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中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令人生畏的,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也是前所未闻的。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曾写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首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他还说:“那些从未过红军长征壮丽史诗的人们,现在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开始了解那些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不惜牺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质。他们将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
红军长征是在缺乏粮食、衣物、药品、食盐这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条件下进行的。红军在过草地前,中央要求努力筹粮,每人带足15斤粮食和足够吃1个月的食盐。红军在长征路上打土豪劣绅、筹粮筹款筹衣筹盐所得,除留够部队所需,剩余的都散发给民众了。这时身处地广人稀、农作物产量低的川西北地区,筹集物资的艰难可想而知。所以,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紧张筹备,最多的能带8至10斤,一般的能带5至6斤,有的只有三四斤。进入草地,粮食很快就吃完了,战士们靠挖野菜充饥,挖不到野菜,就吃皮带、皮鞋,甚至用皮毛坎肩和马鞍子来充饥。1936年7月上旬,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过草地时,红6军团军团长陈伯钧、政委王震给贺龙拍电报说:“六军团由甘(孜)到阿(坝)减员750人……模范师绝粮12天。”
《艰苦岁月》(雕塑),潘鹤作。
红军过草地时吃过的部分野菜标本
杨尚昆回忆说,当时“衣着也不整齐,破破烂烂,五颜六色都有,就是领导干部也不成样子,穿的是用藏民氆氇做的毛坎肩,披在身上像一个破口袋”。红军从南方过来,衣服单薄,到过雪山草地时,筹集的棉衣哪能够几万人穿?
急行军的时候战士们常常吃冷饭、喝凉水。当宿营命令一下,不管地上是湿是干,就地而卧,盖上被单就睡。过草地时,到处是渍水泥泞,很难夜宿,往往要找小山坡等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宿营,如果找不到就只能呆在草地,几个人挤在一起背靠背地取暖。下雨的夜晚,坐下来比站着更冷,有的战士就站在风雨中,眼睁睁地盼着天亮。但是,夜晚太漫长了,很多战士就静静地长眠在了草地上。
红军长征时经常没有盐吃,就用这种盐土泡水,代替食盐。
长征中红军自制的草鞋
红军战士吃剩的半根皮带
这是红四方面军第31军一位干部长征时用的皮包。这个皮包是经党小组讨论后才没有吃掉,得以保存下来。
红军爬雪山时自制的棕背心
长征中红军避风雪用的雨布
红5军团宣传科长黄镇所作漫画《草叶代烟》
长征中,红军药物和医疗器械严重匮乏。连续不断的行军和作战,使受伤生病的战士日益增多。没有药品,医疗队沿途不断采集中草药;没有消毒酒精,就用盐水代替;没有止血钳,就用绷带扎紧血管;连盐巴都没有的时候,需要消毒的器械只好用火烧。仅有的几片药用纱布洗了又洗,用开水消毒后,又用到另一名受伤战士的身上。纱布不够了,就用开水煮过的白布,扯成条状替代。最痛苦的是给伤员动手术,没有麻醉药,只能靠伤员的意志,或是将伤员捆住进行手术,像红2军团第6师18团政委余秋里、红2军团第5师师长贺炳炎都是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做的截肢手术。许多伤病员因找不到药物治疗而牺牲了。还有不少伤势病情严重的伤病员,留在当地老百姓家中。
长征时红军缺医少药,医疗器械简陋。图为红军使用过的医疗器械。
《走过岷山》(油画),孙立新作。
红军长征是在路途异常艰险的条件下进行的。红军长征渡过了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嘉陵江、白龙江等24条号称“天堑”的江河,爬越了夹金山、梦笔山、打鼓山、长板山、岷山、折多山、玉龙山等包括大雪山在内的1000余座山,跋涉了“纵横数百里渺无人烟的茫茫水草地”,夺取了娄山关、泸定桥、腊子口等多座险隘。
红军都是英雄汉。在英勇的红军面前,没有渡不了的河,越不过的山。就像毛泽东在《长征》诗中所写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长征中,为了避开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红军往往不得不走一些危险的隘口、栈道。图为红四方面军三次经过的天全隘口。
小档案
毛泽东不同意开除张国焘的党籍长征途中,张国焘擅自率部南下,成立第二“中央”,公开走上了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道路。俄界会议上,有些人提出开除张国焘党籍。毛泽东不同意,他说:“这不是张国焘一个人的问题,要看到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开除他的党籍以后就不好见面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