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顺烈皇后已经驾崩,但是梁氏一族依旧不知收敛,导致汉桓帝的怨愤越来越深。】
【但是鉴于先前汉质帝的遭遇,汉桓帝并不敢再明面上直接表露对梁氏一族的恨意——即使顺烈皇后此时已经崩逝。】
【汉桓帝想要解决梁氏一族,但此时梁氏势大,并不能轻易撼动。且汉桓帝并没有什么朝堂上的势力,想要在朝堂上解决梁氏相当艰难。】
【当然,比起在朝堂上搞政治斗争慢慢弄垮梁氏,更简单一点的方法是直接动兵,干掉梁氏此时的首领、顺烈皇后的兄长梁冀,再顺势杀掉其他梁氏中人。】
【可这种动武,同样需要人手,还得是敢于冒死的人手——汉桓帝没有接触朝政,又是宗室出身,从哪儿去找这样的愿意为他效命的人?】
【要是朝堂上冒出来几个大臣说愿意为他效劳,汉桓帝也不敢信任,这毕竟是彻底撕破脸、不死不休的大事,万一这些大臣转投梁氏、或者口风不严,那死的就是皇帝自己了。】
【妻族外戚,通常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助手,可是此时汉桓帝的皇后同样是梁氏女,根本不可能帮助他。】
【所以,找来找去,汉桓帝只有一个选择:宫中宦官。】
在“历代·君主”之中,一群皇帝聊得热火朝天。
[宋太宗:没错,就是汉桓帝,他可是拉了一大群宦官来着]
[汉和帝:之前的天子不是也任用了一些宦官么?]
[唐太宗:那不一样,那完全不是一个程度的,就说汉顺帝也用了宦官,但也就那么几个人,但是汉桓帝这里已经直接把整个宦官群体都拉上来了]
[宋真宗:而且汉朝的宦官是可以封侯的……关键宦官收养的养子可以继承他们的爵位,一直传承下去,就像**就是这个出身]
[明孝宗:总而言之,汉桓帝时期确实宦官势力出现了大发展,而且在他搞了党锢之祸之后,世家官员的风向也发生了大转折,整个局势都急转直下]
[宋高宗:其实也算是无奈之举,毕竟汉桓帝最初是真的没有什么可靠可用之人,只有陪在深宫之中的宦官还算可靠,而朝堂上他也没有什么官员可以倚仗]
[宋太祖:即使是无奈之举,但桓帝在即位之后的举措也称不上什么合格]
[汉光武帝:他即位之后干了多少?]
[唐高祖:桓帝在位期间一直没有停止对宦官的任用和倚重,最多是换掉一批宦官,朝堂党争不断,地方混乱无序]
[唐高祖:只能说,东汉的衰颓根源早已存在,经过数任幼帝外戚和其余官员之间的斗争后已经难以挽回,而桓帝加速了这一发展]
[明太宗/成祖:地方的问题当然要解决,在朝堂上扶植其他力量压制世家官员也不是错误,可是桓帝没有真正抓到核心要点——当然也有可能是他有心无力,即使知道关键也无法解决]
[汉文帝:那桓帝是最后一个幼帝吗?]
[隋文帝:不是,汉桓帝死的也挺早,然后依旧是幼主即位……再然后还是幼主]
-
刘秀梳理着这一段讲述,以及历代皇帝聊天中透露出来的讯息。
首先,汉桓帝要亲政,要掌权,这不仅是出于皇帝天然的对权力的渴望,更是出于保证个人性命的需求。
当年汉质帝能够被堂而皇之的毒死,焉知汉桓帝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倒霉蛋?
而汉桓帝没有人手。
他没有得力的外戚帮助,强大的外戚依旧是梁氏;他没有朝堂官员帮助,即使有些官员出于种种原因不满梁氏,但同样也有大量的官员依附于梁氏。
所以,他唯一可信的,只有宫中宦官——他必然要依靠宦官。
而任用了宦官,在这样生死存亡面前,日后他也不可能直接将宦官一脚踢开,加之对世家官员羽翼膨胀的不满,宦官的势力必然会扩大。
且,做了这一切的汉桓帝,依旧是一个早亡的皇帝,下一任皇帝,依旧是一个幼主。
所以,一手拉开了宦官大权的汉桓帝并不能真正控制住宦官群体——当然不是指宦官不听皇帝的话,而是这种力量的膨胀并不被汉桓帝完全掌控;
同理,既然能够爆发牵连极广的党锢之祸,并且听名字就觉得这是指责皇帝的行事不妥,那么说明汉桓帝也不能控制住他想要压制的世家官员群体。
两方都有力量,并且成为死敌,但没有一个在皇帝的控制之下……
完了。
即使没有农民起义,大汉也要完了。
但在这种情况下,爆发农民起义简直就是无可避免的发展。
【汉桓帝找了一个宦官,叫做唐衡,一次他假装自己要上厕所,带着唐衡进去服侍。】
【就在这一次,汉桓帝问唐衡:“周边的宦官,有哪些与梁冀不和?”】
【唐衡给他列了个名单,总共四个人,分别是徐璜、具瑗、单超、左悺,这四人都是宦官。】
【汉桓帝听后,将单超和左悺两人叫到了自己的密室中,试探了一下两人的想法,确定了对方确实想要除掉梁氏,并且支持和听从自己的命令后,放下心来。】
【他紧接着直接将具瑗和徐璜也叫到了密室,四名宦官,加上他和唐衡,总计六人,歃血为盟,商量好了干掉梁氏的计划。】
【最终,经过一番乱战,汉桓帝成功地干掉了梁氏集团,除了梁氏家族的人外,与梁氏有牵连的官员——门生故吏宾客,共计三百余人,尽数罢免。】
【随后,汉桓帝便将五名宦官全部封侯,并且将大量的权力都下放给了他们。】
【这不能说不算一个无奈之下的选择,但是这个选择显然不怎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