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历史的沸点(全四册)
  4. 第二十九章《历史的沸点》(29)
设置

第二十九章《历史的沸点》(29)(1 / 1)


第二十八讲 不靠谱的义父子

何进听从袁绍的建议,征召董卓等外地将领进京来铲除十常侍。

董卓走到半路,京城里就发生了大乱,何进被杀,十常侍被灭。董卓听到这个消息,下令让军队加速向洛阳进发。

董卓是将东汉送上末路的重要推手,他出生在汉族和羌族杂居的陇西。据史书记载,董卓勇猛过人,善于骑射,性格非常豪爽,和羌人的关系处得很好。在桓帝刘志当政时,董卓在洛阳的“羽林军”服役,到黄巾军起义时他已经是并州刺史、河东太守,成为了地方大员。

因在镇压黄巾军作战不利而被罢官处罚,后获得赦免,被重新起用后在凉州一带与羌人作战。

人生的种种起伏,董卓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枪杆子的重要性,尤其在乱世之中,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军权。因此,东汉朝廷任命他为“少府”,让其离开凉州军队到京师任职,被他找了个理由拒绝。后又任命他为“并州牧”,董卓虽接受了职务,但是却拒绝交出军队,带着自己的人马到太原赴任。没过多久,就接到率部进京的命令,董卓由此走到历史舞台的中央。

在进京的路上,董卓遇到了被贡闵护送的刘辩和刘协,朝中的不少公卿大臣这时也赶来接驾。有的大臣看到董卓霸气外泄,害怕他到京城后难以控制,就对董卓说“有诏却兵”,就是皇帝已经下令,让你们这些外来兵马退兵,从哪里来的回哪里去。董卓听后非常生气,痛斥这些大臣说:“你们都是国家的重臣,却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天下动荡,凭什么让我退兵。”董卓这席话说得理直气壮,样子也足够凶,这些大臣就不敢再多言。

董卓随后觐见天子刘辩,询问事情的前后经过。刘辩刚刚受到惊吓,还没完全恢复平静,所以说话支支吾吾,显得语无伦次。倒是旁边陈留王刘协非常镇定,把这两天的来龙去脉一一叙述,刘协就此给董卓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大队人马回到洛阳,此时董卓的任务已经完成。按理说应该带着自己的人马返回凉州,或者去受封的并州,但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决定留在洛阳不走了,因为他看到了控制朝政的难得机会。

董卓此时最大的顾虑,是手下的兵马太少,他只带来三千人。倘若洛阳城中的袁绍等人想收拾他,恐怕他很难待得住。董卓这人看上去粗野蛮横,但不乏有些智谋,他密令自己的兵士夜里悄悄出城,第二天又大张旗鼓地入城,让其他人感觉西凉援兵源源不断,没有人清楚到底来了多少西凉兵马。

当时奉何进之命在泰山郡征兵的鲍信率军到了洛阳,他向袁绍建议,说董卓此人野心很大,应该趁他立足未稳而一举消灭之。袁绍性格上最大的弱点就是犹豫不定,不能当机立断。对于鲍信的建议,他左思右想,迟迟不能决断。鲍信大失所望,带着自己兵马返回了泰山郡。

董卓就这样度过了第一个危机。接下来他趁势收编了何进、何苗的旧部,使自己本来不强的实力迅速膨胀,取得了优势地位。董卓这时候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做事了,他首先要做的居然是要废掉天子刘辩。

为什么董卓如此急迫地要废掉刘辩?显然不是因为在董卓心目中刘协更为圣贤,他压根不会为东汉社稷着想,心里满是自己的小算盘。

一方面废掉刘辩改立刘协,董卓就此有了拥立之功,刘协的母亲许美人被何太后毒死,没有太后可以临朝称制,他便可以把持朝政了。另一方面董卓也是做给群臣们看,连天子都敢废立,没有什么他不敢干的事情,群臣们还是乖乖听话为好。

一天,董卓对众臣说:“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主陈留王,众卿以为如何?”这席话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顿时朝堂上鸦雀无声。沉默后一个人站出来提出明确的反对意见,这个人就是卢植,但他的仗义执言带来的是撤职流放,其他大臣也就不敢再多说话。

此时洛阳城除了董卓,剩下最有威望的便是袁绍,所以废立天子之事,他必须找袁绍商量一下。董卓请袁绍到自己府上来商议此事,袁绍当即表示不同意,董卓很生气,手里按着佩剑说:“竖子竟敢如此?

天子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你是不是觉得,我董卓的剑不够快。”

董卓的话简直就是横着出来的,意思也很明确,找袁绍商量,是给袁绍面子,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袁绍毕竟是“四世三公”家族出来的,根本就不吃董卓这套,他也拔出佩刀,横在胸前说:“天下的豪杰,难道只有你董卓吗?”说完昂首走出董府。

虽然表现得很硬气,但袁绍知道自己的实力已经无法与董卓抗衡,这次虽然顺利脱险,但很难继续在洛阳待下去了,他回到自己的府邸,收拾了一下,将官印等挂在城门口,逃出洛阳到河北去投奔冀州刺史韩馥。

赶走了袁绍,剩下的唯一障碍就是丁原。丁原也是奉何进之命从外地带兵入京的,此时被封为执金吾。丁原手下有一员猛将叫做吕布,这位吕布出身贫寒,没读过什么书,却武力超群,是个打仗的好手,他骑着一匹少有的良驹,名曰“赤兔”,所以人们赞叹“马中赤兔,人中吕布”。

丁原对吕布非常不错,一直把他带在身边,自己做并州刺史时,提拔吕布做了骑都尉。但吕布这人毫无感恩之心,只贪图荣华富贵,董卓抓住他的这个弱点,不断地以利益诱惑吕布,经不住诱惑的吕布,很快就提着丁原的首级投靠了董卓。董卓收吕布为义子,并让他做了自己的贴身侍卫。

赶走袁绍,杀掉丁原,所有障碍都被扫除。公元189 年阴历九月,董卓将刘辩废为弘农王,将刘协立为新君。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实现了上下易位。接着董卓又以何太后曾经逼宫董太后为由,将何太后赶到了永安宫幽禁。这还不算完,没过多久,他派人先后毒杀了何太后和刘辩。刘辩在位实在太短,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在兵荒马乱中度过的,所以死后连谥号都没有,历史称他为“少帝”。

刘协即位,成为东汉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就是著名的“汉献帝”。

董卓拥立有功,得到了最高的封赏,坐上了太尉的位置,同时享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别待遇,这让董卓成为继萧何、霍光、梁冀后第四个享有这样特权的大汉重臣。

董卓从此把控了朝政,但他心里清楚自己是外来人,不少大臣对他很有意见,要想稳住局面,就必须启用一些“名士”,所以他当政后并没有急于重用自己的手下,反倒是将一些“党人”和名士提拔起来,包括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同时为了安抚一些大家族,他对流亡在外的袁绍封官进爵,并提拔了袁绍的弟弟袁术。

这些做法表明,在上台初期,董卓希望与名门望族、党人名士达成妥协。但是这些人并不领情,或者更确切地说,这些名士觉得董卓就是一个土军阀、野心家,实在不愿意和他穿一条裤子。虽然都被封了官,但还是想方设法从洛阳城逃走。

袁术受封后不久就跑到了南阳,曹操随后化妆逃出了京师。《三国演义》中对曹操逃跑有非常精彩生动的描述,大意是说曹操原本想杀董卓,但在拔刀时被发现,曹操只好改作献刀,心生畏惧,连夜逃亡。

这段故事在正史里并无记载,杜撰的成分居多。

洛阳城不少官员逃跑的同时,地方上的实力派们也纷纷串联,谋划讨伐董卓。开始领头的是曾经奉诏进京的桥瑁,但后来因为袁绍出身高贵,在朝中曾经担任要职,所以就被推举为讨董联军的盟主,这支联军在历史上被称为“关东联军”。

这支军队规模比较庞大,包括鲍信、桥瑁、王匡、韩馥、袁术,还包括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兖州刺史刘岱等人,号称有几十万兵马,并对洛阳形成了一个弧形的半包围圈。

面对这样不利局势,董卓做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决定,便是迁都长安。

他这样做,一方面洛阳面临着联军直接威胁,且几乎无险可守。而长安有武关、函谷关等天险,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迁都长安后,他距离自己的大本营西凉更近,打不赢可以退守自己的老巢,在战略上可进可退,比较主动。

尽管迁都遭到了朝中一些大臣的反对,但此时只要董卓想干的事情,没有人能够拦得住。他先让刘协带着群臣西迁,自己则留在洛阳,处理一些善后事宜。

所谓的“善后事宜”,其实就是杀人放火。说到底董卓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军阀,决定放弃洛阳后,他放任手下军队进行洗劫,一时间繁华的洛阳变成了人间地狱。他下令强制洛阳百姓西迁,许多人死在路途之中。蔡文姬就是在这场浩劫中被兵士劫持,后来被卖到匈奴,这才有了后来文姬归汉的故事。

当初董卓还想安抚袁氏家族,现在听说袁绍做了联军盟主,一不做二不休,迁都之前,将袁家五十多人全部杀死,包括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除了袁家,董卓对反对派大臣也大开杀戒。临走前,董卓用一把火烧掉了洛阳的宗庙、官府、居家,洛阳城二百里建筑物皆毁。

董卓大开杀戒时,联军却一直按兵不动。这是因为这支军队看似庞大,但其中存在许多隐忧。最大的问题是关东联军由各地方势力组成,虽然推举袁绍为盟主,但实际很难统一指挥。每个头领心中均有自己的小算盘,都希望别人出击而自己坐收渔利。

倒是兵马最少的曹操表现很积极,他从洛阳成功逃脱后,回乡招募了一些兵勇,包括他的堂弟曹洪、大将夏侯惇等,投靠陈留太守张邈后参加关东联军。

看到大家都按兵不动,曹操决定自己单干。他率军主动进攻,但因实力不济而被董卓手下将领徐荣击败,此战中曹操自己中箭,战马也受伤,曹洪把自己的马让给了曹操,曹操才保住性命。回到大本营后,他看到其他将领依然饮酒作乐,很是失望。他向袁绍进言,希望抓住机遇,主动出击,也得不到回音。所以曹操对联军不再报什么希望,脱离联军自己组建军队去了。

袁绍进攻董卓不积极,对拥立新皇帝却显得非常上心。他以刘协被董卓劫持生死未卜为由,与韩馥联合提议拥立新帝,选中了具有皇家血统担任幽州牧的刘虞。他的提议遭到了曹操坚决反对,连自己的弟弟袁术也表示不赞成。袁绍仍不甘心,直到刘虞本人坚决拒绝当这个皇帝,才算罢休。

联军中唯一的亮点是孙坚,孙坚起初并没有加入联军,后来他由长沙北上,杀了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后,投靠到袁术麾下,被封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率军与董卓军队直接交上火。

孙坚与董卓军队首战并不顺利,遭到大败,自己率几十人突围而出,险些丢了性命。收集残兵后,孙坚严厉整训,积极备战,不久率军大败胡轸、吕布,在洛阳附近又击败董卓亲率的军队,一举收复洛阳,清扫宗庙、祭拜天地,总算为联军挽回一些面子。

但是孙坚的胜利,并不能掩盖联军的颓势。联军内部依然矛盾重重,这些矛盾突出表现在后勤补给方面。譬如韩馥惧怕袁绍吞并自己,一度减少对联军的粮食供应,致使联军被迫返回原地,无法主动进攻。

再如孙坚大败董卓军队后,袁术害怕孙坚的势力快速扩张,于是也不再给孙坚供应军粮,孙坚只好从前线返回和袁术沟通后,才又恢复粮食供应。

董卓被孙坚击败后,只好向长安方向退却。联军暂时失去了攻击的目标,于是内部矛盾开始呈现白热化,从起初的切断后勤供给逐步演化成相互残杀,最早起兵的桥瑁被一直与他有宿怨的刘岱所杀,袁绍计取了冀州,并逼迫韩馥自杀。袁术和荆州刺史刘表交恶,一直不和的袁绍袁术兄弟也公开决裂。

联军内乱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董卓。孙坚占领洛阳后,继续进军攻击新安、渑池一带的董卓军队,想一鼓作气直取长安。

但意想不到的是,正在准备进军时,袁绍和袁术翻脸,袁绍派周昂率军进占豫州。豫州本是袁术封给孙坚的地盘,孙坚得此消息只能停止西进,挥师东去讨伐周昂,据记载,孙坚回师时很是感慨,说:“我们同举义兵,目的是为了挽救江山社稷,如今逆贼将被扫灭,内部却如此争斗起来?我能跟谁同心协力,回天转日呢?”说完泪如雨下,不能自已。

联军的自相残杀,让董卓心中一块石头终于可以落地了。他到长安后,让刘协封自己为太师,地位仅次于天子,自己的车马、仪仗、服饰等与皇帝几乎没有差别。他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了气势恢宏的府邸。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不仅加封弟弟、侄子,让他们掌握实权,连不懂事的孙子也封为侯爵。

董卓的所作所为遭到朝臣们的憎恶,但大家却是敢怒不敢言。董卓对此心里像明镜儿似的。对于任何敢于反对他的人,他的措施简单粗暴,统统用武力来解决。即使对自己的老上级担任卫尉的张温,因为不满于他,也被董卓派人活活打死。

张温之死更加重了群臣的畏惧之心,有些大臣认为与其等着被董卓所杀,还不如想办法除掉这个“恶魔”,这些人里就包括司徒王允。

王允这个人非常耿直,初入仕途时曾经得罪过大太监张让和灵帝刘宏,所以宦海沉浮,几次都有性命之忧。但后来经历的事情多了,政治上变得越来越成熟。董卓带兵进入洛阳的所作所为,让王允意识到董卓是一个大毒瘤,不除此人天下难安。但王允很清楚董卓实力强大,如果正面交锋,无疑是以卵击石。董卓初始拉拢名士,王允也是被拉拢对象,他就顺势归顺,尽量迎合董卓,得到了董卓的信赖。

但他从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一直在暗中组织和筹划诛灭董卓。

他与一些心腹大臣秘密商议,决心采用宫廷政变的方式除掉董卓。同时,他也一直在观察董卓的破绽,等待良机的来临。

不久王允终于找到了这个破绽,那便是董卓的义子吕布。吕布当初杀了对他有恩的丁原投靠董卓,并得到董卓的信任,收为义子并做了贴身侍卫,有吕布在身边护卫,一般人不可能刺杀董卓。但堡垒往往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吕布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见利忘义、卖主求荣,王允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

王允知道董卓和吕布虽然是义父子,但其实并不是铁板一块。之所以有这个判断,是因为王允有次去董卓府上奏事情,看到董卓向吕布发火,怒火冲天时居然拔出手戟掷向吕布,吕布急忙躲闪,跪地谢罪后,董卓方才罢休,王允对此场景看在眼里,心中也生出了计谋。

王允开始有计划地接近吕布,很快两人的关系变得密切起来。《三国演义》中为此写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连环计”的故事,董卓、吕布、貂蝉三角恋引发的血案,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但正史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杨贵妃、王昭君在史书上都有记载,西施也有记载但很简单,唯有貂蝉没有任何的记载。

虽然没有貂蝉的记载,但吕布反目确实和女人有关。吕布是个美男子,英武有型,自然受到不少女子的垂青,这里面就包括董卓府中的小妾,不知是谁先主动,总之吕布和小妾的关系暧昧,不清不楚,吕布心里知道,如果此事被董卓发现,依照这位义父的脾气,自己的下场想必会非常惨烈。所以他经常提心吊胆,充满焦虑。

吕布有次在王允家喝酒,可能是喝得有些高,不由地发出感慨,说董卓怀疑自己,恐怕自己活不长了。王允略带试探说:“既然如此,不如先下手杀掉董卓。”这句话说得太过大胆,一下把吕布吓到了,半晌说不出话来,后来自己嘀咕道:“可董卓是我义父啊。”吕布说出这句话表明,他对王允的提议并没有坚决予以拒绝。王允趁势说:“你姓吕,他姓董,算什么父子,况且他拿戟扔你时,他还顾及父子之情吗?”

这话说得很到位,彻底击垮了吕布的内心。

董卓身边最信任的人就是吕布,连吕布都成为了自己的敌人,董卓的末日很快就要来临了。公元192 年三月,刘协生了一场病,一直不见好,直到一个月后终于痊愈。按照惯例,群臣都要到未央宫去祝贺,董卓自然要参加。王允认为这是一次难得机会,提前做了精心布置。

他让吕布的手下李肃等人在北掖门护卫,伺机而动。又让人写了一封诛杀董卓的诏书给了吕布。

一切布置停当,只待董卓上钩。董卓的车马进了北掖门,吕布向李肃使眼色,埋伏的护卫一涌而出,将长戟投向董卓。董卓这人很狡猾,他知道自己得罪人太多,所以处处提防,在朝服里穿着软甲,因此这些长戟并没有伤到董卓。董卓一边躲闪,一边高呼:“吕布何在?”呼叫吕布来保护自己。

吕布如愿出现在董卓面前,不过这次和以往不同,他的使命并非保护而是诛杀自己的“义父”,吕布拿出诏书对董卓说:“有诏在此,命讨贼臣。”董卓做梦都想不到吕布居然背叛自己,不由对他痛斥一番。

吕布怒不可遏,一戟刺入了董卓的胸口,不可一世的董卓就这样一命呜呼。吕布接着说诏书只是让诛杀董卓,和其他人没有关系。董卓的手下看到此情此景,先是愣在那里,后来爆发出欢呼声。

董卓被杀后,他的尸体被游街示众。董卓身材肥硕,天气又热,据说油脂流了一地,看守尸体的士兵找来灯芯,放在他的肚脐上点燃,这样董卓就成为一个大蜡烛,据说烧了好长时间才燃尽。

董卓一死,长安百姓欢呼雀跃,一个毒瘤终于被清除了,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善良的百姓们认为董卓一死,太平日子就会到来了。但历史又没有按照他们的想象发展。董卓的死,使得军阀混战空前爆发,一场更大的灾祸就要来临了。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