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外回来,两人径直回到了宫中,此时的整个皇宫已然恢复了昔日的模样,但却仍旧没人敢大声欢笑,毕竟皇后薨逝未久,皇上最宠爱的小女儿,和惠公主也跟着去了,严格来说还属于国丧期间,皇上悲痛过度一度病重不起,没人敢在这个时候找不自在。
京城中是没人敢找不自在了,可这时候发生的另外一件事,一样让人无奈,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这跟一个福建汀州府上杭县,一个叫范世杰的童生有关。
所谓童生,按照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但需要注明的是,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根据明朝史书记载,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范世杰,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童生。他不甘于童生的地位,总想着走捷径,另外找到一条进身之阶。
雍正八年,二十三岁的范世杰读了《大义觉迷录》后,向福建观风整俗使刘师恕投递词呈,斥责曾静,颂扬雍正皇帝,受到刘师恕的称赞。
等到雍正九年初,福建学政戴瀚至汀州主持考试,他又递上呈文,对曾静指责雍正帝夺位的言论加以驳斥,说雍正帝继位之前,以子道事父母,以臣道事君父。
至于雍正的继、范世杰的说法是这样的:““三兄有抚驭之才,钦遵父命,让弟居之,而圣君不敢自以为是,三揖三让,而后升堂践天子位。”
可能他的意思是想说明雍正帝同兄弟们很和睦,得位正当,没有弑兄杀弟之事。
可是戴瀚对“三兄让位”非常敏感,认为这是讲诚亲王允祉有抚驭之才,应该当皇帝,所以拘审范世杰,令其招供。同时将其呈词上奏。
要知道这会儿十三过世刚满一年,而诚亲王允祉因为在允祥丧礼上的骚操作,激怒雍正直接把他给圈禁了,这时候来这一出,可以说是正撞在枪口上。
雍正帝闻讯后,一方面对戴瀚的觉悟和处理手法大为赞赏,在戴瀚的密折上朱批道
胤禛(雍正帝)说:" 所奏甚属可嘉!地方大员果一一将此等事概不隐匿消灭,此等棍徒何患不尽净也。"
一方面令其会同督抚密审,同时一针见血的指出
胤禛(雍正帝)说:" 范世杰只是一个不安分守己,而希图侥幸获利的小人,并无什么悖逆不法之议,稍稍惩戒一番则可,不必大事张扬。"
随后,戴瀚与福建总督刘世明、巡抚赵国麟密审范世杰,
范世杰倒也光棍儿,很坦率地招供了:‘“小的一介草民,孤陋寡闻,原意是想称颂万岁爷有圣人之德,至于“三兄有抚驭之才”,那是我前年听城里人说,万岁爷孝悌盛德迈越古今,又听说万岁爷为皇四子,所以推想上面应该有三位兄长。先皇帝传位给当今皇上,可见是三位兄长的才干不及当今皇上。而当今皇上既然有孝悌盛德,也必定会有三揖三让之事。总之,这些都是小的想当然的事。”
官员甲说:" 你说“三兄有抚驭之才”,那就是有治理天下的大才了,他怎么又会甘心让位给弟弟呢?"
“小的只是猜想万岁爷的三位兄长都是先帝的儿子,天家的龙子龙孙,当然是有贤能之才了。如果说“抚驭”二字是指治理天下的意思,那就是小人年纪太轻,无才无识,用错地方了。大人,小的今年才二十三岁呵,大人!”
官员甲说:" 你呈内所说三兄让位的话,上次供称是听城里人说的,你快将说这话的城里人供出来!"
“小的实在未曾听见什么人说,只是为了颂扬圣德,表一点尊君亲上的意思,纯属推想出来的。”
官员甲说:" 你说听见人人都这样说,才写入呈词的。这分明是有传说之人,你供出来就可以减罪,若不供出,就要动刑了!"
“小的真是只凭自己臆度推想写入呈内的,并未听任何人说。”
官员甲说:" 你是童生,如果识得尊君亲上,就应该安分读书,为什么在道路上向学院递呈?为什么又谎称批准代题?到底用意何在?"
“小的家境贫寒,读书艰难,有志却不能上达,便想投机取巧,趁学院巡试,投递颂君呈词,希望能得学院赏识、引进。借观风使嘉赏批语并谎称批准代题,是想以此感动学院。”
审讯至此,果然如雍正所料,范世杰明显只是一个想投机取巧、钻营盈利的无知小人。于是,负责审讯的刘世明、赵国麟等人按照雍正的意思,定罪之后上奏
官员甲说:" 范世杰凭其草野私臆,捍为三兄让位之词”,臣等议定,可奏请将他押复原籍,由地方官严加管束,每逢朔望,令其宣读《大义觉迷录》。若再生事,即行治罪。"
雍正闻奏之后,即批复
胤禛(雍正帝)说:" 准奏!"
就这样范世杰一条小命,在鬼门关前悠悠转了一圈,侥幸逃脱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