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中国通史
  4. 建安七子
设置

建安七子(1 / 1)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指建安年间(196~220年)的七位文学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

“七子”之称,最早出现于曹丕的《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元瑜,汝南应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个人是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之外的优秀文人的代表,所以有“七子”的称呼,被后世普遍承认。七子中,只有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其他6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体会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他们多将曹操视为知己,想在他手下做出一番事业。他们在诗歌创作上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七人曾同居魏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中,故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中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创作个性。孔融善写奏议散文;王粲在诗、赋、散文方面,号称“兼善”;刘桢擅长诗歌;陈琳、阮,擅作章表书记,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阮的风格是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应亦善于诗、赋。

·建安文学·

建安(196~?220年)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历史上称作“建安文学”,尤以诗歌为盛。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阮瑀、陈琳、徐干、应玚、刘桢)。由于他们亲身经历了东汉末年以来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之苦,本身又具有较高的才华,因此在继承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和现实主义精神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诗篇,如曹操的《蒿里行》、《龟虽寿》,曹植的《白马篇》、《送应氏诗》,王粲的《七哀诗》等等,形成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对于后代诗歌的发展有着至为深刻的影响。

“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道:“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