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虽然忙,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处理起来也快。
可李如意有个烦心事儿,招财进宝现在属于夜猫子类型的。
就是晚上前半夜跟着爹娘去山里打猎,快天亮的时候回家睡觉。
下午的时候就跟两个保镖似的,李如意到哪里,它们俩就走到哪里。
主要是李如意现在也不可能把它们装筐里背着,一开始吓到不少人,
后来过了几天,大家就习惯了。
只要不上前招惹它们,它们看起来还是很和善的。
加上招财进宝也不惹事儿,李如意无奈之下,也就由着它们在村里跟着。
估计用不了多久,大塘村都得改名叫两只老虎村。
在村里慕容芝没啥事儿,吃饱了饭就去当苦力。
她自愿的,“每天累出汗之后还能洗热水澡,可舒服了!”
家里有专门的洗浴房,把调好水温的水装在架子上的水桶里,然后下面木莲蓬就开始出水。
洗起来干净方便。
过了几天,倒卖木头的李星柏,木头没带回来,倒是带了好多车的糯米。
“今年糯米丰收,外地的糯米可便宜了,我直接收了一船回来。
在城里倒卖了不少,这些用来做灰浆,可劲儿放,不心疼!”
嗯,没听错,用糯米建房子。
这不是浪费,是因为古代没有水泥。
想要房子建造的结实,工匠们就用石灰、黏土、沙子组合的“三合土”来粘合砖石之间的缝隙。
但是比“三合土”更强更坚韧的,还不渗水的另一种粘合剂,那就是“糯米灰浆”。
明代的长城就是用这玩意儿修的,保存完好,推土机都难以推动。
古代粮食珍贵,糯米灰浆不是谁家都能用的起的,一般都是用于建造城墙,或者修盖庙宇。
可李如意不差钱,就怕房子建造的差。
所以李如意盖的这些房子,全都是用的糯米灰浆。
尤其是茶香坊有水车的那堵墙,当时村长还说,
“如意,你这是要建造城墙啊!这么厚!”
其实也就那一堵墙而已,因为要承担一点水车的重量。
其他的墙壁都是正常修建的,没有加厚。
放下糯米,在家里待了没几天的李星柏又出门了。
赵芳芳想儿子在身边,可又不想拦住儿子出去拼搏的心,只能看着李星柏的背影吐槽。
“家里是有刺儿怎么的,老往外跑!”
忙碌的时间过得非常快,九月很快过去,转眼来到十月末。
伴随着第二茬稻米成熟,村里修建的的祠堂和学堂,还有李如意家山上的山庄也全都完工。
村里人接连吃了好几天的席面,祠堂完工那天,李顶天哭的泣不成声。
“咱们老李家,在我这一代终于发达了呀!!!”
李如意安慰道:“村长爷爷,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接着就是学堂那边,刚建造好,定制的桌椅和笔墨纸砚等各类物品也全部到场。
季谨看着牌匾上自己写的“野草堂”二字,有些不太满意。
“如意,你确定这个名字适合学堂?
人家都是栋梁,你这野草,不太合适吧?”
李如意坚持用这个,我出的银子,我想叫啥名字叫啥名字。
“季夫子,送你一首诗啊?”
虽然这话答非所问,但是季谨感觉回答应该藏在诗里。
“赶紧的,等不及了。”
李如意来了一场诗朗诵,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和现在的氛围不搭配,所以只朗诵到这里。
“夫子,我希望野草堂读书的孩子,可以像野草一样顽强。”
季谨站在野草堂的门口,久久没有说话。
许久之后,他站在学堂的空白影壁墙前面,
“这地儿能让我发挥发挥不?”
李如意伸伸手,做了个“请”的姿势。
季谨对着身后的沈皓辰安排道:
“小辰子,拿我的颜料过来,我要作画题字。”
沈皓辰很是淡定的离开,任劳任怨的带了东西过来。
半个时辰后,影壁墙上一幅野草图,顺便还题了方才李如意念的诗。
李军感叹道:“这墙,值钱了!”
书院里的教室有好几间,仿照现代教室,有黑板和讲台,夫子用石灰做成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字。
这样学生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夫子是怎么写出这字儿来的。
照顾到买不起笔墨纸砚的学子,学生们的书桌上都内嵌了一个小号的石板。
可以用毛笔沾水学习写字,也可以用粉笔在上面写字。
用什么无所谓,学到知识才是王道。
学堂后院是厨房和食堂,中午做饭。
大塘村的孩子,可以免费吃。
其他村的孩子,得交伙食费。
毕竟学费都免了,再让我们管饭就有些不地道了吧?
而且在李如意和放假回家的李秀才的游说下,大塘村五岁以上,十岁以下的孩子,不论男女全都得去读书。
强制性的。
本以为这事儿就算是有李顶天撑腰,也不会太顺利,谁知道李秀才一句:
“孩子认识字儿,长大后不管嫁人还是去娶媳妇儿都是优点。”
然后大家就乖乖的把孩子送来了。
因为有的孩子一个字儿也不认识,有的却已经有了文化基础,比如李子言和斐然斐章。
所以班级是分开的。
李秀才请回来两个夫子,加上季谨这个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撂挑子的山长。
以及闲着没事儿,也来教课的沈皓辰,一共四个夫子。
学堂的课程,上午和下午都有安排,上午学知识,下午学兴趣。
什么琴棋书画,算术,都安排上。
不过李如意坚定的一点,就是夫子们不许给女娃娃讲“三从四德”。
上课的时候不能差别对待孩子,不然,就别来了。
李秀才找来的这两个夫子,好在也不是迂腐之人,倒是很爽快的答应了李如意的所有要求。
十月份过去,茶香坊再次关门,没好茶青可以做了。
整个大塘村也瞬间闲散下来, 地里的庄稼收完,山上的茶树也都修剪完成,
冬天,本就是村民们为了迎接来年的耕种,休息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