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惊天密案
  4. 14 知遇之恩王以哲
设置

14 知遇之恩王以哲(1 / 1)


只有夜晚到来的时候,王凤起才感到自己的灵敏度在增强,回忆的闸门也只有这时才悄悄打开。就在这夜不成眠的囚牢里,王凤起又想到了王以哲将军。他就是继新式小学赵孟忱先生之后最令人敬重的师长与前辈了。王凤起总感到自己的一些思想是直接受到王以哲将军影响的。无论是在“学生队”,还是在王曲军官训练团。

王以哲将军的出身是他以后从同学及一些军官口中逐步知道的。

王以哲是黑龙江省宾县人。中学毕业后即投笔从戎当了一名大兵。由于他能吃苦耐劳,很快被升为少尉排长。后来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学习。毕业后,他满怀爱国爱家乡之心来到沈阳,欲投效东北军。没曾想投靠无门,于是他冒昧地给当时的少帅张学良将军写了一封毛遂自荐的短信。

信中这样写道:

目击日寇纵横,国势危难,凡有爱国心之青年,莫不发指。个人身为军人且系东北人不忍坐视,故于保定军校八期步科毕业后,径来沈阳投效东北军。孰知连日奔走,无人受理,似乎偌大的东北军,已经人才济济,连一个小小慰官都容纳不下了。然而我看到的是东北军军纪不整,扰民特甚,为官者不知兵,只知吃喝嫖赌;为兵者以老百姓为刍狗。个人因不敢自誉贤者,但在正规军事学校毕业,学有专长,还抱着一颗杀敌报国、想着爱民之决心,回到家乡,自谓当了一名下级军官尚可充数其间。不料今竟穷途潦倒于旅邸之中,食住皆成问题,望钧座量力而处之,能用则用,否则,即请速赐回音,以决留连之念,俾别作打算。

信发之后,他自觉希望不大,信中所言,语气过激,无非出气而已。于是他开始准备先回宾县老家看看,再返回关内投效直皖军。

这天一大早,王以哲刚刚吃过早点,正在旅馆里打点行装,忽然茶房领来一位身着上尉军衔服装的年轻军官进来。

军官进门后便说:

“快别收拾了,跟我去见少帅!”王以哲略感惊疑地呆在那里。

“怎么,你还在那儿傻站着干啥?我这是奉张少帅命令前来请你的。”

王以哲听罢此言,不觉眼中发潮,心情极为激动地跟随上尉去少帅官邸。

张学良一见之下,深予器重,当即派他为东北教导总队第一期的中尉排长。为了报答张学良将军对他的知遇之恩,王以哲克尽职责,大显身手,他所领导的一排学术科成绩为教导总队之首。第二期开学,他被升为上尉连长,他的干劲因之更大。却不料想,王以哲的努力引起一些人的嫉恨,暗自诬告他标新立异,虐待学生,是踩着学生肩膀向上爬的人。

张学良为了查明真相,亲自来到教导总队视察,举行操场野外演习,实际射击和刺枪等测验。刚好,所有考试测验成绩王以哲连的学生皆为全教导总队之冠,其中实弹射击成绩为最佳。他的一连学生打满分的过半,竟无一不及格者。

张学良将军看了非常高兴,当着全总队的学生与军官的面,把诬告王以哲的信件焚毁,对诬告人予以严厉谴责。最后,他把王以哲叫到自己面前,鼓励道:

“你的成绩就是你在工作上的一面镜子,诬告你的信件就是对你的表扬书。”

教导总队第三期开学,王以哲升为少校营长。正在此时,郭松龄反叛,张作霖以教导总队为基础编成一个师,总队长王端华为师长,王以哲由少校营长升为少校团长。

打败郭松龄,张作霖转危为安,张学良率三、四方面军再次人关。东北军由来已久的劣习是军纪太坏。为了整顿军纪,张学良给予穆春骑兵师以缴械撤销番号处分。张学良同他的卫队旅长姜化与少将来到张家口东站处理此事,结果在缴械中发生战斗,姜化与当场被打死,张学良为王以哲及时营救幸免于难。返回北京后,提王以哲为其卫队少将旅长。

这个时期东北军发展很快,不免良莠不齐,由土匪改编过来的部队,一直是野性难驯。接着第十九军又整编,提升王以哲为十九军中将师长。到此,王以哲由中尉排长升为中将师长,仅仅4年,连升6级。可谓风云际会,一帆风顺。

向王凤起讲述王以哲将军轶闻轶事者都说,王以哲是恩威并重,治军有方的东北军难得的将才。

王以哲不仅对军事学术学有专长,对古代兵法也掌握娴熟。他推崇汉李广,唐郭子仪以恩义得士卒心;同时推崇程不识、李光弼从严治军的作风。他在教导总队任排连长时都利用饭前和就寝前的一点空余时间必作刺枪、瞄准射击等各种基本动作的训练。他经常告诫学生:“作为军人,放枪打不准敌人,白刃战时刺不住对方,那算不得一个真正的军人!”

王以哲将军特别重视教育,东北军学生队就是他向张学良将军建议创建的。

学生队,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5年初级军事训练和高中文化课的培养,毕业后,达到初级军官所具备的军事知识。

王凤起就是在王以哲任第一旅长兼任东北军学生队教育长时开始认识他的。记得他和刘清参加学生队考试的当天下午,和200多名学生站在小东边门外的一个大宅院边荫影里,静静地听着一个人唱名发榜。

当时总共录取10名,第二个就念到了王凤起的名字,第九个是刘清,他俩听到自己的名字止不住跳起来:“考取了!考取了!”一个考官大声申斥着:“肃静!肃静!”指着王凤起说:“看你这土里土气的打扮,有什么可以得意忘形的。你那眼睛,我看有毛病,说不定练枪时就被淘汰下来呢!”

一群衣冠楚楚的富家子弟借机哄笑起来,刘清厉声道:“笑什么?他是我们昌图县中回回考第一的高材生!”

那群子弟听后笑声更响了,惊动一群老鸦在树巢周围乱飞起来。这时教育长王以哲闻声走出室外,向几位教官询问了情况后,便走到那位考官面前,不容分说就给了他一记耳光:

“你就是这样做他们的榜样吗?”

整个大院立刻陷入一片肃静,王凤起见这位小眼睛,大耳朵,薄嘴唇,衣着整洁,腰板挺直的人竟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动手打那考官,心中不觉暗想,这倒是件新鲜事,看来他非同一般哪!

入学后,王凤起时常听王以哲教育长训话,讲解军容风纪与战争胜负的重大关系。曾一再提到岳飞之所以百战百胜,成为南宋中兴名将,主要原因是岳家军的军纪严明,深得老百姓的拥戴,再加上岳飞的勇敢善战和率先躬行。因此才能百战不殆,难怪当时的人说: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王凤起刚上课时,有些课听不懂,看书也看不明白,特别是外语,他感到很吃力,第一次考试平均只得78分,急得他满嘴起大泡,于是他就采取一个词一个词地翻过去,用铅笔注上汉文。经过一年多的苦读,渐渐适应了这种学习环境,课本行间的汉字注释的英文专业词都熟悉之后,听课甚至比用汉语更得力了。到了第二年他就进了前3名。对这个不甘落后、刻苦用心的学生,王以哲很是关心。

一次,王以哲把王凤起叫到他的第一旅办公室。一进门,王凤起便被正厅悬挂的巨幅刺绣字画所吸引,这是岳飞写的诸葛亮的《出师表》。那笔锋刚劲有力,神采飞扬,忽大忽小,浑然一体,实在是磅礴的气势,绝代的佳墨!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这惊天地、泣鬼神的一代佳作《出师表》经岳武穆侯的书写,其间的文意更为畅达深切。这真是珠连璧合的瑰宝!

王凤起久立不动,完全忘记了自己被召到此地来的目的,简直陶醉其中了。站在他身边的王以哲,没有惊动自己的学生,而是悉心观察着充满智慧的眼睛凝神字画的王凤起的面部表情。

“是啊,这不就是当年的我吗!”

王以哲在内心里这样呼喊着。

过了好长时间,王以哲不得不笑着说话了:

“王凤起,看来,你对这幅字画很感兴趣啦!”

经这一问,王凤起连忙惊恐地把视线从字画上转向王以哲,不好意思地连忙答道:

“教育长,我,我实在太不恭了。”

“说哪里话,你的兴趣大概因为它是岳飞写的诸葛亮的《出师表》。”

沉吟片刻,王以哲问道:

“你可看过《三国演义》?”

王凤起肯定地点点头。

王以哲接着问道:

“当初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因何在?诸葛亮的最大长处是什么?”

对于这一连串猝然的发问,王凤起毫无精神准备,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王以哲笑了笑,接着说:

“依我看,诸葛亮一生事业的根基全得力于他的淡泊宁静的修养功夫。世界上唯有极冷静的人,才能作出极热烈的事业来。诸葛亮高卧隆中,笑傲风月,该有多么冷!一旦被刘备请出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乃东连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巴蜀,征服孟获,六出祁山,席不暇暖,该有多么热!前后《出师表》鬼神壮观,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到哪里做到哪里,其一生行事,光明磊落。”

王以哲教育长把眼神从字画上挪到王凤起那张生动而圆实的脸上,只见他牙关紧咬,腮肌不住地颤动。王以哲拍了一下王凤起的肩头,然后坐在画下的沙发上。师生对面而视,王凤起先自不好意思起来。

王以哲从茶几上的瓷盘里拿了一块糖送到自己喜欢的这位学生手中。

“吃糖,吃糖!”

说着,王以哲先把一块糖放到嘴里,嘎嘣嘎嘣地嚼起来,转眼间咽了下去。他端起副官早已放在那里的茶水,饮了一小口:“不凉不热,可以喝。”

“教育长,喝凉茶不好,喝茶还是喝热的。”

“嚯,你还懂这个?”

“这是我爷爷常说的。”

“咳,这也是习惯了,忙起来也顾不得茶凉茶热,喝一口解渴就拉倒。对了,咱们还是言归正传吧。”

王以哲是这样平易近人,让晚辈后生毫无拘束地在他面前听他的教诲,王凤起暗想:

“这就是那个发榜时打考官一记耳光的教育长吗?看来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王以哲真的言归正传了:

“咱们读历史学古人,应该从中吸取适合咱们作军人的地方。诸葛亮在施空城计时不慌不忙,镇定自若地端坐在城门楼上,这绝非简简单单的事,何以至此呢?淡泊宁静而已。”

王凤起辗转难眠在优待间里的通铺上想到这里,不禁露出甜蜜的笑意。是啊!当时真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正因为王以哲将军推崇岳飞、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虽在戎马倥偬中也手不释卷,被人称为东北军中的一名“儒将”。可惜自己没能从王以哲将军的教诲中体验到“淡泊宁静”的真意,结果还是以桀骜不驯、草率行事而告失败。实在是悔之晚矣!

王以哲的形象在王凤起心目中是永远不能泯灭的,王凤起实在忘却不掉这位人生启蒙的恩师。

当年王以哲身为中将旅长,深得张学良将军的信任和倚重,身兼数职而生活却极俭朴,毫无官气。他好学不倦、诲人不厌,百忙中他总要抽出时间和学生队的学生混在一起。

1931年暑假前一天,他来到学生宿舍与大家约定:自愿留校的,他要组织活动,内容有晨操、讲课、参观、文艺活动。大家一听,欢呼起来。好多准备行装打算回家度假的,也都放弃了,单等着过一个别开生面的暑假。

暑假生活开始了,早晨6点钟,王教育长亲自站在操场上吹口笛把酣睡的学生唤醒,然后他跳上指挥台做起高难动作。他的动作熟练之极,比平时操课的教官还要标准,大家不觉看呆了。

他下口令:“同学们,跟我一起做晨操!”

口笛一吹,同学们跟着动作起来。口笛声声,清脆悦耳,节奏鲜明,学生们的动作非常整齐,显得轻松、愉快。同学们感到无比的高兴和自豪,有这样的教育长,在这样的假日里带领大家做这样的带劲晨操,真是个个感到由衷的惬意。

他稍有闲暇就来到学生队,为学生讲述一些关于军事技术方面的较为复杂的知识,这是平时没有涉及到的。他还组织学生进行夜间军事活动,在行军路上亲自辅导学生进行简易测绘。

刘清这个调皮的学生开玩笑地对王以哲说:

“我们可是休暑假呀,不是上短期训练班。教育长为啥这样不顾疲劳地折腾我们?”

王以哲笑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过后你们会感到这折腾的好处。别急,好戏还在后头哪。”

的确,后来大家果真学会了好些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并且也觉得和教育长在一起浑身充满了活力。尤其他那妙趣横生,灵活多变的教学法,使同学们顿感趣味盎然,毫无倦意。王凤起常约几位同学跑到王教育长休息室问这问那和他闲聊,他总是像慈父般地循循善诱。王凤起心目中对王教育长由衷地敬佩与爱戴。

暑假将结束,教育长王以哲又为大家安排了一项意想不到的好“节目”。

一天,他郑重其事地向同学们说:

“离开学还有6天,我们就要结束这假期生活了,我想请诸位同学到北大营第一旅参观一下士兵们的野外演习和业余生产情况,但不知道诸位是否愿意去?”

“愿意!”教育长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异口同声地响亮回答。

“那好,这个暑假的确像刘清同学所说的,把你们折腾的够呛,大家确实辛苦了。这次我们去北大营是以娱乐为主,参观为辅,我已令副官给你们准备了许多好吃的东西,不必拘束。”

“那咱们今天就去吧。”还是刘清嘴快,急不可耐地表达了大家的心愿。

“不忙,为了让士兵看看我们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同时也为了融洽兵学之间的感情,有些事还要办。”

同学们心中急着去北大营,教育长却要大家在此不忙,有事要办,真急死人也,但又不知什么要紧事非要在这个节骨眼儿办,无奈,大家只好静听下文。

“我要事先把我新编写的‘旅训’、‘旅歌’和‘士兵问答十二条’教给大家。”

教育长真是有心计的人,说着便从他的皮挎包里掏出早已印好的传单模样的东西发给大家,红红绿绿的彩纸在同学们的手中传递,大家的情绪一下子又活跃起来。

“旅训”这样说:

“我民族受强邻之压迫,危在目前。凡我旅官、士、兵、夫等,务本总理遗嘱及司令长官亲旨,牺牲一切,努力工作,以互助之精神,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王凤起手捧“旅训”,不觉激动万分,茅塞顿开。是啊,以往在念新式学校时,只感到家乡落后,自己如置身于遥远荒凉的中世纪一样,当时也曾在赵孟忱先生面前大言不惭地喊:省长也,督军也,总统也有何难哉的高调。现在想来正像赵先生所批的那样:纯以爵位着想,未免涉俗。但应从哪里去想,赵先生没有明说,自己也一直混沌。教育长自编的这个“旅训”寥寥数语,道破真谛!他告诫中华儿女当以爱国为本,在危难当头的时刻,应该,而且必须为民族兴亡而牺牲一切。

王凤起把“旅训”里的每句话默默地牢记在心中。

正当王凤起激动地默默思索时,雄浑悲壮的“旅歌”在耳畔响起。

是一首“寄调满江红”,听起来犹如岳鹏举横空出世,凭临人间。

歌词是:“痛我民族,屡受强邻之压迫,最伤心,割地赔款,主权剥夺。大好河山成破碎,神州赤子半飘泊。仰天问:有谁能奋起救中国?”

这是上段,听起来如悲如咽,如泣如诉,浑身感到颤栗,满心激动不已。王凤起此刻随同大家引吭悲歌。上段歌音一落,明快,奋进,激昂的下半段歌声又响彻校园:

“救中国,我七旅官兵们,快快快,来负责。愿合力同心起,总理遗志永不忘,长官意志要研磨。乘长风,直破万里浪,救中国!”

“旅歌”唱后,王以哲教育长告诫大家说:

“你们是未来的军官,你们应当有这样的志向!诸位同学可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同学们激动地齐声回答。

接着教育长慢条斯理地向大家讲起《士兵问答十二条》:

问:我们的父母是什么人?

答:是老百姓。

问:我们的兄弟、姐妹、亲戚是什么人?

答:是老百姓。

问:我们穿的衣服是哪里来的?

答:是从老百姓那里来的。

问:我们原来是什么人?

答:也是老百姓。

问:我们和老百姓有怎样的关系,应当怎样对待老百姓?

答:应该爱护他们,帮助他们,保护他们。

这朴实无华的士兵问答,确实别开生面。

仅仅半天时间,同学们便把“旅训”、“旅歌”“士兵问答十二条”统统学会了,有的同学把教育长发给的红绿“传单”贴在宿舍、讲堂和操场的大树上。到处听到歌声,听到“旅训”和讲演,听到树荫下的“士兵问答”,没有戏语和调闹,个个极为严肃,没有谁认为这些事白干,大家都觉得在整个暑假里这一天最有意义。

第二天4点钟起床,早餐后5点左右,学生队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嘹亮的“旅歌”,向沈阳北大营旅司令部进发了。

在这黑牢优待室的通铺上,王凤起望着窗外山影上面的星辰,回忆着自己爱慕的王以哲将军,沉浸在学生队生活的欢声笑语中,此时此刻实在是内心不能平静。是啊,为了家乡父老免受欺辱,为了自己民族不寄人篱下,我们起事。没曾想,事未及半,却沦为阶下囚……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