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
  4. 第34章 全运摘冠3
设置

第34章 全运摘冠3(1 / 1)


棋谚有云:“单车滑炮瞎胡闹。”可王嘉良在这局棋里,把单车炮的进攻战术运用得出神入化,利用威胁中宫的机会,不仅把李义庭的车牵制在底线无法动弹,而且还一口气连吃数子,使自己5卒俱全的优势体现得更加明显。

此时的情况,表面看起来对李义庭确实有些不利,他虽然多一子,但主力却被敌人分割成几段,以致首尾不相联,而缺相的毛病在对方车炮的攻击下又显得特别突出。就在这纷繁复杂的形势里,李义庭法眼如炬,洞悉要害。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轻轻平了一步炮,这一着虽不起眼,却是一招起死回生的绝妙好棋:炮位移动,不仅可以让出马道供其驰骋塞象眼,而且还可以退炮灭中卒。这是一种积极的战法,以有力的进攻来解除后方的危机。

二人斗智斗勇,李义庭将马炮运用得曲尽其妙,两者协同作战堪称珠联壁和,给王嘉良的后防带来了很大的威胁。王嘉良见局面吃紧,于是改变策略,不再一味强攻,审时度势后,明智地兑掉一炮,这时双方子力均消耗殆尽,已成正和局面,于是握手言和,皆大欢喜。

这番精彩的龙争虎斗虽告一段落,却引出一段棋坛佳话。

原来,《北京晚报》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期间,倡议举办中国象棋竞赛中“最好一局棋”的评选工作,以激励棋手们在竞赛中发挥更好的水平。这在我国还是一次创举,受到各方面的赞扬和重视。为此,《北京晚报》还聘请了张雄飞、陈松顺、董齐亮、谢小然、谢侠逊五位棋坛名宿为评选委员。经过对全运会全部对局认真的评选,评委们一致推选李义庭与王嘉良之战是本次大赛的“最好一局棋”。

评委们一致认为:王、李的这场对局,布局新颖,不落俗套,双方在互求复杂的变化中,寻找胜利的可能;中局着法紧凑,拚杀猛烈,一方弃子夺先,棋局上几度出现惊骇险恶、扣人心弦、变化极其繁复的场面;双方在残局阶段,经过深谋远虑,反复推敲,终于化险为夷,杀罢成和。总的说来,双方在这局棋中走出了不少妙着,基本上未出错漏,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解放十年来中国象棋技术水平的发展成果。

全局经评选委员们集体研讨评注,并且和李义庭、王嘉良两位棋手交换了意见,由大会裁判员陈培芬参加执笔,原稿由《北京晚报》于1959年10月12日全文刊出;其后,同月15目的《体育报》及1959年11月号的《象棋》月刊先后转载,并被北京广播电台播出。这样的浩大声势,真是当时象棋界的一件盛事,对推动这个项目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与王嘉良弈和后,李义庭积9分,与杨官璘11分相比,距离进一步拉大。

不知是历史的安排还是偶然,在几次的全国赛中,杨官璘最后一轮的对手都是李义庭,而且几乎都是关系冠军落户谁家的生死一战!此战同样如此:李义庭若能胜杨官璘,依然可以夺得冠军!但这难度确实太大了,一是此战该李义庭拿后手,更重要的是要面对棋坛第一高手杨官璘。因此,湖北代表团大为紧张,都认为反败为胜的机会甚微。但一线希望还在,那李义庭就还得须作百分之百的努力。李义庭也下定决心在这最后的决战中与杨官璘全力一搏,并盘算好了要用最激烈复杂的斗顺炮迎战。

就在湖北代表队李义庭这边正紧锣密鼓地备战时,广东代表团也是如临大敌,杨官璘更是不敢松懈,他心里清楚,此战只要弈和,即可大功告成,而且他还握有先行之利,但因为事关首届全运会的第一枚金牌和第一位全国象棋冠军,其份量实是非同小可!有人分析,李义庭为保证得亚军,不低于积8分的王嘉良,可能求稳走屏风马。但有人认为李义庭仍会一搏而走顺炮。讨论到最后,还是都同意了后一种说法。于是广东智囊团帮杨官璘研究起顺炮来。等拆好了顺炮,又考虑保险起见,还是把屏风马也演练了一阵,这才放下心来。

这一晚,双方都在紧张的备战中度过。

激动人心的首届全运会的压轴大戏在25日上午八点隆重拉开大幕,一场中国象棋史上的巅峰对决正式开始上演。

决战地点在北京太庙后面的艺术厅,二十多个座位排成齐整的两行,杨官璘和李义庭坐在倒数第二个位置;靠里正摆着一张长方形桌子,后面端坐着谢侠逊和邵次明两位七十开外的棋坛老前辈。他们胸前挂着的裁判长的绿绸条子在微微飘拂着,赛场中的气氛紧张而严肃。屋里静悄悄的,只有台面上计时的时钟发出“得、得、得”的响声,那清脆的声音听起来竟有点惊心动魄。

杨官璘披挂上阵,横刀跃马,一招炮二平五打将过去,众人的目光也被这枚棋子牵过去,大家都在看李义庭如何应付。只见李义庭握子的手在空中停了一下,走了一着炮八平五。果然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两大高手都猜中了对方的心思和套路,下面的恶战,就看谁的准备工作充分和应变能力强了。

双方战得如火如荼。

李义庭虽还以顺炮,但杨官璘早已演习得烂熟于胸。杨官璘知道,顺炮固然是象棋开局中斗争比较尖锐的变化,但如果先行一方稳扎稳打、小心从事的话,后走的人要想大动干戈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若是不顾后果地蛮干,反而会弄得局面不好收拾。所以从布局一开始,杨官璘就摆出一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架式,双车巡河扼守要津,射住阵脚,再移开中炮飞起中相,把个阵式构筑得如铁桶一般,大家都看李义庭到底有何神仙招可以破城,比赛场外,看决斗的棋迷们也议论纷纷。

李义庭沉思良久,终于跳马出击,看决斗的棋迷有人大声说道:看样子李义庭想抢杀了。

杨官璘纹丝不动,两眼如锥地罩着棋盘,右手食指轻轻敲打着大腿,脑里像高速计算机在运转着,面上却波澜不兴。

……两分钟过去了,杨官璘依然没有落子。只见他不慌不忙地从随身携带的黄挎包里拿出风油精,涂在太阳穴和鼻子底下提神。

时间仿佛凝固了,赛场上的人们大气也不敢出。广东代表团的两位负责人刘子奇和梁嘉也坐在广场一张板凳上地注视着棋局,也不免非常紧张。

面对杨官璘的森严壁垒,李义庭竭尽全力反扑,拚命寻找制胜的战机。血战中,他与杨官璘兑换了一车一炮,由此获得了一定的主动权。但杨官璘的城池固若金汤,任凭李义庭使出浑身解数,狂轰乱炸,依然岿然不动,稳如泰山。李义庭也知道无力回天,无奈之下,只就顺水推舟地接受了大兑子方案,最终双方各余车马两兵仕相全,已是不得不和了。

就这样,杨官璘以5胜2和的不败战绩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富有历史意义的首届全运会的冠军,李义庭与王嘉良则同以3胜4和并列亚军。

至此,杨官璘已经在四次性的全国比赛中夺得三次冠军,并且又拥有了一个新的第一——首位全运会冠军。

杨官璘的老友、这次棋赛的裁判之一陈松顺回穗后写了一篇《杨官璘的战略思想》,对杨官璘的战略战术和夺冠过程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描述。其文如下:

“在棋艺大跃进的情况下和高手林立的全运会象棋竞赛中,杨官璘重夺全国冠军,是经过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的。

固然,杨官璘吸取了去年败给张东禄和刘忆慈的经验教训,经过一年来的苦心钻研,技术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是他在这次棋赛中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我觉得还是战略思想上的改进。譬如在初赛阶段,杨针对每个对手不同的棋路风格和特长,分别施以不同的战略和战术,这样就保证了他在战斗过程中更能发挥水平,得以顺利进入决赛。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杨官璘在比赛中是怎样运用战略战术的。

棋赛开始的第一天,杨碰上了山东陈天才。由于初次交锋,对方情况不很清楚,开局方面占不到便宜。中局时,陈方着法又颇老练,无法入局。这局棋又是陈方先走,前半局占了主动,时间上得了优势。杨见难以取胜,就机警地主动邀陈兑车,余马炮兵对双炮卒。马炮兵比双炮卒威胁性较大,兑车后,杨挥兵渡河,着着进迫,虽然由于陈方防守得力,终于成和,但杨在时间上已经反占优势了(初赛阶段规定,双方如积分相同,仍以使用时间多少定名次)。

杨官璘第三场比赛对辽宁孟立国。杨知孟的攻杀力量甚强,诚恐有失,故避与搏杀。结果虽是和局,然而杨却在时间上占了便宜。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小事,但却可以看出杨的细心处了。后来对云南邓鹏时,杨早已探知邓鹏惯用五七炮进三卒,于是在第三回合时即先挺七兵,使邓无法使自己惯用的开局。果然,邓后来用中炮七路马,由于对该局变化不熟练,交锋仅十余着,便被夺去先手,最后为杨所胜。

杨官璘在初赛阶段的最后一个对手是王羽屏。按照当时杨的积分,一般人都认为杨这局棋应该稳扎稳打。谁知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只斗了二十个回合就把王杀败了。

为什么杨在这样一个极其有利的情况下还要强弓硬箭,拚力冲杀呢?原来在前两届全国赛中,杨受王的威胁甚大,每次碰头,均未能胜。去年杨仅差一分失掉冠军,跟被王“拖住后腿”有很大关系。因此,王如要入围就非要战胜杨官璘不可,因此这局棋对杨来说仍是一个重要关头。杨官璘根据平时对王羽屏的分析,认为他虽是枰场老将,甚有战斗经验,作风稳健,长于应付平淡局面,对一般布局也颇熟练,但却不是一个出色的搏杀者。于是决定采取以攻为守,企图顿足不前,以免拖长时间,弄出差错。而后来王之速败,说明他果如杨所分析的,不是一个抢攻能手。

在决赛阶段,参加比赛的八员战将各有所长,各具不同风格,战情更为剧烈。

杨官璘在这一阶段里,自始至终采用了软硬兼施的战略,布局因人而施,着法时稳时恶。如对四川刘剑青一局,杨明知刘的棋艺水平比过去已有很大提高,不适宜强攻,就决定稳打稳扎。开局不久,便与刘兑去双车,以求在马炮兵的残棋上稳中求胜。果然,杨的残局比较熟练,走子敏捷,刘在大战数十回合之后,合用时间过多,无法细斟慢酌,棋步逐渐软弱下来。杨在这局表现得非常慎重,全局过程,无一步冒险着法,这就体现出杨的战术配合战略成功之处。

杨官璘在布局运用方面最突出的,可算对甘肃武延福一局。杨探知武是生活在农村的棋手,懂看棋谱,而且是初次参加全国赛,所以认定他的‘棋底’总比局面好,因此决计从开局方面争取优势,以近来很少使用的‘看家本领’斗顺炮应付武的当头炮。果然开局不久,武便吃了亏,二十余着即失掉先手;后来又因着法失当,结果很快就输了。”

杨官璘这次载誉归来,广州棋艺社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当谈到这次取胜的秘诀或法宝时,杨官璘说道:在决赛时对马宽、孟立国,他都预先针对他们的棋路,作了细致的准备。对擅杀的王嘉良不与之杀;对走得慢的是刘剑青则将局面复杂化……都是预定的战术。而最后一战对李义庭时,布局已拆熟,他又执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之战略顺利成功。同时在预赛时,他考虑到如何花最小的代价来夺取胜利,以保存体力应付决赛的战斗。结果,这因人施术之计果然奏效,从而一举问鼎。对此杨官璘深有感触的说:下棋如打仗,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呀!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