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经济篇
  4. 六、西汉经济之文景之治来告诉你,搞经济也能很佛系
设置

六、西汉经济之文景之治来告诉你,搞经济也能很佛系(1 / 1)


经过了秦末乱世的闹腾,知名老流氓刘邦成功打败糙汉子项羽,建立了一个直至今天还相当有影响力的朝代:

汉朝。

这就是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同样身为开国皇帝,和前面的秦始皇比起来,除了房子住得还算宽敞,在其他方面,刘邦都过得很憋屈。

这真不赖他,因为刚成立的西汉实在太穷。

穷到啥程度呢?据说刘邦有次打算出门,却连四匹颜色相同的马都凑不齐,很没有面子。

皇帝都这么惨,老百姓更不用说了,吃饭都成问题。

虽然刘邦很想打一场脱贫攻坚战,但是刚开始他就挂了,留下了儿子汉惠帝和媳妇吕后继续努力。

但吕后将主要精力都用来对付刘家的男人们了,和家庭矛盾一比,经济矛盾根本就不算事。

这段时间倒也不是啥都没发生,一套学说开始在西汉流行,叫黄老之学,提倡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这种看上去偷懒的行为,却产生了“躺赢”的效果,尤其是后面汉文帝和汉景帝,充分发挥了黄老之学的精髓。

于是便有了西汉的第一个盛世——咱们都熟知的文景之治。

无为而治,不代表什么也没干,这一章咱们简单地从经济的角度来扒一扒:

文景二帝都干了些啥?

一、收最少的税

老百姓手中有粮,心里才会不慌,所以脱贫致富的第一步通常都与土地有关。

但土地的数量有限,秦朝人是靠抢人头、立军功来获得土地的。

可是秦朝后来忙着修长城、建陵墓,再加上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结果到了西汉初期,地剩了一堆,人却没活着几个。

为了提高GDP,用好剩下不多的劳动力,老百姓分到了土地,这被称为名田制。

有了地,吃饭问题就好解决了。

不光如此,还有温馨体贴的减税大礼包。

历史上,种地通常要上缴田租。在西汉,这种农业税变成了一袋袋粮食。

国家收得多,老百姓吃得就少,这明显不符合让群众吃饱吃好的用餐原则,于是西汉便定下了十五税一的田租。

也就是今年收了十五袋粮食:

到后来,汉文帝觉得十五税一还是太高,又变成三十税一,甚至后面还有好几年不收税。

文景之治时期,可能是历史上田税最低的时期之一,下回再次彻底免除农业税,一直要到公元2006年。

家家户户有地种,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百姓家中还有余粮,这样好的政策,自然深受老百姓拥护。

减税成了汉文帝执政的加分项,所有人都点赞,但背后很可能也有着他的难言之隐。

在实际征收田租中,要丈量土地,登记在册,以此推算收取粮食的数目。

这种国家级项目,得靠大量深入民间的基层官吏来推进,整个流程漫长而繁杂。

但是不好意思,在实行无为而治的西汉初期,国家不养那么多公务员。

再加上些别的原因,收田税成了件费力还不讨好的事,倒不如少收一点,给老百姓减少负担。

二、看上去很美好的轻徭薄赋

国家的田税少了,但是汉文帝却完全不担心,因为还有别的进账项目。

在西汉,每个人都会被国家收取人头税,这也叫赋。

那会儿它是这么征收的:

十五到二十六岁的人征收算赋, 每人每年120钱;

七到十四岁的小孩,征收口赋, 每人每年20钱;

而且每个成年男子,还要帮国家扫扫地、修修路,这项轮翻服役的强制性义务劳动叫作更。

不想劳动的话,掏钱就能免除,这笔钱叫更赋。

这里的各种赋,就是老百姓要上缴的一个个铜钱。

而土里是长不出来钱的,虽然老百姓可以卖掉粮食换钱,但自己吃的就少了,不划算。所以西汉的老百姓,除了会种地,还得多才多艺。

这样不仅能把劳动成果拿到市场上卖钱,用来缴后面的赋,还能补贴家用。

但到了市场上,商人们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难免会压价,这对百姓来说无疑又是一种无形的剥削。

所以别看征收的田租不多,老百姓的生活压力依然很大。

不过好在汉文帝和汉景帝能体会到民间疾苦,文景之治时,老百姓缴的各种赋都挺少,参加的义务劳动也不多。

既然都聊到铜钱了,咱们来看看文景时期货币的变化。

三、全民造币时代

钱的事得往前说,秦始皇虽然统一了货币,可是刚造出秦半两没几天,秦朝就没了。

人走了,钱却没花完。

这么悲惨的事情,倒是便宜了后面捡漏的西汉,所以西汉初年,秦半两依然是流通货币。

秦半两有点重,意味着它面值大,但是那时候物资匮乏,能买的东西不多。

可以脑补下场景:你揣了张百元大钞去楼下买早点,转了一圈,

为了让老百姓用着方便,平常更好地做买卖,西汉新造了铜币投入市场,替代了秦半两。

这原本是件挺好的事,却被无数民间手工艺“大师”抓住了商机,他们开始造假币。

能工巧匠们发现,给国家的真币做点瘦身运动,稍做加工,新鲜假币就能出炉了。

严谨一点儿说,这里的假币应该叫劣质币,能花,但是质量差。

而且更加魔幻的是,大家身上都是假币,用起来理直气壮,格外顺手,毫不回避。

小小的加工,就能快速走上财富自由之路,这让整个民间造币业都沸腾了。

假币越造越假,最夸张的时候,铜币外面只剩一层薄薄的金属圈。

这种假钱也被老百姓戏称为荚(jiá)钱。

大量的假币让西汉初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真币只要投入市场,出来的全成了假币。

想不出来解决办法的汉文帝,再次选择了无为而治,他决定开放铸币权,有能耐你就造,这盘我接了。

在汉文帝的默许下,各家的铜币纷纷转正,开始直面残酷的市场,互相竞争。

而最终成功胜出的是这两家:

好基友邓通的邓氏造币厂

自家人吴王刘濞的吴国铜矿企业

他们铸造的铜币,数量多质量好,品牌有保证,老百姓都爱用,慢慢地成了货币界的主流。

但仔细想就能发现,这两家是成了形的国字号,所以汉文帝看上去放弃治疗的做法,却歪打正着,让假币越来越少。

放开铸币权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货币,但让有些人胆子大了起来,特别是吴王刘濞。

钱壮人胆,刘濞的野心越来越大,居然动起了当皇帝的心思,暗地里招兵买马。汉文帝一死,他就联合了几个诸侯王起来造反。

这事就叫七国之乱。

不过,好在后面汉景帝采用名将周亚夫的策略,平定了七国之乱。

汉景帝充分吸取了教训,谁造假钱就收拾谁。

四、文景之治的成果

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理下,西汉提倡多种地、少收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而且这俩人还崇尚节俭,不滥交朋友,不修宫殿,过着低碳环保的生活。

这样才有了文景之治:国库里堆满了粮食,多得甚至开始腐烂;穿钱的绳子都断了,铜钱撒在地上数不过来。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到了汉景帝时期,西汉终于摆脱了贫穷。

文景二帝不仅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同时也养肥了一批人,其中主要是商人。

他们通过一些手段,占了良田,聚集财富,甚至有了爵位和特权。

汉景帝很想干点什么,但是已经力不从心,算了,这留给儿子解决吧……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