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皎皎流华
  4. 第16章 附录:《芦白橘红》
设置

第16章 附录:《芦白橘红》(1 / 1)


《芦白橘红》

撰稿人:高二(13)班 苏文修

指导老师:祝懋才

联合出品:月华文学社 月华广播站“二分四气”栏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深秋北国,河滩边随风摇曳的蒹葭,白茫茫一片。若此时有人筑乐高歌,则必和一声“风萧萧兮易水寒”,才觉对味。

芦苇未开花前称为蒹葭。《说文解字》曰:“蒹,雚之未秀者。”“葭,苇之未秀者。”

露在夏夜常见。《论衡》记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

当地面辐射冷却,温度迅速下降并与周围空气接触,水份凝结于上,是为露;露形成后,温度继续下降至冰点以下,则可形成冻露,亦称“白露”。

白露透明,形似小水珠。霜则是水汽经升华凝成冰晶,两者易于辨别。

据学者考究,《秦风·蒹葭》所述应于甘肃礼县,时秦中心地带,平均霜期在4月27日—10月17日。

因此有人指出,《蒹葭》实为春季所作,并非秋风萧瑟、草木零落之状。

我还没到过北方,没离开过这座城市,对此无法浅谈拙见。

我只见过园里绿枝上低垂的朱红色的砂糖橘。

砂糖橘握在手心,小小的一个,大拇指按压着圆顶凹陷的一块,皮薄光滑。风吹过,稻香朱橘团。

我曾在一根竹竿上缚一个小网兜,站在树下观望,学着黑夭夭,看哪个个头大,枝头一摇,落入网兜,再倒进竹筐里,和父亲挑着扁担去街上。

也有好些个掉落地下,父亲捡起放到另一个竹筐里,带回家。

有一年,带回家的竹筐里挤满了暗红,斑黄的汁水浸染斑驳的竹编。

母亲丢掉了一筐,做起了“橘子流水席”。蒸橘子、烤橘子、橘子饭、橘汤、桔饼、橘子水……同学戏称“白面书生”变成了“黄脸小猴”。

我留下了最后一个橘子的几粒籽,悄悄丢在隔壁的菜圃里。那是一个年过古稀的奶奶,圈养了一群鸡,有只公鸡晨时一到就拉长脖颈,鸣声回荡在云层里。

去年放假回家,父亲突然兴冲冲地拉着我到那块菜圃篱笆边,那里长出了一树淡黄色的橘子,父亲说和我们家的很像。

今年父亲坐大巴客车,转公交来见我。他穿着旧绿的雨衣和鞋筒,在校门口张望,手里抱了两袋橘,一袋从家里带来,一袋下车买来。

那一刻我确是有点不想见的。

等人群散去,我急忙两三步淌过几个水坑,把伞挡在父亲的头上,搂着他的肩跑到对面一处屋檐下。

“比我高了。”父亲拍拍我的肩,露出釉黄的门牙,眼睛一直在我的身上停留。他把塑料袋外的水珠抖落递给我。袋子沉甸甸的,他的大拇指和食指都勒出了几道指甲盖一般粗的暗红沟痕。

我低下头,想说以后不用再来了,又觉得手里的橘子实在沉,只好顶起膝盖用力抱起。父亲连忙从衣兜里拿出几张报纸叠铺在地上,接过我手里的弯腰放下,从袋子里拿出一个又圆又大的柑橘说:“下车买的,不知道味道怎么样。”他摩挲着橘顶,抠抠指缝里的泥,边剥边把橘肉上的丝络搅成一团,黏在橘皮里层,放进右边的衣兜,接着把剥好的一半递给我,又剥一瓣放入口中嚼了嚼,余下带皮的一半塞回袋子,“甜,和我们的一样,很甜。”

“我和你妈在家都好,什么都好。园里来了人,穿着很干净的白大褂,说是什么技术,我也不懂,只跟着其他人怎么做就怎么做了。你多照顾自己,我走了。”父亲收起报纸叠成四层正方形,夹在腋下,往上拉了拉雨衣的拉链,扑扑身上的雨水,跑出几步又回身朝我挥手,不一会就在绵绵细雨中渺渺如雾。

霜降了,来年又是一片芦白和一树橘红。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