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历史的沸点(全四册)
  4. 第三十二章《历史的沸点》(32)
设置

第三十二章《历史的沸点》(32)(1 / 1)


第三十一讲 官渡的老大之争

刘备脱离虎口后,便向徐州浩浩荡荡而来。徐州对于刘备来说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在这里他接受陶谦的嘱托成为徐州牧。但无奈被吕布背后插刀,只能放弃徐州投奔曹操。曹操杀掉吕布占据徐州后,并没有将徐州还给刘备,而是任命一个叫做车胄的人担任徐州刺史。

刘备重返徐州第一件事就是攻占下邳(今江苏睢宁),杀掉车胄,重新占据了徐州。

对此曹操是什么反应呢?曹操当然很生气,但是他此时主要的精力用来对付袁绍,所以就派手下将军刘岱、王忠率军前来讨伐。刘备此战还算争气,击败了曹军,取得了难得一胜。

没过多长时间,“衣带诏”事件败露,曹操听说刘备参与其中,大怒,决定亲率兵马讨伐。此时官渡之战已经拉开序幕,袁绍大军压境,曹操抽身攻打刘备要冒很大风险。所以手下们劝阻曹操此时不应脱离主战场而攻打刘备,但曹操已下定决心,他攻击刘备并非只为了泄愤,更重要的是要赶在袁绍攻击前,清除自己后方的隐患。

针对大家的质疑,曹操对手下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言外之意是说袁绍不算什么,刘备才是真正的危险,现在不消灭,将来一定会成为大患。一直以来,曹操都不把实力雄厚的袁绍放在眼里,而把四处流窜的刘备视为心中之敌,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过,后来历史发展的进程也证明了曹操判断之准确,眼光之独到。

曹操的想法得到了手下最得力谋士郭嘉的支持。郭嘉说:“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也就是说,袁绍此人生性多疑,给他机会他也抓不住,而刘备刚到徐州,立足未稳,羽翼未丰,突然攻击之,一定会取得大胜,郭嘉分析得很有道理,也得到了事后的验证。

对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的刘备,面对曹操的突然袭击,只能在自己溃败史上新添一笔,这次逃得更快,以至于刘关张三兄弟失散,关羽被曹操生擒后归降,张飞逃到汝南暂时落草为寇,刘备自己只身逃亡青州,投奔了青州刺史袁谭,归顺了袁绍阵营。

天下大势此时已比较明朗,曹操降张绣、平袁术、杀吕布,实力越来越强,基本具备了和袁绍叫板的能力。而袁绍呢,灭掉了一直以来的劲敌公孙瓒,想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越过曹操这座大山,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争——“官渡之战”就此上演。

当时的形势对曹操不利,袁绍雄踞河北,兵强马壮,拥有冀、青、并、幽四州,北方大部分地区为其所占,在消灭公孙瓒后,袁绍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力投入攻击曹操。

曹操本来实力就弱于袁绍,而且四面有敌,西边是马腾、韩遂,南边是刘表,东南还有孙氏兄弟,尽管如此,曹操对战胜袁绍还是充满信心,这份信心很大程度来源于郭嘉,郭嘉在分析研判形势后,指出了曹胜袁败的十大因素,所谓“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这“十胜十败”说法,曹操深以为然,它像一针强心剂,极大鼓舞了曹操集团的士气。

官渡之战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建安四年,即公元199 年三月,袁绍集结十万精兵南下,直指许昌,曹操立即北上迎敌,战争就此拉开帷幕。曹操把自己的大本营设在官渡,派手下刘延驻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于禁驻守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和袁绍的军队隔河相望。

从曹军的部署看,曹操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

他很清楚即使想守也很难守得住,只有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才是上策。在袁绍兵多自己兵少的情况下,曹操采取这样的战略部署无疑是正确的。

双方拉开了决战态势,但一时也都不敢轻举妄动。正是此时曹操决定抽兵突袭刘备,曹操这样做实际冒着巨大的风险,如果此时袁绍抓住机会,发兵攻击曹营,曹操腹背受敌,很可能遭到溃败。事实上,袁绍的手下谋士田丰就这样建议袁绍,袁绍却推辞说自己的儿子正在生病而没有答应,这让田丰很失望,他拿着手杖敲着地面说:“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

曹操击败刘备返回官渡不久,袁绍才开始进攻。他派手下大将颜良攻击白马,又派大将文丑进军延津。白马曹军在袁军的攻击下难以支撑,守将刘延向曹操求援,曹操决定自己带兵去解“白马之围”。他手下谋士荀攸却建议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先不救白马,而是进军延津,做出准备北渡黄河抄袭袁绍后路的态势,等袁绍分兵来救时,再派精锐部队奇袭白马。

曹操觉得有理,依计而行。袁绍果然上当,听到曹操大军扑向延津的消息,他急忙分兵来救,这时曹操率精锐轻骑,以张辽、关羽为先锋,攻击白马,关羽此战表现突出,在万军之中取得颜良首级,袁军溃败,成功解救了“白马之围”。

解围后,曹操带着白马的百姓沿着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追击,走到延津南面的时候,曹操遭遇了一支袁军,这支军队由文丑、刘备率领。人数有五六千人,而曹操只有六百骑兵,形势一时比较危急。

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艺高人胆大,他居然下令手下解鞍放马,原地休息,并将一些辎重丢在路边。袁军来后发现地下有不少辎重,纷纷下马去抢。此时曹操一声令下,六百铁骑从高坡上冲下,一举击溃袁军,文丑乱军之中被杀,刘备则逃之夭夭。

通过此仗,关羽知道了自己大哥刘备的下落。于是打完此仗后,他封存了曹操所有的赏赐,留下书信,悄悄离开曹营,去找自己大哥去了。所以,关羽归降曹操后参与的战斗非常有限,《三国演义》中所谓的“过五关斩六将”等传奇故事,显然是罗贯中杜撰的,应该是为了树立武圣关公高大伟岸的形象。

曹操初战告捷,但他也知道自己的实力不如袁绍,于是放弃了白马和延津,全军退回官渡。第一阶段的作战就此结束,在这一阶段的争斗中,袁绍手下的两个大将颜良、文丑先后战死,虽然袁军主力没有受到多大损失,但整个队伍的士气却受到严重挫伤,而曹操声东击西,连战连捷,士气逐渐高涨。

袁绍初战不利,但其实力依然强劲,他不仅没有后退,反而率军向前继续推进,一步步逼近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依沙丘安营扎寨,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之对峙,战争进入了第二阶段,即“相持阶段”。

在这个阶段双方互有攻伐,出现了不少新战法。袁军推起土山,建起高楼,居高临下向曹营放箭,曹军死伤惨重。曹军则是发明了抛石装置——霹雳车,把大块石头抛向袁军,杀伤力非常巨大。袁绍派人挖掘地道偷袭曹军,曹军则挖壕堑来对付袁军,总之,双方互有斩获,但谁都无法吃掉对方。

双方就这样相持了三个月,曹操渐感不支,有些心力交瘁。据史书记载,有一天,曹操看到运粮的士兵疲于奔命的样子,感到于心不忍,脱口而出:“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意思说,再过十五天,我一定为你们拿下袁绍,再不能辛苦你们了。

曹操虽然这样说,但心里却实在没底,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他写信给后方的荀彧,开始商议从前线退守许昌的事情。荀彧给曹操回信,力劝他坚决打消撤兵的念头,他分析道袁绍倾巢而出,必定是想彻底消灭曹操,不达目的不会收兵。如今曹操只能是“以至弱当至强”,如果不能战而胜之,则一定会被消灭,此时已经没有什么回旋余地。他用当年刘邦项羽在荥阳对峙的实例,告诉曹操谁先退却就必失败,因此曹操必须要坚决挺住,成败在此一举。

跟随曹操在前线作战的贾诩,此时也建议曹操要坚决打下去。贾诩说曹操在智慧、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许久不能取胜,是因为顾虑太多,太过于追求万无一失。其实,只有抓住机会,一鼓作气,就可以很快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这些谋士的力劝之下,曹操逐渐打消了撤兵的想法,决心无论多难,也要坚持下去。他加强防守,并派兵侵扰袁军的粮道,等待贾诩所说的“良机”出现。

果然,没过多久,一个重要的转折来到了,那便就是“许攸叛逃”。

许攸是袁绍手下的重要谋士,在双方对峙时,他曾建议袁绍派一支精兵偷袭许昌,但袁绍心中只想着击败眼前的曹操,对他的建议没有采纳。

后来他的家人犯法,老婆孩子被抓,许攸一气之下前来投靠曹操。

许攸的到来对曹操来讲是意外之喜,因为许攸是袁绍核心智囊团的成员,掌握着大量的军事情报和内部信息。所以曹操听说许攸前来,顾不上穿鞋子光着脚来出迎。

两人坐定,许攸首先问曹操军中还有多少粮食,曹操说尚可支持一年。许攸不信,让曹操说实话,曹操说还可以支撑半年,许攸有些生气,问曹操是否还想打败袁绍,为何一而再说假话。曹操觉得许攸看透自己的心思,再隐瞒下去恐怕许攸就不会再相信自己,于是如实告诉许攸,军粮顶多能支持一个月。

看到曹操讲了实话,许攸也将自己的计谋和盘托出,他说曹军孤军独守,既无援军,也无粮食,形势非常危急。现在袁绍军队粮食都在乌巢(今河南封丘西北),虽然有些士兵防备,但并未有重兵设防,如果派精锐偷袭乌巢,烧其军粮,不过三日,袁军自己就会败亡。

曹操听后大喜,乌云中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他当机立断,留下曹洪守卫大营,自己亲率骑兵五千人连夜出发,化装成袁军,一路静默,趁着夜色,抄小路直奔乌巢。袁军人数本来就不多,对曹军的突袭毫无准备,结果被曹军击败。曹操下令一把火烧掉袁绍所有的军粮和其他军需物资。

袁绍听说曹操奇袭乌巢,没有听大将张郃的建议立即前去增援,而是听从谋士郭图的意见,派张郃、高览率重兵攻打官渡。曹洪拼死守卫,袁军一时没有攻下。此时听说乌巢失陷,军粮尽毁。郭图为了推卸责任,向袁绍诬告张郃作战不力,这使得张郃、高览率军投降了曹军。自此袁绍大势已去,曹操则抓住战机,集中兵力,大举反攻,袁绍斗志全无,和自己的长子袁谭逃回冀州。

官渡之战就这样结束,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案例,曹操取胜的原因,大部分人认为曹操胜在计谋,而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则认为,曹操胜在坚持,吕先生说曹操的能耐,在于其历久坚守,不断挫败袁军的锐气。他说:“军事的胜败,固然决于最后五分钟,也要能够支持到最后五分钟,才有决胜的资格。”曹操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能够坚守到最后的决战时刻,这是能够取胜的关键所在。

官渡之战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改变了曹操和袁绍的势力对比,从此袁绍一蹶不振,而曹操赢得了主动权。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官渡战败,但袁绍的实力依然可观。曹操战后乘势追击,攻陷了河北的一些郡县,但后来袁绍收集散兵,又陆续收复了这些郡县,曹操当时的实力还不足以扫平袁绍,于是他暂时带兵回到许昌。

建安七年,即公元202 年五月,袁绍病死。在他死之前,袁绍将冀青幽并四州分别给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大儿子袁谭得到了青州,二儿子袁熙得到了幽州,小儿子袁尚得到了冀州,外甥高幹则得到了并州。这样的做法,表面看做到了一碗水端平,但实则有些欠长远考虑,为以后袁家内乱埋下了伏笔。

袁家窝里斗是有传统的,当年袁绍袁术兄弟彼此不买账,如今变成了袁谭和袁尚,袁谭是长子,但袁绍更喜欢袁尚,袁绍手下的大臣就此划分为两个阵营。按照袁绍的遗嘱,他的手下拥立袁尚继承了他的官位和爵位,这让袁谭心怀怨恨。

在曹操的攻击下,兄弟俩尚能联手,战事稍停,两人便开始同室操戈自相残杀。袁谭打不过袁尚,居然向仇敌曹操求救,曹操采纳荀攸的建议,派援兵驰援袁谭,同时为了笼络袁谭,还让自己的儿子娶了袁谭之女为妻。

曹操出兵河北,势如破竹,很快包围了袁绍当年的大本营邺城。

袁尚率军回救,被曹操打败,只能逃到山中。可就在曹操攻击邺城时,袁谭却毁约反曹,曹操送还其女后发动攻击,袁谭兵败被杀。曹操转而攻击袁尚,走投无路的袁尚想逃到并州投奔高幹,但被高幹拒绝。

此时这位袁绍的外甥正忙着与曹操联络投降事宜,不久高幹就归顺了曹操,但后来因反叛被杀。

袁尚只好去幽州投奔自己的另一位哥哥袁熙。两人会合不久,袁熙的手下发动叛乱,袁熙和袁尚逃到了少数民族乌桓的部落。没过多久,曹操北征乌桓,大败乌桓骑兵军团,就是在这次出征中,曹操在大海之滨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在乌桓无法避难,袁熙、袁尚兄弟只好继续逃亡。他们投奔了辽东太守公孙康。辽东一直以来由公孙度割据,公孙度死后,由其子公孙康承袭其位。袁氏兄弟逃至公孙康处,曹操一些手下建议继续讨伐,曹操却说不用征讨,公孙康很快就会把他们的人头送过来。果不出曹操所料,稍微安顿的袁熙、袁尚就开始不老实,密谋想抢占公孙康的地盘,结果被公孙康所杀,他们的首级也被公孙康献给曹操。

自此,曾经无比辉煌的袁氏家族彻底灭亡。不过这已经是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 年的事情。曹操平定河北耗费了整整七年的时间,可见袁绍在河北的根基之深、实力之强,对于曹操来说,他把官渡之战后的三分之一人生都用在了平定河北之上,也可以看出平定河北对他的重要性。

平定河北的重大意义不用多说,从此除了西凉的韩遂、马腾外,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由弱到强,连年征战,灭掉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终于取得了平定北方的伟大成就。

随着胜利接踵而来,曹操的野心更加膨胀。他认为和献帝同住在许昌已经不太方便,不能够凸显自己的权威。于是他把自己的大本营搬到了袁绍的都城邺城。同时,他让献帝废掉“三公”,设立了丞相职位,并由自己担任。他把丞相府设在邺城,丞相府掌握真正实权,而身处许昌的献帝和身边文武官员都成了摆设和陪衬。

北方硝烟逐渐散去,曹操又将目光瞄向南方,平定北方只是他计划中的一部分,称霸天下才是他真正的梦想,不过,这个梦想最终折戟在南方大地,不可一世的曹操遭遇到人生最大的一次挫折。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