机来执行这种“高空走钢丝绳”的危险任务。在这个背景之下,美国的一款高空侦察机U-2应运而生。

U-2高空侦察机,绰号“黑寡妇”,也叫“蛟龙夫人”。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秘密部门“臭鼬工厂”应美国政府要求开发研制的。装载了特殊照相机的U-2能不分昼夜在高于20000米的高空执行全天候侦察任务,而当时苏联最好的歼击机“米格-17”最多只能达到13000米的高度,对U-2无可奈何,至于地面防空火炮就更不用提了。最初的U-2,足以避开当时苏联各种高射炮、导弹和战斗机的截击,成为冷战时期美国重要而有效的侦察工具。

U-2高空侦察机

1955年,出自洛克希德公司的U-2高空侦察机首飞,开始为美国中央情报局效力。U-2配有8台高倍相机,其胶卷长达3.5千米,能把宽200千米、长5000千米范围内的景物拍下来,并冲印成4000张照片。只要在美国飞12次,它就能把全美清晰拍个遍。在2万米高空所拍的照片上,可区分出步行与骑车人、报纸大字标题与墙上广告、马路上的香烟头。在半个多世纪中,U-2的鬼影无数次出现在热点地区,为美国立下汗马功劳。

1957年7月8日,一架从阿拉斯加埃尔森空军基地起飞的U-2对苏联远东地区进行侦察,这是U-2首次从美国本土起飞执行对苏联地区的侦察任务。U-2仗着飞得高,肆无忌惮地飞行在苏联的领空,当时的U-2驾驶员执行入侵它国侦察任务时的心情,简直就像是在旅游观光。

但是,U-2在别国领空上大揺大摆、招摇过市的好日子并不长,1960年5月1日,一架从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机场起飞的U-2侦察机被苏联的“萨姆-2”防空导弹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击落,这是U-2首次被击落。

U-2侦察机每次进入苏联领空,苏联防空部队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为从领导人赫鲁晓夫到普通民众,所有苏联人都希望抓住入侵者。这次苏联更是关闭了所有的空中交通,一切都是为了能够击落入侵的美国U-2侦察机。在鲍尔斯驾机飞行了大约4个小时,苏联人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苏联发射的一枚“萨姆-2”防空导弹击中了U-2侦察机的尾翼,跳伞落地的鲍尔斯被苏联人活捉,随后被送往莫斯科。

U-2在苏联上空被击落,飞行员鲍尔斯被俘,使毫无准备的美国陷入极其难堪的境地。“鲍尔斯事件”后,美国停止了U-2侦察机对苏联的侦察活动。

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在现役的30多架U-2中,有两架机龄长达41年,飞行时间达到了创纪录的2.5万小时。而一般战斗机的寿命不过数千小时。经过不断改进,U-2依旧扮演着美军高空侦察的主角。在海湾战争期间,它的成果占到所有图片情报的九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U-2也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在计算了U-2和“全球鹰”的使用成本后,五角大楼决定退役所有的U-2侦察机,其工作职能将由“全球鹰”无人机承担。美国空军司令部解释说:“无人侦察机即便被击落,也不会造成人员伤亡,使用压力小得多。而且,‘全球鹰’可以在空中停留36个小时,而U-2仅为14个小时。”

通体黑色、长着一对修长的平直翅膀的“黑寡妇”,在徘徊于全球天空偷窥别国58年之后,终于退休了。

“阿波罗11号”

“阿波罗11号”此次进入太空,是执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五次载人任务,也是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此次太空之行的三位宇航员分别为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迈克尔·科林斯与登月舱驾驶员巴兹·奥尔德林。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飞向月球。7月20日,由阿姆斯特朗操纵“鹰”号登月舱在月球表面着陆,于美国当天下午,他和奥尔德林跨出登月舱,踏上月面。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行走的人。15分钟后,奥尔德林也踏上了月球,他们开始测试人类在月球上行走的可行性,并在地上插了一面美国国旗。此时,全世界约有4.5亿人在关注。

图为美国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身穿宇航服站在月球的土地上。

后人对“阿波罗11号”的这次“登月”产生过许多质疑,而登月过程中插在月球表面的那面美国国旗,一直是“登月阴谋论”中饱受质疑的主角。质疑者称,月球上没有空气,可宇航员插在月球表面的美国国旗却能迎风飘扬,这一漏洞显示,宇航员当时仍然身处地球之上。阿姆斯特朗对此解释说,这面国旗的顶端有一根铁丝,使旗子在无风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展开。由于铁丝没有被拉直,国旗之前也一直是被折叠起来的,所以看起来似乎是有风在吹一般。

阿姆斯特朗的最后一个任务是把一个纪念牌放在月球表面上,以缅怀为航天事业牺牲的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以及“阿波罗1号”的3位宇航员查菲、格里森和怀特。他们三个人在月球上度过21个小时,21日从月球起飞,24日返回地球。

“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表面看起来非常顺利和成功,但鲜为人知的是,因为“鹰”号登月舱的一个潜在故障,曾差点儿令登月宇航员永远被困在月球上。据悉,“鹰”号登月舱准备飞离月球表面时,竟然只剩下一个引擎可以工作。雪上加霜的是,发动登月舱引擎的电路开关也失灵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尽力保持平静,和地面控制中心商量各种解决办法,在一切尝试都无效果后,奥尔德林做出了最后的努力,他拿起一支旧圆珠笔,将圆珠笔顶端的铜芯卡进了电路中,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引擎启动了。一支旧圆珠笔挽救了“阿波罗11号”的“登月任务”!

“阿波罗11号”于1969年7月24日返回地球,降落点为北纬13°19'',西经169°9'',在维克岛以东2660千米,或约翰斯顿环礁以南380千米,距回收船“大黄蜂号”24千米。在降落约一小时后,宇航员们被回收直升机发现,之后宇航员们进入了一个用做隔离设施的拖车。尼克松总统亲自登上了回收船,欢迎宇航员返回地球。

当“阿波罗11号”的3名宇航员安全返回地球后,他们并没有立即返回家中,而是在一个无菌化的密室中被隔离了整整3个星期。因为美国宇航局担心他们可能会从月球上带回某种不为人知的太空病原体,从而给对这种病毒毫无免疫能力的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3个星期后,美国宇航局的医学专家认为,他们并没有被病毒感染,这才将他们放出“隔离室”,和家人团聚。

1969年8月13日,宇航员们离开了隔离区,并受到美国民众的欢迎,同一天,在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都进行了为他们庆祝的游行。当晚在洛杉矶为“阿波罗11号”成员举行了国宴,总统尼克松向每位宇航员颁发了自由勋章,之后他们举行了长达45天的巡游。在这次巡游中,宇航员们去了25个国家,这期间还拜访了许多著名人物,其中包括伊丽莎白二世女皇。许多国家为庆祝第一次载人登月都发行了纪念邮票或纪念币。9月16日,三名宇航员在国会山举行的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他们向众议院和参议院分别赠送了一面随他们登月的美国国旗。

对于自己的这次著名任务,阿姆斯特朗回忆说,当时他认为只有50%的可能会成功,“我非常高兴,非常激动,也很惊讶我们真的做到了”。2012年8月,阿姆斯特朗去世,美国海军的“菲律宾海”号导弹巡洋舰降半旗为他举行了海葬仪式。在牧师祈祷后,伴着3声礼炮,阿姆斯特朗的骨灰被撒入大西洋,美国航天局呼吁大众:“对月亮眨眨眼睛,向这位登月先驱致敬。”

入侵巴拿马

相比于美国来说,巴拿马实在是小得微不足道,然而它所处的地理地位却是至关重要。巴拿马处在连接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巴拿马地峡上,横穿境内的巴拿马运河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航道,这条运河可以使两洋沿岸的航程缩短1万多千米,对美国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巴拿马和美国之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那时,巴拿马还是哥伦比亚的一部分。1903年,在美国的支持下,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的统治获得独立。同年,美、巴签订了修建巴拿马运河的条约,美国以一次付给1000万美元和每年交付25万美元租金的低价,攫取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和对运河区的永久租借权。

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后,每年的通行税约3亿美元,绝大部分为美国所得,巴拿马只能得到少得可怜的零头。美国把运河两岸16千米范围划分为运河区,设立了美军南方司令部,驻军1万多人,禁止巴拿马人入内。巴拿马运河区变成了国中之国,由美国政府任命总督,升美国国旗,实行美国法律。

1956年,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增强了巴拿马人民将巴拿马运河收归国有的信心,为收复运河区,巴拿马人民进行了长期斗争。迫于巴拿马人民的强烈要求及世界舆论的压力,1977年9月7日,美国卡特政府与巴拿马政府在华盛顿签署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美国于1999年底将运河区主权归还巴拿马。

巴拿马运河区景色

1988年,巴拿马国防军司令曼努埃尔·诺列加登上了巴拿马总统的宝座,这位具有印第安和哥伦比亚混合血统的铁腕人物,针锋相对地要求从美国人手中立即收回运河主权。

对于美国来说,失掉运河的管理权,会给它带来严重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后果。因此,美国千方百计保留它在运河和运河区的利益。美国的布什政府为了除掉在运河主权问题上态度强硬的诺列加,延续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数次策动推翻诺列加的军事政变,但都以失败告终。1989年10月,美国再次策动巴拿马国防军发动兵变,失败后,美军立即向运河区增调5千名士兵和大量的飞机坦克,使运河区美军总兵力达1.5万人,并在运河区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导致美、巴关系急剧恶化。

为了掩人耳目、欺骗舆论,美国政府处心积虑地制造入侵巴拿马的借口。美国终于找到一个耸人听闻的借口——指控巴拿马政府首脑诺列加参与了国际毒品走私活动,而毒品走私是80年代以来最容易引起公愤的国际问题。布什政府决定以贩毒和破坏“民主”为借口,由美军直接对巴拿马进行武装入侵。

1989年12月16日晚,4名美国军人向巴拿马国防军司令部所在地时射击,巴拿马士兵予以还击,造成美军1死1伤。这一流血事件为美国政府提供了入侵巴拿马的借口。事发后,美国指责巴拿马挑起事端,美国的国防部为此发表声明,扬言为了保护“美国人的安全”要进行“自卫”,美国总统布什表示要对巴拿马采取报复行动。

美军进攻巴拿马

3天后的凌晨,美国伞兵从天而降,接着,2.5万名美国海军陆战部队趁着夜暗,向巴拿马的所有重要军事目标同时发动了猛烈的突然袭击。布什总统声称,美军入侵巴拿马的目标是“为美国人创造安全的环境,确保巴拿马运河的完整,为自由选举的安达拉政府提供稳定的环境,把诺列加捉拿归案”。其实,此次出兵的目标只有一个:活捉巴拿马的独裁者诺列加。为逮捕一个人而不惜发动一场战争,这在现代国际社会实属罕见。

与美军相比,巴拿马军队明显处于劣势。当时,巴拿马共有200万人口,正规军仅有5000人,再加上准军事组织的民兵,也不过1.2万人,其装备则更是不值一提。尽管战斗打响后,巴拿马政府通过电台呼吁全国军民拿起武器,坚决抵抗美军的入侵。当晚8时,诺列加也在广播中发表了简短讲话,要求全体巴拿马人绝不后退一步。但在美军的“正义行动”开始后仅15个小时,美军就攻占了所有的预定目标,并切断了诺列加在空中和海上的逃路,巴拿马国防军的抵抗基本结束。

在剩下的几天中,双方只有一些零星的交火和一些小规模的冲突。事实上,“正义行动”剩下的工作,主要是搜寻诺列加的下落。在陆海空通道全部被美军切断的情况下,诺列加走投无路,于12月24日逃入梵蒂冈驻巴拿马大使馆,要求政治避难,并请求罗马天主教会提供保护。

美军闻讯后,立即派出500多名士兵和10多辆装甲车包围了梵蒂冈大使馆,并要求梵蒂冈大使交出诺列加。美军的要求被拒绝后,美军特种作战部队在梵蒂冈使馆外架起高音喇叭,反复播放抨击诺列加的新闻和刺耳的摇滚音乐,其中一首的曲名为《无处可逃》,歌词大意是:“不要逃,你无处可逃;大网已经张开,等着你;不要逃!不要逃,举起你的双手,走出来吧。”在美军的心理战攻势下,诺列加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惶惶不可终日,只能祈求上帝保佑。

随后,美国与梵蒂冈使馆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1990年1月3日,梵蒂冈最终屈服于美国的压力,通知诺列加,要求他必须在次日中午之前离开梵蒂冈大使馆并向美军投降,否则便要请巴拿马新政府来人把他带走,晚9时,彻底绝望的诺列加只好走出大使馆向美军投降。至此,一场历时15天、代号为“正义事业行动”的入侵巴拿马的战争基本结束。

诺列加被迫投降后,被带上“黑鹰”直升机飞往霍华德空军基地,从那里,他被送往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法院,至此,巴拿马的头号人物变成了迈阿密联邦法院的第41586号囚犯。在诺列加被抓之后的几天里,共有900名诺列加政权成员和支持者陆续被美军抓获,同年,美国法庭判处诺列加因在美国贩毒罪被监禁19年,开创了一个国家以这种方式处理另一个国家元首的例子。诺列加刑满后还要引渡回国,以违反人权罪,再受巴拿马司法部门的审判。

美军入侵巴拿马作战以伤亡350人、损毁直升机4架的代价,缴获巴拿马军用车39辆、飞机36架、巡逻艇7艘、各种小型武器76500余件。巴拿马政府军伤450人,被俘2969人。美军以较小的代价,以武力达到了在该地区维护美国利益的目的,并扶植了恩达拉新政权。

据有关组织估计,在美军入侵巴拿马这一事件过程中,巴拿马的无辜平民伤亡高达5000多人,另有2万多人流离失所,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美元。对于美国这种欺凌行为,巴拿马人民是永远不会忘却的。

在入侵巴拿马的作战中,美国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在政治上却陷入了被动。美国这种不顾国际法基本准则,公然对一个主权国家实施武装入侵的行径,使全世界人民更清楚地认识到,美国虽然极力把自己装扮成主持正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世界警察,但实际上却在推行强权政治,肆意践踏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

卧底中情局

1945年8月,二战终于结束了。虽然流血的战斗已经结束,但一场情报大战又徐徐拉开了序幕。

“冷战”时期,美国迫切需要搞到有关苏联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情报,为了适应这一需要,美国在1947年成立了中央情报局,成为美国从事情报分析、秘密人员搜集情报和隐蔽行动的重要机构。中情局的情报来源包括间谍、使馆职员、叛逃者、移民和旅游者。20世纪80年代初,中情局发展了波兰陆军司令部一位上校作为间谍。此后,波兰陆军司令部的所有秘密行动计划全部被中情局掌握。

就在美国积极组建情报网络的同时,“冷战”的另一位主角苏联也正在西方阵营中寻找能为自己提供情报的合适人选。在这种情况下,隐藏在中央情报局内部的一只“鼹鼠”——奥尔德里奇·艾姆斯“出洞”了。

“鼹鼠”一词来自约翰·李卡雷的《铁匠、裁缝、士兵和间谍》,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内奸。如果用情报界的行话解释,“鼹鼠”就是渗透进一个组织内部,并把该组织的有关情报透露给另一个组织的人。1962年,艾姆斯参加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刚刚进入中央情报局的时候,堪称是中情局最忠诚的官员,他之所以成为“鼹鼠”,是因为想赢得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的青睐。

1981年,艾姆斯被派驻到墨西哥城,在那里,他结识了哥伦比亚大使馆的文化参赞玛丽·罗萨里奥,并很快坠入情网。艾姆斯与这位女士在工作密室里频频幽会,他此时的举动已经违反了中情局的工作纪律,但这并没有引起中情局有关方面的重视。正是这个让他着迷的女人,改写了他的人生。

1985年,艾姆斯把这位魅力十足的情人带回美国,并和她举行了婚礼。玛丽·罗萨里奥贪欲无限,从服装到首饰,从汽车到别墅,她总有各种各样的虚荣要求。艾姆斯知道,能拥有她的唯一方法就是赚到更多的钱。

但在中情局,情报人员所拿的工资只能勉强在美国过上“不算贫穷的生活”。中情局的大部分雇员靠25年期的贷款来购买住宅和普通轿车。高级赛车、庄园和游艇是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更不能指望经常住进高级饭店品味各种美食,只有本部门在高级饭店举办“活动”时,他们才能吃上美味佳肴,喝到稀世好酒。奥尔德里奇·艾姆斯只靠合法收入是过不上“好日子”的,不过,他已经找到了一条赚钱的捷径。

早在两年前,艾姆斯曾经出任中情局苏联东欧处的反间谍科科长,被授权跟苏联驻华盛顿使馆的外交官进行接触,任务是从苏联外交官那里获取情报。因此,他不但熟悉该地区所有的情报人员,也了解那些帮助过中情局的人。回国后,担任中情局对苏反谍报处主任的埃姆斯,为了满足妻子物质享受的需求和对奢侈生活的向往,反过来为苏联克格勃提供美国高度机密的情报。情感和金钱的诱惑已经把他变成了中情局历史上最危险的间谍。

奥尔德里奇·艾姆斯

无止境的贪欲使艾姆斯在背叛国家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他常常把记录情报的软盘藏在郊外树林中的一个事先约好的地方,然后在华盛顿的一个邮箱上用粉笔画个记号。这一道看起来很随意的白色,就是艾姆斯通知对方去取情报的标记。艾姆斯每隔几个月就要和苏联人会上一面,领取他出卖国家机密的高额酬金。他们像普通公众那样坐在街边的遮阳伞下,从桌子一端推向另一端的,却是装着钞票的信封。

艾姆斯在同苏联情报机构9年的合作中,出卖了中央情报局近100份秘密情报,使数十名美国特工暴露了身份。作为酬谢,艾姆斯先后从克格勃那里拿到270万美元,从而成为世界上薪酬最高的间谍。

得到克格勃付给他的大笔酬金后,艾姆斯和罗萨里奥便可过着奢侈的生活:他拥有豪华住宅、高级座车及巨额信用卡。但是,那些被他出卖的美国间谍就没那么幸运了,正是利用了他提供的情报,克格勃粉碎了多起中情局的对苏行动,使24名美国间谍在苏联落网,其中有10个人被克格勃秘密处决。此外,因为他的泄密行为,中央情报局采用的许多情报技术也被迫放弃了。

1985年之后,随着美国一系列对苏行动计划的流产,华盛顿方面成立了一个跨情报单位的特别调查小组,开始搜寻潜藏在自己内部的苏联“鼹鼠”,一张可能泄露详情的知情人的名单开列了出来,其中便有艾姆斯的名字,随后发生的一件事使艾姆斯一下子赫然跃居榜首。一般在接头的当天或第二天,艾姆斯就把克格勃给他的钱存起来,由于艾姆斯的粗心大意,在存钱的过程中暴露了自己。

1994年2月23日夜,美国联邦调查局官员敲开了位于阿灵顿市郊的奥尔德里奇·艾姆斯的豪华住宅,这位从1962年就在中情局工作的高级职员及其妻子玛丽·罗萨里奥被逮捕,美国情报史上最严重的一起谍报人员叛变案公之于众,艾姆斯被判终身监禁。

在爱与恨之间,在忠诚与背叛之间,奥尔德里奇·艾姆斯演绎了一个故事:对自己的同事而言,他是一个冷血杀手,他亲自给自己的朋友套上了绞索;但对罗萨里奥而言,他为她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直到被捕后,还竭力为妻子开脱,并以彻底交代罪行为交换条件,为她争取宽大处理。

伊朗655号班机空难记

1988年7月3日上午,美国海军“文森斯”号导弹巡洋舰闯入霍尔木兹海峡的伊朗水域。“文森斯”号巡洋舰有个绰号叫“机械战舰”,这不仅是因为它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神盾战斗系统,而且还因为该舰的舰长威廉·罗杰斯是个极具攻击倾向的指挥官,喜欢无事生非。

这天10时左右,正在对着几艘伊朗小炮艇开火的“文森斯”号巡洋舰的雷达上,突然发现有一架飞机飞来,威廉·罗杰斯判断:这是一架正在企图接近并攻击美军战舰的伊朗空军F-14重型战斗机,看来伊朗这是出动飞机前来助战了。在相距飞机约有14千米距离时,威廉·罗杰斯下达了发射导弹的命令,两枚“SM-2”防空导弹随即从“文森斯”号上拖着火舌腾空而起,直扑飞机而去,其中一枚直接命中目标,“文森斯”号巡洋舰上顿时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美国海军的“文森斯”号巡洋舰

可是,就在“文森斯”号巡洋舰发出一片欢呼声的同时,附近的“蒙哥马利”号护卫舰上的水兵们却被惊得目瞪口呆,因为他们看到被击落的并不是什么F-14战斗机,而是民航机,只见庞大的机翼掉进了海里。这时,“文森斯”号巡洋舰上的官兵也察觉到了情况不妙,舰上死一般的沉寂,舰长威廉·罗杰斯马上下令,巡洋舰全速驶离伊朗水域。官司是难免了,他当然明白逃离肇事现场的重要性。

原来,被“文森斯”号击中的目标确实不是什么F-14战斗机,而是伊朗航空公司的655号班机,655号班机是两周一次往返于伊朗阿巴斯港和迪拜之间的伊朗民航班机,整个航程只有200英里,由穆尔辛·礼萨扬驾驶。礼萨扬是一位拥有7000小时飞行经验的资深机师。这架飞机在德黑兰时间上午10:17于阿巴斯港起飞,向波斯湾飞去。因为距离短,又是直线飞行,所以飞机采用了简单的飞行模式,先爬升至14000英尺,巡航片刻后便可以在迪拜机场降落。没想到,班机的航线正好处于“文森斯”号巡洋舰的上空。

于是这架“空中客车”惨遭不幸,被“SM-2”导弹击中后,坠落于波斯湾的大海之中,机上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包括38名非伊朗人、66名儿童、1名孕妇全部葬身海底。

当天下午,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海军上将威廉·克劳告诉记者,发生了很糟糕的事情,据罗杰斯向他报告,伊朗的一架班机越过商业航线,无视“文森斯”号巡洋舰的一再警告,高速向“文森斯”号巡洋舰飞去,罗杰斯为了保护军舰,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误击了该飞机。

伊朗方面声称,客机是被美国海军有意击落的,绝非误击。同时,伊朗外交部亦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这一野蛮行径。而美国的解释则是“文森斯”号导弹巡洋舰把这架民航客机误认为是“怀有敌意”的伊朗F-14战斗机,再三向这架民航机发出警告而未见效的情况下,才奉命向它开火的。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布什在联合国会议上强辩称,这次击落事件纯属战时事故,是“文森斯”号船员在当时的情况下采取的适当行动。

事件发生以后,克劳任命负责中东作战行动的海军少将威廉·福格蒂调查此事,他随后写出的报告掩盖了事实真相,在地图上把当时“文森斯”号巡洋舰的位置标在远离伊朗水域的地方,但是事件发生3年后,克劳海军上将在美国电视节中承认,“文森斯”号巡洋舰发射导弹时的确是在伊朗的水域内。

威廉·福格蒂的调查报告称:“文森斯”号曾4次使用军用航空紧急频道、3次使用民用紧急频道,尝试联络正在接近中的飞机,但都没有得到回应。质疑者对此提出:为什么不使用空中交通管制频道联系呢?要知道,在正常情况下,民航机一般是不会监察紧急频道的。据当时在附近的美国“赛茨”号舰长卡尔森说,他很难相信“文森斯”号船员会把一架民航机错当成F-14战斗机,他认为这个事件是一个行为具有过度攻击性的舰长造成的错误,2003年11月6日,国际法院裁定“不能以保护美国核心安全利益的必要措施为理由为击落客机案辩解”。

尽管国际民航组织也指出美国是错误方,因为它制造了不稳定的战斗环境,对民航交通毫不理会。但美国政府发出的照会只是对人命丧失表示遗憾,却从未承认错误,或对事件道歉。

不死的“幽灵”

2004年8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官员表示将向怀特曼空军基地交付首架具有新隐身涂层的B-2轰炸机,这标志着B-2的隐身和雷达改进工作有了质的突破。

B-2隐形战略轰炸机绰号“幽灵”,其隐身性能可与小型的F-117隐身攻击机相比,而作战能力却与庞大的B-1B轰炸机类似,续航时间比先前机种的时间都长。

B-2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的隐身能力,能够使它安全地穿过严密的防空系统进行攻击。在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情况下,其作战航程可达1.2万千米,每次执行任务的空中飞行时间一般不少于10小时,美国空军称其具有“全球到达”和“全球摧毁”的能力。美国空军扬言,B-2轰炸机能在接到命令后数小时内由美国本土起飞,攻击世界上任何地区的目标。

1977年,“冷战”仍酣,为了能隐秘突入苏联领空,寻找并摧毁苏军的机动型洲际弹道核导弹发射架和纵深其他重要战略目标,美国空军提出要制造一种新型战略轰炸机,要求它能够避开对方严密的对空雷达探测网,潜入敌方纵深,该飞机还要能够执行核轰炸及常规轰炸的双重任务,通过有选择性地使用传统的精确制导武器,从而破坏敌军的战斗潜力。

美国军方需要这种新式机型能在敌方的探测器下无影无踪,但让一架巨大的飞机隐藏起来绝非易事。赢得这种轰炸机生产合同的诺斯洛普格鲁曼军火公司为了研发这项绝密工程投入了数十亿美元,花了近10年时间。最后的成品是一架革命性的机器——这架52米宽的飞翼式飞机在雷达的扫描下只相当于一只昆虫!

1988年4月下旬,美国空军首次对外展示了一幅“黑色的蝙蝠形的怪物”,即B-2。1997年4月2日,首批6架B-2A隐身轰炸机正式在美国空军服役,另外15架也将按计划陆续交付部队使用。因为其出色的隐身性能,使得近年来在美国参加的每次作战中都会看到它那幽灵般的身影。

1997年,首批六架B-2轰炸机正式服役,而至今一共只生产21架。每架B-2造价为24亿美元,若以重量计,B-2的重量单位价格比黄金还要贵2?3倍,成为单价最贵的作战飞机。不过,B-2在性能上的成功弥补了最初高昂的花费:与其他轰炸机相比,利用自身能隐形的特点,在执行作战任务时,通常不需要护航和压制对方防空系统的支持飞机的情况下完成既定任务。

B-2轰炸机

1999年3月25日,B-2正式投身战争,在北约对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中,美军多架B-2轰炸机由美国本土直飞塞国,共投下600多枚炸弹。2008年1月,B-2轰炸机从埃德森空军基地出发飞行了将近24小时,充分展示了B-2的全球到达能力。B-2部署在关岛,意在维护西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增强威慑。其中,一架B-2轰炸机在关岛空军基地内坠毁,致使这一机型仅剩20架。2013年3月,美国派出的两架B-2隐形战略轰炸机飞抵韩国并进行了实弹射击训练。据报道,这是美国首次派遣可携带核武器的B-2隐形轰炸机赴朝鲜半岛进行实弹演习。

使B-2费用昂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维护保养上的困难。B-2每飞行1小时的维护时间为132小时,每次飞行后,技术人员都要用一种类似喷漆的方法对B-2表层的雷达吸波材料进行整修。由于缺乏完善的维护设备,B-2一直无法在海外基地部署,这对于以全球部署作战的美国军队来说,是一个无法忍受的缺憾。

高昂的造价、复杂的维护和保养使美国之外的任何国家都不会对B-2发生兴趣,即使在美国,B-2的生产线也已经关闭。美国空军指挥官托马斯·戈士林准将也不得不承认,在未来20年内,不会再有B-3或B-4。或许30年后,人们才会发现,B-2只是轰炸机发展史上灿烂的一抹余晖。

海湾战争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突然出动了10多万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邻国科威特。科威特是一个小国,只有2万人的部队根本禁不住伊拉克军队潮水般的进攻。次日,伊拉克军队攻入科威特王宫,随后占领科威特全境,并宣布科威特政府被推翻,将成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

·石油输出国组织·

中东是世界石油的主要产地,但是石油价格却一直受到发达国家的压制,为了摆脱这种形势,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和委内瑞拉5个石油主要出产国于1960年9月14日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这个组织的宗旨是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确定用最适当的方法来维护各自的利益。后来阿尔及利亚、卡塔尔、阿联酋、印尼、利比亚和尼日利亚也加入了进来。石油输出国组织自成立以来,一直都在与发达国家进行不懈斗争,将控制石油生产和制定价格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有力地抵制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剥削。

伊拉克的这种侵略行为很快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联合国安理会先后12次通过决议要求伊拉克恢复科威特的主权与独立,尽快从科威特撤军,并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封锁和武器禁运。其他国际组织也相继与伊拉克方面接触,试图说服伊拉克领导人结束这场侵略战争。但是,处于内外交困中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却对此置若罔闻。萨达姆心里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他知道国际社会正把眼光盯在忙于和平演变的苏联身上,中东地区根本不会引起太大注意。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使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海湾的利益受到了威胁。为了保证在海湾地区的石油利益和战略地位,为了防止伊拉克操纵石油输出国组织进而控制西方国家经济命脉,也为了维持中东地区的稳定和势力均衡,显示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美国与部分西方国家制定了代号为“沙漠盾牌”的军事行动计划,随后便以联合国的名义开始了在海湾地区的大规模的军事集结。

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授权使用武力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的678号决议,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的最后期限。萨达姆根本无视国际社会的和平努力与联合国的最后通牒,依然加紧扩军备战。在积极进行军事部署的同时,还打出了“人质盾牌”作为对“沙漠盾牌”的反应:禁止所有敌视伊拉克国家的外国公民离开伊拉克和科威特,一旦战争爆发,这批滞留在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外国人将成为第一批牺牲品。同时,以美国为首的8个国家派往海湾地区的军队已经达到了70万人左右,组成了以美军将领斯瓦茨科夫为总司令的多国部队,进行好了随时发起军事行动的准备。海湾地区剑拔弩张,一场恶战已不可避免。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驻海湾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动了大规模的空袭,开始执行“沙漠风暴”军事计划,720多架飞机从不同的方向向伊拉克的60多个目标发起攻击。由于此前采取了迷惑伊拉克的措施,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并没有被伊拉克方面察觉。当巴格达市民还处在甜美的睡梦中时,一枚枚炸弹临近了他们。代表美国最先进技术的F-117隐形战斗机把一颗激光制导炸弹投到了位于巴格达闹市区的电话电报公司大楼的正中,在剧烈的爆炸声中,大楼周围火光冲天,而负责守卫大楼的伊拉克士兵还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顷刻间,密集的炸弹从天而降,铺天盖地地落下,爆炸声不绝于耳。总统府大楼、国防部大楼、空军指挥部大楼及近郊的萨达姆国际机场等军事目标先后被击中。很快,整个巴格达处于一片火光之中。

在连续不断地进行狂轰滥炸的同时,驻守在波斯湾海域的多国部队的军舰,向伊拉克及科威特也发射了近百枚载有重磅弹头的“战斧”式巡航导弹。

伊拉克虽然对多国部队强大的空袭进行了还击,但却收效甚微。80%的“飞毛腿”导弹被美国的“爱国者”导弹拦截,伊拉克的反击能力被削弱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空中打击,伊拉克的指挥系统、导弹基地、军工厂等均遭到了严重的毁坏和损伤。2月,多国部队统帅部决定执行代号为“沙漠军刀”的作战计划,转入地面进攻阶段。在多国部队强大的攻势下,伊拉克最精锐的共和国卫队伤亡惨重。

多国部队进入伊拉克沙漠区。

2月26日,萨达姆被迫下令驻在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撤离科威特。27日,萨达姆宣布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关于伊拉克的决议。至此,历时42天的海湾战争结束了。

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是南斯拉夫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其居民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人,其余是塞尔维亚和黑山人。历史上,阿族和塞族长期不和。20世纪80年代末,阿族人要求建立“科索沃共和国”,从塞尔维亚共和国脱离出来。一直视科索沃为家园和宗教圣地的塞族人不愿放弃,两族矛盾激化,阿族极端分子组建了“科索沃解放军”,暴力冲突愈演愈烈。1998年2月,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派军队对阿武装进行镇压,科索沃局势急剧恶化。

科索沃危机伊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就积极卷入,使其国际化,以便利用科索沃民族矛盾来扩大北约的影响,实现在科索沃驻军,进而控制巴尔干地区,完成东扩目标,并从该地区排挤俄罗斯的传统势力。1999年1月,在美国的操纵下,冲突双方进行谈判,但谈判最终破裂。3月24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为名,对南联盟开始了代号为“盟军”的大规模空袭行动。

3月24日19时,以美国为首,拥有19个成员国的北约盟军,在其最高司令兼美军驻欧洲部队总司令韦斯利·克拉克上将的指挥下,一批接一批的北约战斗机、轰炸机向南联盟军营、防空设施、电厂、通讯设施实施猛烈轰炸,科索沃战争由此开始。

27日前,北约空军先后进行4轮空袭击,旨在摧毁南联盟的防空体系、指挥和控制中心、军工厂和在科索沃的塞族部队。但南联盟军民并没有屈服,纷纷拿起武器,对北约的入侵进行顽强的抵抗。美国最先进的、拥有不可战胜神话的F-117隐形飞机在贝尔格莱德以西60千米的上空被击中,坠落在布贾诺夫齐村附近。在海湾战争中显赫一时的“战斧”巡航导弹命中率仅为20%,多次被南军防空武器截击。

塞尔维亚人抗议北约的轰炸

3月28日,美军对南联盟开始了新一阶段的空袭。对南部的南联盟地面军队和军用物资进行疯狂轰炸,试图摧毁南军的军事装备,迫使南联盟屈服。南联盟军队充分利用山多、地形复杂的有利条件和当时多雨多雾的有利天气,分散队形,隐藏弹药等军需物品,不失时机创造局部优势,采用藏、打、运动、迂回相结合的战术,不断使北约的飞机、导弹部队受到突袭。

南联盟军民的反抗,给北约军造成严重损失。4月1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对南联盟扩大空袭范围、增加空袭强度,实施24小时不间断轰炸。轰炸开始变得惨无人道,民用设施的桥梁、铁路、公路、工厂、电视台、通信系统、电力系统、供水系统、医院、商店,甚至居民楼都遭到狂轰滥炸。灭绝人性的空中绞死,使南联盟1800多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沦为难民,20多家医院被毁,300多所学校遭到破坏,交通干线、民用机场、广播电视基本瘫痪。

北约对科索沃的空袭,使无数的塞族人逃往马其顿。

北约的野蛮行径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怒,北约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孤立。6月5日,在中、俄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斡旋下,北约和南联盟在马其顿举行谈判。9日,双方签署了南军撤退协议书,北约结束了对南联盟的轰炸。

科索沃战争是20世纪末世界格局转型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标志,这场战争使南斯拉夫人民遭受巨大灾难,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遭到践踏,世界和平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通过这场战争,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利用北约组织在推进欧洲地区的整合、实现其主导世界新格局的战略目标方面又迈进了一步。

阿富汗战争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大厦在20分钟内接连遭到两架飞机撞击,相继轰然倒塌,数千人于瞬间死亡。随后,白宫附近起火,又有飞机撞击五角大楼,国会山发生爆炸……这就是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在随后的调查中,美国认为“9·11”事件的元凶是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支持下的基地组织首领、沙特富商本·拉登,于是,美国把复仇目标锁定在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上。

阿富汗地处中亚和南亚间的枢纽地带,战略地位重要。长期以来,阿富汗一直是前苏联和其继承国俄罗斯的势力范围,虽然美国觊觎已久,但却欲占不能,而“9·11”事件正为美国势力进入这一地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口实。

“9·11”事件后,美国使用外交手段孤立塔利班政权。9月18日,在美国的鼓动下,联合国安理会呼吁塔利班立即无条件交出本·拉登。随后,一些国家断绝了与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关系,并从阿富汗撤出了外交人员。此外,美国还向中东、非洲、亚洲、欧洲等一些国家进行游说,使这些国家为其提供领空或是飞机降落的机场。

紧接着,美国开始了军事进攻阿富汗的步伐。美军大量地向印度洋地区结集,特种兵还提前进入阿富汗,在山区搜捕本·拉登。到战争开始之前,大约有1万名美军在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边境地区结集完毕。

10月7日,在浓浓夜色的掩护下,美英联军对阿富汗塔利班多处目标发动了首轮空袭,拉开了“持久自由行动”的序幕,打响了美国全球反恐战争的第一枪。

联军空袭的主要目标是阿富汗境内的机场、空防设施以及恐怖分子的基地。

阿富汗巴米扬大佛

巴米扬大佛是古代历史文化遗存,但被极端的塔利班政权炸毁,为人类文明留下永久的遗憾。

阿富汗喀布尔机场附近地区首先遭到了美军的轰炸,阿富汗南部城市坎大哈和东部城市贾拉拉巴德也遭到导弹袭击。在美国先进武器的攻击下,使用笨拙武器的塔利班武装进行了还击。9日上午,阿富汗南部城市坎大哈遭到了美军军用飞机和导弹的空袭。此后,美军开始对塔利班政权和拉登的基地组织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打击。

从10日起,美军对阿富汗全境进行空袭。14日,美军除用飞机轰炸喀布尔外,还用导弹袭击了阿北部重镇马扎里沙里夫、东部城市贾拉拉巴德等。15日,美军共出动了50多架舰载攻击机、10架B-1和B-52轰炸机,对阿富汗境内的13个目标进行了空袭。与此同时,美军还加强了与阿富汗北方联盟的合作和协调行动。

在美军的协助下,阿富汗北方联盟不断扩大控制地区的范围,使塔利班控制的范围越缩越小。26日,北方联盟军队进入昆都士,至此,塔利班在阿富汗北部的所有据点都已失守,但塔利班残余势力仍在负隅顽抗。

12月7日,曾为塔利班总部的坎大哈塔利班守军投降,塔利班最高领导人奥马尔不知去向。22日,阿富汗临时政府成立。塔利班政权垮台后,美军开始在阿富汗境内展开对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残余力量的清剿工作。在山区,美军甚至对每一个山洞进行搜查。不过,时至今日,对阿富汗境内的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清剿仍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伊拉克战争

海湾战争后,联合国第687号决议规定,派遣武器核查小组进驻巴格达。美国企图利用核查小组牵制伊拉克,但核查小组一再受挫,美对伊的政策开始转变。“9·11”恐怖事件爆发后,美国对世界恐怖主义保持高度警惕,并把伊拉克看作是继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后全球反恐怖战争的打击对象。在联合国核查小组再次对伊进行调查而未发现其拥有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的情况下,美军以清除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发动了旨在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

美军航空母舰上的飞机起飞,准备执行轰炸任务。

2003年2月20日,美国在海湾地区集结海、陆、空军队近20万,英军也有4万余人调向这里。美英联军将部队部署在伊拉克周边的沙特、巴林、阿曼、埃及、土耳其等国,并控制住各战略通道。

一直与美国对抗的萨达姆也做好了战争准备,除部署在边疆地区的部队外,他还以巴格达为中心构建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准备多层阻击和抵抗敌人。

3月20日,美军制定的代号为“斩首行动”的计划开始实施,美F-117隐形轰炸机和导弹对巴格达进行轰炸,拉开了伊拉克战争序幕。在这次空袭中,美军使用“电子炸弹”攻击伊拉克,这种新式武器产生的高能电磁波可使伊军及萨达姆卫队拥有的各类电话、无线电通信和电子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立刻失灵,并用精确的制导导弹准确地打击伊指挥和控制中心。

萨达姆

为避开美英联军的优势空军和导弹袭击,萨达姆分散兵力,将实力最强的9万共和国卫队、4个特别旅、2个特种部队部署在巴格达周围。并在巴格达周围筑建野战工事,开挖战壕、沟堑,在飞机跑道上放置水泥等障碍物,阻击美英空降部队着陆。

美英联军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和其高层领导人的住所等要害部门进行连续三轮的狂轰滥炸。20日晚21时05分,美英地面部队在战斗机、直升机的掩护下,凭借配备尖端的夜视作战设备,兵分几路对巴格达进行合围,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巴格达,俘虏或击毙萨达姆。顽强的伊军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给美、英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虽然发射的导弹部分被美国的“爱国者”导弹截击,仍有效地阻滞了联军的攻势。

次日,联军以惊人的速度突进,准备以闪电式进攻在短时间内赢得战争,萨达姆的精心布防和顽强的共和国卫队粉碎了美英的“斩首行动”。4月4日,战争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美英联军经过一番调整,大批的后续援兵到位,又开始重新发动大规模进攻,对巴格达西南的萨达姆机场实施争夺。5日,巴格达周围的守兵与联军进行激烈的短兵相接。6日,联军在巴格达上空进24小时不间断空中巡逻,对市内目标继续轰炸,加强对巴格达外围的控制,力图合围。8日,联军连连突破伊军防线,开始从北南两方向巴格达市区推进。次日,美军进入市中心。11日,美军宣布萨达姆政权垮台,大规模的伊军抵抗行动结束。14日,萨达姆的故乡提克里特市也被联军所控制。

伊拉克战争彻底摧毁了萨达姆的专制统治,也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和重大生命与财产损失。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局势一直动荡不安,国内混乱不堪,不利于伊拉克的社会经济发展。此外,伊拉克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程媒体直播的战争,让全世界人民了解了现代化战争。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