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燕国朝堂害怕了吗?紧张了吗?
非也!
是所有人对燕国实力的自信,无比的自信,甚至到了盲目的地步,以至于令所有人都没想到,袁绍会主动领兵进犯燕国。
或者说,有想过,但都没当回事。
因为这种可能性太小了。
接到袁军渡河的消息,燕国内阁及各部先是吃惊,随后便恢复如常了,仿佛跟自己没太多关系。
袁绍及麾下谋士只知道刘信坐拥三州之地,麾下文臣武将无数,治下百姓数百万,戴甲之士上十万。
但他们不知道,燕国重农重商、数次灭国之战,使得燕国的府库有多么充盈。
他们不知道,燕国现在虽然才十多万大军,但那都是从无数黄巾军、黑山军、鲜卑军精简后留下的。
他们不知道,被刷下来的军卒,不计其数,不是这些军卒不够优秀,是燕军的条件太苛刻,以至于很多人都被安排到了警察局,或者被各个商团聘请当了商队护卫,还有一大部分直接被遣散,融入进百姓队伍。
他们不知道,刘信曾多少次勒紧裤腰带,收拢了无数流民,他们从吃完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到可以养家糊口,再到现在家中有余钱,不再为生计发愁,都在感念燕国的政策,感念燕王刘信的仁德。
他们不知道,燕国开设的小学、中学和大学,以及报纸的宣传,让燕国上下的思想何其统一。
他们还不知道,燕军的神臂弩能连射十箭,且有效射程在四百步,而神臂弩在大汉境内唯一一次亮相,是在讨伐董卓之时,那时展露的实力,仅是连发五箭!就连在滹沱河与麴义对阵的玄甲骑,也是保持着连发五箭的传统,没有展现底牌。
他们更不知道,此时空虚的幽州,还有一支秘密力量,从未在世上崭露过头角。
原本白虎军团和玄武军团下辖的两支火器营,都被安排到北线战事,奈何刘虞的劝降,大大降低了北伐的难度,因此玄武火器营被调回燕京,只留下白虎火器营参与北线战事。
谁料战事太过顺利,玄武火器营被调回来不说,连白虎火器营也没派上用场。
燕国的底蕴何其深厚!
总之,袁绍及麾下谋士,以他们固定的思维和眼光去对比燕国,是多么荒谬。
燕京政府大楼某间会议室。
贾诩挥挥手,“老了,最近老是腰酸背痛腿抽筋,走路还没劲,老夫去下医学院,让华神医给瞧瞧。”
“听说我家那小子怂恿世子打了新来的孙权,蔡大家让我去一趟,估计是给人家赔礼道歉,袁绍那事你们看着办吧。”程昱说完,也离开了会议室。
“嗯?散会了?”内阁中,贾诩五十多的年纪,程昱六十,要说年纪最大的,当属陈珪,快七十的老头了,平时看着精神矍铄,今天开会竟睡着了,听到贾诩和程昱说走,立马醒来,说道:“既然散会了,那我也走了。”
军部朱儁无奈的嘴角抽抽,这仨老头,你们礼貌吗?就这么走了?
还没等朱儁反应过来,各部部长也站起身来。
吏部部长荀攸:“崖州的官员上任在即,还得针对邪马台制定官员框架,对了,左部长,麻烦你们教育部再培训一批官员。”
教育部部长左伯:“这事已经提上日程了,哎,并州大学和平州大学还有半年就开学了,教师队伍还不完善,我去找胡校长要点人。”
户部部长荀彧:“一下子多了这么多鲜卑百姓,府库又要大出血,钱粮,钱粮,钱粮啊!”
礼部部长钟繇:“燕王老丈人送来钱财,希望我们出兵帮忙,开玩笑,我们燕国缺那点钱吗?使臣还在等着,我去回了他。”
工程部部长石径:“马上春耕了,农具不能少,我去催催工坊,加快进度。”
商业部部长糜竺:“小商小贩越来越多,不能乱,得细细规划一下。”
检察院院长田丰:“《燕法》终于要收尾了,闵院长,臧部长,这第二次核验可不能像第一次那样马虎了,咱们还得上点心。”
法院院长闵纯:“是啊,这是重中之重,不过,我就不跟你去了,今天还有个案子要开庭,得去准备一下,明天去找你。”
国安部部长臧洪:“哎,看的眼疼,得嘞,元皓兄,我们走。”
。。。。。。
一时间,内阁三人及各部部长三三两两的离开了会议室。
仅留下内阁较为年轻的沮授和陈群、军部的所有官员以及幽州刺史邴原、广阳太守李历和燕京县令刘和还在坚守。
就在众人纷纷离开会议室之时,朱儁腾地一下站了起来,大声喊住了臧洪,“子源,你给我站住!”
臧洪闻声驻足,站在会议室门口,一副见识不好就开溜的架势,问道:“公伟兄,有事?”
“现在燕京兵力有限,需要你的警察协助。”
臧洪似是没当回事,回道:“需要吗?”
朱儁一愣,“不需要吗?”
“玄武火器营不是在燕京吗,袁军要是嚣张,赏他两个掌心雷。”
这就是燕国的底气!
之前素利鲜卑进攻辽东的时候,掌心雷就问世了,但那时候的掌心雷,顶多算是大点的爆竹,听个响,惊惊战马,震慑一下敌胆还行。
要说起杀伤力,就算你不穿铠甲,都不一定能擦破皮。
现在可不一样了,刘信建道观,广罗天下术士,投入大量钱财,顶住各方的流言蜚语,为的可不仅仅是听声响,是实实在在的杀伤力。
对于这些,朱儁作为军部名义上的二把手,实际的一把手,又如何不知。
只是这玩意太过凶残,动辄粉身碎骨,断胳膊缺腿,在这封建的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玩意无疑是大凶器。
就连来自后世的刘信,在组建火器营的时候,都说过,“地雷和掌心雷,乃燕国重器,火器营乃燕国王牌力量,可用却不能滥用,务必用于关键时刻,尤其是大汉内乱、诸侯之间争斗时,更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