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永乐皇帝朱棣传
  4. 第七章 善任郑和 七下西洋
设置

第七章 善任郑和 七下西洋(1 / 1)


郑和是朱棣最信任的太监之一。郑和本姓马,回民。据说他幼年被攻打云南的明军俘虏,阉割后送入后宫,分在燕王朱棣门下,成为贴身太监。在“靖难之役”中,郑和屡立战功。相传郑家坝一战,郑和立有大功,朱棣把他的姓由马改为郑,纪念这次重大胜利。

由于信奉伊斯兰教,郑和从小就有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的夙愿。因此在朱棣物色航海人选时,郑和立即毛遂自荐。获得朱棣首肯,开始了他伟大的航海生涯。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1)

朱棣让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怕建文帝跑到海外去了,要去寻找他的下落;另一个是重新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向南洋诸国昭示大明国威。

中国人没有航海传统,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对航海不熟悉,甚至心怀畏惧。因此,朱棣只能委派有一定航海知识又有宗教诉求的郑和。此外,还有一个太监王景弘被任命为郑和的副手,由两人一起率领船队出海。此番郑和下西洋,朱棣改变了他父亲朱元璋“禁海”的国策,所谓“禁海”通常被简化为“片板不准下海”。这其实不准确,因为“海禁”是为了禁止倭寇,而非贸易。按照《大明律》规定: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2)

由此可见,明朝不是不准贸易,而是对贸易船只大小、货物种类加以限制,重点是为了杜绝内外勾结,特别是沿海居民与日本海盗勾结形成的倭寇。

所以,等到郑和出海的时候,大明已经有了相当的造船经验,为郑和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3)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五月五日端阳节,郑和、王景弘率领27800人,“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4)。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航海行动拉开了帷幕。

此番郑和、王景弘的第一站就是今天越南中部的占城国。由于当时张辅正在进行安南战役,占城国和安南国是敌对国,而占城国在“永乐元年,其王占巴的赖奉金叶表朝贡,且告安南侵掠,请降敕戒谕”(5)。所以,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马上就来到了占城国,在这里他们完成了帮助朱棣出使占城国的外交使命和平定安南的战略要求。

在占城国休整补充淡水、补给品之后,郑和、王景弘的舰队再次起航驶向爪哇国。

此时的爪哇国分成了东、西两个国家,彼此攻打。郑和的舰队刚到达时被西爪哇国当成了敌人东爪哇国而发生冲突。

西王与东王构兵,东王战败,国被灭。适朝使经东王地,部卒入市,西王国人杀之,凡百七十人。西王惧,遣使谢罪。帝赐敕切责之,命输黄金六万两以赎。(6)

郑和的部下被西爪哇国杀了170人!郑和很愤怒,要知道他的舰队在当时就相当于今天的航母特混舰队,他要像忽必烈那样灭了爪哇国一点问题都没有。

可是,郑和选择了克制和威慑。威慑力量自然是他麾下无敌的大明帝国舰队,当这支庞大的舰队出现在西爪哇国的首都时,国王遭受到了降维打击,立即投降;后来被押送到朱棣面前,朱棣让他出了六万两黄金把自己赎回去。

经历了这次风波之后,郑和的舰队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抵达古里。

中国史书中的古里国是“西洋大国。西滨大海,南距柯枝国,北距狼奴儿国,东七百里距坎巴国。自柯枝舟行三日可至,自锡兰山十日可至,诸蕃要会也” 。

古里是今天的印度南部喀拉拉帮卡利卡特市,这里当时是一个伊斯兰教港口,对于回民郑和来说,他就像回家一样兴奋。若干年之后,一个来自葡萄牙的传教士达伽马也来到了这里,和带来和平的郑和不一样,他给古里带来的是无尽的杀戮和征服。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最终目的地就是这里。本来一帆风顺的航行却在回来的路上遇到海盗。

这个不长眼睛的海盗叫陈祖义,本来是从中国逃出来的一个犯人,后来成了南洋一带的海盗头子。他打听到郑和是个太监,就主观认为太监都不是很厉害的主儿,于是他瞄上了郑和舰队,准备打劫。当然他也不傻,看出来郑和船大人多,于是决定跟郑和耍个诈降计。

可惜,郑和不仅仅是个太监,更是经历过“靖难之役”的亲历者,有过刀山火海杀出来的经验。陈祖义关公面前耍大刀,自然只能献命:“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7)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前后两年四个月,带回了各国朝见的使臣、稀里糊涂的敌王、胆敢挑衅的海盗,朱棣挣足了天朝上国的面子,于是很快又开始筹备第二次下西洋行动。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九月,郑和、王景弘第二次出航。

这次郑和的目的地很明确,就是锡兰山,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为什么选这个地方,众说纷纭。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始档案已经全部被焚毁,后人已经无法得知他的具体动机。

我们只能结合郑和航海寻找建文帝的主要目的来判断,可能是在第一次远航过程中得到了建文帝在锡兰的消息。因为锡兰是当时该区域最大的佛教国家。

但是,似乎佛祖不是很喜欢这里:“相传释迦佛昔经此山,浴于水,或窃其袈裟,佛誓云:‘后有穿衣者,必烂其皮肉。’自是,寸布挂身辄发疮毒,故男女皆裸体。”(8)原来佛祖在这里洗澡被偷了袈裟,然后佛祖也很烦心,就诅咒这里的人永生永世不得穿衣服,一旦穿了衣服,身上就长毒疮。搞得这个国家男男女女都赤身裸体。

朱棣当时很可能认为,建文帝如果出家当了和尚,又选择逃往外洋的话,那么锡兰是他最有可能的落脚地。所以,这两次出使间隔非常短,郑和急着赶过去,可能就是为了找到并把建文帝带回去。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关于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和第三次下西洋有过争议,《明史》中记载是一次,有学者认为是两次,被明史误解为一次。这里不参与这个讨论,仍然尊重《明史》的记载,把郑和的这次锡兰之行,视为他的第二次远航。

这一次由于安南叛军在张辅的打击下,已经灭亡。明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已经渗入中南半岛。当地各国对明军的力量颇感恐惧,锡兰也是一样。也因为这样,郑和和锡兰国国王亚烈苦奈儿进行了一场规模较大的军事冲突。

郑和前脚刚刚到了锡兰和不穿衣服的亚烈苦奈儿展开国事会务。锡兰国的习俗是“日取牛粪烧灰涂其体,又调以水,遍涂地上,乃礼佛”(9) 由此看来,这次会晤估计是在牛粪堆里进行的。

双方谈了什么史无明载,我们知道郑和在锡兰周边走了一圈,发现周边所有国家都在投诉锡兰国,当然不是环保问题,而是这个亚烈苦奈儿喜欢拦路抢劫过往商旅。

本来就不喜欢他的郑和,回来的路上遇上亚烈苦奈儿,对方再次起了歹心,就像当年土著人偷走佛祖袈裟一样,他们又想把大明王朝在下西洋途中获得的宝物一并偷来。

于是,国王竟“乃诱和至国中,发兵五万劫和,塞归路”(10)。

这下郑和兴奋了,早就想打你,正苦于找不到借口,你既然主动来挑衅,那就让你好看。

结果,郑和亲自率领2000名精锐步兵,把这5万大军打得稀里哗啦。

由间道乘虚攻拔其城,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妻子、头目,献俘于朝。廷臣请行戮,帝悯其无知,并妻子皆释,且给以衣食。命择其族之贤者立之。有邪把乃那者,诸俘囚咸称其贤,乃遣使赍印诰,封为王,其旧王亦遣归。

自是海外诸蕃益服天子威德,贡使载道,王遂屡入贡。

朱棣麾下将领跟他一模一样,不服就干。郑和也不例外,而且郑和特别有策略,看到对手把所有人都集中到了他面前,立即选择迂回,直接占领对手的国都,致使敌军大溃,亚烈苦奈儿被俘。

国王及其老婆孩子最后被郑和带回京师,在朱棣面前接受处罚。朱棣对这种不穿衣服的人没啥兴趣,于是放了他们。

当然,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郑和在锡兰寻找建文帝时和当地发生了激烈冲突,但是明军几经折腾也没能找到建文帝的踪迹。

郑和这次来还在锡兰立了一块碑。有意思的是这块碑分别用汉文、泰米尔文、波斯文致敬佛教佛祖释迦牟尼、印度教破坏神毗湿奴和伊斯兰教真主安拉。这种宗教大融合的状况,世所罕见。

这块具有历史意义的石碑于1911年在斯里兰卡被发现,上面刻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11)等文。

此时,张辅的军事行动也已结束,于是郑和很有可能根据在南洋获得的线索,在安南登陆,率人从陆路赶往云贵一带继续寻访建文帝。

这一路下来郑和是否找到建文帝的线索不得而知。但是他确实利用这个机会回了一趟自己幼年时期居住的昆明。这一趟衣锦还乡,郑和重新修缮了父亲马哈只的陵墓,并将早就请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为父亲撰写好的墓志铭刻写为碑文。等到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郑和在第三次出使西洋前回乡祭扫,又一次来到了父亲的墓碑前。该碑全文如下。

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恒保护赒给,未尝有倦容。

以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者。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勋,缙绅咸称誉焉。呜呼!观其子而公之积累于平日,与义方之训可见矣。

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长子文铭,奉柩安厝于宝山乡和代村之原,礼也。

铭曰: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义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永乐三年端阳日,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12)

由于郑和本人是宦官,他在《明史》中的文献史料相当简略。这块《马哈只碑》记录了郑和的家世出身,因此极具价值。这块碑在公元1911年被发现,并拓片并作题跋,收藏在清人袁嘉谷《卧雪堂文集》,此碑遂为世人所重视。

正是由于这块碑的出现,这才让今人得知郑和的祖籍以及郑和父兄的基本情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的面貌才能更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朱棣对郑和的工作很满意,于是决定第三次派郑和继续出使:下西洋的伟大航海事业还远远没有结束。

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十一月,郑和、王景弘第三次踏上征程。此时朱棣登基已经十年,对建文帝的恐惧已经不像当初那么强烈,因此,郑和这次出航的主要任务是宣扬大明王朝国威。

和之前一样,郑和又来到了他一直作为补给港的苏门答剌,没想到在这个一直对他很友好的城市里,却发生了一场意外。

“其国俗颇淳,出言柔媚,惟王好杀。岁杀十余人,取其血浴身,谓可除疾。”(13)苏门答剌在今天的马六甲海峡西端,和马六甲东端的满剌加一起扼守这马六甲海峡的重要商道。

这次郑和出使到苏门答剌之前,这里出现了一场政变。

苏门答剌国国王被邻国一个叫花面王的给打死了。因为王子年纪还比较小,王后决定在国家中挑选猛人帮自己报仇,并且许诺:“孰能为我报仇者,我以为夫,与共国事。”

英雄帖一发,国内的适龄男人基本都渴望得到这个机会。经过一番激烈竞争,一个渔翁脱颖而出,被王后选中。王后眼光还是可以的,这个被选中的渔翁“率国人往击,馘其王而还”(14)。

这一来,不仅抱得美人归,还被国人奉为国王,走上人生巅峰,被称为老王。但是这个妈选的后爹,王子不承认。等到王子长大之后,就开始搞事情,“潜与部领谋,杀老王而袭其位”

老王这边还有个弟弟叫做苏干剌,他不甘心哥哥被杀,王位被夺,于是“逃山中,连年率众侵扰”就在这番混乱中,郑和来了。

于是,双方都要求郑和给自己做主。弄清了来龙去脉之后,郑和给了王子赏赐,却没有给苏干剌。

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苏干剌是又一个不长眼的人,想和郑和正面硬刚。结果和之前的陈祖义、亚烈苦奈儿一样,他也被郑和俘虏并送回京师。

郑和没有在苏门答剌停留太久,而是向西,驶往非洲东海岸的麻林国,此地“去中国绝远”。郑和在这里发现了传说中的圣兽“麒麟”——其实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长颈鹿。郑和把“麒麟”装上自己的船,载着麻林国的使节一起返回中国。

礼部尚书吕震听说郑和这次出巡请回了“麒麟”,为表忠心,立马上表恭贺。

朱棣没见过长颈鹿,谦虚低调。

往儒臣进《五经四书大全》,请上表,朕许之,以此书有益于治也。麟之有无,何所损益,其已之。(15)

话还没说完,郑和带着“麒麟”——长颈鹿、“天马”——斑马、“神鹿”——羚羊这些非洲动物走进大殿。朱棣这个话还没说完,立即打脸。

已而麻林与诸蕃使者以麟及天马、神鹿诸物进,帝御奉天门受之。百僚稽首称贺,帝曰:“此皇考厚德所致,亦赖卿等翊赞,故远人毕来。继自今,益宜秉德迪朕不逮。”

朱棣看到郑和呈上的“麒麟”高兴坏了。因为按照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说法,只有出现圣君,才会出现麒麟。反过来,出现麒麟也就说明朱棣自己是圣君。干了这么多年,背了这么多年造反的黑锅,朱棣觉得他终于得到了上天的垂青,终于可以跟老爹朱元璋交代了。

朱棣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靖难之役”的阴影让他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祥瑞多就意味着这个皇帝干得好。那么,郑和送回这一船动物的意义就很明显了,这就等于是给朱棣送回了一个优秀皇帝的认证书。

于是,郑和得到了朱棣最大的信任和嘉奖,至于建文帝在哪里,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冬,郑和、王景弘第四次出航。

出发前,郑和派人在泉州一带刻了一块碑,就是流传至今的《郑和行香碑》,碑上刻下了郑和出发前的祷告语:“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扶蒲和日记立。”

这次郑和到了木骨都束,就是今天遍地海盗的非洲东岸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

自小葛兰舟行二十昼夜可至。永乐十四年遣使与不剌哇、麻林诸国奉表朝贡,命郑和赍敕及币偕其使者往报之。后再入贡,复命和偕行,赐王及妃彩币。二十一年,贡使又至。比还,其王及妃更有赐。宣德五年,和复颁诏其国。

国滨海,山连地旷,硗瘠少收。岁常旱,或数年不雨。俗顽嚚,时操兵习射。地不产木。亦如忽鲁谟斯,垒石为屋,及用鱼腊以饲牛羊马驼?云。(16)

不剌哇是今天索马里共和国布拉瓦。

与木骨都束接壤。自锡兰山别罗里南行,二十一昼夜可至。永乐十四年至二十一年,凡四入贡,并与木骨都束偕。郑和亦两使其国。宣德五年,和复往使。

其国,傍海而居,地广斥卤,少草木,亦垒石为屋。其盐池。但投树枝于中,已而取起,盐即凝其上。俗淳。田不可耕,蒜葱之外无他种,专捕鱼为食。所产有马哈兽,状如麋;花福禄,状如驴;及犀、象、骆驼、没药、乳香、龙涎香之类,常以充贡。

这些地方当时和大明帝国的实力相差甚远,但大明对这些地方本身不感兴趣,朱棣感兴趣的是万国来朝的感觉和这两个地方的一些特产香料。于是这里的人和特产被郑和舰队带回中国。结果因为这些非洲酋长没啥钱,也没啥好东西,贸易不可能,所以只能给点钱打发回去。郑和的最终目的地忽鲁谟斯,在今天伊朗霍尔木兹海峡附近,这里离郑和心目当中的目的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已经很近了。

经过几年航行,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七月,郑和回到中国,朱棣见到了从来没见过的非洲黑人,很新鲜,很新奇,很欣慰。朱棣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郑和历次下西洋都给朱棣带来了新奇的感受,朱棣对郑和下西洋的期待也越来越大。最初的想法可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朱棣从中得到了万国来朝的感觉。

也许,此时郑和下西洋已经成了朱棣自我满足的精神鸦片,他上瘾了。

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七月,郑和带着一堆来自非洲、西亚的贡使向朱棣朝拜。这些非洲兄弟第一次看到当时世界最大的南京城,感受了中华文明的巨大魅力。

转眼到了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任务之一是把这些个非洲兄弟送回自己家去。郑和、王景弘此时已经熟练掌握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季风,对自己的航行越来越有把握。

于是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正月,朱棣第六次,也是他最后一次命令郑和出航,再次按照航线驶向非洲。这次郑和还有一个使命:“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17)

由于当时中国大明王朝傲视群雄的超级实力,这些南洋小国都以收到明朝的赐封为荣,这是朱棣将中国的官职授予外夷。虽然官职不高,宣慰使也就是个头衔而已,没有实际意义,只能看作类似于今天的荣誉教授、荣誉市民之类,但是对于准备用它来狐假虎威的小国君主足够了。

等到郑和从非洲回来,朱棣已经去世了,郑和向明仁宗朱高炽汇报了情况,朱高炽亲切地接见和慰劳了他,把他提升为南京守备太监,但郑和视为生命的远航事业却被朱高炽彻底停止了。

明仁宗朱高炽没有好大喜功的虚荣心,这个腿有残疾的胖子皇帝希望能够与民休息,爱惜民力。于是在传统儒家看来耗费巨大又没有好处的下西洋活动,必然是要停止的。

郑和留在了南京,朝廷迁到了北京,南京守备太监已经成了一个闲置。但是,当时的太子朱瞻基也留在了这里。郑和在这个时候应该跟朱瞻基多次提到了下西洋的故事。

朱瞻基比较像他的爷爷朱棣,也特别喜爱万国来朝的感觉,于是登基后,决定再次派郑和下西洋。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六月,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航行。这一次郑和预感到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出使了,于是他在出发之前跟老朋友王景弘交代了后事。出航之前,郑和按照惯例在福建长乐等待季风,其间他雕刻了一块《天妃灵应之记碑》,完整记载了下西洋的整个过程。其中有专门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年春,仍往诸番,蚁舟兹港,复修佛宇神宫,益加华美。而又发心施财,鼎建三清宝殿一所于宫之左,雕妆圣像,粲然一新,钟鼓供仪,靡不具备,佥谓如是庶足以尽恭事天地神明之心。众愿如斯,咸乐趋事,殿庑宏丽,不日成之。画栋连云,如翠如翼,且有青松翠竹掩映左右,神安人悦,诚胜境也。斯土斯民,岂不咸臻福利哉?

(18)

舰队这次出海,一切顺利。

郑和舰队到达暹罗,跟暹罗国王宣讲了朱瞻基的诏书,命令他们不许骚扰满剌加。此后舰队绕过印度次大陆驶向郑和心目当中一辈子向往的“圣地”——麦加。返航途中郑和病死于古令,他的副手王景弘把舰队带回大明。郑和下西洋的时代终于结束了。

历史上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是“民初盛世”。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19)

需要说明的是,朱棣时代并不是仅仅只有下西洋这个行动,还与西域、北疆、西藩等地交流,大明的触角开始伸向四方:“锐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贵。西洋则和、景弘,西域则李达,迤北则海童,而西番则率使侯显。”(20)

这些外交事件,让朱棣很开心,也很满足,但并不是朱棣最关心的问题。他最关心也最闹心的是继承人问题,也就是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这三个嫡子之间的夺嫡之争。

郑和七次下西洋情况表

资料来源《天妃灵应之记碑》

(1) 《明史·宦官传》

(2) 《明史·大明律》

(3) 《明史·宦官传》

(4) 《明史·宦官传》

(5) 《明史·外国列传·安南》

(6) 《明史·外国传》

(7) 《明史·宦官传》

(8) 《明史·外国列传》

(9) 《明史·外国列传》

(10) 《明史·外国列传》

(11) 斯里兰卡郑和碑,斯里兰卡国际博物馆藏品目录。

(12) 《卧雪堂文集》,《马哈只碑》拓片

(13) 《明史·外国列传》

(14) 《明史·外国列传》

(15) 《明史·外国列传》

(16) 《明史·外国列传》

(17) 《明史·宦官传》

(18) 《天妃灵应之记碑》

(19) 《明史·外国列传》

(20) 《明史·西域列传》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