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祥笑了,自家皇兄终于也学会变通了,不再一味铁腕。适时地回了一句
胤祥(怡亲王)说:" 如此这项新政就没什么好顾虑的了。"
胤禛叹了一声
胤禛(雍正帝)说:" 火耗上交户部后的使用,回头你们也拟个条陈上来,记住要排富,江南富庶之省不需要,就把他们的税银额,用至更需要的省份。还有就是关于养廉银的发放,按照品级大小、视各地富庶与否,给予不同数额的养廉银。"
二人都领旨离去
胤祥(怡亲王)说:" 臣弟遵旨!"
张廷玉说:" 臣遵旨!"
只剩下胤禛一人,在殿内眉头紧锁。只有他自个儿清楚,这法子澄清得了一时吏治,却将成为一世毒瘤。
养廉银被主要用于与行政开支密切相关的开销,比如心红纸张、日常公务、征税、捕捉罪犯等,也支付官员的生活费用以及衙门人员的薪水。虽然养廉银改善了官员的生活,使得清初的吏治有所改善。但是,贪婪是由心而生的,专制官僚制度也不会因养廉银,而从根本上改变官员的腐败。
养廉银的发放并不能必然带来官员的廉洁,只有厚禄而没有相应的执行监管制度,“廉洁奉公”只能是一句空话。清朝的养廉银制度,只有依附帝王的统治意志才能发挥功效,在雍正帝的严格执行和监管下,是名副其实的。但从乾隆后期开始,由于制度的松弛以及经费的紧张,养廉银名不符实,最终只能伴随着清朝的衰弱而功能弱化。
养廉银通常为薪水的10倍到100倍,光绪年间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年薪为155两,养廉银则达一万两。而台湾总兵年俸67两,军事加给144两,而养廉银则为1500两。
养廉银并没有完全解决官员的生计问题,一般的京官并未有足够的银钱收入,所依赖的是地方官的冰敬与炭敬。
另一方面,养廉高薪终将助养官员豪奢,史书记载一位道员升任按察使后,进京觐见的花费是:“别敬军机大臣,每处四百金,赛鹤汀不收;上下两班章京,每位十六金,如有交情,或通信办折者,一百、八十金不等;六部尚书、总宪百金,侍郎、大九卿五十金,以次递减;同乡、同年以及年家世好,概行应酬,共用别敬一万五千余两”
《清朝文献通考》批评:“入愈丰而累愈重,知有私不知有公。纵倍给薪津,岁增经费,何补若人之挥霍,空益小民之负担”,这是因为“廪入既厚,纵侈随之,酬应则踵事增华,服用则豪奢逾度。”再加上晚清财政困难,俸银、养廉银常常停支,官员“借口于养廉不足,肆行侵渔”,扰得民不聊生,然后就是官逼民反。
胤禛深知养廉银制度只能收一时之效,然而长此下去,必将遗患无穷。但是如今大清吏治已然病入膏肓,不赶紧整治,恐怕江山不保。
但你要肃贪可以,可你不能让官员们没钱过日子,要不然还有谁愿意当官,国家交给谁治理?
胤禛头疼万分,呆立许久,没有回西暖阁,而是带着高无庸去了奉先殿,在那里供奉的,历代先皇牌位面前跪下,向历代先皇请罪。
皇上亲自罚自己跪奉先殿,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眼看胤禛已经跪了一个时辰,还没有要起来的意思,再这样下去,恐怕整个六宫都要被惊动,一起来向先皇请罪了!
高无庸无奈之下,只得去西暖阁找若曦。