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朝堂中,官员们已经自发自觉地计划好了接下来的新农具制造和推广。
嬴政点头,通过了他们的方案。
至于说再往后的朝代可能会有更好用的农具……那是当然的。
但他们现在还并没有获得这些内容,其他朝代的人什么时候愿意说出来也并不确定,因此,倒不如先把这几样农具制造出来。
而嬴政还有另一个推测——两汉的这些个农具,大多都结合了铁器,那么是否日后的农具中铁器的分量也会越来越重?
但铁器可不是什么随随便便随处可见的东西。
如果后来的朝代能够在农具方面大量使用铁器,那么那个朝代的冶铁技术必然有所突破,但是冶铁技术就不会是普通百姓所能够知道的内容了。
而若是不能掌握冶铁技术,那即使知道有什么农具,多半也难以制造出来。
所以,还是先掌握大秦必然能够制造和使用的农具为好。
-
“顺应了生产力?”又是这个生产力,李世民心想。
前面讲到西周到战国时期,就提了一句;后面王莽想要推行王田制的时候,还是提到了生产力,并且还说私有制是符合生产力的、王莽改革不符合生产力所以不会成功;再到后来的王朝国祚,想要解决,还是要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而从这一段内容,他确实对这个说法有了些许了解。
生产力发展,表现在铁农具的进步、耕种方法的发展么?
铁农具进步、耕种方法发展之后,农人们在同样的劳作之后收获的粮食增多了,所以这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等同于粮食获得了增产。
李世民在心中做出了这一推断。
虽然这个推导大约是片面的,可放在当下这个别无其他信息的情况下,他觉得暂时如此认为也不是不可行。
而若是粮食普遍得以增产,那么国库就会更加充足,天下百姓也会钱粮增多,社会发展也会更好……所以,生产力发展可以影响到天底下的方方面面。
就像是如今大唐的生产力肯定要比两汉要高,而大唐的繁荣程度也比两汉高。
生产力有这样的功效,若是违背了生产力,那想来确实不会有太好的结果,就像是王莽的王田制,即使是普通百姓也不一定愿意支持他。
而像是地主豪强这样,看起来顺应了生产力的存在,即使朝廷曾经一力打压,即使武帝那样的雄主,都不能让他们从根本上消失。
那问题就来了:如何分辨一个存在,制度/现象/群体……到底是不是符合生产力的?
如果符合生产力,但是不符合自己的心意,那能否加以抑制;如果不符合生产力,但是符合自己所需,那能否继续维持下去?
以及,发展生产力的话,是否一定程度上可以等同于提高单位田地的粮食产量?
——毕竟确实,只要能不饿死,有东西吃,百姓们选择造反的概率就会非常低。
-
刘秀有些头疼。
他现在已经看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得让百姓能吃得上饭,吃不吃饱另说;而想要保证这一点,除了控制地主豪强的兼并,就是提高粮食产量。
提高粮食产量,可以发明新的耕种方法,创造更好用更省力的耕种工具,就像是当年的赵过一样。
……但是赵过这样的人才,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出现一个?
这种于农耕上能有如此能力的人,无一不是国之大才,若是能够遇上一个,那都是撞大运,都足以去祭拜一下先祖。
刘秀觉得,从他个人的经历来看,出个优秀的军中将领的概率,都比出一个农耕大才的概率高。
耕种工具想要创造出一个更好用、更省力的,是难中之难。
而耕种方法……如今天下的耕种方法也已经比大汉早期的好了许多,可是想要再进一步,同样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
不过,天下总能有些隐世之才,只要朝廷表现出对这方面的重视,大浪淘沙,总能淘出来几个可用之人吧——即使淘不到黄金,至少也能淘出来几个大的沙子。
刘秀心中有了计划,倒是放松了些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